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治政理念

明神宗時,內閣首輔張居正

,是一位“工於治國、拙於謀身”的人。他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宗旨,在於使黎民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治政理念

在《張文忠公全集》中屢見記載,如:“知人、安民二語,乃萬世治天下之準則。”又如《答福建巡撫耿楚侗》信中說:“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在這封信裡,他指出嘉靖年間“百姓嗷嗷”和隆慶年間“紀綱不振”的情況後,表明自己“拳拳以是為務,鋤強戮兇,剔奸釐革,不得已而用威者,唯欲以安民而已。”為此,他曾義不容辭地表示:“不以此時剔刷宿弊,為國家建經久之策,更待何人?”從這裡,可以看出張居正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遠大抱負。

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治政理念

他在致兩廣總督殷石汀的書牘中,曾明確表示:“治亂國,用重典,…其勢非用兵威以震盪之,奸宄不畏,良民無依。”在萬曆元年(1573年),他鎮壓了潮州農民的反抗和暴動後,探討農民暴動的原因,並企圖尋求避免農民起義的辦法,他在《答應天巡撫宋陽山》的信中說:“夫民之亡且亂者,皆因貪吏剝下、而上不加恤,豪強兼併、而民貧失所,故也。”

他為了安民,而敢於正視朝廷施政的過失和社會的流弊,這是值得稱讚的。張居正的這種看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早在他25歲的青年時代,他的《論時政疏》,就曾揭露宗室“斯皆外求親媚於主上,以張其勢,而內實奸貪淫虐,陵轢有司,剝刻小民,以縱其欲。”在他44歲那年,他目睹當時民窮財盡的情況,又在《上陳六事疏》中說:“伏望皇上軫念民窮,加惠邦本,於凡不急工程,無益徵辦,一切停免,敦尚儉素,以為天下先。”疏中還說:“今風俗侈靡,官民服舍,俱無限制。外之豪強兼併,賦役不均,花分詭寄,恃頑不納錢糧,偏累小民。”最後,張居正疾呼道:“凡此皆耗財病民之大者,若求其害財者而去之,則亦何必索之於窮困之民,以自耗國家之元氣乎?”

張居正的安民思想,是他治國方略的要素之一。他在內閣首輔任上,進行的一系列整頓改革,有許多內容都與安民有關。

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治政理念

張居正由“安民”講到了“拉車”和“演奏”。他說:管理朝政的人,猶如駕車趕路,聰明的趕車人,絕不會把牛和馬放在一起,讓它們同拉一輛車。那樣做,不僅事半功倍,與事無補,而且很有可能弄到翻車,直致車毀人亡的地步;管理朝政又和指揮吹奏一樣,不能把吹奏得好的樂師,與不會吹奏的人,放在一起去演出。那會吹奏得亂七八糟,混成一團,滑天下之大稽!

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治政理念

用這兩個比喻,都是為了說明:朝廷用人,必須公正廉明,剷除奸佞。如果把賢臣與佞臣,長期放在一起理政、辦事,那結果肯定比把牛馬放在一起拉車,把會吹奏與不會吹奏的人,放在一起演出,效果更壞。所以,“牛驥以並駕,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

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治政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