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鑑賞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詳細解讀

古代詩歌鑑賞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

古代詩歌鑑賞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詳細解讀


古詩詞鑑賞表達技巧和表現手法例析

(一)表達方式及其作用

1.抒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直接(即景抒懷、直抒胸臆)、間接(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託物言志、懷古傷己);

2.描寫:(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間接(側面);

3.詠物(敘述: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4.議論(議論往往與抒情結合一起。“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二)修辭手法及作用

描繪類(作用:生動形象):比喻(生動形象地表達[描繪]了……內涵[形態])、誇張(生動地突出了…特徵)、比擬(生動傳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發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結構類(作用:和諧音韻、強調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對偶、反覆、頂針;

語氣類(作用:增強語氣、強化感情、引發思考):設問、反問。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裡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2.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生髮,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白髮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4.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裡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5.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得更形象、生動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採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銷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6.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馬致遠《天淨沙》)純用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7.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8.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9.起興,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的《錦瑟》)首聯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

10.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上闋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闋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捨。

古代詩歌鑑賞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詳細解讀


(三)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表現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寫景抒情的詩詞: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遠近著筆、著眼視聽、動靜結合、以動(聲)襯靜、繪聲繪色、虛(寫情)實(實像、實事、實境,寫景)相生、樂景哀情、以景結情等;

詠物言志、詠史懷古的詩詞:常常借外物表達自己的人格,化無形為有形,象徵(比喻)、託物言志、鋪陳、對比(揭示對立面,突出形象)、反襯等;

邊塞征戰的詩詞:渲染、烘托、比興、以小見大、象徵等;

即事感懷的詩詞:移情於景借景抒情、樂景哀情以景襯情、避實就虛移筆於人、直抒胸臆、對比、反襯、烘托、曲筆(正話反說)、抑揚對應、聯想、想象、用典、鋪墊、照應、伏筆(暗示)等。

古代詩歌鑑賞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詳細解讀


常見的表現手法示例: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城,無處話淒涼。”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對亡妻的懷念之情。“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前兩句寫景,後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裡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託物言志和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種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人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華的流逝,種種哀情都借迷濛空寂之景表達出來,含蓄委婉,餘味無窮。

借物抒情或託物言志(象徵)就是作者在對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來抒發感情、表達志向和意願的一種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藉以抒情言志的對象。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全詞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慘遭遇,喻託作者報國無門、屢受排擠與打擊的不平心境。

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中包含著作者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3.以景結情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最後兩句寫山上望見實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詩人敘事時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情的手法餘味無窮,耐人尋味。

4.鋪排

鋪排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蘭芝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

5.渲染

渲染就是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如:《雨霖鈴》上片描寫送別的環境,作者濃墨重彩,極力渲染一種淒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烘托

烘托屬側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後用於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託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淒涼、孤獨、悲傷等心情。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襯托

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襯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醜,以樂襯苦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等都是以鬧襯靜。

8.以樂景寫哀情

以樂景寫哀情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悽楚的情緒。如歐陽修的《踏莎行》“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以散發芳香的青草與和暖的春風這種樂景反襯詞人無窮的離愁別緒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昔日遊上苑時的熱鬧與美好正顯示了今日處境的淒涼。

9.化動為靜

化動為靜就是在詩中將動景化為靜景來寫。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將富有動態的瀑布化為靜態來寫,一個“掛”字,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大的讚頌。

10.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的尾句與第三句動態的飛燕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

11.抑揚

人的反駁,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如元曲“沛公,大風,也得文章用。卻教猛士嘆良弓,多了遊雲夢。駕馭英雄,能擒能縱,無人出彀中。後宮,外宗,險把炎劉並。”先寫劉邦的種種神威,臨末才說到後宮外宗之亂,欲楊先抑,諷刺性極強。“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12.白描與工筆

白描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指純用線條勾畫,不加色彩渲染,後用於文學創作,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工筆是指對事物注重細部,進行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如蘇軾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採擷生活中的兩個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達,融情於景,造成了一種別有情趣的美感。

13.意象組合

意象組合類似於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電影導演為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把許多鏡頭組織起來,使之構成一部前後連貫、首尾完整的影片。詩歌中的意象組合是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將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邏輯,有機地組合在詩中,給人以鮮明的形象感。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個名詞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們巧妙地組織在一個畫面裡,渲染了一派淒涼蕭瑟的晚秋氣氛,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六個意象,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4.曲筆

曲筆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書其事的寫法。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不知亡國恨”就是曲筆,因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見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詩作最後兩句於婉曲輕麗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和無限的感慨。表達了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

15.重章疊句

重章疊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覆詠唱的一種表現手法,如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上片寫的是年輕時候無所事事,無病呻吟的“閒愁”,下片寫的是而今關懷國事報國無門的“哀愁”。上下兩片採用了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在反覆詠唱中,即使語言具有音樂美,又在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

古代詩歌鑑賞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詳細解讀


16.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指寫的是小題材反映的是大問題的一種寫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全詩以小見大,通過“不繫船”這樣一件小事,表現江村寧靜幽美的自然環境和主人公悠閒安逸的情調。我們透過詩的畫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種單純樸實的社會生活。

17.比興

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所謂興,就是在詩的開頭“先言他物”,以引出後面的正文。如《孔雀東南飛》的開頭就是運用了興的手法,“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從孔雀因顧戀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蘭芝的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最後雙雙徇情的故事。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有恨。比興常在詩歌中連用,能更好地收到託物言志、寓情於景的效果。

18.鋪墊

鋪墊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節做主要情節的準備或高潮到來前的氣氛醞釀。必要的鋪墊可以製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讀者的注意力隨情節的發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裡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地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19.虛實

實寫是指對事物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是指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敘述和描寫。虛實結合,可以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詩人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三四句“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裡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悽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麼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20.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讚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1.點化

點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創作方法。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就是點化了范仲淹的《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的句子。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點化了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內容。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點化了韋應物的“西施且一笑,眾人安所妍”詩句的意境。

22.對比

對比可突出事物的特點,使好的事物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靈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以英雄美人的窮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對比,表達了對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一句描寫今日冷落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23.疊詞

疊詞是指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辭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十四個字,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悽苦、複雜而深切的心理狀態,為全詩定下了一個孤獨的感情基調。

24.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詩文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引無管絃”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馬”和“在船”。“東西置松柏,左右種梧桐”中的“東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種梧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秦”“漢”兼及“明月”和“關”。

25.雙關

為了使某一字、詞,憑藉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風趣。如韋莊的《憶昔》中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

26.倒裝

倒裝是指故意顛倒順序,以達到加強語勢,錯綜句法等修辭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法。如辛棄疾《西江月》中“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應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最後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頭)忽見”,應為“溪橋路轉,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在山前疏雨將來時,“忽見”從前歇過的那家茅店,心情是驚喜的,用倒裝句除了滿足韻律的需要外,將“忽見”後移也可強調驚喜之情。再如“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應為“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早生華髮”。

27.聯想

聯想是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繫起來造成一個典型。“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

28.想象

想象是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29.象徵

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徵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徵,如於謙的《石灰吟》。

30.照應

照應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楚江微雨裡,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濛濛的江邊,這裡點明瞭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古代詩歌鑑賞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詳細解讀


最全詩歌鑑賞之表達技巧歸納(附練習)

一、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間接抒情(託物言志、借景抒情、即事詠懷、詠史懷古)。

(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積鬱在心頭的激情快意或愁緒,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例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這首詩中,詩人登上幽州臺,俯仰古今,直接發出了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深沉之音,不借外物,不假修飾,其立意、氣勢、思想和感情,引人共鳴。像這樣的手法,就是直抒胸臆。

(二)、間接抒情

1.詠物言志 山川河嶽、花鳥草蟲,都可成為詩人藉助的對象。作者一般要描述所藉助事物的突出特點,而把自己的志向寄寓於這種突出特點之中,可以說,作者的志,就在物的特點與作者的情和志的相通之處。

由於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誣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慨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情。如虞世南的《蟬》:“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託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託作者的心志。

2.借景抒情 作者藉助外在景物來表達感情,情與景的相通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描寫之景與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樂情,是一種正襯的關係。實際詩歌寫作中,主要是哀景寫哀情。如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寫出了清冷的水鄉秋夜,讓人感到的是一份淒涼。而這正與詩人那顆羈旅在外的孤寂的心靈相應。另一種情況是描寫之景與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實際詩歌寫作中,主要是以樂景寫哀情。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看江水碧綠,山花爛漫,多麼美好的景色,可後面一句“何日是歸年”的悲情感嘆,卻是在前面的樂景下脫口而出,以樂景寫哀情,更增一倍之哀。

3.即事感懷 在賞析詠懷詩“抒懷”的特點時,首先要看“事”與“懷”的結合是否高明。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人的情思是由一曲《折楊柳》引發的,先寫笛聲滿城的悠揚,再寫故園之思的深濃,“事”和“懷”結合緊密、自然熨貼。

4.懷古詠史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的變化,或感慨歲月倏忽變幻,或諷刺當政者的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傷今懷古的憂患意識。詠史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劉禹錫、杜牧等。劉禹錫的詠史詩名篇有《西塞山懷古》、《烏衣巷》、《石頭城》、《蜀先主廟》等

古代詩歌鑑賞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詳細解讀


二、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主要有虛實結合、用典、襯托或烘托、渲染、動靜對比、象徵等,答題時注意分析效果。

三、修辭 修辭在詩歌中常見的是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對比、襯托、雙關。答題時重點是結合詩歌分析效果。

四、景物描寫的技巧

描寫手法——白描、細節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正側結合、視聽結合等

對於詩詞中的景,鑑賞時應主要注意的常見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幾點:

1.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3.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

4.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於體會詩人細緻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五、結構安排——首尾照應、開門見山、過渡、以景入情、卒章顯志、伏筆鋪墊等

古代詩歌鑑賞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詳細解讀


練習鞏固

1.【2017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宋詩,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

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斷橋人獨立,水涵幽樹鳥相依。

清遊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風斜月釣舟歸。

【注】徙倚:徘徊,流連不去。

(1)第二聯描繪了怎樣的畫面?(2分)

(2)簡析第三聯所表現的詩人心境。(3分)

(3)尾聯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任選一種加以簡析。(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寧靜畫面:斷橋邊夕陽西下,樹影倒映水中,鳥雀在枝頭相互依偎,詩人獨自欣賞美景。

(2)正因為能“清遊”“靜處”,享受清幽美景,詩人才能放下身邊的俗事,覺得心無掛礙。表現了詩人宅心事外,與世相忘的閒適之心。

(3)虛寫。“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是詩人想象的情景,這樣寫呈現了清幽閒逸的意境。以景結情。描繪“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的畫面,寄託了詩人的閒適之情,使全詩韻味悠長。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閒適之情與“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之景交融,使情感表達含蓄深長。(任選一種)

【名師點睛】該題可以形成三個步驟:一、找出描繪性句子,判斷哪是敘述,哪是寫景,從詩中找出描寫景物的句子。二、細讀,從哪些修飾語看出它是在描繪,如形容詞、修辭手法。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進行補充。題幹要求描繪第二聯的畫面,“日落斷橋人獨立”為敘述,“水涵幽樹鳥相依”為寫景,答題時應用概括性詞語總述,從“幽”“人獨立”“鳥相依”可以判斷為“寧靜”,其次再聯繫詩句,運用聯想和想象具體描繪畫面。

(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帶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分析作者“清遊”“靜處”的情緒狀態即可。

【名師點睛】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把握其情感基調,分析其社會意義,評判其深層內涵;對古代詩歌中流露出來的複雜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客觀具體的分析評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思考:一是詩中哪些詩句帶有明顯、強烈的感情色彩詞語;二是詩中描述圖景與作者情感的關係;三是註釋暗示信息。該題中關注第二方面,從句中“心無累”“世有機”入手分析。

(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詩詞的藝術手法。從“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分析,尾聯為寫景句,表現出作者的閒適,運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結情的手法;從“更待”兩字分析,所寫之景應為想象之景,故運用了虛寫的手法。

【名師點睛】詩詞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鑑賞詩詞的藝術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間的關係。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把握,即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結構手法。鑑賞時不僅要辨識作品運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評價作者運用這些技巧所產生的表達作用、效果。本題重在對情和景的關係(借景抒情、以景結情)的考查。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

畫鷹 杜甫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竦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絛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注】這首題畫詩大概創作於開元末年(741年),杜甫早期作品。愁胡:這裡指猢猻,—說指胡人。愁胡:典出孫楚的《鷹賦》:“深口蛾眉,狀如愁胡。” 絛鏇:系鷹用的絲繩銅環。軒楹:懸掛畫鷹的堂前窗柱。

14.以下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詩歌首聯用驚訝的口氣,一起筆就有力地刻畫出畫鷹的氣勢,吸引著讀者,極贊繪畫的特殊技巧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B.頸聯描寫畫鷹身邊的物件,正面描寫畫中的鷹形態逼真,而“可”、“堪”兩字又緊扣“畫”字之題。

C.全詩共八句,可分三層意思:一、二兩句為第一層,點明題目,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描寫畫面上蒼鷹的神態,是正面文章,最後兩句進到第三層,承上收結,直把畫鷹當成真鷹,寄託著作者的思想。

D.作者借鷹言志,通過描繪畫中雄鷹的威猛姿態和飛動的神情,以及搏擊的激情,從而表現了作者希望像雄鷹一樣勇猛,表達他渴望建功立業卻不得重用的悲憤心情。

E.作為一首“題畫詩”,本詩既描繪了詩人眼中所見之鷹,又寫到了詩人心中所想之鷹,這樣的寫法使鷹的形象更加生動、豐滿。

15.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想象的寫作手法,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答案】14.BD 15. (1)首聯“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潔白畫絹之上,突然騰起風霜氣,原來紙上蒼鷹,兇猛不同一般,“風霜起”是詩人看畫時的想象。(2)頷聯“竦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由畫面上鷹“聳身”的情態想象到鷹想搏擊狡兔時的心理狀態;由畫面上鷹“側目”聯想到鷹搏擊前像發怒的猢猻的眼睛一樣銳利。(3)尾聯“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通過想象雄鷹與凡鳥搏擊的激烈景象,展現了鷹傲視群鳥、英勇不屈的特點。

【解析】

14.試題分析:此題考查鑑賞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B項,不是正面描寫,是側面烘托;D項,應該是表現了作者青年時代昂揚奮發的心志和鄙視平庸的性情。

點睛:詩歌鑑賞的雙選題,是綜合考查對詩歌內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賞析類的試題,考生在作答這類試題的時候要注意,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後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這類試題。

15.試題分析:此題考查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突出分析想象這樣手法的運用。首先要理解想象手法的概念,所謂想象,就是再現記憶中的印象或是對印象加以擴大或組合。想象的內容不是此刻眼前真實發生的,而是在腦海裡根據相關信息浮現出的印象。首聯“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畫上蒼鷹是眼前實景,“風霜起”不是眼前所見,是詩人根據畫鷹的兇猛之氣想出來的,是詩人看畫時的想象。頷聯“竦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眼前所看實物是畫鷹的“竦身”“側目”特點,而“思”和“似”暗示“狡兔”“愁胡”是作者根據畫鷹特點想出來的,不是眼前真實之景。尾聯“擊凡鳥”“毛血灑平蕪”不是畫上之鷹可以做出來的,“何當”是何時的意思,表明沒有發生,期待發生,表明雄鷹與凡鳥搏擊的激烈景象是作者的想象。根據這個思路結合詩句進行分析概括即可。

古代詩歌鑑賞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詳細解讀


修辭手法

【知識卡片】 修辭手法

比喻 比擬 借代 誇張 對偶 排比 反問 設問

反覆 對比 引用 雙關 反語 頂真 通感 用典 互文 疊字

呼告 諱飾(婉曲) 仿詞 飛白 迴文 列錦

表現手法

【知識卡片】 表現手法:為了表現人物形象、表達思想感情而使用的手法。通常也包括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和藝術手法、寫作手法內容交叉。相當部分在現代文文學類中考查。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借人自比、渲染、烘托、襯托、映襯、反襯、正襯、側面描寫(間接描寫)、對比、白描、細描、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多角度寫景(多感覺)、虛實結合(虛實相生)、聯想、想象、象徵、以小見大(常見於小說)、借古諷今、倒敘、插敘、賦、比、興、明暗結合、開門見山、卒章顯志、畫龍點睛、諷刺、似褒實貶、似貶實褒(貶詞褒用 反語)、先抑後揚(欲揚先抑)、先揚後抑、重章復唱(沓)、鋪墊、伏筆、照應、以樂(哀)景寫哀(樂)情、動作、肖像、語言、心理

1.【2014重慶卷】

[商調]黃鶯兒·贈燕 (清)張漸

花落意難堪,向泥中,著意銜,攜歸畫棟修花口。珠簾半緘,烏衣半摻,最難消王謝堂前憾。語呢喃,千般訴說,只有老僧諳。

【注】花口:指初開的花。因花開時如口張狀,故稱。

作者描寫燕子,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3分)

答:擬人,用典,虛實結合。

【解析】“攜歸畫棟修花口”“千般訴說”等是擬人。“王謝堂前”,即王導和謝安,“烏衣巷”,原是三國東吳禁軍的駐地,後東晉王謝在此居住,繁華一時,終歸衰落,與“花落”“銜花”等實寫對照,既是用典又是虛寫。 其中摻,取閃音,持握義。半摻,語出滿語口語半摻子,也叫半顫子,就是半半落落的意思。烏衣半摻,就是烏衣巷已半是破敗凋零

2.【2012廣東卷】

餘杭四月 [元] 白珽tǐng

四月餘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櫻①青豆酒,綠草白鵝村。

水滿船頭滑,風輕袖影翻。幾家蠶事動,寂寂晝門關②。

[注] ①朱櫻:櫻桃的一種。

②晝門關:從蠶孵出到結繭期間,養蠶人家為防外人衝犯而終日緊閉門戶。

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兩種。

頷聯運用了映襯(襯托,對比,烘托,渲染)、列錦的表現手法

【解析】 ①頷聯運用了映襯(襯托,對比,烘托,渲染)、列錦的表現手法;②映襯類:朱、青,綠,白,顏色明麗喜人,相為映襯,烘托出一種清新的四月鄉間獨特的風貌,傳達出詩人愉悅而閒適之情;或列錦類:頷聯採用意象疊加的方式巧妙了將鄉間獨特物象櫻桃,豆,草,鵝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動的鄉村春意盎然的圖景,烘托靜謐的氣氛,表達了詩人的閒適而悠遊的情懷。

3.【2010山東卷】

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

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崑崙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②使心傷。

①商風:秋風。 ②愴悢(liàng):悲傷

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託物言志(或“象徵”)的手法(1分);以鳳凰自喻(或“象徵詩人自己”)(1分),抒發了是人孤獨無奈的苦悶心情(1分)和壯志難酬(或“報國無門”)的悲傷(失意)情懷

4.【2007北京卷】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註釋:①選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採集野菜時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車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語助詞,無實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帶間裝物。

《詩經》使用賦、比、興手法,本詩使用的手法是______。賦

5.【2008山東卷】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①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4分)

表現手法是:細節描寫(動作描寫)。

用捻花、放花兩個細節(動作)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春歸的感情變化。(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的感情變化也可)

6.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

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鯉魚來上灘。

請指出這首詩中主要運用的表現手法。

【答案】詩中前兩句寫了山水的明麗動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潔,是靜景;後兩句寫了魚搶新水、湧上溪頭淺灘的調皮,是動景。全詩動靜結合,寫出了蘭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的生機。

7.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是南唐李後主亡國入宋後寫的詞。請指出詩歌運用的表現手法。

【答案】從“襯托”角度回答:從表面看,這首詞寫的是對往昔繁華的眷戀,但實際上是表達夢醒後其處境無限淒涼。作者通篇不對當前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通過這場繁華生活的夢境進行有力的反襯。夢境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後的悲哀便越是濃重;對昔日繁華的眷戀越深,今日處境越淒涼。

從“虛實相生”的角度回答:夢中的景物描寫是虛,現實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為實。詞人通過繁華生活的夢境,有力地表現了現實中的亡國之痛。

8 , 馬(其五)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注】金絡腦:一種貴重的鞍具,借指馬受重用。 何當:怎麼能夠(安上)。

簡要說說一二句與三四句的關係。

答案 一二句是寫景,富有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為三四句的騎馬勇士登場作鋪墊。

9.

【清江引 秋懷】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

試分析這首詩中景與情的關係。

【答案】詩歌借景抒情,融情於景。作者先用“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等富有季節特徵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襯托出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

10

南鄉子 唐·李珣

煙漠漠,雨悽悽,岸花零落鷓鴣啼。 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這首詞所表現的主旨是什麼?

答案 ①表達離愁別恨(或思鄉之愁)。

②詞的前三句主要是寫景,請簡述寫景的作用。

答案 ②借景抒情,用煙、雨、落花以及鷓鴣的叫聲來渲染思鄉之情。

古代詩歌鑑賞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詳細解讀


表達方式

【知識卡片】 表達方式

記敘(敘述) 描寫 抒情 議論 說明

1.記敘:敘述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

詩歌中所記敘的事情包括詩人的現實生活和典故兩大類。

所記敘的事情和生活細節隱含著詩人的思想感情。

通常情況下,單一的敘述較少,往往是敘述與描寫相結合,敘事與寫景相結

合,敘事與抒情相結合。

2.描寫分為:

環境描寫:1、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動態和靜態 近景與遠景,實景與虛景 以樂景寫哀情 以哀景寫樂情) 2、社會環境描寫

人物描寫:外貌(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神態。

概括描寫(總體,抽象,輪廓) 具體描寫(局部,確切,細緻)

正面(側面)描寫 直接(間接)描寫 細節描寫 細描與白描

3.抒情分為: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藉助寫人、敘事、寫景、詠物來間接抒情(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也就是說,作者往往會在敘述、描寫和議論中,滲透某種感情。

4.鑑賞表達方式的要點:

①識別(找出)表達方式

②結合詩歌內容具體分析

②指出它的表達效果(作用)

刻畫人物形象

烘托人物心情

表達思想感情

凸顯詩歌主題

古代詩歌鑑賞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詳細解讀


鞏固練習

1. 秋思 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本詩有一處成功的細節描寫,正體現了王安石的評價。請你找出來,並作簡要的分析。

參考答案:細節“行人臨發又開封”,既照應了“意萬重”,又緊承“復恐”,刻畫出心有千言萬語惟恐言之不盡的複雜微妙的心理,讓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寫中深味到作者濃濃的鄉思。

2. 南園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詩歌運用抒情和議論的表達方式,表達了積極進取、希望投筆從戎、馳騁沙場、為國建功的思想,也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3. 海棠 蘇軾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找出詩中直接抒情的詞語,簡析它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恐”,詩人想象海棠花也和人一樣,會在深夜睡去,特地點燃高燭,使海棠打起精神。抒發了對海棠的喜愛之情。

古代詩歌鑑賞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詳細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