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已失的重要古代建築——景靈宮


掌故知魯 | 曲阜已失的重要古代建築——景靈宮

景靈宮“萬人愁”巨碑


景靈宮

宋代的曲阜又進入一個光環有加的時期,除對孔子及其後裔一再加封外,沉睡了四千年的黃帝出生地遺址也被宋朝統治者重視起來。真宗妥協於燕遼以後,總想以華夏民族的文化優勢震懾北方,故有儒釋道三家並重之舉,封泰山、尊孔子、容釋家,潛心向道,數度“天書”之能事,夢見神人而尊黃帝為趙氏始祖,故於大中祥符五年召集群臣審定,下詔京城與曲阜壽丘各修建景靈宮,京城景靈宮奉祀黃帝及趙氏先皇諸“神仙”,曲阜景靈宮祭祀始祖黃帝及聖母。曲阜壽丘是黃帝出生地,因此真宗頒詔將曲阜更名仙源縣,屬襲慶府(後改兗州府)。

《宋書·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五年閏十月“戊寅,建景靈宮太極觀於壽丘。”《宋書·地理志》襲慶府下:“魯郡,泰寧軍節度;本兗州。大中祥符元年,升為大都督。政和八年,升為府。……仙源(縣),中上。魏曲阜縣。大中祥符五年改。” 明代萬曆二十年刻本《兗州府志·沿革志》:“宋大中祥符元年,以軒轅降於延恩殿,謂曲阜有壽丘,改名仙源,屬襲慶府。”按《宋書》為大中祥符五年,而非元年,《兗州府志》《曲阜縣志》謂元年,當為誤。

京城的景靈宮因北宋改南宋而有重建,其規模宏大,可見《宋書·禮志 ·吉禮》:

景靈宮。創於大中祥符五年,聖祖臨降,為宮以奉之。天聖元年,詔修宮之萬壽殿以奉真宗,……元豐五年,始就宮作十一殿,……諸神御門置親事官五百人,立戟二十四。累朝文武執政官、武臣節度使以上並圖形於兩廡。凡執政官除拜,赴官恭謝。其後南郊先詣宮行薦享禮,並如太廟儀。……政和三年,奉安哲宗神御於重光殿。昭懷皇后神御殿成,詔名正殿曰柔儀,山殿曰靈娭。於是兩宮合為前殿九,後殿八,山殿十六,閣一,鐘樓一,碑樓四,經閣一,齋殿三,神廚二,道院一,及齋宮廊廡,共為二千三百二十區。……紹興十三年二月,臣僚言:“竊見元豐五年,神宗始廣景靈宮以奉祖宗衣冠之遊,即漢之原廟也。自艱難以來,庶事草創,始建宗廟,而原廟神遊猶寄永嘉。乃者權時之宜,四孟薦獻,旋即便朝設位以享,未副廣孝之意,乞命有司擇爽塏之地,仿景靈宮舊規,隨宜建置。俟告成有日,迎還晬容,奉安新廟,庶幾四孟躬行獻禮,用副罔極之恩。”從之。初築三殿,聖祖居前,宣祖至祖宗諸帝居中殿,元天大聖後與祖宗諸後居後。掌宮內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人。上元結燈樓,寒食設鞦韆,七夕設摩羅。簾幕歲時一易,歲用酌獻二百四十羊。凡帝后忌辰,用道、釋作法事。十八年,增建道院,初本劉光世賜第,後以韓世忠第增築之。天興殿九楹,中殿七楹,後殿十有七楹,齋殿、進食殿皆備焉。

曲阜景靈宮由當時宰相王旦負責督建,《宋書·王旦傳》:“旦為兗州景靈宮朝修使,內臣周懷政偕行。”“天禧初,進位太保,為兗州太極觀奉上寶冊使。”其大致情況可見《曲阜縣志·古蹟》:“宋大中祥符元(應為五年)年閏十月,宋真宗以始祖黃帝生於壽丘之故,下詔改曲阜縣名為仙源縣,並徙治所於壽丘。詔建景靈宮於壽丘,以奉祀黃帝。”根據元代至正十年周伯琦《重修景靈宮記》石碑記載:“帝建宮祠軒轅曰聖祖,又建太極殿祠其配(應為母)曰聖母。越四年而宮成,總千三百二十楹,其崇宏壯麗無比”;“琢玉石為像龕於中殿,以表尊嚴,歲時朝獻如太廟儀,命學老氏者侍祠,而以大臣領之。大碑四通,諺雲:‘萬人愁’者是也,其中二碑廣二十三尺,闊半之,厚四尺;贔屓高十有三尺,闊半之,厚四尺,龜趺十有八尺。另二碑廣二十有四尺,闊半之,厚四尺,贔屓高十有八尺,闊十有六尺,厚四尺,龜趺十有九尺,無文字,意者未成而金兵至也。陵曰壽陵。”

壽丘改“壽陵”之稱謂,因孔子名丘字仲尼,避孔子名諱而稱之。現在壽丘遺址上,仍有上述種大碑兩通,人稱“萬人愁”,通高17米多。元末景靈宮被廢,改建仙源縣城時,北城牆將景靈宮建築群遺址割斷。因“壽丘北三十步有褻丘,少昊葬所”之記載,明代“洪武三年,遣使訪先代陵寢,仍命各行省具圖以進。”(《明史 禮志》)曲阜縣少昊陵畫圖上報,“四年,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陳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祀漢光武,洛陽祀漢明帝、章帝,鄭祀周世宗,鞏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在山西者一:滎河祀商湯。在山東者二:東平祀唐堯,曲阜祀少昊。……”(《明史·禮志》)曲阜縣按朝廷之命,在景靈宮廢墟後部改建少昊陵,因壽丘與少昊陵僅有30步距離,所以將壽丘並少昊陵一併單列院牆圈入,至此以後,因壽丘是疊石組建,體量較大,與少昊陵墓比較,更顯其主體性,所以,很多人將壽丘誤以為少昊陵。那一千三百二十間殿堂的景靈宮,也就只能作為歷史遺址,於1985年被濟寧市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