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鬱達:疫情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

疫情期間,藝術家和別的人一樣,吃喝拉撒,也有諸多不便。甚至,比起一夜之間由地痞搖身變為小區防疫協警的那些人來說,或許更為脆弱。首先他要面子,到超市搶大米或搧不戴口罩的人耳光這種事就下不了手;其次,想得太多,瞻前顧後的,沒有膽量和行動的能力。所以,他的日常行為,無非宅在家裡,吃吃喝喝,看看電影,偶爾在朋友圈裡假扮精英,轉發些公知或偽公知的言論。再者,畫點畫、寫點什麼的、曬點美食或名著,也是一種百無聊賴打發時間的方式罷了。

我看不出藝術家有什麼高人一等的想法。藝術家也是人,而且是更無奈、無助、無聊和脆弱心虛的那一群人。


管鬱達:疫情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

胡順香 紙上作品 《呼吸》


於是有官方或⺠間的人士來號召,說你們得有點社會責任感啊,多難興邦(牛皮吹多了也可能穿幫)。你們得用手上的畫筆來鼓舞人⺠、謳歌英雄,一起抗擊疫情。這下好了,藝術家們覺得自己派上了用場,可以為抗擊疫情幫忙點 贊,再不濟幫閒吆喝也對啊。他們畫一切有關疫情的題材,鍾南山成了鍾馗捉 ⻤,周圍簇擁下凡的白衣天使,儼然廟裡的神像,⻩永玉先生畫豎著的V形手指“中國人活得有氣勢!”(後被網友纂改為豎中指“中國人活得有氣!”),他的死對頭範曾也不甘示弱,連書幾遍“中國加油!武漢加油!天佑中華!”抬價,看得血管都動脈曲張了。最有意思的是韓天衡,人稱篆刻大家,一方印三十萬元起價,免費為鍾南山治印,叫鍾南山領取,搞得鍾老先生很無奈,放話說,還不如捐三十萬元的口罩。至於各地美協、書協、攝協、作協“火線”創作的書 畫、攝影作品,還有⻢屁⻓詩,皆可以“新冠畫派”、“新冠詩派”命名。


管鬱達:疫情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

耶羅尼米斯·博斯 《人間樂園》 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藝術家畫疫情題材和在疫情期間畫畫是兩回事。前者是命題作文,你得先看人家出的是什麼題,才好應答。這裡我不是說,藝術家不該做命題作文,而是說你得用點心、得真誠,技術上也得過關。否則疫情一過,你就是在臨摹照片製造一堆垃圾汙染環境。你是藝術家,又不是醫生。醫生治病,半點虛假都來不得,那是會要命的。所以,在疫情期間畫畫更得真誠,這個道理恆古不變,不要以為你畫了鍾南山和白衣天使,就和別人不一樣了,蹭了熱點也就一樣偉大、光榮、正確,背後還有光環、鮮花?就象中世紀的博斯,畫中雖然全是人間地獄,魑魅魍魎,如此怪誕的想象,曾使他一度被認為是宗教的異端。但事實上,他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只是遵從內心,誠實地畫出了整個世紀的焦慮和恐懼。


管鬱達:疫情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

胡順香 紙上作品 《呼吸》


疫情期間我看到的畫大多放在網上或朋友圈。一是成都藝術家胡順香一組叫“呼吸”的紙上作品,令人絕望和窒息,那是一種無可名狀的孤獨與悲憫,表達了我們欲說還休的無助;還有就是貴陽的老朋友李革的畫,一個人的行走或囚於室內的孤獨和壓抑,都在普遍性的層面上打動了我們受到傷害的心靈。


管鬱達:疫情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

胡順香 紙上作品 《呼吸》


他們的畫,訴說的是日常的、個人的經驗,卻超越了個體生命的層面,將我們帶入一種感同深受的身心浸入當中,分享著每一個個體生命經歷的無常與無奈。這些,我覺得才是藝術家應該去做的事情。就是說,你要真誠,但是光有真誠還不夠,你還應該真實,無懼任何名利的誘惑,還有,你還必須擁有表達這種真誠和真實的技藝,就像醫生一樣,救死扶傷不是口號和觀念,你必須還得醫術高明。畫畫畢竟是門手藝,在最高的境界上來說,思想即技藝。


管鬱達:疫情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

管鬱達:疫情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

管鬱達:疫情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

李革 紙上作品 《出去走走》


武漢封城的時候我滯留在紐約。紐約的冬季容易讓人產生孤寂的感覺。而這樣的片刻,總會讓我聯想起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1882-1967)畫中的場景:房屋、街道、窗戶、男人和女人,全都靜謐而荒涼地透漏著孤獨與傷感。在恵特尼美術館看霍普的畫,哈德遜河也是凋零冷落,一片蕭瑟肅殺之景。


管鬱達:疫情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

愛德華·霍普《夜遊者》 1942


管鬱達:疫情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

愛德華·霍普《海邊客房》1951 圖:Babis Giannikakis


管鬱達:疫情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

愛德華·霍普 《科德角的早晨》1950 圖:Babis Giannikakis


在霍普的畫中,每一個人都看到了似曾相識的世界,然而又總是被拋置於一個完全由情緒和感覺所主導的虛像空間。我們被一股莫名的張力所引導,在畫作面前神遊,最後卻只見自己與自己相遇。這是一種被巨大的荒野包圍、孤立無援的城市的孤獨,這種無助的孤獨感既是霍普的、美國的,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當下的。自十九世紀以來,這種孤獨從艾略特的“荒原”中開始蔓延,悲涼之霧,遍被華林,呼吸領會之,唯霍普少數幾人而已。


管鬱達:疫情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

加繆


在疫情期間畫畫,不管你畫的是疫情本身還是別的風景、人物,本質上還是在畫自己,自己和世界,和他人與別的事物的關係。這雖然不一樁特別牛逼的事情,卻多少具有一些匹夫之勇的英雄主義意味。但面對瘟疫,我們仍然要保持作為一個理性的、善良的人的誠實,努力理性地說出真話。正如加繆在《鼠疫》中說的:過分重視高尚行為,結果反而會變成對罪惡間接而有力的褒揚。過分誇大值得稱道的行為的重要性的話,人們也許會在不知不覺中鼓勵了人性糟糕的一面。




管鬱達:疫情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

管鬱達,著名藝術評論家、策展人


2006年在昆明創辦“管鬱達工作室”。現供職於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學術委員;北京大學、芝加哥大學、何香凝美術館《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學術委員。主要從事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策展和藝術史論、藝術文獻研究、教學工作。1985年以來先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六百多篇,著有《從頭再來》、《圖像與社會中的藝術家》、《新藝術的震撼》、《野地所獲》等專著近六十萬字。


其學術批評、策展活動強調當代藝術實驗的肉身經驗和本土性,以及批評家的獨立人格和文化品質,認為中國當代藝術今天面臨的主要問題仍是一個爭取在公共空間中實現自由交流的問題。近年來主要從事中國當代藝術、特別是西南當代藝術的個案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