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成婚,恩愛68年,最大心願死妻子懷中,卻不知妻子已離開人世

26歲成婚,恩愛68年,最大心願死妻子懷中,卻不知妻子已離開人世

“人的一生會遇到兩種人,一個驚豔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前一種衝撞了青春,後一種攙扶著人生。和許多人朝思暮想的一樣,愛情是人間最盛大的一場煙火,當它綻放時,整個天空都會被照亮,璀璨奪目;而當它光芒收斂時,星星點點的夜空便呈現在眼前,平淡寧靜。

在經歷了絢爛後,愛情終將歸於平凡,但就是長時間平凡相守的故事,才更能攝人心魄,回味無窮。

張中行先生是我國二十世紀末著名的哲學家、散文家。一生低調澹泊、無慾無求。同他的文學與品質一樣,他的愛情故事也能流傳至今。

中國古時的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7歲時,張中行收到了母親寫的信,信中他的母親為他在河北老家談了一門婚事,新娘是鄰村的一位沈家姑娘,

不識字、纏腳、長相也一般,但本性淳樸,老實善良,寡言語,任勞怨,母親很是喜愛。

26歲成婚,恩愛68年,最大心願死妻子懷中,卻不知妻子已離開人世

張中行當時在讀師範二年級,關於母親對這位未過門妻子的描述,說不上是歡喜還是厭煩,雖從未謀面,但父母之命難拒,他還是決定回家完婚。婚後,妻子如母親描述的大抵相同,張中行也承認妻子溫柔賢惠,但並未因此日久生情,封建時代的思想滿足不了他的心。於是張中行以讀書為名,離開了家鄉,如非必要,他再也沒有回來過,當然這位妻子也被遺留在了家鄉,直至去世。

21歲時,張中行憑一己之力考入了北京大學,在這裡他遇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或許是命運開的一個玩笑,楊沫也是父母之命婚姻的受害者,他的父親為躲避外債,拋棄妻子,母親為了生活,要將她嫁與一位軍官。當時的軍官地位很高,生活富足,是每個女孩的夢想。但楊沫不一樣,她希望能有一場舉案齊眉,

相敬如賓的婚姻,於是拒絕了母親,選擇了逃婚。逃婚帶來的結果便是中斷了與家中所有的聯繫和經濟來源。

26歲成婚,恩愛68年,最大心願死妻子懷中,卻不知妻子已離開人世

他是離家苦讀奮進的青年,她是一心尋找真情的少女,一個“順流而下”,一個“逆流而上,”在時間長河中

“欣喜相逢”。斷了經濟來源的楊沫偶然間與張中行相識,初次見面時,楊沫不受命運束縛,勇於抗爭的精神就深深震撼到了張中行,再加之她心地善良、舉止優雅,張中行很快便對她有了好感,為了幫助楊沫重新獲得經濟來源,張中行介紹她去自己哥哥的小學當老師。

或許是相似的命運,又或許是相同的興趣,一見如故的兩人很快便陷入了愛河。即使在這期間,楊沫的母親病重,兩人還是如膠似漆的呆在一起。很快楊沫便懷孕了,此時的張中行還是個為學業奮進的窮小子,只有微薄的生活費,加之並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女友的懷孕讓他不知所措,愁容滿面。

而這所有的一切,都被楊沫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楊沫覺得自己能在母親病重的情況下整日和他呆在一起,已經將喜愛和未來完完全全的託付給了他,但如今他認為自己和孩子成了負擔,已經失去了原本的責任心,於是便有離開之意,

但這些想法她卻從未向張中行提起。她還是離開了,決定去三妹家將孩子生下來,在臨走時,張中行也沒有送別之意。

26歲成婚,恩愛68年,最大心願死妻子懷中,卻不知妻子已離開人世

楊沫

看到生完孩子的楊沫歸來,張中行又佈滿了笑容。雖然楊沫原諒了他,但也不在再以前那樣親密了。直到

1933年,23歲的張中行是個深受中華傳統文化薰陶的人,他認為妻子就應該勤儉持家,相夫教子;他醉心於古文書籍,對當時發生的特殊事件充耳不聞;他認為特殊事件已經打擾了他平靜安穩的生活

而楊沫並非如此,她結識了新的知識分子,受到了新馬克列寧主義思想的感染,充滿激情,渴望動盪,渴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碌碌無為的生活。夫妻二人不怕吵架,就怕在思想上出現巨大的鴻溝。楊沫覺得張中行平庸無能,一心只想著過自己安穩的生活,沒有了前進的動力,也沒有了希望的未來。終於,兩人決定分道揚鑣,這段婚姻也走到了盡頭。

命運總是這樣,只有在歷經磨難後,才會將對的人帶到你的身邊。1936年,兩人分開後的第三年,26歲的張中行才找到那個相守一生的人。李芝鑾是張中行的同鄉,比張中行大一個月,性格溫婉,眉眼含情。張中行遇見她後,生活才開始充滿了陽光,變得風趣幽默。

而在李芝鑾眼中,張中行是一個知識淵博,不計前嫌的人,甚至在特殊時期,有人要張中行揭發楊沫,張中行寫道“她直爽,熱情,有濟世救民的理想,並且有求其實現的魄力”。雖與楊沫思想衝突,但他任然維護她,這足以見張中行的心胸開闊。

26歲成婚,恩愛68年,最大心願死妻子懷中,卻不知妻子已離開人世

張中行與李芝鑾的愛情沒有轟轟烈烈,

反而顯得過於平淡,但李芝鑾對丈夫的愛並沒有因為平淡而黯淡無光,反而體現在了生活中所有的小細節上,顯得回味悠長。

張中行曾前往天津執教,本希望妻子與自己一同前往,好能陪在自己身旁,但李芝鑾以自己不喜歡大城市為由而拒絕,其實是她擔心自己無法在天津找到合適的工作,加重了丈夫的負擔;北方的冬天,冰天雪地,寒冷入骨。

李芝鑾拆了自己嫁過來時穿的衣服,連夜為丈夫縫製了一件素色的棉襖,也就是張中行一直以來貼身穿著的那一件,雖棉襖抵擋不住北方的嚴寒,但溫暖了張中行的心;“吃飯我不知飢飽,老妻不給盛飯,必是飽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讓添衣,必是暖了。”這是張中行對妻子無微不至照顧的最好讚美。

26歲成婚,恩愛68年,最大心願死妻子懷中,卻不知妻子已離開人世

“女人平均壽命,比男人長5歲,你知道為什麼嗎?”,李芝鑾不解,張中行便笑著道:“那是因為,上帝希望男人死在自己心愛的女人懷裡!”。或許這是他的風趣幽默,也或許這是他最後的心願。李芝鑾笑道:“姐會好好活著,不會丟下你不管的。”可是這一次,從未辜負丈夫的李芝鑾食言了,2003年,94歲的李芝鑾因病離世,他們相守了68年,而當時同樣94歲的張中行也因為身體原因,在醫院接受治療,但心心念唸的還是自己的妻子,希望自己出院後寫書賺錢給妻子治療。

孩子們怕這個壞消息會加重他的病情,遂隱瞞了下來。直到2006年,97歲的張中行也離開了,尋找自己一生的摯愛去了。臨死前他也不知道妻子早已不在人世了。

楊沫驚豔了張中行的時光,帶來了青春裡的愛情。李芝鑾則溫柔了他的歲月,帶來了人生裡的陪伴。缺失任何一人,生命都不完整,這些記憶已經化成了張中行先生的血與骨肉,

雖看不見、摸不著,但她們確確實實影響了他的一生。雖煙火盛開時點亮了天空,光芒萬丈,但再美的煙火總有熄滅的一天,而熄滅後的星光才能陪伴一生,永存於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