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名將眾多,若要排出前五位,誰能上榜?

縱橫國史


在歷史的轉承啟閤中,戰爭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場戰爭的勝利,人的因素最為關鍵。用對了一個人,救活了一大片,這不是神話,而是活生生的例子。劉邦的曹參,李世民的尉遲敬德,李亨的郭子儀,趙匡胤的郭進等等,他們都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叱吒風雲,馳騁疆場,留下了功名。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存續時間較久,也較為強盛的王朝之一。在近三百年的發展史中,明朝湧現了無數的名將,他們取得讓時光和歷史動容的功績,為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那麼,大明名將如雲,若要排出前五位,誰能上榜呢?

老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戰爭沒有平局,沒有不想打勝仗的將軍,所以,勝敗成為衡量將領水平高低的唯一標準。

在明代,有的指揮千軍萬馬,在開疆拓土、建國立業中取得勝利;有的在平定騷亂等局部戰爭中屢建奇功。要對名將從絕對意義上分出高下,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想簡單說說自己的看法。

我們先說說開國名將,在國家建立的過程中,往往名將輩出,因為王朝的建立往往代表著有許多的戰役可以讓有軍事天賦的人才磨練自己,從而脫穎而出,在太平盛世,戰鬥立功,從而一舉成名的機會則要少上很多,許多的軍事天才也就遺憾的被埋沒了。明朝開國名將無數,不過名列前茅的,我認為有這麼幾位。

位列“開國六王”之首的徐達列在第一當之無愧。他是被朱元璋列在功臣廟首位的開國大將。和朱元璋一樣,徐達也出生於濠州一個貧苦的家庭。

元朝末年,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朱元璋在郭子興手下當上小頭目後,便返回家鄉募兵,徐達應召入伍。

人的天賦的確有高低之別。入伍後,徐達善於統兵、脫穎而出。為了讓他擔當大任,朱元璋慢慢把軍隊交給徐達指揮,自己則在後方統籌協調,把控大局。信任往往是最有效的激勵方式。此後,徐達東征北伐,先後協助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消滅了元朝,為大明政權的建立掃平了障礙。

因為沉著冷靜、驍勇善戰、又善謀略,徐達迅速成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謀勇絕倫,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在朱元璋的眼睛裡,徐達是大明王朝的第一位有功之臣。

在徐達有了實際指揮權之後,常遇春的作用逐步凸現出來。貧苦家庭出生的常遇春身強體壯,熱衷習武,從小練就了一身好功夫。在落草為寇之後,因為偶然的機緣投奔了朱元璋。

一個人要能在社會上立身,必然在某方面有過人之處。“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常遇春作戰奮不顧身,因此常立戰功。他衢州鏖戰,九華山大戰,協助徐達大敗陳友諒,攻克元大都等,心不旁騖,竭力盡忠,直言善戰,能打勝仗的人物。

第三位該說說傅友德了。朱元璋曾經說過“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傅友德早年參加了劉福通義軍,入重慶、戰成都,始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後來投靠了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攻破元大都的關鍵戰役中,他表現神勇,發揮出色。平定漢中、巴蜀,北上伐元、南下攻雲南、貴州戰事中,傅友德立下汗馬功勞。

當然,在大明開國中,藍玉、馮勝等將領也是聲名響亮的人物。

而要把整個大明拉通了看,在明中後期,人稱“俞龍戚虎”的俞大猷、戚繼光是兩個繞不開的名將,他們在沿海地區抗擊倭寇,功不可沒。

當倭寇侵害瀰漫開來的時候,俞大猷為剿滅流寇而奔走。他帶領俞家軍在浙江沿海全面抗擊倭寇,打擊偽倭,不斷取得勝利。聽到“俞家軍”的名聲,倭寇就聞風喪膽。

戚繼光是繼俞大猷之後的抗倭英雄。在東南沿海漫長的海岸線上,戚繼光堅持抗倭十餘年。根據倭寇習慣和沿海地形,他創造了“鴛鴦陣”,研發改進了新式武器,創造新式戰法,最終將沿海倭患基本掃平。

海波未平,海疆安定。俞大猷和戚繼光立下了不朽戰功。

時間用矜持的姿態淘汰那些不守規矩的生命,一個王朝往往也跳不出這個鐵律。

大明末年,社會亂象環生。而在悽風苦雨中,總有人站出來挽救奄奄一息的生命。這時候,盧象升出現了。盧象升聰穎過人、力大無比。在考中進士後,他舉兵向北,阻擋後金領袖皇太極。他又率兵向南,鎮壓各地起義軍,為大明王朝的存續苦苦支撐。成為大明王朝的救命稻草。1638年(崇禎十一年),功勳卓著的盧象升被奸宦所害,丟失了兵權。

名將如雲的明代,還有不少堪稱豪傑的大將。橫看成嶺側成峰,他們身上閃現出來的亮光,時間一定知道。

而要說前五名,我不過說出了一個線條而已。


文蹤旅跡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確定評選的標準:入榜的大將要有開創性的功績,能夠獨當一面,能夠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段裡,持續地保持他的影響力。

第一名,中山王徐達,這個應該毫無疑義,他是明朝開國元勳的標誌性人物,功勳卓著,沒什麼好說的。

第二名,黔寧王沐英。

沐英是個孤兒,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養子,性格沉穩,不苟言笑,禮賢下士,對部下恩威並重,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和喜愛。

沐英多次率軍北征,進軍西北,開疆拓地,多有斬獲,被封為西平侯。

洪武十三年,他與傅友德、藍玉一起率大軍進軍雲南,消滅那裡的殘元勢力。洪武十六年,傅友德、沐英離開雲南,留下沐英鎮守,駐軍屯田,多次擊敗土蠻的叛亂。朱元璋對他的評價很高:“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去世,四十八歲的沐英悲傷過度,病死在雲南,被追封為黔寧王。兒子沐春繼承了西平侯的爵位,此後直到明末,沐氏家族一直鎮守雲南,影響深遠。

第三名,英國公張輔。

張輔是大將張玉的大兒子,父親戰死之後接替父職,智勇雙全,雄毅方正,很有一套治軍的方法,所以屢立戰功,永樂三年進封為新城侯。

永樂四年七月,安南國的政權開始動盪,明成祖朱棣派朱能、張輔、沐晟統率八十萬人馬奔向安南。朱能死於軍中後,張輔為徵夷將軍,順利平定安南之亂,並在那裡設置交阯布政司,張輔因此進封為英國公。

此後十年間,張輔又三次出兵安南,期間還曾率軍跟隨明成祖朱棣北征大漠。安南人似乎只怕張輔,永樂年間能夠保持對安南的統治,張輔功不可沒。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七十五歲的張輔跟隨明英宗出征,死在土木堡的亂軍之中。

第四名,遼東總兵官、寧遠伯李成梁。

隆慶四年秋天,李成梁代理遼東總兵官,不久正式成為遼東總兵官。萬曆初期,李成梁率領遼東鎮的明軍東西馳騁,與蒙古和女真各部作戰,殺死侵擾遼西二十年的速把亥。

女真方面,李成梁殺死王杲、阿臺父子,殲滅清佳砮、楊吉砮,打殘王兀堂。經過李成梁的努力,萬曆早期遼東鎮沒有出現大的問題。

萬曆十九年,李成梁辭去總兵官一職,他的兒子李如松、李如梅等人繼續帶兵,結果一死一殘。萬曆二十九年,七十六歲的李成梁再次出任遼東總兵官,又做了八年。這期間,遼東形勢穩定,但努爾哈赤的勢力悄然壯大。

總體來說,李成梁父子在遼東經營半個多世紀,影響巨大,功不可沒。

第五名,李定國

李定國原本是張獻忠的養子,張獻忠死後,他和孫可望等人率領殘部五六萬人,通過貴州進入雲南,力量迅速壯大。順治六年,他們效忠南明的永曆皇帝。

順治八年李定國率軍攻陷桂林,定南王孔有德額頭中箭,自焚而死。隨後他又殺死定遠大將軍尼堪。明清交戰多年,清廷的兩位親王接連喪命,如此戰績,明軍前所未有,可見李定國的戰鬥力。

此後孫、李二人反目,孫可望投降清軍,李定國成為南明的柱石。康熙元年,得知永曆皇帝的死訊後,李定國悲傷而死。


於左


回答這個問題,本身就很難讓人有絕對認同的答案,畢竟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是有著各自的名將排行榜,而且明朝近三百年的時間,如果算上南明政權的話,這個時間跨度太大,要從一個三百年的王朝中選擇五個名將,自然很難以讓人滿意,尤其是明朝無論是早期、中期還是晚期甚至南明都是出現了很多猛將的情況下,下面小編就充分考慮三百年的明朝歷史,列出小編心中大明王朝五大名將。

第五名是李成梁,這是明朝後期一個典型的武將代表,主要功績就是在遼東取得的,在萬里初年,李成梁和戚繼光是張居正手中最倚重的武將,按照史書的記載就是:用李成梁鎮遼,戚繼光鎮薊門。而這個時候的李成梁曾經多次擊退蒙古的進攻,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臺部,有效的遏制了女真的發展,坐鎮遼東三十多年的時間,是他的存在讓明朝的北部邊疆安定下來,同時屢破強豪,力壓各方北方遊牧部落,拓疆近千里。按照《明史》的記載: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帝輒祭告郊廟,受廷臣賀,蟒衣金繒歲賜稠疊。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其始銳意封拜,師出必捷,威振絕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盡列崇階,僕隸無不榮顯。當然有人認為晚年的李成梁有著縱容女真的舉動,也算是間接讓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崛起了,這算是他備受爭議的地方,但是這並不能夠抹殺他的軍事能力。

第四名是李文忠,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更是朱元璋開國六國公之一,能夠獲得這樣高的爵位,並不是因為他僅僅是朱元璋的外甥,而是依靠軍功獲得的,在跟隨父親一起投靠到朱元璋麾下之後,被朱元璋重點培養,並且在19歲第一次上戰場之後便立下戰功,馳援池州的過程中攻下四縣,並且跟隨鄧愈拿下建德,收復苗帥楊完者的舊部三萬多人,而在平定江南的過程中,消滅張士誠的軍事行動中,他都是參與其中,並且取得了一次次的勝利,在明朝建立之後,先是以以偏將軍的身份跟隨常遇春出塞,後面常遇春病逝後,李文忠統帥大軍出雁門關,大破敵軍,擒獲敵將脫列伯,俘斬萬餘人;洪武三年的時候與徐達分路出擊北元,出野狐嶺降服興和守將,進兵察罕腦兒,擒獲平章竹真,駐軍駱駝山,趕走平章沙不丁,駐軍開平,降服平章上都罕,派兵追擊元昭宗,最後擒獲北元國公江文清等,降服三萬七千人。洪武四年的時候,與傅友德等人平定四川等等,不過李文忠僅僅46歲去世,死後獲得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位列第三。

第三位是戚繼光,這個就是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了,其實戚繼光能夠有這麼大的名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近現代和日本的戰爭有關,自然大力宣傳明朝歷史上的抗倭英雄了,雖然有這樣的原因,但是歷史上的戚繼光確實軍功顯赫,先後抗擊倭寇十多年,經歷了80多場戰爭無一敗仗,最終將東南的倭患徹底蕩平,並且在成功平定東南的倭患之後,更是北上成為薊州總兵,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地,1573年,戚繼光擊退北蠻王子與董狐狸。1574年,戚繼光領兵擊敗董長昂並活捉董長禿。可以說他和李成梁是張居正最為倚重的兩員大將,戚繼光鎮守的薊門固若金湯,蒙古人無法攻入,於是轉而進犯遼東,戚繼光率兵增援,協助遼東守將李成梁將其擊退,他還編寫《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兵書,創新了很多兵器,但是就是這樣的一代名將,卻在張居正去世之後被言官彈劾,被免官回鄉後病逝,年僅60歲。

第二位是常遇春,明朝的第一猛將,也是開國六大國公之一,在消滅陳友諒的鄱陽湖決戰中居功至偉,當然常遇春長期與徐達搭檔,徐達身為統帥,而常遇春就是副將的身份,在平定江南的過程中,先後攻佔江西、湖北和湖南,後面獨自領軍奪取湖州、杭州等地。而在北伐的過程中依舊是與徐達搭檔,攻取了元大都,平定了山西,洪武二年與李文忠馳救北平,打敗北元軍隊,並且追奔千里,並且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不過在率師南歸的途中病逝,年僅40歲,按照《倚天屠龍記》的說法就是因為張無忌的胡亂醫治導致壽命減半了,當然這個僅僅是小說而已。常遇春的勇猛,按照朱元璋的說法就是: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

第一名是徐達了,也是明朝的第一功臣,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以及攻破元大都滅亡元朝的行動中,他都是主帥的身份,可以說他一生之中戰陳友諒,敗張士誠,平定河南、山東,攻克元大都,將蒙古韃靼趕至漠北,這樣的軍功排名第一無可爭議,當然最後病逝被追封為中山王,可以看得出朱元璋對於這位老兄弟的認可了,朱元璋稱之為“功稱第一”,而在開國六國公中位居第二,而第一就是李善長了。

當然明朝除了以上這五位之外,還有著很多名將存在,像明初的湯和、藍玉、傅友德、沐英等,中期的于謙(不是說相聲的那個)、王守仁、以及平定倭寇中另外一員大將俞大猷等,後期的孫傳庭、盧象升、孫承宗、袁崇煥等人,當然南明的李定國以及鄭成功,這些人都是名將,也就不一一列舉了!


語說漫談


明朝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由漢民族建立的統一大王朝,歷經276年,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在明朝的盛世下,必然有無數猛將的守護。在這裡排出我心中的前五名。

1、徐達




明朝開國將軍,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深謀遠慮,為人寬厚,歷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更是他軍事生涯的巔峰。“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人,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是朱元璋對其的評價!

2、常遇春



明朝開國名將,自請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人稱常十萬。朱元璋稱其“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3、戚繼光



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數十年,掃平為虐沿海的倭寇,確保沿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安全。

4、李如松



遼東總兵李成梁之子,指揮過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其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一往無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計有梟狐之謀,平壤攻堅戰石破天驚,碧蹄館楚,遭遇戰打的氣壯山河,龍山奇襲戰一劍封喉,明史稱讚到“將門有將,得無愧乎”。

5、王陽明



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學說,而且能夠統軍作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不吃火龍果籽


排名前五不好說,排名第一我知道。

戚繼光是明朝的軍事家。明朝的另外一個軍事家是朱元璋,但是朱元璋是皇帝,因此,將軍中第一名將的,必定是戚繼光。

或許有人說戚繼光帶的兵不多,立的功不大。但是那個不好說,沒逢到機會而已。

戚繼光作為軍事家,有如下特點:

一,他打過的仗,沒有一場敗仗。戚繼光打仗之前,一定會摸清敵情,深思熟慮後排兵佈陣,因此都沒有敗仗。

二,他善於練兵。在抗倭時,練出了鴛鴦陣和戚家軍。在鎮守薊州時,又練出了馬上鴛鴦陣。善於使用火炮和火器,以及一系列兵器。

三,他有兵法問世。他的兵法,紀效新書和練兵紀實,對後世有較大影響,現在看來仍然有價值。

戚繼光作為軍事家,不僅僅會打仗,會練兵,而且有一整套的軍事思想,殊為難得。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不多的,因此,明朝第一名將,當之無愧!


比兔子跑得還快


真要排出名將前五位,就要看這些名將的貢獻度以及影響力!

第一名:朱元璋

從乞丐到皇帝,從一個小兵到明朝皇帝!朱元璋從白手起家到統一天下,靠的就是他自己的軍事才能;朱元璋在多次生死存亡之戰中以少勝多——第一次隊伍擴大,鄱陽湖之戰對戰陳友諒60萬漢軍!作為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上馬能夠打天下,下馬能夠治江山!雖然這是一位皇帝,但是朱元璋的軍事天才是極其彪悍的,當初朱元璋離開郭子興的時候,選了徐達、常遇春、湯和等24人,這些人後來都是天下一等一的名將,後來又有了傅友德、朱文正、藍玉等等名將!在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推翻元朝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打出了一場有一場的漂亮的戰役!

第二名:朱棣

朱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名將,上馬能掄大刀片殺敵,奪得天下靠的不是運氣,是過人的軍事才能!這位奪了侄子皇位的皇帝,是不折不扣的一個名將,在排行榜裡面排到第二位也是可以的!在朱元璋晚年,為了打擊北方的北元政權,派遣了朱棣北伐,朱棣率領大軍到達北方蒙古,當時的斥候探到北元首領的地方,當天下大雪,朱棣命令軍隊冒雪前行。當蒙古人還在認為明軍不回來,自己在軍營裡喝酒,結果忽然聽到外面人馬嘶鳴!蒙古首領大驚,自己已經被明軍包圍了!朱棣只要一聲令下,明軍會立刻殺了他!可是朱棣沒有,蒙古首領十分的欽佩,前往朱棣哪裡投降,從這一刻開始,朱棣不僅僅能夠殺人還能誅心,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後來,朱棣能夠放膽打到南京,除了建文帝迂腐之外,就是朱棣已經擺平了北方,以及自己超人的軍事才能!朱棣後來為了鞏固明朝政權,再次御駕親征!滅掉了北方蒙古軍事力量!

第三名,戚繼光

在明朝陸戰海戰都在行的,恐怕戚繼光是一個!戚繼光不僅僅是一個名將,而且還有兵法傳世《紀效新書》;戚繼光用數年時間就平定了東南的倭寇;而後到了張居正時代,在張居正的支持下,戚繼光掌管整個大明王朝的北方防線!在戚繼光的時代,整個明王朝都是穩若泰山!同時期的還有李成梁、譚綸(文官,可是喜歡輪刀片上陣殺敵)俞大猷等

第四名,袁崇煥

這個是騎兵

第五名,鄭芝龍

這位是海軍

該睡了明天再接著寫


嘟嘟讀讀


大明猛將如雲,若是論輩排名,必然徐達,常遇春必出!

首先說一下徐達公

第一:徐達,字天德。出生於貧苦家庭,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放牛娃,徐達和他同鄉,都是安徽人。曾一起為地主放過牛。元朝末年,天災不斷,瘟疫饑荒十分嚴重,恰至那時元朝末年,黑暗腐爛,各農民紛紛起義抵抗元朝。朱元璋當然也加入起義軍,當時尤為出眾的紅巾軍,郭子儀部隊,回鄉幕招,徐達就這樣跟隨了,且得到了朱元璋重用。



其實影視所給形象,徐達一介武夫,並非如此,徐達也是頗有韜略,洞悉時局者。也曾為朱元璋分析當下局勢。肯定助力了朱元璋自己建立隊伍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第二:徐達頗有軍事才能,徐達進攻滁州,和州等戰役之時,縷現其不凡的軍事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至正十五年,郭子儀和孫德崖大戰,朱元璋深陷險境被迫成人質,徐達挺身而出,換回朱元璋。這一表現深入朱元璋之心,對其十分感激,後面更加重用和信任!

在後面對張士德和陳友諒對戰中,更是顯示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和仁義的一面,戰役節節勝利。為朱元璋奪取天下立下不可磨滅之功。

滅元之功,徐氏居首。若是排進前五,首當第一。

我們來看看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也是安徽人。早年家貧,飢寒交迫,加入了東林大盜,打家劫舍之事,雖說也是溫飽不愁,伯仁不甘於此。恰逢朱元璋進攻和州之時,聽聞大名便投奔。且早年習武,身手不錯,體型較大。


我們可以看出,常遇春是胸有大志,不甘心之人。巧遇朱元璋,也得到了重用。

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進軍衢州,譴常遇春大將,可以說一路勢如破竹,表現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常以奇兵致勝。勇猛無敵,敢衝好戰是他一生的寫照。不僅勇猛,策略也總是出其不意致勝。有勇有謀之人。西征陳友諒,更是立下汗馬功勞。也可惜伯仁,好殺戮,四十歲便去世了。

可以說徐達,常遇春乃朱元璋左膀右臂,不僅都勇猛過人,而且擁有傑出的軍事才能。為朱元璋推到元朝建立明朝立下不世之功靠。


我是人間三月花


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明朝是一個精彩的時代,各種良臣猛將輩出。

1、朱文正

朱元璋的侄子,公元1363年,陳友諒統率60萬水軍,征討朱元璋,而此時的朱元璋正在與張士誠作戰,無暇西顧。朱元璋就給洪都統率朱文正下達了命令:誓死保衛洪都,等待大軍來援,接到命令的朱文正,馬上召開軍事會議,分配兵力防守各個城門,朱文正要面對的可是陳友諒的60萬大軍,陳友諒的軍隊可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龐大,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朱文正親自統率自己的親兵,登上城樓作戰。硬是以幾萬兵馬跟陳友諒的60萬大軍在洪都硬抗了85天(堪稱軍事上的一個奇蹟),終於等待朱元璋的大軍來援,後再鄱陽湖徹底擊敗了陳友諒。正是這85天的洪都保衛戰是得朱文正一戰成名,朱文正在這洪都保衛戰中充分發揮了不遜於同時代任何名將的軍事才能。



2、徐達

徐達,字天德,明朝開國大將,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他平民出生,從小兵幹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朱元璋優秀的將軍。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深通謀略,歷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軍事生涯巔峰之戰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朱元璋評價他:破虜平蠻,功慣古今第一人,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3、戚繼光

戚繼光,字元敬。明朝著名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沿海為禍多年的倭寇。後有在北方抗擊蒙古,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戚繼光還是一位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修改和發明了各種火器、戰車、轉船等

4、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遼東總兵李成梁之子,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平壤鏖戰打出1比15的戰績,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明史稱讚:將門有將,得無愧乎。


5、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先鋒,力戰克敵,嘗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死後被追封開平王。


漫長流年往事隨風


一說到明朝,給人印象最多的就宦官擅權、皇帝奇葩、內憂外患的朝代。其實它也是一個剛猛無比的朝代,一個英雄、名人輩出的朝代,是繼漢唐之後的一個成就輝煌的朝代。明朝的這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節是其它朝代所不能超躍的。歷經16帝,享國276年,後世評價“治隆唐宋” 、“遠邁漢唐”,明朝配得上 。在這樣的盛世之下,也是無數明朝猛將守護的結果。我心目中的明朝名將前五位為:

(李成梁)

第五位:李成梁、李如松父子

李成梁,遼東總兵,明朝名將。明朝萬曆初期,李成梁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臺部,多次大敗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設計誅殺海西葉赫部首領清佳砮、楊吉砮。李成梁有大將之才,在整個明朝貪風盛行,軍備鬆弛的情況下,坐鎮遼東30多年,先後大捷十多次,這樣的大將之才,數百年來前所未有。李成梁關於女真崛起的爭議很大,但他的軍事才能不能抹去。

(李如松)

李如松,李成梁之長子,明朝名將。指揮過萬曆三大徵中的兩徵,即平定寧夏哮拜叛亂和抗倭援朝戰爭。抗倭成就名垂史冊,任遼東總兵,在與蒙古的交戰中陣亡。死後,明朝追封少保寧遠伯,諡號忠烈。父子兩均為大明的忠臣良將。

(傅友德)

第四名:傅友德

傅友德,明初大將,開國功臣。傅友德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李喜喜入川。後來歸附朱元璋,升為大將。傅友德性情剛烈,勇猛善戰,在北征大戰中七戰七勝,即在西涼大敗元將失刺罕、在永昌大敗北元太尉朵兒只巴、在掃林山活捉北元平章、在甘州俘獲元將上都驢、逼降元將卜顏帖木兒、大破元軍主力抓獲平章長加奴、在瓜州大敗元軍。後與湯和兵分兩路取四川,憑藉一己之力攻取貴州、平定雲南,幫大明帝國打下西南地區。朱元璋盛讚傅友德功勳第一。封潁國公,承太子太師,後受到朱元璋猜忌,氣憤之下手刃二子,自刎於太祖面前。絕對是大明的名將、猛將。

(戚繼光)

第三名:戚繼光

戚繼光,明朝軍事家,抗倭名將。1561年在臺州大敗倭寇,次年搗毀倭寇老巢,解除東南倭患。戚繼光自抗擊倭寇以來,歷經10餘年,大小80餘戰,最終掃平東南倭寇之患,被譽為民族英雄。1588年在蓬萊老家去世。他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兵書。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兵器和工事專家,他改造和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1568年,明穆宗封戚繼光為薊州總兵,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地。1573年,戚繼光擊退北蠻王子與董狐狸。1574年,戚繼光領兵擊敗董長昂並活捉董長禿。後又在遼東協助李成梁將其擊退北蠻。後封太子太保、少保。

(常遇春)

第二名:常遇春

常遇春,明朝開國功臣、第一猛將。常遇春每戰必先鋒,在龍灣大破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中居功至偉;後隨徐達攻佔泰州、廬州,又攻取江西、湖北和湖南。親自率軍攻取湖州、杭州等地。以副將北伐,在塔兒灣之戰中,常遇春單騎衝向元軍營帳,連呼“韃子來”刀鋒過處所向披靡,在洛水之北斬獲5萬元軍。隨徐達攻取大都後,又攻取元上都嚇跑元順帝,焚燒上都。人送外號“常十萬”,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最具特色的一位將領,他從不受降,一生無敗績。洪武二年,常遇春在北伐中暴斃,年僅40。封鄂國公,追封開平王。

(徐達)

第一名:徐達

徐達,明朝軍事統帥,明朝第一開國功臣。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1363年,大敗陳友諒,次年升為左相國。1367年,消滅張士誠,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摧毀北元統治。1368年,攻破大都,元滅亡。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擅長大兵團作戰,立下了不世功勳。他一生之中,戰陳友諒,敗張士誠,平定河南、山東,攻克元大都,將蒙古韃靼趕至漠北,幾乎打下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其排第一無可爭議。1385年,因背疽去世,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賜葬鍾山之陰,明太祖朱元璋稱之為“功稱第一”。

大明王朝的名將實在太多,108名都未必能排的完。好多名將都沒有寫上,比如李文忠、馮勝、朱文正、鄧愈、湯和、藍玉、沐英、宋晟、張輔、于謙、王守仁、翁萬達、俞大猷、李定國、郭登、馬文生、王越、馬芳、譚綸、熊廷弼、鄭成功、孫傳庭、盧象升、曹文詔、閻應元、孫承宗、袁崇煥等等,太多太多了。


野史也是史


這種榜單排著肯定是得罪人的,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桿秤,所以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答案,我在這裡僅僅給出我的意見:

第五名:李如松

按照李如松胖揍日本人的戰績,擱在哪朝哪代,都得是戰神級別的存在,但是很可惜他是在明朝,明朝人修理日本人是常規操作。而且由於當時的武器裝備上,裝備有三眼神銃等高科技火器的遼東鐵騎對於日本是全面碾壓,因此在這份榜單上,只能把李如松將軍屈居在第五的位子上了。

第四名:譚綸

文官出身的他,卻比無數武將還狠。親手斬殺兩萬餘首級的他,從江浙抗倭前線轉戰至北境對蒙古的戰場,總是出現在祖國最需要他的地方。他和戚繼光之間的黃金搭檔,也保證了大明東部三十年無虞。

第三名:戚繼光

東南倭亂的平定者,江浙人民的守護神,明代長城的建造者,日本侵略者的夢魘。戚繼光在正史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無須贅述,他的功績也完全擔得上“彪炳千秋”四個字。他的遺言雖然簡單,但是現在聽起來仍然如雷貫耳:“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

第二名:孫承宗

即使是修《明史》的史官,哪怕是清朝的統治者,都不得不承認一點,只要有他主持防務,清朝入關就不可能。《明史》列傳中唯一單獨成卷之人,關寧錦防線的締造者,努爾哈赤一生之敵,倘若朱由檢能全心委任與他,大明的江山也許還能苟延殘喘幾十年。

第一名:徐達、常遇春

之所以把他們並列在一起,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武功相近,更因為這二人從搭班子開始到常遇春去世,一直都是在一起並肩作戰。這兩人彷彿一個雙星系統,少了誰都會黯然失色。徐達的老成配上常遇春的勇猛,才能讓漢族政權在四百年後重新光復幽雲十六州,才能完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偉大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