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嫡庶之別嚴重到了什麼程度?有哪些事例?

用戶92366370785


在各種古裝電視劇中,常常出現嫡庶相爭的劇情。大部分情況下,嫡子都是更受推崇和支持的一方。只因為其母是正妻,就能夠獲得比其他子嗣更加優渥的待遇,甚至家業或皇位的繼承權。那麼,古代人的嫡庶觀念真有電視劇演的那麼嚴重嗎?

古代時,嫡庶觀念相當被看重,甚至可以說是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以皇家為例,皇后作為正妻,掌管後宮、母儀天下,其他妃嬪則按照位分享受對應的待遇。如果皇后和諸嬪妃有了子嗣,那麼一定是皇后的子嗣地位最為尊崇,在我國古代的大部分時期,嫡長子繼承製都是基本繼承製度,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如果有嫡子,那麼繼承權肯定優先掌握在其手上,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則長子繼位,沒有長子,才會兄終弟及。在封建社會,嫡長子繼承製的實施有助於鞏固皇權,明確皇位繼承製,比由君主指定繼承人更能夠服眾,因為這是"祖宗法"。康熙嫡長子早夭,嫡次子也被廢,於是之後"九子奪嫡",兄弟相殘,可謂十分慘烈。

在古代,因為秉承嫡庶觀念導致的悲劇數不勝數,比較著名的例子就是商紂王帝辛。按照《史記》的記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紂王的兩個哥哥都是庶子,而他是嫡子,所以得以繼位。如果他的父親知道此子以後會害得商朝滅亡,不知道是否還會恪守嫡庶觀念,讓亡國之子登基。

《呂氏春秋》的說法則舉例了嫡庶觀念的極端例子:"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按照這裡的說法,紂王兄弟三人,都是同父同母,不過,紂王的兩個哥哥出生時,他們的母親還是妾,等到他們的母親變成正妻後,才生下紂王。所以當他們的母親想要立最年長的微子啟為太子時,太史官依據法規反對,認為只有紂王才是嫡子,有嫡子的情況下就不能立庶子為太子,於是紂王雖然年幼,卻最終登上帝位。

對於這一講究嫡庶到了過分地步的事例,連《呂氏春秋》也評價道:"用法若此, 不若無法。"可見,儘管嫡庶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因為紂王兄弟們出生時母親的地位不同而改變了一國之主的歸屬,但民間的有識之士還是反對這樣墨守成規的立儲方式的。

除此之外,中國嫡子為尊的觀念也傳播到了東亞文化圈的其他國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朝鮮李氏王朝。那個時代,社會等級制度非常森嚴,除了王族和宗室外,庶出的子女要把嫡出的子女當作主人對待。可見,中國在輸出先進文化的同時,也傳播出去了一些糟粕的觀念。


煮酒君


其實很多東西在電視劇上已經被淡化了很多,在古代那種本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下,妾室本身的身份就不高,更何況妾室所出的庶子了,正室進門的時候是八抬大轎,明媒正娶的,而妾室則是一個嬌子從小門抬進來。

在後宮中就可以見得,皇后就是皇上的正妻,執掌鳳印管理後宮,後宮中的孩子也一定是皇后的孩子最為尊貴,太子也都是立嫡不立長,除非中宮娘娘沒有所出,才會輪到庶出的孩子,就像著名的“九子奪嫡”就是因為康熙的兩個嫡子一個早年夭折,一個被廢除,才有了之後庶子們骨肉相殘的奪嫡大戰。

朱元璋不肯把皇位傳給兒子朱棣執意要傳位朱允炆也是這個原因,因為朱允炆是先太子的嫡子是朱元璋的嫡長孫,朱棣因為庶出的身份早就被朱元璋排除在皇位候選人之外了。後來朱棣奪位把自己說成是馬皇后的兒子,名義上給自己安排了一個嫡子的身份。

受中國影響,別的國家的嫡庶之分也很嚴格,妾室所出的庶子地位與正室孩子的奴婢沒有什麼區別,他們覺得庶出的血脈低賤,所以庶子的待遇也不會很好。


陸棄


這麼說,漢代之前,庶子女屬於奴隸。

西漢中期時候,庶子要被驅逐出去,可能就是一身衣服和幾十個五銖錢。漢代之後庶子有了理論財產權,但當家主母是管家人,會肆意分薄公共財產,比如大肆購買祭田族產,這些財產未來是嫡子管理,收益大部分當然是嫡子掌握。或者逼迫庶子放棄財產繼承權。

舉個例子,袁世凱。

袁世凱母親是小妾。因自身努力當到了山東巡撫,正二品封疆大吏。母親過世後,袁世凱的嫡長兄不過一個農村土財主,卻直接宣佈袁世凱母親不得自正門出殯,小妾也。袁世凱縱然就是高官也只能恨很而走,將母親安葬在父親的斜後面。

再說庶女。

以南北朝劃線。

之前的庶女,連單獨出嫁的機會都沒有。她們只能給嫡姐妹,嫡堂姐妹,嫡姑母做媵,也就是作為家族嫡女的陪嫁女,為男主做生育機器以控制男方血脈。

東晉開始,庶女被作為向下聯姻工具以鞏固家族基礎,才獲得獨立出嫁機會,也才享有與嫡女理論上相同的受教育機會。

但是,庶女的婚姻對象、嫁妝顯然很差,出嫁後也幾乎得不到家族支持。哪怕最後出頭,也是丈夫兒子的原因。


四川達州


大家從電視劇當中都可以聽到嫡長子,和庶長子,他倆的區別,現在我我們先來講嫡長子,嫡長子,是正室夫人生的孩子,叫嫡長子,什麼叫庶長子,庶長子呀,就是,不是正室夫人生的孩子,叫做庶長子,那有人說了,他倆名不一樣,那他倆都是一個爹呀,他倆了,權利是不是相等的?我可以這麼告訴你,他不是相等的,嫡長子,要比庶長子高一頭,嫡長子可以繼承家裡的財產,而庶長子咋不能繼承?因為庶長子的母親,身份太低了,不能與正式夫人相提並論,所以說,他倆的孩子的地位也不一樣,我在給大家講一個,當年漢武帝,都知道推恩令吧!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呢?因為,西漢建立之初,諸侯國強大,西漢特別的弱漢武帝。為了把這些諸侯國給滅掉,採取的一個什麼樣的措施呢?教主。比如說。小明。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小華,一個叫。小王。當時是小華可以繼承他的那個家,一。而小王。不能?當時的政策是這個樣子的。就是這個。不是正門妻子生的孩子也有分配。財產的權利。這個樣子呢,也可以大大的。減少了諸侯國的。強大。


為教育而生


我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所生子女為嫡出,妾所生子女為庶出。

嫡長子為這些兄弟們地位最高者,享有優先權。父母最為重視,並著重培養。無論是皇位,爵位,首先是傳給嫡長子。很多皇帝的大兒子不是嫡長子,譬如劉邦的兒子劉肥,康熙的大兒子胤褆,都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

那些庶子庶女們的家庭地位很低,不是家族正統,只能是旁枝,無論你多有才能,政治地位有多高,在家裡面見到嫡出的兄弟都要矮三分。譬如袁世凱,由於其母不是正妻,死後要葬入祖墳,但受到兄長袁世敦的阻撓,雖然袁世凱政治地位很高,但不得不聽兄長的話,其母沒有葬入祖墳之中。

嫡庶之間,地位真的是天壤之別。


口可口可161931


劉邦坐了天下,立嫡長子劉盈為太子,而庶長子劉肥只能封齊王。曹操沒有嫡子,但是長子曹昂是正妻丁夫人撫養長大的,相當於嫡長子,所以曹昂在世時,其他兄弟不敢也不會有奪嫡的想法,曹昂一死,曹丕、曹植、曹彰、曹衝都參與進來了


火箭垃圾中的戰鬥機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嫡庶之別簡直是達到了無法逾越的鴻溝的地步,這種嫡庶有別的宗族構架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家庭倫理的基石。

我們對於中國古代家庭裡的嫡庶有別的概念多數來源於現代電視劇,其實真正的嫡庶關係要比電視劇裡嚴格得多,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引發起家族、國家、王朝嫡庶之爭的例子其實並不多,究其原因就在於嫡庶制度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執行得非常的嚴格,簡直是道鴻溝。

查看世界史,好像只有東方的儒家文化有家族的嫡庶之分,這與東方的儒家文化和特有的歷史特徵有很大的關係。

嫡庶的區分起源得非常的早,早在商代初期就有了嚴格的嫡庶之分的規定,這種區分家庭成員身份的祖制應該是從原始的奴隸社會開始的。

嫡子從一生下來就具有天然的家庭財富、社會地位等繼承權,而庶子的身份非常低下,在遠古時期,庶子就是奴隸的代名詞,因為他母親的身份就是奴隸。

在奴隸社會里,男人是可以找很多女人,但是正室只有是一個,所謂古代中國有三妻四妾,那是完全錯誤的,妻永遠只有一個,妾可以有很多,但是妾的身份就是奴隸演變而來的,母親是奴隸,自然他生下的孩子也是奴隸。

沒有哪個家庭主人願意把財富和地位讓奴隸來繼承,這就是“嫡庶”之別最大的根源。進入了封建社會後,社會關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是這種嫡庶有別的祖制一直嚴格的執行和延續了下來。

嫡庶有別非常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在特定的社會秩序裡,一個家庭也好,王朝也好,永遠只能有一個話事人,而他眾多的可能繼承者肯定是有嫡子,有庶出,為了儘量的減少這種社會財富和地位繼承的爭奪,進行嫡庶區分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至少能夠把繼承權爭奪降低在很小的一個圈子裡,而且這個圈子的變動和更迭具有更可控。

當一個家庭的正妻發生了變化,那麼嫡庶的身份也是會隨著母親的身份而發生變化,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嫡庶有別的例子就是商代末期的商紂王,他有三個兄弟,他是最小的一個兒子,他能夠繼承王位,完全源於他母親身份的變化。


紂王的兩個哥哥出生的時候,他們的母親還不是正妻,所以他的兩個哥哥就是庶子,毫無繼承王位的可能。當紂王還沒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被立為王后,成為了紂王父親的正妻,那麼他生下的紂王就是正妻嫡子,而且還是嫡長子,完全具備了天然的王位繼承權,他和他的兩個哥哥同父同母,卻具有嫡庶不同的身份,這就中國歷史上非常鮮明的嫡庶有別。

嚴格上來講,無論誰是嫡子、庶出都在血緣上與父親的關係是一致的,只是由於他們母親的身份決定了他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而這樣的嫡庶關係更好的維繫了社會的穩定發展,是推動封建王朝社會進步發展的一種手段。


沉墨I方之城


在周朝時期,天子和諸侯世襲的爵位都是有正妻的第一個嫡子接任的。而別的兒子,只能保證衣食無憂,地位相差懸殊。這一制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削弱諸侯的力量,改為了均分制,所有的孩子均封諸侯的領土。但是長子為父,的思想一直影響到今天。


三日一天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就能看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