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裡,你見過節儉的人節儉到什麼程度?

農友君


說到農村裡面節儉的人,那我還真的在老家遇見過很多,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那些長輩,也許確實是自己小時候窮怕了,對於現在的生活條件特別滿足和珍惜。當然在我們便宜農村有些家庭的經濟條件確實有限,節儉點很正常,我自己的大伯,今年七十多了,和我伯母兩口子那是真的在我們老家那一帶都是節約出名了,至於節約到什麼程度,我也來簡單的描敘下:

典型的知道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我大伯家裡三個孩子,兩個大堂姐早就結婚孩子都快二十了,還有個堂哥今年三十七八歲,還是單身也許這就是他們老兩口子心中永遠的痛,因為農村裡面都指望自己的兒子傳宗接代。我大伯常年身體不好,從我記事起基本年年都在不停的喝中藥,說起中藥我大伯把藥湯喝完,還會把裡面認為有營養的渣子都撿出來吃掉,比如:紅棗、枸杞。當歸天麻那些,一樣不剩的挑出來邊挑邊吃。

說到吃飯,我大伯是真的相當講究,不管是灶臺上面還是飯桌上,甚至有時候在地上看見一顆米飯都會撿起來吃掉,實在髒了也就會給雞吃掉。記得小時候我們很多小孩子都不敢去他們家裡吃飯,因為怕捱罵,碗裡沒有吃乾淨也會罵,掉地上也要捱罵,在自己家裡沒有養成這個習慣,所以很難適應,當然我也是不喜歡浪費糧食的人,但是相比我大伯來說那是真的小巫見大巫。

一年用不了多少度電

在我們老家電費那是相當便宜的,因為我們以前是那個電站的移民,所以有優惠,一毛錢一度的生活電,相比我們那邊家家戶戶家裡全是電器而言,我大伯家裡就顯得格格不入了,經常大晚上的電燈都捨不得開,黑燈瞎火的在炒菜做飯,我有時候晚上吃好飯去他們家裡看看,也都是坐一會兒就走了,因為除了我大伯都沒有人敢開燈啊。

要是我堂姐堂哥他們在家裡還好,都會早早的把燈打開,家裡燈火通明的我大伯和伯母都會念叨:還看的見啊不要開燈什麼的,所以我們和鄰居他們去玩都知道了這個習慣,從來沒有人說叫我大伯開燈的,都會覺得很奇怪,那麼便宜為什麼非要那麼節省啊,也許對於我大伯來說家裡確實不富裕,能省一塊是一塊吧,有時候想想挺心疼他們的。

生活方面太虧待自己,得不償失

相對於現在農村生活得到普通的提高和改善,我大伯家裡真的還是停留在我們七八年代水平,從來沒有主動購買一種現代化的電器,稍有的簡單電器:洗衣機、電飯鍋、熱水器這都是我堂客回家實在不方便才出錢買回來的,但是我大伯他們兩口子實在捨不得用,所以每次他們出去了就放起來了,不管別人怎麼勸說就是捨不得用。

說到生活也是,基本改善伙食就是靠我堂姐他們逢年過節來給他們送點葷菜,才能大魚大肉的飽吃一頓,有時候看著也很心酸的,平時都是吃點自家種植的蔬菜之類的,年紀慢慢大了營養也就跟不上了,又捨不得改善一下生活,平時又還要喝藥,所以我大伯的身體是真的越來越差了,我們也都勸過他們,希望他們能改善一下生活,把自己的身體養好了,可是老一輩子確實固執啊,說不聽啊顯得很是無奈。

在我們老家農村來說,我也生活了那麼久節儉成這樣的也真的,或許更多的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吧,覺得自己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堂哥還沒有結婚),自己慢慢年紀也大了,希望自己能省點是點,多幫我堂哥一點。只是這樣對於身體也是十分不利的,還是希望他們能身體健康吧,在保證身體的情況下適當的節約也是應該的,但是他們真的對於自己太苛刻了,不是啥好事。


湖南鄉里伢子


農村慘啊,我是80後,出生於浙江農村(別以為浙江就富),小時候,我們村窮得要命,我家更是窮得要命,不得已父母外出打工,我和姐姐跟著爺爺。給大家說幾個事例:

一、有次在家裡突然尿急,我跑出家門,拉開褲子,對著泥牆就是一泡噓噓,拉噓噓不是有聲音嘛,被爺爺聽到了,爺爺趕出來,說:一泡尿也要拉外面去,家裡沒有馬桶給你拉嗎?用來種菜多好。

二、小時候,因為窮,很少吃肉,一年到頭饞得要命,那時爺爺養了幾隻兔子,是用來拔兔毛賣的,有次,爺爺很神秘的來叫我和姐姐(爺爺住的地方離我家幾十米,大伯家住我家隔壁,跟爺爺關係不好,怕他聽到),我問爺爺什麼事,爺爺輕聲說不要問,走來就是。到他家,香噴噴的兔肉,這輩子都忘不了啊!但你們猜,怎麼會有兔肉吃,原來那隻兔子生病快死了,只能殺了吃了。

三、爺爺經常要上山砍柴,因為砍柴的地方很遠,每次都是早上很早,天沒亮四五點鐘起床做飯,順便會做一兩個油餅帶去,雖然只有很少油,餅裡面也基本是梅乾菜,但是我實在太想吃了,為了吃餅,我小小年紀,10歲左右,就跟著爺爺爬山砍柴去了,腳和肩膀都起水泡了。

四、吃飯的時候,爺爺是不允許我們碗裡剩有飯粒的,必須吃的乾乾淨淨,掉在飯桌上的飯粒也必須撿起來吃掉。過年的一盤肉,半個月吃不完,不是不喜歡吃,是捨不得吃,一次只能吃一兩塊肉,吃到最後都要爛起來了。

我想說,農村也沒人真的喜歡節省,就是窮啊,窮得沒辦法,只能省。爺爺是2003年走的,他苦了一輩子,他希望我考上大學,千萬不要當農民,我做到了,希望爺爺在另一個世界可以安詳歡樂。


lege1983


農村人確實節儉,可以說大部分農村人的光景是省出來的。城市人攀比的是消費,討論的是一年到頭某個方面消費了多少,而農村人羨慕的是會節省的人,街頭巷尾討論的是某某家今年又攢了多少錢。



農村我見過很多過光景節儉的人,其中我的一家鄰居是我認為最節儉的,老倆口生了四個兒子,完全是憑辛苦節儉下的錢加上自己的苦力為兒子們修了四處院落,娶了媳婦。


老兩口平時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老兩口吃穿用上要節儉到什麼程度呢?一年到頭很少吃肉,過年時才捨得買點肉,也不會超過五斤,吃的蔬菜完全是自己地裡產的,地裡長下什麼吃什麼,從來不去商店買,地裡的蔬菜除去少部分吃的,大部分都要賣出去,為的是掙個零花錢。有一次我看見她買豆腐,她說這是今年第一次買豆腐,當時已經是農曆十一月。晚上幾乎不開燈,晚飯都是在天黑之前就吃完了,只有回去睡覺時才開一會燈,他們家的電費一個月突不破十位數,穿著方面更是不講究,一身衣服能穿好幾年。

類似這種情況的在農村數不勝數,農村人就是這樣可憐巴巴的過光景的,農村人很知足,很樸實,很辛苦。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三農張老師


我一個農村人生活圈子不大,不知道別人節儉到什麼程度,但我知道我的婆婆非常節儉,至於節儉到什麼程度,且聽我細細說來,這幾件事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第一件事:薄薄的煮菜油

我是八七年嫁到婆家的,現在想來都覺得很好笑,婆婆負責在家做一日三餐,我和老公和小姑子三人負責下地幹活,每天我們三人幹活,上午幹到十一點半或者十二點,下午幹到六點,餓了就迫不及待的回家了,回到家扔下工具就是找吃的。

一般婆婆總是已經做好飯菜放在桌上等我們了,所謂的菜也就一個自家的青菜或者鹹菜而已,肉是沒有的,油呢?婆婆會去集市上買斤把肥肉回來,切得薄薄的如指頭般大小一條一條切好,然後放進一個事先洗乾淨了的玻璃瓶裡,每次煮菜的時候就用筷子夾一片出來,待鍋燒紅了就放下去用鍋鏟使勁圧著肥肉在鍋裡轉圈圈,等油出來了肉被榨乾了就把菜倒進鍋裡,這樣經水一煮剛剛榨乾了的肉有胖起來了,所以我們三個人每次吃飯看誰先上桌就把那塊唯一的肉偷偷吃了。

第二件事:中午只能吃剩飯

我們山裡有個習俗,就是女兒出嫁的先天晚上,母親會把如何做個好兒媳婦的道理和經驗合盤托出,目的就是讓女兒去到別人家做個人見人誇的好兒媳,我母親也不例外,我出嫁時整整用哭的方式教了一天一夜的禮數。
當然到了婆婆家後就現學現賣了,每天清早起來挑水,還搶著做早中飯,開始婆婆也沒說什麼,這樣過了半個月天天如此,婆婆就憋不住了,於是婉言告訴我說:我們這不比你們山裡,你這樣天天一日三餐做飯吃,別人會說你是好吃婆,我們只有早上和晚上才做飯吃的中午只吃剩飯,以後中午就不用做了,吃剩飯就行了。

說實在話,我當時真的很不理解為什麼要吃剩飯,煮了也是吃,剩飯也是吃,煮新鮮的不行嗎?當然這只是心裡嘀咕而已,嘴上沒說,然後我就一直觀察看到底是為什麼。

經過幾天觀察,婆婆是這樣做的,比方一家人一餐要是能吃兩斤米,婆婆就會早上一次煮三斤米,那我們早餐吃掉兩斤的話,剩下一斤的量就中午吃,不夠的話大家相互省著點就可以對付一餐了,這樣原本兩餐要四斤米按這種方法兩餐就只要三斤米了,是不是每天就要節省一斤米了?


原來如此,這樣節省的例子還有很多,婆婆實在是窮怕了才這麼節儉,實在不能用小氣二字貶低婆婆。

我是果農肖大姐,每天帶你瞭解三農,希望我的回答會得到你的認同,有不同見解的朋友歡迎評論區討論。


瑤鄉肖大姐


三十年了,第一次回鄉下,我親眼目睹了農村最節儉的人。此人,男,66歲,一兒一女,老婆常年在外打工。他,農忙時在家耕田種地,農閒時打工。房屋內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大大小小不等的六個破凳子,四間小瓦房,三張單人床,一個木櫃子,上面摞了幾雙被子。客廳裡一張小矮方桌。牆角里堆放著農用傢俱。這就是全部的家當。一間破廚房裡,兩個鍋灶臺,用磚頭泥巴支起來的一個小案子,幾雙筷子散落在案子上,七十年代的幾個大瓷碗,碗上外面抓革命、促生產的字跡清晰可見,每個碗上面的瓷都掉了大半。他捨不得用電做飯,柴火堆滿了灶前。並且,柴火也很少燒。每星期只開一次火做飯,就是一星期只蒸一次饅頭。每天早上兩個饅頭,一碗涼水;中午也是兩個饅頭,一碗涼水;晚上,為了省電,天不黑,吃兩個饅頭,一碗涼水。睡覺了事。別人告訴我說:“他這個人太會節儉,幾十年了,都是這樣,做一次飯吃一星期!從來不吃菜,連鹹菜也不吃,有時候啃兩個蒜瓣!嘻嘻!五十年代的人就是會過!不過,他還從來不生病!”這個人不抽菸,不喝酒,為了兒女讀書,苦了自己,你見過這麼節儉的人嗎?他的兒女是否瞭解他父親的苦心呢!


899399505225


我老姑和我家住鄰居,一兒一女都已成家,又都各自的院子。我從小也是在老姑的眼前長大的,在自己慢慢長大的過程當中發現老姑原來是一個節儉、扣到家的人。

每當吃飯時間,我家裡做好飯了,我老姑就會準時的從她家端著碗筷就過來了,當然每次都會讓老姑坐在桌前再吃點菜,時間一長老姑基本上都是熬點稀飯端過來,帶著饅頭就過來了,我們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畢竟是自家親戚。

到了晚上了,我們一般都在門前坐上一會,聊聊天,差不多的時候各回各家,我老姑也會跟著我們到家,一直隨著我們看完兩集電視後才回家,到家以後就直接睡覺了,也不怎麼開燈或者看電視。所以我老姑一個月的電費最低的時候只有2塊錢,很是省錢。

一年到頭了過年總該穿個新衣服、家裡置辦一些新物件吧!沒有的,我老姑把我姑給她買的新衣服都放在箱子裡,捨不得穿,一直到老姑去世床底下壓滿了新衣服,都沒有穿過。可能老年人都是這樣吧,年齡越大對自己越不捨得。總想著能省就省,能湊合就湊合。

老姑已經離開5年時間了,也很想念,只是希望天下的老人都能健康長壽,父母的節儉是對兒女的愛,不想給兒女增加經濟負擔。做兒女的也應該多回家看看父母,其實父母要的不是你買的衣服、補品等東西,要的就是365天當中幾天的身邊陪伴!常回家看看!愛父母,愛家!




我比佩奇多個ang


這個是我媽媽在家每月的電費,家裡喂兩頭豬(玉米粉碎機一臺),電視機一臺,電風扇一個,電飯煲一個(來客人了作米飯,平常幾乎不用),手機一個,當然在農村作飯幾乎不用電,我覺得我的媽媽是最節約的人。

如果我一回去,當月的用電量肯定高,今年3月份媽媽一人在家僅用電7塊多,還要用機子打玉米150斤左右用電。家裡的電價是0.4985元每度。

我家在漢中某山區,這裡4季分明,客觀的氣侯條件也是冬夏用電不大。我母親也是從小過苦日子過來的人,至今仍非常勤儉。




農村楊娃


說到節儉這個話題,有一個人,我真的是很想要吐槽一下。

這個人就是我的老公的伯母。

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人,可以節儉到這個樣子。

他們家的飯菜,不管放了多久,只要沒有臭掉,就還能吃。爛掉的水果,從來捨不得丟,將那塊爛掉的削掉,然後吃那看起來沒爛的。冰箱裡冷凍的肉可以存放長達一年 。

衣服就更不用說了,以前的人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是她家的衣服,基本上可以穿滿20年,就在不久前還穿著90年代的衣服

裝了東西的塑料袋,不管是裝了肉的還是裝了乾淨燥東西,從來不捨得扔,把它們洗乾淨曬一下,留著用

最誇張的是,有次我看見她把一個墊開水壺的盆裡的水,也一滴不剩地喝進了肚子裡。

我聽人家說,子女買給她穿的衣服,她寧願放著也不拿出來穿,買給他們吃的、用的也大都是放得變質才拿出來用。

我去過他們家裡,他們房間裡面到處堆的滿滿的,尼龍袋、紙殼箱,什麼都有。

其實他們家不缺錢,她老公還是有工作單位的,家裡子女也都混得不錯。

不是說節儉的人怎麼不好,我甚至還很佩服那些很節約、會過日子的人,但是對於老公伯母這種,我真的不敢苟同。



讀書旅行茶


在農村裡,見到節儉的人節儉到什麼成度?

在我們村裡有一家特節儉的人家。聽老人們說,這家人的上代人,用鹽水淹制的雞蛋三十多年捨不得吃,後來吃的時侯發現雞蛋己淹成空殼了。

這家人的後代人延續了其祖先的傳統。其父去年剛去逝,還不到八十歲,單身生活近五十年了,吃飯捨不得吃飽,飯後捨不得活動,怕浪費了營養。每次燒菜加的油只有平常人家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現在這家人還有爺爺奶奶和兒子和孫女三代人。還是節儉的很。由於捨不得多加油燒菜,更不用說多吃肉了。小孫女缺營養,受到老師的告誡。當爺爺的也是由於缺乏營養,還不到六十歲,身體就垮了,不能打工掙錢了。孫女的媽嫌公婆太節儉,受不了苦,也舍女兒離婚了。小孫女跟著特節儉的爺爺奶奶生活真是苦不堪言。這是我村的真人真事。

大家認為,這家人的做法如何呢?


農家評述122


農村人一般都很勤勞儉樸的,因為都知道好生活來之不易。我的左右鄉鄰都很節約,但我見過最節約的是我們家族的一個堂伯家。

堂伯是個地地道道你農民,除了做泥水活也沒別的手藝,有四個小孩,計劃生育的時候還被罰了的款的。我懂事的時候,他就有了三個小孩了,第三個和我同齡。那時候農村人還沒外出打工,種田是主要的經濟來源,他家總共種了五畝地,農活不忙的時候他就在鄉下做零工,哪家需要幫忙就會叫上他。儘管他們倆夫妻都很勤快,但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家裡餵了幾頭豬,但都是整隻賣給別人,平時別說吃肉,就連吃豆腐都算奢侈了,水果那些除了自家種的,從來就沒見他們家買過。

記我們那候都書每學期還要交好幾百塊的學費,每到開學的時候也是堂伯最愁的時候,每學期都得交上千的學費,那時候在外面做工才二十塊一天。所以即使再勤快,家裡也總是入不敷出,每年都得到處借錢,東拼西湊的。但即使這樣,他也從來沒讓孩子輟學過。就這樣熬到大兒子師範學校參加工作後日子才慢慢改善。不過他家的孩子也挺爭氣的,老大當時為了幫補家裡考取了師範生,那時候一個學期能考上高中或中專的也就幾個。老二老三都上了大學,老四更厲害,現在正在讀博士,還娶了個德國老婆。現在,堂伯父夫妻輪流被兒母接到出去旅遊,而且還給倆老人在老家修了個別墅,倆夫妻成了村裡人羨慕的對象,都說他們苦盡甘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