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種五角銀幣不僅珍稀美觀歷史價值高 難得一見

第一、【大清銀幣五角】


【介紹】錢面:珠圈內漢文“大清銀幣”四字,圈外上環滿文“宣統年造”四字,下環漢文“五角”,兩側各一花枝紋飾。。錢背:珠圈內水龍圖,圈外上環漢文“宣統年造”四字,下環1/2DOL,左右各一六花星、各一花枝紋飾。背景:清宣統二年(1910年)天津度支部造幣總廠鑄,大清銀幣為幣制條例,所定中國國幣,“單位著即定名曰園,暫時就銀為本位。以一元為主幣,重七錢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種銀幣,及五分鎳幣二分、一分、五釐、一釐四種銅幣為輔幣。元、角、分、釐各以十進,永為定價,不得任意低昂。”據華光普書:事前為鑑定幣制圖起見,由天津造幣總廠試鑄此套模型。其中只有五角一種曾流通於市,其餘均系樣幣,併為使用。清代標準銀幣之一。



第三、【 大清光緒二十四年北洋機械局造五角銀幣】


第四、【新疆餉銀五錢】


我們一般見到的餉銀五錢品相都不是很好,這和它當時的鑄幣條件和鑄模有關。它的鑄模是土模,壓力等等都不夠,所以出來的銀幣不管是邊齒還是圖案字跡都比較弱,不像大頭、北洋龍哪些精緻壓力深,保存不易,再加上經過長時間的流通也有磨損,所以一般品相都不好此枚錢幣保存較好,包漿老道,其色澤自然,不論是文字還是圖案,都顯得自然細膩,深淺合適,背面龍紋更是栩栩如生,銀元散發出一股王者的風範和歷史沉澱的氣息。“餉銀一兩”意義非凡,體驗了清代朝廷官員俸祿的象徵,“餉銀一兩”存世量極為稀少,尤其是品相好的更稀缺,綜合這幾年藏友對餉銀銀元的瞭解,該件藏品存世量少備受藏友青睞,藏友們對銀幣的青睞主要歸因於以下兩點:一是製作精美,觀賞性強;二是品種稀疏,價值極高;該件藏品容易入手,再加上製作量少,而清末以後戰亂頻頻,使銀幣的損耗極大,這兩點對於收藏者來說,就具備了長期投資的可能性。


第五、【四川盧比】

這十種五角銀幣不僅珍稀美觀歷史價值高 難得一見

【介紹】四川盧比,又名藏元,清光緒三十二至三十四年(1906-1908)四川省鑄幣。是為抵制印度盧比大量流入西藏、川邊一帶而鑄。是中國皇帝第一次上錢幣,也是唯一的一次。在這枚鑄幣的背後,是清政府在被武力打開了通商大門的情況下,一次成功的金融阻擊戰。18世紀中葉,尼泊爾尚武的部落廓爾喀崛起,最終武力一統尼泊爾全境。1777年,老國王亡故,老國王年僅2歲的兒子 拉納 繼承王位,國家的實際權力由國王的叔叔巴哈杜爾掌握。這位王叔個人野心膨脹,啟動了擴張的腳步,將矛頭指向我國的西藏。

第六、【大清光緒二十五年奉天機器局造蟠龍圖背滿文五角銀元】

這十種五角銀幣不僅珍稀美觀歷史價值高 難得一見

【介紹】銀元是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由奉天機器局(奉天舊有兵工廠,稱奉天機器局)鑄造。是品特徵:在幣正面中鐫一個蟠龍圖案,依廓緣環鐫小方齒(馬齒),在蟠龍外至馬齒廓肉環銘漢文‘大清光緒二十五年奉天機器局造’十四個字。在幣背面中銘漢文‘伍角’兩個字,即幣值。在其外鐫一個珠圈,依廓緣環鐫小方齒(馬齒),在珠圈至馬齒廓肉環銘滿文,譯為‘大清國光緒二十五年奉天機器局造’。在幣緣外勻鑄邊道。直徑33.7mm厚1.8mm 現重13.31g。


這十種五角銀幣不僅珍稀美觀歷史價值高 難得一見

第七、【北洋23年五角】

這十種五角銀幣不僅珍稀美觀歷史價值高 難得一見

【介紹】北洋機器局最初鑄銀元是在光緒十五年,面值僅“一元”一種,是天津官造的呈樣銀幣,未流通,直至光緒二十二年,始鑄流通銀幣。“大清光緒二十二年北洋機器局造”,面值有“一元”、“五角”、“兩角”、“一角”、“半角”五種。是中國第一套以元為單位的計值銀幣。

第八、【壬寅吉林省造光緒元寶銀幣】

這十種五角銀幣不僅珍稀美觀歷史價值高 難得一見

【介紹】光緒八年(1882年),吉林將軍希元擬將官府所收各款項,令商民以銀折價支付,以疏錢荒,但生銀使用又很不方便,如成色、重量問題容易引起爭論和糾紛,因此向朝廷奏稱“吉林省制錢缺乏,市面益顯蕭條,再三商量,只有依照制錢式樣,鑄造銀錢,解決現錢的短缺”,接著從軍餉中提銀5000兩,交吉林機器局製造足色銀圓。奏準後於光緒十年(1884年)即令吉林機器局鑄造了廠平壹兩、廠平七錢、廠平半兩、廠平三錢、廠平一錢5種面值的銀圓。而吉林省造銀幣版別變化最多,是中國銀幣體系最完整,保存傳承最豐富的一類。壬寅吉林省造光緒元寶銀幣是其中的一個品種。

第九、【庚子(1900年)吉林省造光緒元寶三錢六分銀幣】

這十種五角銀幣不僅珍稀美觀歷史價值高 難得一見

第十、【光緒元寶雲南省造 三錢六分(五角)】

這十種五角銀幣不僅珍稀美觀歷史價值高 難得一見

【介紹】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戶部造幣總廠,鑄造“光緒元寶”銀元和“大清銀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雲南獲得批准設立分廠,廠址於舊寶雲局地址上,現今昆明市錢局街,機器設備由德國進口,技術工人從四川調入,祖模系向天津廠請領,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鑄幣完工,開始鑄造銀幣。初鑄銀幣現俗稱“老雲南”。面值有七錢二分(一元)、三錢六分(五角)、一錢四分四釐(二角)。三個品種後鑄背龍圖無英文俗稱“新雲南”。面值有七錢二分(一元)、三錢六分(五角)、一錢四分四釐(二角)、七分二釐(一角)四個品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