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始,收藏領域中大洋依然略有升值,現在買入是追高,還是正當時呢?

西西愛收藏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始,張之洞督廣開設廣東錢局,先後鑄行三版龍洋,開啟了我國龍洋作為晚清主要流通貨幣之局面。先後由中央或地方錢局鑄發:大清銀幣:光緒元寶:等龍洋。民國年間所大量鑄發的:孫中山像:銀幣和:袁大頭:銀幣大量流存在民間。雖說解放初期政府大量兌換回收,但流傳在民間的量還是很大。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走向市場經濟,人們經濟收入提高,口袋裡的錢多了,掀起了盛世收藏。開始大洋收藏還沒引起收藏者的重視,九十年代初還只每枚三.五十元在郵票市場找人收購。到二000年初,隨著貴金屬價的大幅上漲,銀元(大洋)也就水漲船高,一路從幾百元到突破千元大關。早兩年略有下降。今年由於疫情,沒有去過市場,今天從悟空問答中看到大洋略有上漲等消息。本人認為銀元到現在的價格在合理區間,龍洋在1200元左右(大清銀幣.光緒元寶等,帶龍形圖案的龍洋)。銀元,以民國孫像圖案壹元幣和民三:袁大頭:為主要壹元的銀元幣,在800元左右。那些ⅩⅩ萬或上百萬的銀元是存量極罕的樣幣或試鑄幣,一般看不到也收藏不起。作為普通收藏者切勿以投資為目的去大量追風,因為這銀元現價已很高了,如作為收藏,碰到合適價位,喜爰的品種買上一.二枚作為欣賞或傳家給子女倒是可以,作為投資入手,大可不必要!個人認識僅供參考。謝謝編輯!!


老羅194763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縱觀歷史,收藏與文化息息相關,對於我們小資來說,帶有明確紀年或文化符號的大洋,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至於何時買入並不重要。

盤點歷史上收藏的時間節點,不難看出,收藏不能拘泥於方寸得失,不要侷限到某一時段,要追求更高的境界。

①北宋時期:宋徽宗皇帝盡其一生為後世建立青銅器收藏體系,並創立瘦金體、作畫《寫生珍禽圖》、編篡《宣和畫譜》,他對文化的痴迷和執著,似乎早已忘記自己是一國之君,直到公元1126年12月15日亡國之時,才如夢初醒。

②晚明時期:收藏界的寵兒董其昌、倪瓚、項元汴、張修羽、朱之赤等人,把收藏體系和理念推向了全新的高度,收藏領域涉及竹木牙角、花梨紫檀、和田玉牌、孤本刻本、銅爐墨畫等,至今,給後人留下了至尊至臻的文化遺產,比如令人神往和驚歎的宋瓷、元青花、絢麗的萬曆彩瓷等,比如給我們帶來疑惑和不解的時大彬紫砂壺,張鳴啟的銅爐,陸子崗的羊脂玉牌,方於魯的氤氳墨汁等,哪一件收藏能離開巧奪天工的智慧?能離開深邃致遠的文化?

③乾隆時期:乾隆皇帝在清幽寂靜的深宮,收藏了華夏五千年曆史文化積澱和底蘊。

乾隆惜墨如金,歷代名畫盡收囊中,其中有"三希堂"王珣的《伯遠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皆驚愕世界。

乾隆獨鍾素瓷,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悉數在列,明宣德祭紅、祭藍,明萬曆梵文青花盤皆有收藏。

乾隆譽戀鼎爵,史載收藏商周至唐的青銅器1529件,被譽為中國最大的收藏家。

④近現代:隨著收藏知識的深入和普及,60、70、80、90、00後對於文化領域的探索和追求,對於精神領域的信仰和理解,對於人生的規劃和感悟,更好的汲取了收藏品內深層次的氧分,詮釋了深藏在傳統文化中精髓,即全民崛起,進入全民收藏時代,這個群體激進了很多,穿越了很多,思考了很多。

以上內容僅考參考,偏頗、不足在所難免,望老師指正。




土疙瘩LR


以龍洋為例,2011年前後的行情是一個高峰,一般品種的通貨龍洋在2000元以上。2013年後龍洋的行情一路走低,一般品種的通貨龍洋曾一度跌至1200元左右。到2018後,龍洋的行情才慚慚有所起色,從1500元到目前的2000左右每枚,價格基本達到了2011年的水平。但扣除物價的上漲因素,和2011年相比,其價值還是有所下降的。我認為,現在買入還是有一定的升值空間的,畢竟古幣銀元不可再生,存世量只有越來越少。


文哥Aa


貓眼石



用戶7734603967374


有喜歡的嗎



微笑向錢行


資產配置,追頂尖藝術品。玩和做做生意,就看自己手中客戶群體,隨意,畢竟塑料製品都很多人買。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d525c346768c4a139d5cb2da7e9be060\

瑞龍玉府


同志我也遇到跟你一樣問題,我覺得收藏品相好的價格好點比普品更好升值,便宜普品堅決不買。


歷史夢幻剪影


問題不太懂,錢多就買點,錢少就賣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