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兒子的藩王王號和封地都一致嗎?

樣花兒


公元1368年,吳王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為了鞏固大明王朝的統治,朱元璋想到了一個辦法,其實也是新瓶裝舊酒,就是效仿西周或西晉大封宗室。西周諸侯、西晉諸王除了有自己的封國,還有聽命於自己的軍隊。朱元璋就是這麼做的,他在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宣佈要封自己的兒子就藩於全國各地。朱元璋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諸王就藩於各地,一旦朝中有事,諸王可進京救駕。即使諸王有人謀反,推翻當朝皇帝稱帝,也是朱家子孫。

朱元璋在決定封藩時,他有10個兒子。皇太子朱標是肯定要留在南京的,以便將來繼承皇位。皇次子是朱樉,封秦王,不用說,封地在關中。因為年齡小,朱樉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才去西安就藩。朱元璋對定都南京一直不太滿意,他認為西安比較合適成為新國都。關中有四塞之固,西有黃河,南有秦嶺,易守難攻,朱元璋把皇次子封於西安也暗含此意。

皇三子朱的封國是晉,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明初,北元殘餘勢力退守大漠,對明朝的北方構成巨大威脅。朱元璋很喜歡朱,但因性格驕縱差點被老爹治罪。之後,朱洗心革面,成為一代名王。由朱鎮守太原,進可圖北元,退可守山西。

皇四子朱棣,就是明成祖,最早的廟號是太宗,嘉靖帝時改成祖。朱元璋將老四封在元朝故都大都,也就是明初的北平,用意也非常明顯。燕國地勢非常重要,地近燕山山脈,北是北元,東是遼東、努爾幹都司,是防禦北元的戰略重鎮。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削藩太過激進,逼反了朱棣,發動戰爭南下打跑了建文帝,取代朱標成為明朝皇帝。

皇五子朱橚,最早封吳王,但朱元璋很快就後悔了。吳王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的爵位,如果再封吳王,很容易讓人誤解自己要傳位於朱橚。有司認為應該將朱橚的封地改在杭州,被朱元璋拒絕,說錢塘是朝廷財賦重地。最後,改封朱橚為周王。周國在哪呢?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五代梁晉漢周、北宋、金朝的故都。周國的經濟實力不如吳、越,但畢竟是古都,地位非常高。

皇六子朱楨是楚王。朱元璋之所以封朱楨為楚王,還有一個緣故。朱楨生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這一年吳軍(明軍前身)攻克長江中游的重鎮武昌(今湖北武漢)。朱楨剛剛出生,朱元璋就得到捷報,高興地說:“此子與楚如此有緣,就封為楚王吧。”武昌所在的湖北省東部在春秋戰國時是楚國的核心統治區之一。

皇七子朱榑封為齊王,封地在今山東省青州市附近。這裡是春秋戰國時齊國的主要統治區域,齊都臨淄在青州府城西北不遠。朱榑不是個省油的燈,太會折騰。曾跟四哥朱棣北征,有能力但驕縱不法。建文削藩時廢為庶人,明成祖即位後照樣折騰,甚至還私養刺客,弄來江湖術士裝神弄鬼。明成祖忍無可忍,再將朱榑廢為庶人。

皇八子朱梓情況非常特殊。朱梓被封為潭王,封地在湖南長沙,因長沙在唐宋時稱潭州,故名。朱梓能詩能文。但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梓受胡惟庸案的牽連,帶著王妃自焚而死。坊間一直傳言朱梓的母親達定妃(闍妃)是陳友諒小妾,陳友諒亡後,朱元璋佔而有之,而達定妃已有身孕。難以讓人理解的是,朱梓生於1369年,陳友諒亡於1363年,哪個女人能懷孕6年?再說,朱梓的七哥朱榑也是達定妃所生,朱榑怎麼就沒有傳言是陳友諒的遺腹子?

皇九子朱杞封為趙王,但朱杞只活了兩歲就夭折了。

皇十子是魯王朱檀。朱檀的封國可不一般。兗州有孔子的家鄉曲阜,朱元璋封皇十子在兗州,用意不言而喻。朱檀倒是能文能詩,但喜歡吃丹藥,還把眼弄傷了,朱元璋非常生氣。朱檀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去世,朱元璋未能解恨,諡號是一個“荒”字,屬於惡諡。

朱元璋有文才的兒子不少,最出色的應該是皇十一子朱椿。朱椿封為蜀王,封地在四川成都。不過,朱椿最早被父親派往中都鳳陽居住,時間是1385年,5年後才去成都就藩。朱椿性格文雅,對上對下都能彬彬有禮,又博學多才,深得朱元璋的喜愛,稱為蜀秀才。朱椿與世無爭,朱棣即位後對十一弟也非常放心,後平安而終。

皇十二子是朱柏,封為湘王。不過朱柏的封地不在湖南,而在湖北的荊州。朱柏能文能武,遭到建文帝猜忌,自焚而死。

皇十三子是朱桂,他最早封為豫王,後來又改封為代王,封地在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市,距北元非常近。朱桂是個財迷,搜刮百姓有一套。因為朱桂的王妃是朱棣徐皇后(徐達之女)的妹妹,所以朱棣對十二弟能忍就忍,有罪也不問。

皇十四子是朱楧,初封漢王,後改封為肅王。肅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朱楧封地在平涼府(甘肅省平涼市),相對其他王爺的封國來說,平涼相對落後一些。

皇十五子是朱植,初封衛王,後改為遼王。朱植的封國在廣寧,也就是遼寧省西部,地近北元,為軍事重鎮。

皇十六子是慶王朱栴,封國在慶陽,也就是現在甘肅省東部“大尾巴”部分的慶陽,當時屬於陝西省。

皇十七子朱權名氣太大了,封為寧王,駐守大寧(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附近),麾下有強悍的朵顏三都衛,實力強於燕王朱棣。朱棣謀反時,就打起朱權的主意,最終挾迫朱權同反。不過,朱棣在事成後食言,認為大寧距離北平太近,不能讓朱權擁有重兵,封地改在江西南昌。正德帝時那個謀反的搞笑王爺朱宸濠,就是朱權後代。

皇十八子是岷王朱楩,封地在岷州(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後改封雲南。建文帝時改封為福建漳州,然後又改封武岡州(湖南省邵陽市武岡縣),堪稱是皇子中的流浪王爺。朱楩很高壽,景泰元年(1450年)才去世,活了72歲(虛歲)。

皇十九子是谷王朱橞,谷地就是明朝北方的軍事重鎮宣府(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因古代稱為上谷,所以稱谷王。朱橞在燕兵進入南京時曾開門迎接,深得朱棣好評,拿到了長期飯票。朱橞後來出事該殺時,朱棣還是留了他一命。

皇二十子是朱松,封為韓王,封地在遼東開原,也就是現在遼寧省鐵嶺市代管的開原市。

皇二十一子是瀋王朱模,封地在潞州,就是現在山西省東南部的長治市。

皇二十二子是安王朱楹,封地在甘肅平涼。

皇二十三子是唐王朱桱,封地河南省南陽市。南明有個著名的隆武帝朱聿鍵,就是朱桱的八世孫。

皇二十四子是郢王朱棟,封地在湖北省孝感市代管的安陸市。

皇二十五子是伊王朱彝(木+彝),封地在洛陽,這是響噹噹的大鎮,足見朱元璋對幼子的喜愛。朱彝是有名的荒唐王爺,在洛陽期間,醜事做了一籮筐。

皇二十六子是朱楠,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活了一個月夭折,此時的朱元璋已66歲了。


地圖帝


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和18個女兒,子嗣眾多,再加上子憑母貴,生母不一樣王號和封地當然不一樣,這麼多兒子,都一樣了全國也不夠分的啊。



朱元璋兒子分別是: 長子朱標,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次子朱樉,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三子朱棡,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四子朱棣,明成祖(碩妃出,但自稱孝慈高皇后出) ;五子朱橚,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六子朱楨,楚昭王(胡充妃出);七子朱榑,齊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達定妃出);八子朱梓,潭王(洪武朝自焚死)(達定妃出);九子朱杞,趙王(幼殤);十子朱檀,魯荒王(郭寧妃出);十一子朱椿,蜀獻王(郭惠妃出);十二子朱柏,湘獻王(胡順妃出) ;十三子朱桂,代簡王(郭惠妃出) ;十四子朱柍,肅莊王(郜氏出) ;十五子朱植,遼簡王(韓妃出) ;十六子朱栴,慶靖王(餘妃出) ;十七子朱權,寧獻王(楊妃出) ;十八子朱楩,岷莊王(周妃出) ;十九子朱橞,谷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郭惠妃出) ;二十子朱松,韓憲王(周妃出) ;二十一子朱模,沈簡王(趙貴妃出) ;二十二子朱楹,安惠王;二十三子朱桱,唐定王(李賢妃出) ;二十四子朱棟,郢靖王(劉惠妃出) ;二十五子朱㰘,伊歷王(葛麗妃出) ;二十六子朱楠(幼殤)。



除太子和生下來就掛了的第二十六子外,封了24個王。


許多謙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皇子二十六人,其中長子朱標被冊立為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夭折,未來得及受封。其餘二十四子,均被冊封為親王,絕大部分在洪武、永樂年間先後出鎮藩地,為王室屏藩。

太祖以諸藩地名為王號,分別於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次冊封諸皇子。

前期所封諸王,基本王號與地名一致;後期諸王,因有橫跨靖難之役原因,原藩地被改封或者移藩,造成王號與藩地不相符,下面詳細敘述。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登基為帝、建立大明已經三年。為穩固社稷,國本有序,於是在這一年,太祖將膝下已經出生的十子一一賜封,除長子朱標被冊立為皇太子,以詔告天下、大明後繼有人外,其餘九子均受封親王,各擇藩地,以備日後就藩,拱衛皇室。

太祖次子朱樉,受封秦王,藩地陝西西安;西安,即秦漢時的長安,秦國國都咸陽之東。陝西為古秦地,朱樉“秦王”封號,實至名歸。

太祖第三子朱棡,受封晉王,藩地山西太原;太原故稱晉陽,山西為春秋晉國之地。朱棡據太原封晉王,名副其實。

太祖第四子朱棣,受封燕王,藩地舊元國都北平;北平,春秋燕國國都薊城所在,後世遼燕京、金中都、元大都,世稱燕地。朱棣燕王封號,完全符合因地封王原則。

太祖第五子朱橚,先受封吳王,藩地蘇州。但是太祖後來考慮到自己當過吳王,而蘇州為畿內重鎮,確實不方便冊封朱橚在此地,於是改封朱橚為周王,移封河南開封。開封,五代之時曾經為後周國都,朱橚周王封號,算是王號、封地一致。

太祖第六子朱楨,受封楚王。朱楨出生時,太祖正統兵討伐陳漢殘餘勢力,大軍包圍武昌城,預備一舉攻克之。就在破城前夕,太祖接到第六子出生的消息,大喜,於是許下諾言“兒及長、即以此城封之!”武昌即古楚疆土,所以朱楨長大後,便因此被冊封為楚王,封藩於武昌。爵號、藩地一致。

太祖第七子朱博,受封齊王,建藩山東青州。按理說,朱博受封齊王,藩地應該是濟南府。但是當時濟南為山東首府,地位重要,暫不宜封王。而青州緊靠故齊國國都臨淄,所以朱博就藩青州,也不算爵、地有差,其齊王封號,基本副實。

太祖第八子朱梓,受封潭王,藩地湖廣長沙府。長沙,隋唐時稱潭州府,所以朱梓因其藩地舊稱,封號潭王,王號與藩地一致。

太祖第九子朱杞,原封趙王。但是朱杞命薄,三歲時就因病夭折,還來不及就藩。以太祖冊封其趙王王號來看,朱杞如果不死,將來很大可能是就藩邯鄲、或者河間等地(因為這些地方都是古趙國疆域所在。)

太祖第十子朱檀,受封魯王,藩地山東兗州。兗州緊鄰曲阜,即古魯國國都。朱檀因魯地而為魯王,名副其實。

以上諸王,均於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其時,年紀最長的秦王朱樉不過十五,最幼的魯王朱檀還不滿百日。

此後,年長的秦、晉、燕諸王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率先就藩,周、楚二王就藩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齊王就藩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潭、魯二王則於洪武十八年(1385)就藩。至此,太祖第一次分封諸王全部就藩於封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後續諸子已陸續出生。所以就在秦、晉、燕三王出外就藩時,太祖第二次冊封皇子,這一次受封的共有五位皇子。

太祖第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建藩四川成都府。四川,為古蜀地。成都則是天然的四川首府。蜀地政權,無一不以成都為國都。所以,朱椿封號蜀王,藩地成都,高度一致,爵、地相符。

太祖第十二子朱柏,受封湘王,但是藩地卻是湖廣荊州府。荊州為古荊楚之地,楚國古都在此。朱柏封號湘王,應該建都長沙,但是長沙已封賜與潭王朱梓。所以朱柏要不然建藩嶽州府、衡州府(都毗鄰湘江),要不改封荊王,以符合王號。但是朱柏還是以湘王爵號,建藩荊州,所以其王號與藩地不一致。這是太祖諸子中,第一個爵號、藩地不符的親王。

太祖第十三子朱桂,起初封豫王,建藩江西南昌府。這個起初的封號其實是不符合封地的,朱桂豫王封號,應該封藩河南諸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為太祖要選年長皇子駐守北方邊塞,統管地方,拱衛大明,於是豫王朱桂被改封代王,移藩山西大同府,駐紮北疆,成為九邊塞王。大同為古代地,所以朱桂的代王爵號,和藩地一致。

太祖第十四子朱楧,起初受封漢王,預備建藩於陝西漢中。後來與代王朱桂一樣的原因,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改封為肅王,移藩甘肅甘州衛(今甘肅張掖),駐防西北。但是朱楧封號肅王,應該是建藩肅州衛(今甘肅酒泉)才對;或者要與地名相符的話,那就是改封甘王。為什麼朱楧王號肅而建藩甘州,這個百思不得其解。這也是太祖諸子中,第二個封號藩地不一致的。後建文年間,朱楧上書建文帝,經過批准後,移藩蘭州府,就更加王爵、藩地不符了。

太祖第十五子朱植,起初受封衛王,預備的藩地是河南濮陽(古衛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與朱桂、朱楧的原因一樣,朱植被改封為遼王,移藩遼東廣寧鎮(今遼寧北鎮)。廣寧為故遼中京顯州所在,所以朱植的遼王封號與地名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朱植受建文帝詔令,自海路返回京師(南京),被建文帝改封於湖廣荊州府,成祖靖難後,也沒有讓朱植返回廣寧舊藩地。於是遼王藩封自此改駐荊州,這也造成了遼王爵稱與地名不符。

以上所封皇子,蜀、湘二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代、肅、遼三王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藩,各鎮一方,拱衛大明。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因不斷生下皇子,所以第三次冊封皇子。此時太祖已先後有二十五子(太祖共二十六子,長子朱標為皇太子、而此時第二十六子朱楠尚未出生),於是除第一次、第二次已封諸王外,剩餘九子全部冊封為親王。

太祖第十六子朱栴,受封慶王,建藩寧夏鎮(今寧夏銀川),為九大邊塞親王之一。寧夏鎮為舊西夏國都,古稱興慶府。所以朱栴的慶王封號算是與地名一致。不過朱栴封地有多個名稱、故稱,所以其實他被封為寧王、夏王、朔王,都是可以的(寧夏舊朔方之地)。

太祖第十七子朱權,受封寧王,建藩大寧衛。大寧,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與古時傳統中原相隔甚遠,所以太祖因地授封,策命其為寧王。朱權不是因爵號而得號封地,而是先定封地,之後因地而建王爵,自然是爵、地一致。

太祖第十八子朱楩,受封岷王,建藩甘肅岷州衛,也是和朱權一樣,因地而得賜王爵名號,起初算是王號與封地一致。但是之後朱楩先是被改藩於雲南,又在建文時被削爵,遷移至福建漳州,靖難後成祖再次改封其至湖廣武岡府。所以最後朱楩的岷王王爵與實際藩地風馬牛不相及,王號、藩地不一致。

太祖第十九子朱橞,受封谷王,建藩於宣府鎮。宣府古時舊名為上谷,所以朱橞的谷王封號與藩地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被建文帝召回京師勤王的朱橞,在成祖大軍圍攻南京時,開金川門放燕軍入城,因此立下大功,所以被成祖論功行賞,改封朱橞於湖廣長沙府,由此使得谷王朱橞的王號於藩地不一致。之後朱橞居功自傲、驕橫不法,乃至生出作亂之心,成祖粉碎其陰謀,廢朱橞為庶人,其谷王爵位被削去,此後也不存在王爵、地名的關係了。

以上四王,均於太祖生前被安排出外就藩,前往封地,算是實封親王。

而自太祖第二十子朱鬆起,至第二十五子朱㰘止(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生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不滿月即夭折,未封王),因為年紀幼小,暫時不能承擔鎮守藩地、拱衛皇室的重任。所以僅僅受封王爵,而沒有出外建藩,一直被留在京師。期間度過了太祖去世、建文削藩、成祖靖難等大事,直到永樂年間,才逐一被允許就藩。

太祖第二十子朱松,受封韓王,但是太祖給他安排的藩地卻是遼東開原衛(今遼寧開原)。朱松的王爵與藩地毫無相關之處。之後朱松留居京師,度過諸多大事,一直沒有外出就藩。永樂五年(1407年),朱松在京師去世,他至死也沒有能夠前往自己的藩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松的嫡長子朱衝或(火旁),才被成祖改封於甘肅平涼府(今甘肅平涼)原安王朱楹藩地(朱楹已經去世),而韓王封爵與甘肅平涼沒有任何關係,王爵、地名不符。(其實將韓王封於河南新鄭,那才是符合王爵名稱的)。

太祖第二十一子朱模,受封沈王,預定的藩地是遼東瀋陽府(今遼寧瀋陽),確實是名副其實。但朱模與朱松的原因一樣,也沒有出外建藩,而是一直留居京師。知道永樂八年(1410年),成祖才遣朱模外出就藩,但是藩地改為山西潞州(今山西長治)。這樣,朱模的王爵與實際藩地也不相符,也不知成祖是怎麼想的(如果朱模改封潞王,那倒是名爵符合了)。

太祖第二十二子朱楹,受封安王,藩地甘肅平涼府。這個安字王號,不知道和平涼府有什麼聯繫,所以王號與藩地不符合(如果朱楹封涼王的話,那就符合了)。和朱松、朱模一樣,朱楹也沒有在洪武、建文年間出外就藩。直到永樂六年(1408年),朱楹才在兄長兼連襟身份的成祖安排下,前往平涼府藩地。不過九年後,朱楹就在平涼藩地去世了,才有前面所說的:平涼藩地被改賜於韓王之子的事情。

太祖第二十三子朱桱,受封唐王,藩地河南南陽府。按道理,朱桱王號唐,那麼即使不在西安建藩,也得在洛陽就封。但朱桱不過太祖庶二十三子,基本不可能佔據天下有數的大城,成為強藩。所以雖然封號唐,也只能於永樂六年(1409年),出外就藩,在南陽這樣的府城就封。南陽,在宋元時期稱唐州,明初於此建唐縣,所以朱桱的王爵和封地一致(其實要是按照古地封王制度,朱桱最好是按爵號就封山西翼城,因為那裡才是正兒八經地古唐國所在地)。

太祖第二十四子朱棟,受封郢王,建藩湖廣安陸府(不是今天的湖北安陸市,而是鍾祥市)。安陸,即古楚國國都郢都,所以朱棟的王爵與封地一致,正經的郢王。但朱棟在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安陸後,不過在位六年即去世,也沒有兒子繼承爵位,郢王王爵被除封,此後安陸府雖然陸續就藩過數代皇子,但再也沒有以郢為王號的親王了。

太祖第二十五子伊王朱㰘,受封伊王,預備的藩地是中原富庶大城---洛陽。朱㰘是太祖實際上最小的兒子(第二十六子朱楠不滿月夭折),老皇帝喜愛幼子,所以才越過他的諸多兄長,把洛陽這個富藩封給他。洛陽南龍門又名伊闕,伊水穿洛陽城而會合洛水,所以洛陽也叫伊洛。朱㰘的伊王封爵,名副其實。

以上,就是太祖二十四子的王號和藩地對比細述。

總體來說,前期所封諸王,基本上王爵和藩地一致,也是以歷代封爵中,名號顯貴的王號來冊封的。中後期冊封諸王,因為顯號、美號王爵俱已封授,所以不得不因地建立名爵,名號制度上稍微有不符實際的情況。

而經歷靖難之後,若干親王需要移藩、改封,更加造成太祖諸子藩地與國號不符,這也是太祖諸子中有相當一部分藩地與王號不相符合的原因之所在。


伯虎42


最大玄機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統治,實施了一系列動作,既有陽謀也有陰招,對蒙元窮追猛打,實施最嚴厲的反腐,藉機殺了很多可能威脅明朝的開國老臣。有時一個事件擴大化,殺了很多人。後人對朱元璋的反腐說法不一,嚴厲反腐促進了明朝初期的官場,但有人認為,高壓下必有反彈,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死後,明朝貪腐又捲土重來。這與封建體制和傳統有關,並不是朱元璋所能解決掉的難題。

朱元璋本來立朱標為太子,可惜朱標命不長就死去了,於是朱元璋就立孫子朱允炆為“接班人”。不過朱元璋雖然選定了孫子為接班人,但他死後,朱允炆手下並沒有多少能臣良將了,這都是因為朱元璋把能臣快殺光了,有能力的沒幾個了。但朱允炆當皇帝后,感覺到這些虎視眈眈的叔叔們,就想削掉他們的權力,但朱允炆太著急了。

朱棣最先發起反擊,攻入南京後朱允炆不知下落。朱棣正是藉助他的藩王地位實現了當皇帝夢想。所以設置藩王是朱元璋尾大不斷的一個隱患。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一口氣設立的25個藩王,把自己最疼愛皇子都設在重要位置當國王。當時為防止北部蒙元殘餘勢力,朱元璋封了寧王、燕王、晉王、代王、秦王來駐守邊防。這些五個藩王實力都很強大,不僅有自己的防衛大軍,還有支配其他明軍的權力。而那些庶生的藩王,無論封地還是軍隊就少得可憐了,大都駐在內地,不足以對皇權構成威脅。

朱元璋東南西北中封了一圈,有這些兒子們給他守邊,他自感國家無憂。但朱元璋卻從此給孫子朱允炆留下極大隱患。

1.兵權。

駐守邊陲的藩王,不僅自己招募的部隊,還統領著大量戍邊的明軍,朱元璋給的這種權力,使他們很自然掌握了部分兵權。朱允炆也意識到這一點,就想把這些叔叔大爺們的權力去掉,但給權力容易,收權力可就難了。

2.能力。

雖然這些藩王駐在邊防,為天子守國門可不是躺著就能守的,他們需要不斷的練兵打仗,這就間接鍛鍊了他們統兵打仗的能力。特別是朱棣,面對的是明朝的死敵蒙元,軍事能力提升更快,這比朱允炆要強之百倍。

3.繼承。

朱元璋封的這些藩王都有繼承權,也就是說老子死了兒子們可以頂上。這種繼承權再加上一定的自主權,即使朱棣不反,將來也會有其他藩王作亂的事。所以朱棣上臺後,就很好的控制了這些藩王權力。

左為藩王封號姓名,右為封地所在。

秦王朱樉——陝西西安府。

寧王朱權——大寧衛,燕王靖難後改江西南昌。

燕王朱棣——北平,後來上位當了皇帝。

晉王朱棡—— 山西太原府。

周王朱橚—— 初封為吳王,藩地浙江錢塘府,後改為周王,改封於河南開封府。

楚王朱楨—— 湖廣武昌府。

齊王朱榑——青州。

潭王朱梓——建藩國於湖南長沙。

魯王朱檀——建藩國於山東兗州府。

蜀王朱椿——建藩國於四川成都府。

湘王朱柏——建藩國於湖廣荊州府,後獲罪削去湘王爵位,廢除封國。

代王朱桂——初封為豫王,後改封為代王,建藩國於山西太原府。

肅王朱楧——初封為漢王,後改封為肅王,初建藩國於平涼府,又就藩甘州府,後建藩國於甘肅蘭州府。

遼王朱植——初封為衛王,初建藩於遼寧廣寧府,後建藩國於湖廣荊州府。

慶王朱栴——建藩國於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

岷王朱楩——初建藩國於甘肅岷州府,後建藩國於湖廣武岡府。

谷王朱橞——初建藩國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縣),後改建藩國於長沙。

韓王朱松——建藩國於開源,後改藩平涼府(今甘肅平涼縣)。

沈王朱模——開源潞州府。

安王朱楹——甘肅平涼府(今甘肅平涼市)。

唐王朱桱——河南南陽府。

郢王朱棟——湖廣安陸府。

伊王朱彝——河南洛陽府。



最大玄機




朱元璋有26個兒子,最大的朱標當太子,最小的朱楠夭折,朱元璋封24個兒子為藩王。前期封的藩王藩號和封地基本一直,後期封的,由於各種原因,有的藩號和封地就不一致了。來看看他們的封號和封地具體情況:

老二朱樉,秦王。封地在陝西西安,藩號和封地一致。

老三朱棡,晉王。封地在山西太原,藩號和封地一致。

老四朱棣,燕王。封地在北平,藩號和封地一致。

老五朱橚,吳王。封地原在蘇州,藩號和封地一致。後來朱元璋將其改為周王,封地改為開封,但藩號和封地不太一致,封為梁王可能更合適。



老六朱楨,楚王。封地在湖北武昌,藩號和封地一致。

老七朱榑,齊王。封地在山東青州,藩號和封地一致。

老八朱梓,潭王。封地在湖南長沙,長沙原為潭州府,藩號和封地一致。

老九朱杞,趙王。早夭,沒有就藩,如果就藩,封地邯鄲比較合適。

老十朱檀,魯王。封地在山東兗州,藩號和封地一致。

老十一朱椿,蜀王。封地在四川成都,藩號和封地一致。

老十二朱柏,湘王。封地在湖北荊州,這個有點不對勁,湘在湖南,封在湖南更合適。

老十三朱桂,代王。封地在山西大同,古代州之地,名號和封地一致。

老十四朱楧,肅王。原來封在甘肅平涼,後來改封到甘肅肅州(張掖),再後來遷到蘭州,藩號和封地一致。



老十五朱植,遼王。原本封在遼東廣寧,封地和藩號是一致的。後來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朱植回到南京,被建文帝改封到湖北荊州,造成藩號和封地不一致。

老十六朱栴,慶王。封地在寧夏銀川,銀川有個興慶區,不知道是不是有這個淵源,如果有,藩號和封地一致,算是正宗的慶王。

老十七朱權,寧王。封地在內蒙古寧城,藩號和封地一致,正宗的寧王。後來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朱權支持朱棣靖難,被明成祖朱棣改封到江西南城,造成藩號和封地不一致。

老十八朱楩,岷王。原封地是岷州(甘肅定西),藩號和封地一致,是正宗的岷王。但後來改封為雲南昆明,再後來改為湖南武岡,造成藩號和封地不一致。



老十九朱橞,谷王。封地在河北宣化附近的上谷,藩號和封地一致。後來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朱橞負責替建文帝守衛南京金川門,他在關鍵時刻打開南京城門,放朱棣大軍進南京,後被朱棣改封到長沙,造成名號和封地不一致。

老二十朱松,韓王。封地原在遼東,靖難之役發生時,朱松還在南京,沒就藩,朱松的子孫後來就藩甘肅平涼,名不副實。

老二十一朱模,沈王。原封地在瀋陽,後改為山西長治,封號沒改回來,造成兩者不一致。

老二十二朱楹,安王。封地甘肅平涼,真不知道平涼和安有什麼關係。

老二十三朱桱,唐王。封地河南南陽,南陽有個唐河,唐王封在南陽也說的過去。

老二十四朱棟,郢王,封地湖北安陸,藩號和封地一致,正宗的郢王。

老二十五朱㰘,伊王。封地河南洛陽,藩號和封地一致,正宗的伊王。

古代王號以秦王最為尊貴,晉王次之,齊王居三,楚王第四。朱元璋將老二封為秦王、老三封為晉王很合適。 將六子朱楨封為楚王,是因為楚王朱楨出生於1364年,這一年朱元璋佔領武昌,徹底戰勝了陳友諒這個強敵,皇圖霸業初現,這個時候朱楨出生,當時朱元璋就已想好了,定鼎中原後,要封這個兒子為楚王。



老四朱棣成為燕王,燕王在之前並不是尊貴的封號,但因為封地在元朝大都(北京),所以重要,老四朱棣插了個隊;老五朱橚原本是吳王,吳王是朱元璋稱帝前的封號,很特殊,老五朱橚又插了個隊。

所以,朱元璋就將老七朱榑封為齊王,本該是老六朱楨封齊王、老七朱榑封楚王,搞得老六、老七兩人調了個位置。

部分藩王封地調整,藩號沒有相應調整,造成藩號和封地名稱不一致。此外,從老二十韓王朱松之後的6位藩王,都是朱棣成為皇帝后外出就藩的,封地可能有微調,造成部分封地和名號不一致。


坐看東南了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功績史無前例,畢竟他是一介布衣出身,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朱元璋自身能力毋庸置疑,但也離不開眾多謀臣悍將的輔佐。

洪武三年,朱元璋論功行賞,大封開國群臣,一口氣封了26個爵位,與此同時,他還將除太子之外的其他9個兒子封為藩王,只待他們成年之後就藩。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了10位藩王,眾所周知,朱元璋有26個兒子,除了太子和剛生下來就夭折的第二十六子,其他24位皇子都封了王,事實上,洪武年間,朱元璋一共封了25位藩王,多出來的這一位就是洪武三年所封的第十位,此人就是靖江王朱守謙。



朱守謙在所封藩王中輩分最小,他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長子,論輩分,其他藩王都是朱守謙的叔伯,不管從什麼角度分析,朱元璋給自己的兒子分封藩王都存在私心,即使將來有人擁兵自重,也比兵權旁落的結局樂觀,他願意讓朱守謙“割據”一方,可見這個侄孫對他來說非同尋常。


朱守謙對於朱元璋來說意義不凡,一方面因為他是長兄朱興隆的孫子,朱元璋這個人比較重感情,這和他的出身有關係,在他年幼時,家中生活異常艱苦,都是父母和長兄在支撐,正所謂長兄如父,朱興隆因疫病去世之後,朱元璋對這個哥哥的思念之情也與日俱增 洪都保衛戰 另一方面,朱興隆去世之後,朱元璋和馬皇后都視長兄之子朱文正為己出,朱文正雖無經世之才,但朱元璋卻委以重任。

朱文正一生之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洪都保衛戰”,他坐鎮孤城,成功牽制了陳友諒60萬大軍三個月之久,為朱元璋爭取了寶貴時間,也為“鄱陽湖大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之後,對參戰將領進行封賞,但朱文正卻不在封賞之列,朱文正氣急敗壞,終於暴露出自己的狹隘心胸,他竟然開始私通張士誠,事情敗露之後,朱元璋要殺他,但馬皇后勸阻說:“此兒只是個性剛強,無其他。

”朱文正最終被免官軟禁於桐城,不久去世。 念及舊情,洪武三年,朱元璋還是決定將朱文正年僅八歲的兒子封為“靖江王”,並且追封長兄朱興隆為“南昌王”,朱文正為“南昌王”二世,因此“南昌王”成為“靖江王”的始祖,朱守謙成年後,到封地廣西就藩。


朱守謙就藩之後肆意妄為,朱元璋一氣之下將他貶為庶人,然後罰他到鳳陽幹了7年苦力,朱元璋恢復他的爵位又把他派到雲南,朱守謙依然我行我素,朱元璋又把他召回京師,一直把他禁錮至死,朱元璋封他兒子朱贊儀為世子,並且留在身邊教導,永樂元年,朱贊儀就藩廣西,世襲罔替。

“靖江王”在明朝藩王中最特殊,他是唯一一個旁支宗室藩王,而且延續時間最長,明初受封,一直延續到順治七年。

靖江王朱守謙的待遇也比較特殊,最初和其他藩王一樣,後來雖有減少,但還是要高於“郡王”,他一直都被允許佔有莊田,這是和郡王的本質區別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