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涼州,這裡有西北地區最大的孔廟,原來遊牧民族也崇尚漢文化


涼州,這扼守絲綢之路,威震河西走廊的歷史重鎮,今天被稱為“武威”。這氣勢不凡的名字源於“飲馬瀚海,封狼居胥”的“獨孤求敗”霍去病。為了彰顯他收復河西、盡逐匈奴的赫赫戰功,漢武帝將這片使匈奴人哀歌“六畜不蕃息,婦女無顏色”的富饒之地命名為“武威”。

文廟,每一座中國古城都不會缺少的古蹟。雖然不像南京孔廟那樣文人輩出,雖然從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董卓、馬超之輩給人留下太多“勇武有餘而智謀不足”的印象,這裡的文廟依然在全國赫赫有名。

涼州文廟始建於明正統二至四年,整體建築佈局對稱,結構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明清之際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是目前西北地區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

文廟坐北向南,原由東中西三組建築物構成。東為文昌官,中為文廟,西屬涼州府儒學,現存建築以聖廟和文昌宮保存完好。總面積1500平方米,是歷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武威的文昌宮跟其他地方不一樣,這裡收藏了44塊匾額,堪稱匾額大成,其中兩塊還被收錄進“中國十大名匾”。一路看過去,頭頂的匾額琳琅滿目,各有特色。匾額上的字,或渾厚大氣,或清俊秀麗,不說別的,只是欣賞其中的書法,就已足夠賞心悅目。

文昌帝君白麵長鬚,威嚴睿智盡顯。文昌宮以“桂籍殿”為中心,這裡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就是民間俗稱的“文曲星”,他點誰的名字,誰便可文運亨通,月中折桂,是學子們必拜的。

一種久違的安靜縈繞在身邊,遍佈院落的參天古柏和千年巨松營造出一份獨有的靜謐。從那些優美的楷、行、隸、篆的氣息裡,依稀能望見當年飽學鴻儒、地方名流、名師學子的翩翩身影,一筆一劃,帶著西北特有的大氣線條。

文廟內的建築雕樑畫棟,莊嚴肅穆。屋簷上的一個小小裝飾,也毫無一丁點粗製濫造。藍天下,六百年過去,依然精美異常。

大成殿內,夫子雙手交握,面容和藹。師禮是這樣行的:左手蓋在右手上,拇指內扣。涼州以及河西一帶的各民族曾經過著遊牧的生活,但是也仰慕著漢文化二三千年的文明史和燦爛的輝煌,所以在五涼時期的統治者不論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大都尊崇儒學,倡導漢化教育。

也許因為久在西涼的緣故,原本文質彬彬的先師文聖此時看來也高大了許多,光影帶來的明暗質感讓這恭謙禮讓的作揖形象也有了些許威嚴,讓人恍惚間以為這是一位正在抱拳拱手的武林大俠。然而,又何嘗不是如此,比武力征服更厲害更影響深遠的,不正是文化自信?(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