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哪些毛病絕對不能縱容!

在兒童成長教育這個問題上,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很多家庭從小就會教育孩子從小就要遵守各種禮儀,比如吃飯的時候晚輩要等長輩動筷子了,晚輩才可以動筷;給人遞剪刀的時候,不能將剪刀的尖部對準別人等等。時間長了,這些禮儀就紮根在了孩子心中,也逐漸培養成了孩子好的習慣。好習慣又會促進一種樂觀、大度、包容性格的養成,性格決定命運,擁有受人歡迎的性格,孩子自然比其他人要幸運一些。


但如果我們總是覺得“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從而忽略了對行為習慣的培養,那等你發現不對勁想糾正的時候,很可惜,孩子已經長大了,習慣、性格幾乎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了。


所以爸爸媽媽的心裡一定要有一杆秤,不能一味任由孩子任性,有些事情我們可以答應,有些事情卻不能縱容。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哪些毛病絕對不能縱容!


愛孩子,一定記得讓孩子明確自己行為的邊界。下面這5個壞毛病,就是越長大越難改的,一定要從孩子小的時候注意糾正。


毛病一:未經允許亂翻別人的東西


被親戚家小孩子亂翻抽屜、床頭櫃,這種既尷尬又氣憤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雖然很想上去抽兩巴掌,但是礙於情面,還要違心地笑笑:“沒事嘛,小孩子都這樣!”

其實,小孩子的很多行為表現就跟小貓小狗一樣,特別好奇,特別喜歡探索那些隱秘的犄角旮旯,比如翻翻櫃子、鑽鑽床底。

但是,孩子畢竟是人,而不是貓貓狗狗。3歲前在別人家亂翻、亂動尚可理解,可是3歲後還這樣,那隻能說明家庭教育中嚴重缺乏“界限感”,沒有教會孩子懂得區分何為“你的”、“我的”和“她的”。

一個沒有界限感的孩子,在幼兒園、小學很容易跟其他小朋友打架,因為他總覺得自己最好、所有東西都應該是自己的。

這樣的孩子即便上了大學,跟舍友的關係也會很糟糕,因為他可能亂動別人東西、半夜聽歌不帶耳機、自己髒襪子隨地扔……

所以,一定要從小讓孩子知道一條做人的基本素養:別人想動你的東西時,你如果不同意,可以說“不”;但是,你動別人東西時,一定要詢問一下別人同不同意。


毛病二:不尊重老人


我們很多長輩,尤其是奶奶級的,只要孩子開心,對孫輩百般溺愛,沒有原則。

於是孩子覺得爺爺奶奶對自己好都是應得的,從不會體諒爺爺奶奶的不易。加上家裡的大人從來不告訴他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很容易就養成了一個蠻橫的小暴君。

殊不知,今天孩子跟老人動手、耍脾氣的時候,你不教育,那等你自己垂垂老矣的時候,你確定這種德性的孩子能善待你嗎?

孩子年齡小、不懂事,不代表可以被無限縱容。相反,越是年齡小、不懂事的孩子,越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教育,越需要讓他明白分寸和禮儀。


毛病三:生活邋遢、做事拖延


孩子養成壞習慣,非常容易,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要求自己,自然就會變得懶懶散散;但是好習慣的保持,卻很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的自我剋制、自我約束。

而且,一旦孩子養成了邋遢、拖延這樣的生活習慣,不及時糾正的話真的太難改變了,甚至會伴隨終身。

有機會的話,你可以到大學宿舍區逛逛,總能看到有些大學生的被子髒得烏黑髮亮,陽臺上扔滿了臭襪子,飲料瓶子亂七八糟堆滿整個陽臺……

這樣的學生將來能把事業、家庭都打理好?不太信。

所以,趁著孩子還小,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他的勤快、自理能力,比如自己收拾整理玩具,自己收拾書桌,適當分擔點家務。


毛病四: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威脅


有的孩子在想要一個東西時,習慣用耍脾氣威脅父母:“不讓我看電視,我就把飯倒地上!” “不給我吃糖,我就要打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寫作業。”

面對孩子又哭又鬧滿地打滾的狀況,不少家長會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經常用這種手段嚐到甜頭,就學會了通過談條件、哭鬧的方式來威脅父母。

比如孩子哭著喊著要糖吃,你這次同意了,下次遇見他想要的,孩子還是會用這種方法來對付你。

長此以往,你說什麼都沒意義了,因為他根本不會聽。


毛病五:過度沉迷電子產品


現在,很多孩子在放學後、週末裡,都不太願意出去玩兒,更喜歡宅在家裡。一來是大人沒有時間陪孩子出去玩兒,二來因為性格、脾氣等原因,不太愛出門。所以,生活中你隨處可見一個2、3歲的小孩,熟練地滑動開鎖、輸入密碼、找到自己常玩的APP。

可孩子長期沉迷於電子產品,會表現出注意力渙散、不集中、不愛溝通、沒精打采的情況。

對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的孩子來說,總是“宅”在家裡,首先帶來的問題就是活動量不足,肌肉、骨骼得不到良好鍛鍊的話,免疫力肯定也跟不上,愛生病。

而且孩子畢竟是孩子,自覺性和自控力無法和成人相比,如果父母不多加控制孩子把握玩電子產品的“度”,很有可能讓家裡的孩子變成“網癮少年”。

所以,父母們不要再認為孩子不哭不鬧,安安靜靜玩手機就是聽話,放學後、週末裡多帶孩子出去逛逛,多鼓勵孩子跟其他孩子玩耍,不論對身體還是精神狀態都是很有好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