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尤不可作詩”:談談唐代時期,士人妻女作詩的發展過程

“婦人尤不可作詩”:談談唐代時期,士人妻女作詩的發展過程

唐朝盛世

唐代是一個經濟發達,思想豐富,民風開放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女子的地位得已提高,但即使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中,唐人在對女子作詩的問題上,還是保持著不支持,質疑的態度,唐人認為女子作詩是一種亂情和非婦德的表現。尤其對那些士人妻女作詩的態度尤為的苛刻與不滿,在他們的印象中,士人妻子要做到“口無妄言,目不斜視”、喜慍不形的端肅之態,而發乎情的詩歌,則與此要求完全相悖。所以,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篇章,看看在“婦人尤不可作詩”的質疑聲下,唐代士人妻女作詩的發展歷程。

一、唐朝女子所處的詩壇文化背景

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文化發展的頂峰時期,也是我國古代盛產詩人最多的封建王朝之一,但即使在這樣的背景下,唐代的女詩人僅僅佔詩人總數的十分之一,據史料記載,唐代實有其人的女性詩人僅有八十四人,而這其中的仕人妻女那就更少了。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深遠,即使那些有名望,有才學的詩人,也大部分都認為,女子應該相夫教子,而不是作為一個詩人。更不用說,他們對仕人妻女的態度了。

張岱在《公祭祁夫人文》中曾道:“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在唐代這個男權當道的社會,男人們對於女子作的詩大多保留著質疑與漠視的態度;就如唐人章學誠曾道:“婦才之可見者,不過春閨秋怨,花草榮凋,短什小篇,傳其高秀”,他認為婦人見識淺薄,做出來的詩也過於粗淺,且他還認為士人妻女作詩涉嫌輕佻,詩歌創作更適合於“女冠坊妓”,可見他對婦人作詩態度之不滿與輕視。而他所說的“女冠坊妓”適合作詩,也是唐人大部分的態度,所以,唐代的那些出身卑微或身份為姬妾的女子,她們作詩的環境稍顯寬鬆,這使得她們在詩歌的創作中數量是很客觀的。

“婦人尤不可作詩”:談談唐代時期,士人妻女作詩的發展過程

唐朝士人妻子

但由於她們身份的低微,使得她們作的詩篇得以留下來的很少,史詩資料中對她們的介紹也少之又少,就如惲珠在編輯女子詩集《國朝閨秀正始集》時,也提出了特別的選錄標準,她認為,“女冠、緇尼,不乏能詩之人”,“青樓失行婦人,每多風雲月露之作”雖然這些女子的詩歌水準並不低,但因其出身及詩歌內容而一律不予採錄,這也是我國古代詩歌文化的一大損失。

《國朝閨秀正始集》曾做出這樣的規定:“凡篆刻雲霞,寄懷風月,而義不合於雅教者,雖美弗錄”

二、唐人對士人妻女作詩的消極態度

1、女子作詩為“亂情”

李商隱曾道:“婦人識字即亂情,尤不可作詩。”在李商隱看來,婦人通過作詩來抒發情感,是一種亂情的表現,並且它也有失於女子的貞潔,所以認為女子不應該做詩。但是如果你仔細品味李商隱的詩,你會發現,他

認為女子尤不可作詩的想法中,並不包括姬妾。他只是針對於士人的正妻,室女;這一現象,唐代的士人妻女都有很深刻的認知。

就如申屠澄妻子表現可以看出,申屠澄任什邡尉,其妻頗具才慧,但很少做詩,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唐人在對待士人妻女做詩與姬妾作詩的態度上是有很大區別的。

其妻曾道:“終日唫諷,似默有和者,然未嘗出口。每謂澄曰:為婦之道,不可不知書,倘更作詩,反似嫗妾耳。”

“婦人尤不可作詩”:談談唐代時期,士人妻女作詩的發展過程

李商隱

在唐人理想女性觀念中,對正妻的要求是,“貴端莊敬,婉娩因時,孝敬公婆,生兒育女”而不是把精力浪費在創作詩詞歌賦中。但對於姬妾做詩,唐人的質疑聲和反對聲相對較小,就如李漁曾說過:“姬妾婢媵,又與正室不同。以其原為娛情之設,所重在耳目,則口腹有時而輕,不能顧名兼顧實也。”這也變相的表達了唐人對姬妾的輕視,不過正是因為唐人對姬妾做詩態度的漠視,使得她們得以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做詩。被稱為“才媛中之詩聖”的魚玄機,正是因為她姬妾的身份,才得以創作出大量的名詩;其中的“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這句詩直至今日,也被人們廣為流傳。

2、女子有才非“婦德”

在唐代,人們認為女子有才非婦德,而這一認識的緣由,來源於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在儒家思想的內外有別觀中曾道:“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並在這一理論的支配下,唐朝女子從待自閨閣中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女子的禮教問題,德行問題。其中

班昭的《女誡》更是唐代士族女子所必讀的書籍之一。在《女誡》中曾道:“女子之責在,專心紡績,不好戲笑,絜齊酒食,以奉賓客”,並且書中還著重強調,女子“不必才明絕異”,而女子作詩更是不守婦德的表現

而唐代女子因為深受儒家文化和《女戒》的影響,使得那些士人妻,則紛紛認為才非婦德,更不用說讓她們去作詩了。就如在武宗會昌年間,一位自稱為“若耶溪東”的女子,因隨夫入關、夫亡東歸的辛酸經歷,只能通過作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其詩曾道:“昔逐良人西入關,良人身歿妾空還。謝娘衛女不相待,為雨為雲過此山。”從詩中,能夠感受到她心中之悲婉,但即使在如此艱難的情境之下,她也受婦德觀念的影響,在她作詩的紙上以“若耶溪東”這一代號來充當自己的名字,也應當算是較早的筆名了。

“婦人尤不可作詩”:談談唐代時期,士人妻女作詩的發展過程

班昭

再如進士孟昌期的妻子孫氏,因為其家族世代都為詩人,所以從小耳濡目染,極其擅長作詩,也極其熱愛作詩,但如此愛詩之人,也深受“婦德”觀念的影響,自認為“無才便是德”,所以,她在每次作完詩之後,都會“一旦並焚其集,以為才思非婦人之事,自是專以婦道內治”,可見,“婦德”觀念對我國古代女子思想的查毒,這也間接的使我國古代詩歌文化少了很多女詩人的大作。

三、唐代士人妻女作詩的影響

1、推動“士人仕途”的發展

在唐代,能成為士人正妻的女子,都是出於家世顯赫,家學淵源的家庭,這致使她們的文化水平都很高,所以她們即使廣受質疑的背景下,也常常以“丈夫,兒子,家庭”來充當她們作詩的主要角色,而士人妻子的作詩對士子來說,也是有一定好處的。

就拿貧士元載娶玄宗朝大將王忠嗣女韞秀為例子,在元載貧困潦倒的時候,他的妻子韞秀常常賦詩,來鼓勵他遊學、求舉,曾作詩道:“路掃飢寒跡,天哀志氣人。休零離別淚,攜手入西秦”,而也正是在妻子的鼓勵、支持下,元載最終高中進士,而元載的成功,少不了其妻子常賦詩給他帶來的激勵。可見,士人妻女作詩對他們的家庭,丈夫來說,也是有很大好處的。

“婦人尤不可作詩”:談談唐代時期,士人妻女作詩的發展過程

王韞秀(劇照)

2、“夫妻感情”的加深

在唐代由於士人的官職,他們常常和自己的妻子分別,以至於他們和自己妻子之間的感情相對淡漠。這也致使那些空手閨房的婦人,為了挽回和丈夫之間的感情,常常會以寫詩的形式來和她們的丈夫聯絡感情。如魏求己妹在丈夫遠行冷落自己時便賦詩《贈外》寫到:“浮萍依綠水,弱蔦寄青松。與君結大義,移天得所從”,她用大義來提醒她的夫君,勿忘糟糠之妻

再如南楚材妻薛媛,通過作詩,讓她的丈夫打消了休妻的念頭。南楚材婚後遊陳穎,被太守賞識,並欲以女妻之,楚材也允諾了,本想回家休妻,他的妻子薛媛知道了這件事,就“別倚絲羅之勢,對鏡自圖其形,並詩四韻以寄之。”使得楚材感動,謝絕了太守,放棄了休妻的想法,致使兩人相攜到老。可想而知,如果不是薛媛作詩的才能,那麼等待她的,就是被休掉的命運。所以,士人妻女作詩,在對待夫妻感情方面,還是有很大益處的。

四、結語

在中國古代那個封建王朝,有多少女子因社會環境所逼,而不得不放棄自己作詩方面的才華,即使在唐代那個相對比較開放的王朝,“男尊女卑”的觀念也沒有減少,這致使我國古代文壇上少了多少有才華的女詩人。杜十娘曾說過:“生不逢時,何堪女兒身”,可見她對封建王朝對待女子態度的無奈和憤懣。

“婦人尤不可作詩”:談談唐代時期,士人妻女作詩的發展過程

杜十娘(劇照)

再加上唐代儒家思想佔據主流地位,致使唐人受儒家思想影響頗深,他們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特別是那些已經嫁作他婦的女子,更應該遵從儒家禮教中的“三從四德”,並以幫助自己的丈夫打理好家庭的瑣碎為榮。所幸地位不高的女子作詩不受限制,也倒是為盛唐詩壇留下了不少傑作。

參考文獻:

1、《唐代女性詩人研究》

2、《公祭祁夫人文》

3、《國朝閨秀正始集》

4、《女誡》

5、《贈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