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這種思維方式:發散思維的背後,一個問題有多種答案

大家好,我是頭部思維的創作者,致力於讓讀者們開心快樂。喜歡我,點關注不迷路。

什麼是發散性思維呢?


學習這種思維方式:發散思維的背後,一個問題有多種答案

圖片來自互聯網


就拿一隻杯子掉下來,碎了,舉個例子。

從物理角度思考,這是因為物體自由落體運動,碎了,但多高才能碎呢?

從情感角度思考,那可是男朋友送給自己的情侶杯,這個會造成一場感情風波。

從時間角度思考,杯子摔碎了,亂了心情,還要再買,直接提升了時間成本。

從歷史角度思考,那是乾隆用過的杯子,有很多關於它的故事,是那些歷史的唯一承載,如今破了,結果一段歷史就這樣徹底消失了。

等等。

就一件事情來說,背景不同,所處環境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就會不同。

我們看到的街頭採訪,就一個事情或一個現象為基點,採訪人群不同,答案也各有差異。

正是每個人思想的侷限性,我們才要多聽取他人的意見與建議,讓自己做起事來,考慮的更為周全。

聽取他人的意見與建議外,我們還要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怎麼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我給出的幾點建議,僅供大家參考。


學習這種思維方式:發散思維的背後,一個問題有多種答案

圖片來自互聯網


一個問題有多種答案

數學上的嚴謹性,一是一,二是二,但對於政治問題,以及論古人的功與過,我們的答案,並不見的統一,更不能一概而論的只以對錯來評判。在生活中,工作上,遇到問題來看也是一樣,要多思考,當問題出現時,你想到的解決方法是什麼,朋友或同事想到的是什麼,及事情解決後,更要深度思考下,我這個方法是不是還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不僅三思而後行,還要學著反思。

善於擺脫掉思維定勢

20世紀中期,美國和蘇聯都已具備了把火箭送上天的物質、技術條件。相比之下,當時美國在這方面的實力比蘇聯更強。但雙方都存在一個卡脖子的問題:火箭的推動力不夠,擺脫不了地心的引力,不能把人造衛星送人運行軌道。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當時大家都認為,辦法只能是再增加所串聯的火箭的數量,以進一步增強推動力。美蘇兩國的專家都各自盡力設法一個又一個地不斷增加火箭的數量。儘管火箭增加了不少,但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後來蘇聯的一位青年科學家,擺脫了不斷增加串聯火箭的思路。他突破這一思維定勢而產生了一個新的設想:只串聯上面的兩個火箭,下面的火箭改為用20個發動機並聯。經過嚴密的計算、論證和實踐檢驗,這個辦法終於獲得成功。因為這樣一來,火箭的初始動力的速度一下子就大大地增強了,就達到了足以擺脫地心引力的程度。於是,一個長時間使成百上千專家束手無策的技術難題,由於這樣一個簡單的新設想的提出,很快便得到了解決,從而使蘇聯的航天技術迅速領先於美國。1957年,蘇聯搶在美國之前,首先將人造衛星送上了藍天。

在這個故事裡,這個年輕人,另闢蹊徑的設想與落地實施,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解決了許多專家難以解決的問題。

重塑你的思考力

我們常常會根據已有的經驗,來對未來進行預期和預測,甚至是做出行動。這樣的行動結果卻並不是總能符合我們當初的預期,所以我們或多或少地都會發出“如果當初…就好了”的感嘆。

人們頭腦中的每一部分都已經習慣化了,每個人既有思維習慣也有技能上的習慣。由於習慣勢力的作業,於是形成了例行公事的行為模式和思維習慣。

一個原則:我永遠都不是絕對正確的,保持開放,才能接近真相。

一個人思考問題的好壞取決於認知主體本身的知識結構,態度和習慣。

要麼你歷經滄桑,要麼你報讀經書,一個個人成長總要受到他人的影響,榜樣也好,偶像也罷。

思考一個問題最終要以真理為檢驗標準,是為了掘示其真相和本質。由於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受到自身經驗、獲取材料的可靠性、記憶的牢固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自認為正確的事情可能事實上並不正確,在思考和問題時,只有克服人的固執己見的弱點,以事實為準繩,在思考過程中要保持虛懷若谷的態度,承認自己的無知和可能存在的不足,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彼岸。

在群體裡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獨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記住的只是那些在群體中保持獨立的人。——愛默生

思維簡單來說,無非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