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清代老翡翠




清代官員以及宗室成員,如有功勳,皇帝都賜以花翎以示榮譽;翡翠花翎的出現正側面反映了翡翠已經成為主流玉石的一部分,而到了清末,慈禧太后“實力帶貨”之後,翡翠飾品自上而下風靡一時。

但是翡翠被大規模引入之前,玉文化佔據了主流的審美,古人更青睞的是如玉一般的溫潤質感,因此和今人對“種水色地”的翡翠審美並不一致。


顏色未必求豔


一開始進入宮廷時,翡翠多是作為觀賞擺件或者把玩件,皇室貴族欣賞它,只是以“玉”的方式來欣賞。



這一點在清代後期發生了變化,由於對翡翠的偏好,從男性視角逐漸過渡到了以宮廷女子視角的首飾裝點為主,對於“色”的看重反而增加,出現了對於翠色的追求。




質地要潤要油


我們如今看翡翠,最常說的是它的玻璃光澤;而清代老翡翠往往並不以玻璃光為製作打磨的取向,而是向“和田玉”看齊。

和田玉的質地是什麼樣?“油潤”。那麼清代對於翡翠的審美也是如此。



翠色是否均勻、濃豔?水是否透澈?是否存在裂棉雜黑?

清廷工匠雖然會注意這些問題,但並不會因此否定掉整塊翡翠料子。


難得一見,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清代老翡翠


翡翠更多的帶有有奇石珍玩的意味,不論是雕件還是配飾,更多的是“工”與“意”要到位,要有特點。


難得一見,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清代老翡翠

難得一見,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清代老翡翠

難得一見,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清代老翡翠

太平有象 磬


像乾隆時期,尤為注重琢玉工藝,對於玉器的輪廓線條要求規則、平整、挺拔,浮雕圖案的邊緣也要處理成鋒利的邊線,而拋光更是講究,連細節之處也要拋光到位,著名的“乾隆工”便是此時。


難得一見,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清代老翡翠

難得一見,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清代老翡翠

翠雕人物山景山子


後來受到政治及經濟的影響,清代翡翠在清朝中後期就出現了衰弱,翡翠製品雖多,但是製作工藝並非得到長足進步。

尤其是在民間,很多翡翠的雕刻圖案就變得十分粗糙,輪廓不清晰,線條轉折含混等,精品雖有但存世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