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家鄉最有名的美食是什麼?

批發零售口子內供酒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一、生我養我的湖北省陽新縣算是我的家鄉無疑,那裡有著我小時不怎麼吃的:摺子粉。

科普一下,摺子粉:國家地理標誌,非物質文化遺產。用大米做原料,先浸泡粉碎通過發酵的方式再擠壓成米線狀,故稱摺子粉。放在竹子做的涼曬竹摺子上涼幹,呈長方型,幹了以後再將米粉從竹摺子上取下來,十幾張幹米粉一捆捆的綁起來存放。因其製作過程全部只能手工操作,相當耗時耗力,改革開放以後幾乎沒人做了,其製作工藝幾近失傳,近幾年在陽新縣政府的扶持下,使摺子粉的製作後繼有人了。併成功申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吃法簡單,夏天想吃時取乾折子粉在冷水中浸泡幾分鐘,冬天用溫水浸泡幾分鐘,然後像河粉、米線一樣炒、煮著吃都行,炒吃時配青、小白菜、肉、蛋隨意,煮吃時各種湯隨便你加兌,還可以在吃火鍋、乾鍋時用最後的湯汁煮著吃。會讓你越吃越想吃!

某寶上可以搜:陽新摺子粉!

二、我的故鄉,鄂東原黃岡市新洲縣,現武漢市新洲區。有一至今不能忘懷的美食——包面!

包面,上海人叫餛飩,重慶人叫抄手,四川部份地區也叫包面,湖北也有人叫它水餃。

在鄂東地區的麻城、紅安、黃陂、新洲、團風、黃州、羅田等地都叫它包面。

做法:取麵粉和麵,像手擀麵一樣擀成麵皮,再切十來公分的正方形,餡就像餃子、包子餡一樣隨意,將餡放在皮子中間,對摺後兩端尖一翻壓就成型了,像煮餃子一樣就可吃了。

我為什麼獨說包面是家鄉的美食?

處在文革時期的1974年春節,我跟媽媽一起回新洲老家過年,在那物資匱乏,缺吃少喝的年月,普通人家不到過年是難以見到暈腥的。

大年初二跟媽媽從奶奶家到外婆家去拜年,媽媽準備空手去拜年,奶奶說:把你們從陽新帶回的小魚乾(三寸長的刁子魚魚乾)帶些去,又去箱子裡拿出十斤全國糧票遞給媽媽,(爸爸拿糧油供應本兌換了三十斤來帶回老家)。奶奶跟我說:祝你外婆家年年有餘(魚)糧!

中午在外婆家吃飯,外婆在灶房的吊籃中拿出了兩碗未煮的包面,煮給我和媽媽吃。外婆一家人吃的是糙米飯,咽的是白菜和黴豆腐渣。

包面的餡子是去皮五花肉、胡蘿蔔碎、剩米飯、大蒜葉加醬油、鹽做的,那餐包面我吃得特別香!

回奶奶家的路上,我問媽媽:包面餡子裡為何要放剩飯?媽媽說:苕伢,外婆家裡窮,沒有肉只能摻些飯進去湊和。

媽媽還告訴我,外婆家過年就買了一塊錢的五花肉和五毛錢的豬肺,肉包了四碗包面,(爸爸提前寫信說我和媽媽要回老家去過年)外婆特別囑咐舅舅留兩碗我和媽媽初二去拜年吃,另兩碗我小表弟吃了一碗,懷孕的舅媽吃了一碗。大年三十外婆家唯一的暈菜是肉皮燒蘿蔔,剩下的一小半肉和豬肺蘿蔔湯是留著給來拜年的客人吃的。

1978年11月18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讓農村的廣大農民得到了看得見的好處,有吃有喝有餘糧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山竹小廚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地方

都有一個關於特產的順口溜?

我們老家就有一個,

長官(地名,回族鄉鎮)的包子,大柳的面,要吃驢肉去保店。

我的老家,是魯西北的一個小縣城,

叫做寧津。

是著名的蟋蟀之鄉,玩蛐蛐的都應該知道那個地方。


說起家鄉的美食,

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們家鄉的包子。

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應該都有這個記憶,

上街趕集對於小朋友很重要的一件事兒

就是要買包子吃。

打個比喻吧,

那個時候吃到兩毛錢一個的包子

就相當於今天小朋友去肯德基買一個漢堡。


羊肉餡,純肉丸,

皮薄,餡大,

街上買包子的都是現蒸現賣,

趁熱吃更好吃。

吃著熱乎乎的包子,跟著長輩

在人群裡鑽來鑽去,

看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

聽親戚街上見面敘舊,

看父母跟小商販砍價,

都是一種樂趣。


這兩年回老家趕集,

感覺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小朋友對包子的熱情沒有往初了,

包子鋪也少了。

偶爾有賣包子的,買兩個來嚐嚐,

感覺味道也不一樣了。


美食是階段性的,

美食是記憶中的,

美食存在於某人,某時的一個故事中。

美食也有新生,也有消亡。

希望每一代人能夠有自己關於美食的記憶。


吃老店


我的家鄉在岳陽平江,這個地方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過,但是如果說是辣條之鄉肯定就有印象了,平江是辣條的開創地。但是在我的家鄉大家最認可的不是辣條而是醬幹,如果你能來平江就知道醬乾的影響力了,幾乎每個商店都有賣,袋裝散裝,辣味不辣的,麻辣香辣等等。我今天著重要介紹的是一款老醬幹,在長壽街登仕巷一個攤子,前店後坊的模式,從我有印象起媽媽就一直在那裡買醬幹,醬幹是原味的,沒有任何的辣椒,是純正的醬油顏色,稍幹可以清楚的看到上面的墊布紋,拿手上不粘手,關鍵非常的有嚼勁,吃著吃著可以吃出淡淡的甜味,回味無窮,現在的醬幹越來越多的口味出現,麻辣的蒜香的,調料越來越多,反倒是掩蓋了豆腐的香氣,吃一口還好越吃嘴巴越苦,很多連顏色都不是醬的顏色,似乎跟老口味沒有太多聯繫了。但是能讓媽媽這種年紀40多年一直買的只有那一家只有那種地道味。很遺憾沒有拍圖片,總覺得是家鄉常見的,但似乎簡單的越來越難得,下次回家記得補上。


愛生活愛美食的駱大洛


我們家鄉最有名的美食無非就是土家三下鍋啦!不管你是出差,還是會友。不管你是路過,還是來旅遊。你都會看見滿大街的牌子上掛著“×××三下鍋”!

“三下鍋”源於明末嘉靖年間,倭寇侵略我國邊疆。那時只因朝廷腐敗,官兵節節敗退。而我三湘兒女不俱生死,誓除倭寇。在出發的時候,剛好離過年就剩一天了。為了不耽誤出發時間,當時就殺豬宰羊,然後與白菜蘿蔔豆腐一鍋煮了,大夥喝著大碗酒,吆喝著提前過大年了!

後來我們土家兒女為了紀念那一天,就把那一鍋燉的菜傳了下來,以前叫“合菜”,現在叫三下鍋。不過現在的口味可比以前豐富多了哦,大部分三下鍋都結合了川湘麻辣口味。為了更好的區分各位大廚的手藝秘方,那三下鍋的招牌前都題上了自己的姓啦,如你姓陳,那就是“陳師傅三下鍋”了…!



土家榮哥


我的家鄉在四川南充市。這裡是三國文明的發源地和紅色革命根據地。

這裡有三道經典的小吃,川北涼粉,南充米粉,南部肥腸乾飯.

川北涼粉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小吃,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吃這個小吃,川北涼粉呢,是很多人都喜歡在夏季吃的一道美味,川北涼粉的一大特點就是它的湯都特別的辣,但是川北涼粉本身就是一個屬於是非常涼的,入口即化,而且在夏天很多人都是非常喜歡吃的,就像一些愛美的女孩子不不願意去吃冰激凌,因為冰激凌的熱量太高,而且在夏季的時候,我們因為炎炎夏日感覺非常的心情不好,就會吃一碗涼粉。

在還沒有完全褪色的記憶裡,有關米粉的日子大約是這樣的:從頭晚開始,一星兒菊花心大的火苗,吊湯要用筒子骨,偶爾雞鴨也可,總之魚是不用的。到了第二日清晨,高湯火候剛好,湯色乳白滾燙,就可以開始冒粉。冒粉要用鮮米粉,嶽池粉為上佳,質細且綿軟。長柄的竹漏勺把米粉放進開水鍋裡汆燙三次,瀝乾水,加高湯,加臊子,拌調料。粉鮮、餡鮮、湯鮮,便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南充米粉了。

肥腸乾飯是四川省南部縣傳統特色小吃。它有米飯,有美味的湯,有葷有素,可口但又不失營養,夏天是冬瓜的搭配,可以清火,冬天是白蘿蔔搭配,可以降燥。最難得的是把豬大腸變成了美味的小吃,這些都是肥腸乾飯受到大家喜愛的重要原因。





蒲哥說科技


說到河南的話,相信很多的人,他們第一個就會想到的就是河南燴麵了,因為很多的人他們都知道河南人是最喜歡吃燴麵了,河南人排在第一位的美食就是燴麵了,這個是代表家鄉的味道,一碗簡單的燴麵裡邊再搭配上幾片牛肉,還有一些香菜,一大碗的面很多的羊肉湯,喝起來真的是經濟又實惠,你喝上一口的話都是享受,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吃河南燴麵呢?

第二種就是河南的水煎包了,其實水煎包是河南最普通的一種早餐的,一般都會搭配的胡辣湯或者豆腐腦喝,水煎包裡面的餡料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素的也要肉的,其實河南人還是比較喜歡這些口味的,不知道你吃過嗎?

第三種要說的就是胡辣湯了,如果你在河南的話,只要是河南的早餐店,基本上都會有胡辣湯呢,其實胡辣湯這種美食曾經還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呢,我們不得不說回來,他已經在河南人心目中的地位真的是非常的高,對於那些河南人來說,如果每天不喝胡辣湯的話,那麼他們都會覺得一天當中少了什麼,我拿它已經是一種習慣了,所以說是那些外地人根本就體會不到的。

第四種就是河南的饃加串,說到磨家車真的適合哪一種地道的小吃了,開一家饃夾串的話只需要一個非常小的地方,這樣的話就能夠養活很多的人,所以真的是非常的火爆,有的時候如果不想吃飯的話,那麼就會買上一個饃加串來墊一下我們的肚子,有的時候我們感到飢餓的話,也會買上一個饃夾串來吃,像那些生意非常好的饃夾串,他們也已經開通了外賣的功能,你可以想象這個莫扎特是多麼的受人歡迎,不知道你們喜不喜歡吃呢?

其實說到河南的美食真的是特別的多,這四種是最出名的,也是河南人最喜歡吃的!!


河南特產米線


摺子粉——包面

這個問題得分兩步來回答!

一、生我養我的湖北省陽新縣算是我的家鄉無疑,那裡有著我小時不怎麼吃的:摺子粉。

科普一下,摺子粉:國家地理標誌,非物質文化遺產。用大米做原料,先浸泡粉碎通過發酵的方式再擠壓成米線狀,故稱摺子粉。放在竹子做的涼曬竹摺子上涼幹,呈長方型,幹了以後再將米粉從竹摺子上取下來,十幾張幹米粉一捆捆的綁起來存放。因其製作過程全部只能手工操作,相當耗時耗力,改革開放以後幾乎沒人做了,其製作工藝幾近失傳,近幾年在陽新縣政府的扶持下,使摺子粉的製作後繼有人了。併成功申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吃法簡單,夏天想吃時取乾折子粉在冷水中浸泡幾分鐘,冬天用溫水浸泡幾分鐘,然後像河粉、米線一樣炒、煮著吃都行,炒吃時配青、小白菜、肉、蛋隨意,煮吃時各種湯隨便你加兌,還可以在吃火鍋、乾鍋時用最後的湯汁煮著吃。會讓你越吃越想吃!

某寶上可以搜:陽新摺子粉!

二、我的故鄉,鄂東原黃岡市新洲縣,現武漢市新洲區。有一至今不能忘懷的美食——包面!

包面,上海人叫餛飩,重慶人叫抄手,四川部份地區也叫包面,湖北也有人叫它水餃。

在鄂東地區的麻城、紅安、黃陂、新洲、團風、黃州、羅田等地都叫它包面。

做法:取麵粉和麵,像手擀麵一樣擀成麵皮,再切十來公分的正方形,餡就像餃子、包子餡一樣隨意,將餡放在皮子中間,對摺後兩端尖一翻壓就成型了,像煮餃子一樣就可吃了。

我為什麼獨說包面是家鄉的美食?

處在文革時期的1974年春節,我跟媽媽一起回新洲老家過年,在那物資匱乏,缺吃少喝的年月,普通人家不到過年是難以見到暈腥的。

大年初二跟媽媽從奶奶家到外婆家去拜年,媽媽準備空手去拜年,奶奶說:把你們從陽新帶回的小魚乾(三寸長的刁子魚魚乾)帶些去,又去箱子裡拿出十斤全國糧票遞給媽媽,(爸爸拿糧油供應本兌換了三十斤來帶回老家)。奶奶跟我說:祝你外婆家年年有餘(魚)糧!

中午在外婆家吃飯,外婆在灶房的吊籃中拿出了兩碗未煮的包面,煮給我和媽媽吃。外婆一家人吃的是糙米飯,咽的是白菜和黴豆腐渣。

包面的餡子是去皮五花肉、胡蘿蔔碎、剩米飯、大蒜葉加醬油、鹽做的,那餐包面我吃得特別香!

回奶奶家的路上,我問媽媽:包面餡子裡為何要放剩飯?媽媽說:苕伢,外婆家裡窮,沒有肉只能摻些飯進去湊和。

媽媽還告訴我,外婆家過年就買了一塊錢的五花肉和五毛錢的豬肺,肉包了四碗包面,(爸爸提前寫信說我和媽媽要回老家去過年)外婆特別囑咐舅舅留兩碗我和媽媽初二去拜年吃,另兩碗我小表弟吃了一碗,懷孕的舅媽吃了一碗。大年三十外婆家唯一的暈菜是肉皮燒蘿蔔,剩下的一小半肉和豬肺蘿蔔湯是留著給來拜年的客人吃的。

1978年11月18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讓農村的廣大農民得到了看得見的好處,有吃有喝有餘糧了。

包面成了家常便飯了!

包面——我記憶中永遠抹去不掉的美食!




老玩童大叔


河南的

這7種美食堪稱河南代表,河南人最少吃過5種

第一:河南燴麵,一說起河南肯定會想到燴麵,事實上,河南每個地方燴麵的做法都不一樣。其中以鄭州燴麵為主。突出湯鮮味美、經濟實惠些享譽中原,可以說來河南的人一定會嚐嚐河南燴麵。

第二:開封灌湯包,灌湯包皮薄透明,顏色潔白如同陶瓷。包子裡面有肉餡,湯汁。開封人吃灌湯包有個口訣:先開窗,後喝湯,再滿口香!隨吃隨蒸,就籠上桌。只要去過開封的必須嘗一嘗灌湯包啊!

第三:洛陽水席,洛陽水席的名氣非常大。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特點一:只要是熱菜就會帶湯。特點二:吃完一道菜,再上下一道,如同流水一般!可簡可繁,簡單的話八大碗就好了,複雜的話那絕對讓你目不暇接,只管吃就行了。絕對不會重樣!

第四:胡辣湯,河南的胡辣湯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西華逍遙鎮胡辣湯。另外一種是漯河北舞渡胡辣湯!前者重料,後者重湯。味道都是麻辣。在冬日的早上喝上一碗胡辣湯!乖乖了,得勁!

第五:郟縣餄餎面,一開始餄餎面是以蕎麥麵為原料,經過槓桿原理的一個工具,壓制而成的圓形麵條。用羊湯煮出來,搭配純羊油熬出的辣椒,羊肉,羊湯,蔥花等十餘種調料做出的湯麵。暖胃驅寒,滋陰壯陽!

第六:牛肉湯,洛陽除了水席之外,還有一道牛肉湯是洛陽人的早餐不二之選。更是有人四五點就起床去喝牛肉湯,就是為了喝上大早上剛開鍋的第一碗湯!平民化,大眾化是他的特點。

第七:道口燒雞,在河南道口這個詞一定是和燒雞放在一起的。不信你可以找一個河南人對他說道口,他肯定會回答道口燒雞!多種名貴中藥,再加上陳年老湯和不傳秘方,道口燒雞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了。


夢遊的圈圈


我的家長在山西太原。比較出名的有羊肉湯,羊雜割湯。蕎麵灌腸。黑涼粉。刀削麵。剔尖。小揪片。小拉麵。沾片子等等,用小炒肉調和加西紅柿炒雞蛋滷。配點香菜芝麻,來一小瓣蒜。那叫一個美啊!想想都開心。真的太多了。還有一個特色是山西過油肉。起鍋澆陳醋。太香了!不說了。吃飯去。


宜圓


我是山東聊城的,我們這裡有很多美食。每個地方都有悠久的歷史,也伴隨著飄香的美食,不斷刺激著我們的胃蕾。


1.臨清的腐乳

為此我還特意去臨清吃過,真的是非常香,顏色硃紅。在我們當地非常有名,可謂是一大特產。

2.臨清八寶布袋雞

據說這個美食有很多年頭了,把食材放雞肚子裡,再把雞裝布袋裡煮,肉非常軟爛香,也是當地一道美食。這個我沒吃過哈!

3.陽穀五更爐燻雞

我們當地一道美食,採用老工藝熏製而成,口感獨特。作為地地道道的陽穀人我們經常吃。現在是當地特產。

4.陽穀琉璃丸子

前幾天朋友結婚,我回老家還吃到了。這是我們當地獨有的一道美食。只用麵粉和糖就可以製作。外酥脆,裡面有糖的甜味,非常好吃,值得推薦。

5.高唐驢肉

在當地非常有名的一道菜,大鍋煮的驢肉,切片配一疊蒜汁,沾著吃,嘖嘖嘖,那真是美得很!現在也加工包裝作為特產可以外銷。

6.莘縣燕店燒鴿

這道美食是我們魯西名吃,採用本地家養鴿子,紅燒高溫殺菌,外酥裡嫩,非常香。歡迎大家來品嚐。

7.聊城呱嗒

這是聊城傳統名吃,有上百年曆史。沙鎮呱嗒最出名,餡料有肉餡,雞蛋餡,混合餡等,採用油煎而成。

8.臨清燒麥

也是一道美食名吃,皮薄柔軟,香鮮鹹具備,非常好吃,吃不膩。


我是大閆生活,愛生活,愛美食,歡迎一起學習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