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蟹座大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篇《臨江仙》,是小說《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作者是明朝中葉人楊慎。這首詞可謂家喻戶曉,詞意豪邁大氣,意境深遠。縱觀王朝更替興衰,以英雄豪傑的成敗得失抒發感慨,表現出一種曠達超脫乃至“大徹大悟”式的歷史觀和人生觀。那麼現在出現了一個疑問,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那麼明代中期文人的詞又為何出現在《三國演義》上呢?答案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三國演義》,並不是羅貫中的原作,而是清朝人毛綸,毛宗崗父子增刪過本子,也就是現在市面上通行的本子--毛版《三國演義》。
現在羅貫中的手稿或者原作,已無從探尋。現在比較接近羅貫中原作的版本,就是本文要說的嘉靖版《三國演義》。現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書24卷,240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這個版本比較完整。稱為嘉靖版《三國演義》,又稱羅本三國。比毛宗崗的版本更接近羅貫中原作三國的面貌。這個版本與毛本有很大不同,在內容目錄上,嘉靖版《三國演義》共有240則故事。毛本是把240則故事合二為一回,共120回。此外還有文字描寫上,情節上也是略有差異。 如兩版目錄的差異,嘉靖版目錄節選:第一則:祭天地桃園結義 第二則:劉玄德斬寇立功 第三則:安喜張飛鞭督郵 第四則:何進謀殺十常侍 第五則:董卓議立陳留王 第六則:呂布刺殺丁建陽 第七則:廢漢君董卓弄權 第八則:曹孟德謀殺董卓 第九則:曹操起兵伐董卓 第十則:虎牢關三戰呂布。而毛本對應的目錄: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嘉靖本和毛本在文字描寫上也是有很大差異,拿第一回舉例,先講毛本,毛本開篇是這樣描寫的:詞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捲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現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詔問群臣以災異之由,議郎蔡邕上疏,以為霓墮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言頗切直。帝覽奏嘆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於罪,放歸田裡。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以上就是我們熟悉的毛綸,毛宗崗父子的評改增刪的通行版本的《三國演義》關於第一回的描寫。那麼在看一下羅本,也就是嘉靖本的開篇有什麼不同,以下為嘉靖本的描寫: 後漢桓帝崩,靈帝即位,時年十二歲。朝廷有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司徒胡廣共相輔佐。至秋九月,中涓曹節、王甫弄權,竇武、陳蕃預謀誅之,機謀不密,反被曹節王甫所害,中涓自此得權。 建寧二年四月十五日,帝會群臣於溫德殿中。方欲陛座,殿角狂風大作。見一條青蛇,從樑上飛下來,約二十餘丈長蟠於椅上。靈帝驚倒,武士急慌救出,文武互相推擁,倒于丹墀者無數。須臾,不見。片時大雷大雨,降以冰雹,到半夜方住,東都城中壞卻房屋千餘間。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省垣皆倒,海水泛溢,登、萊、沂、密盡被大浪卷掃居民入海,遂改年熹平。自此邊界時有反者。熹平五年,改為光和,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見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於是帝憂懼,遂下詔,召光祿大夫楊賜等詣金商門,問以災異之由及消復之術。賜對曰:臣聞《春秋》讖曰:“天投蜺,天下怨,海內亂。”加四百之期,亦復垂及。今妾媵奄尹之徒,共專國朝,欺罔日月,又鴻都門下,招會群小,造作賦稅,見寵於時。更相薦說,旬月之間,並各拔擢:樂松處常伯,任芝居納言,卻儉、梁鵠各受豐爵不次之寵,而今縉紳之徒委伏畎畮古畝字,口誦堯、舜之言,身蹈絕俗之行,棄捐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幸賴皇天垂象譴告。《周書》曰:“天子見怪則修德,諸侯見怪則修政,卿大夫見怪則修職,士庶人見怪則修身。”此《逸書》也。唯陛下斥遠佞巧之臣,速徵鶴鳴之士,斷絕尺一,抑止槃遊。冀上天還威,眾變可弭。 議郎蔡邕亦對,其略曰:“臣伏思諸異,皆亡國之怪也。天於大漢,殷勤不已,故屢出妖變,以當譴責,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蜺墜雞化,皆婦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趙嬈,貴重天下;永樂門史霍玉,又為奸邪。察其趙、霍,將為國患。張顥 、偉璋、偉姓璋名。趙玹、蓋升蓋,音合,姓也。並叨時幸,宜念小人在位之咎。伏見郭禧、橋玄、劉寵皆忠實老成,宜為謀主。夫宰相大臣,君之四體,不宜聽納小吏,雕琢大臣也!且選舉請託,眾莫敢言,臣願陛下忍而絕之。左右近臣,亦宜從化。人自抑損,以塞咎戒,則天道虧滿,鬼神福謙矣!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禍。願寢臣表,無使盡忠之例,受怨奸仇。謹奏。” 帝覽奏而嘆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事遂洩漏,邕等被罪。中涓呂強憐其才,奏請免罪。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這十人執掌朝綱,自此天下桃李,皆出於十常侍門下。朝廷侍十人如師父,由是出入宮闈,稍無忌憚,府第依宮院蓋造,不題。 兩個版本對比,有很大的區別,毛本加上了文章開頭所講的明代文人楊慎的《臨江仙》的詞,而嘉靖本沒有這首詞。毛本刪去了上奏的表文,使故事簡潔明快。羅本則文筆更加細膩。還有毛本張飛的字是“翼德”。羅本寫為“益德。”按正史陳壽寫的《三國志》上所說,張飛的字是寫為“益德”而不是毛本的“翼德”。
嘉靖本《三國演義》在內容上尊劉抑曹的思想上沒後面的毛本那麼強烈。寫劉備曹操都是按英雄來寫的,劉備沒毛本所寫的那麼仁厚,而曹操也沒毛本上描繪地那麼奸詐。按羅貫中的筆法,他的原作寫魏蜀吳三方應該是比較公正的。 到了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對之前的《三國演義》版本加以修改,使小說的文字內容更加完整,更具有文學觀賞性,被後人稱之為“第一才子書”,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國演義》。毛本一出現,原來的嘉靖版反而湮沒無聞了。如果說符合羅貫中原作的三國,相對於毛本,嘉靖本《三國演義》更加符合。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元末明初羅貫中所做。這是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第一部長篇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在小說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影響深遠!三國的歷史雖然已經久遠,
安徽小來
自從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問世以來,流傳之廣,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種,清代刻本還有七十多種。可以說,《三國》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說中是無與倫比的。這大概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
從形態來看,三國演義的版本大致分為三種
1.《三國通俗演義》
2.《三國志傳》
3. 毛宗崗父子評改本《三國志演義》
其中以毛宗崗父子的版本最為突出,有《第一才子書》之稱,近代人民文學出版社以毛本為基礎,刪去毛氏的評語,糾正了其中的一些錯誤,並加上少量註釋,成為一個較好的通行本。但是,由於受過去的研究水平的限制,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技術性錯誤",包括人物錯誤、地理錯誤、職官錯誤、曆法錯誤和其他類型的錯誤。儘管如此,它至今仍是發行量最大的版本。
八十年代以來,許多出版社又進行了整理,但其中具有學術價值的並不多,其中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理本三國演義》受到學術界和讀者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至今最好的版本。校正書中大量存在的"技術性錯誤",並以《校理一覽表》的形式,依次列出"技術性錯誤",指出錯誤所在,提出校正意見,說明校正依據;同時,針對讀者不知道或似是而非之處進行註釋,深入淺出,給人以新知。
關於我國古典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版本
《三國志通俗演義》為明嘉靖壬午本《三國演義》即“羅本”,由民間長期流傳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編成的。早在唐末,三國故事已在民間流傳。李義山《驕兒詩》即雲:“或謔張飛胡(大鬍子),或笑鄧艾吃(口吃)。”到了北宋,出現了專講三國分立故事的說話人。元朝又出現了許多搬演三國故事的雜劇,並且出現了一部《三國志平話》,這部平話從黃巾起義開始講到西晉的統一,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元末明初,羅貫中在前人的基礎上,又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歷史資料,編撰出《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通俗演義一問世,便出現許多刊本。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加以修改,使小說的文字內容更加完整,稱為“第一才子書”,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國演義》。毛本一出現,羅本反而湮沒無聞了。
《三國志演義》
《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最早刊本為明嘉靖年間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亦稱“羅本”、“嘉靖本”。這是公眾認為最接近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原本。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群眾創作和作家創作相結合的典範創作之一,也是成就很高、影響很大的古代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故事很早就流傳於民間。南北朝時,裴松之為陳壽《三國志》作注,已採用了不少民間傳說故事。據晚唐李商隱《驕兒時》雲:「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知,三國故事在晚唐已流行於民間。蘇軾《東坡志林》說:「塗巷小兒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反映在北宋都城汴梁,已有民間藝人說演具有「擁劉反曹」傾向的三國故事。金元雜劇搬演三國史事者至少有三十多種。元代英宗至治年間(一三二一 -- 一三二三)有建安虞氏刊本《全相三國志平話》,凡上中下三卷,後來的《三國演義》,在此書中已粗具規模。
羅貫中(約一三三○ -- 約一四○○)就正是在上述民間傳說及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博採正史、雜史、傳記、佚聞,並聯系他豐富的生活經驗,才寫成不朽的《三國演義》,後刊印於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羅氏此書問世後,新刊本紛紛出現,均以羅本為主,只做了些考證、批評、文字增刪和回目卷數的整理工作,內容無甚改動。《三國志演義》,60卷,120回,通常所稱“毛本”。是目前最通行的版本。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對羅本作了較大的修改,附上評語,加以刊印,共七十五萬言,成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其師金聖嘆稱為「第一才子書」。
要了解三國風雲,除了史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歷代不同的版本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三國演義》自誕生以來,其以恢弘的氣勢,宏大的場景,動人心魄的故事情節及生動感人的人物描寫,贏得歷代藏書家和刻書家的青睞,也受到普通讀者的熱烈歡迎。目前,流傳下來的各種版本形成了一個龐大體系。僅現存明代刊本就有30餘種,清代刊本70餘種,各種版本之間,源流之複雜堪稱古代小說之最。一部《三國演義》,無數種版本,這便構成了瞭解、研究並傳播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70年前,鄭振鐸即發表《〈三國演義〉的演化》和《羅貫中及其著作》,提出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為《三國演義》的最早刊本,其作者為羅貫中。此說一直延續了許多年。1995年,學者張志和在國家圖書館發現了《明書林黃正甫刊〈三國志傳〉》版本。這個版本雖曾收入孫楷第先生的《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但從未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張志和先生將《明書林黃正甫刊〈三國志傳〉》與嘉靖壬午本《三國通俗演義》進行了對勘,得出結論,這個原刻於福建的嘉靖黃刊坊刻本至少比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早20年,這個本子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早於明代其他《三國志傳》的“最初整理寫定”本和各種《三國演義》刊本的祖本。同時,張先生的結論對作者是否為羅貫中提出了質疑。
其實,在龐大的《三國演義》版本體系中,影響最大的是嘉靖元年本(即俗稱“羅本”)和毛綸、毛宗崗評改本(即“毛本”)。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出版社出版的《三國演義》沿用的是這兩個體系。
據研究者調查,在現存的明代版本中,存世最多的要算萬曆至天啟年間的各種《三國志傳》本,世稱“俗本”。根據比較,研究者認為,這些版本雖晚於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但其所宗祖本刊刻的年代要早於嘉靖壬午,也就是說流傳於世的《三國志傳》本應早於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也有研究者認為,《三國志平話》刻本出現40年之後羅貫中才開始創作《三國志傳》,而後其他各種志傳刻本都以羅著為宗,因此可以斷定《三國志平話》刻本要早於志傳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正是在各種志傳本基礎上產生的。
近年來,國外一些《三國演義》學者研究成果頗豐。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學者魏安對現存《三國演義》各種版本進行細緻研究,包括先後考查了26種不同的非毛評版本,其中包括被認為刊行年代可能早於其他版本的上海圖書館所藏殘頁,及西班牙愛思哥利亞修道院圖書館藏嘉靖二十七年葉逢春本《三國志傳》,卷端書名《新刊通俗演義三國史傳》等。魏安通過研究認為,元末明初,羅貫中寫成原本《三國演義》,經過流傳,演化為現存各種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其正文為10卷,卷首有總歌。後元祖本分化為AB系統的祖本和CD系統的祖本,分別在明中葉刊行。
總之,《三國演義》版本繁多,源流複雜,各種研究雖然取得一些成果,但尚有許多問題尚待澄清。同時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我國曆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專注影視領域
嘉靖本與毛批本是《三國演義》的兩個重要版本.二者的語言有較大差異,對其優劣高下的評論歷來見仁見智.嘉靖本與毛批本在敘事語言上有所不同,晚出的毛批本敘事語言具有俗中見雅、情中見理、韻味悠長的特點,三者渾然統一於對藝術語言典雅美的審美追求之中,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毛本對嘉靖本語言的修改,雖也有因過於追求簡潔造成的偏頗之處,但無傷大雅。
大家一致贊同嘉靖本是最接近作者羅貫中原本的版本,而毛本則流傳最廣,因其有大刀闊斧的“改編”,有明顯的個人喜好在裡面,被批“尊劉貶曹”,言辭風流(改動有二,一是增刪改詩詞及其它內容,二是文下加批註,而這些批註在發版時抹去了),所以也為廣大茶餘飯後、遊手好閒、三教九流的各類讀者所喜愛,成了如今《三國演義》發版用稿裡99%採納的範本,也被稱為“通行本”。
羅貫中有沒有貶曹尊劉?據瞭解,羅貫中原版裡倒是對曹劉孫袁等等一視同仁,嘉靖本是最接近原版的,也無褒貶傾向。所以,大夥兒別再批評羅貫中“尊劉貶曹”了,真正“尊劉貶曹”的是清代腐儒“毛氏父子”。在通行本盛行的百年裡,羅貫中無端地給毛氏父子擋了無數的槍。此文一出,那些不明前因後果而大罵羅貫中的人的無知形象便躍然紙上,落得“輕薄為文”引人一哂(shěn,含譏笑義)的地步。
嗯哼小鬍子
“嘉靖版”與“毛版”《三國演義》到底有何區別? 我想這是許多“三國愛好者”思考的問題吧!
在我個人看來,想要弄清楚“嘉靖版”與“毛版”《三國演義》的區別,必須先了解《三國演義》這部偉大鉅作的發展歷程。
自從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問世以來,流傳之廣,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種,清代刻本還有七十多種。可以說其版本之多,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是無與倫比的。這大概與中國古代歷史有關吧!
從形態來看,三國演義的版本大致分為三種
1.《三國通俗演義》
2.《三國志傳》
3. 毛宗崗父子評改本《三國志演義》
《三國志通俗演義》為明嘉靖壬午本《三國演義》即“羅本”,由民間長期流傳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編成的。早在唐末,三國故事已在民間流傳。李義山《驕兒詩》即雲:“或謔張飛胡(大鬍子),或笑鄧艾吃(口吃)。”到了北宋,出現了專講三國分立故事的說話人。元朝又出現了許多搬演三國故事的雜劇,並且出現了一部《三國志平話》,這部平話從黃巾起義開始講到西晉的統一,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元末明初,羅貫中在前人的基礎上,又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歷史資料,編撰出《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通俗演義一問世,便出現許多刊本。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加以修改,使小說的文字內容更加完整,稱為“第一才子書”,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國演義》。毛本一出現,羅本反而湮沒無聞了。
《三國志》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最早刊本為明嘉靖年間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亦稱“羅本”、“嘉靖本”。這是公眾認為最接近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原本。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群眾創作和作家創作相結合的典範創作之一,也是成就很高、影響很大的古代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故事很早就流傳於民間。南北朝時,裴松之為陳壽《三國志》作注,已採用了不少民間傳說故事。據晚唐李商隱《驕兒時》雲:「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知,三國故事在晚唐已流行於民間。蘇軾《東坡志林》說:「塗巷小兒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反映在北宋都城汴梁,已有民間藝人說演具有「擁劉反曹」傾向的三國故事。金元雜劇搬演三國史事者至少有三十多種。元代英宗至治年間(一三二一 -- 一三二三)有建安虞氏刊本《全相三國志平話》,凡上中下三卷,後來的《三國演義》,在此書中已粗具規模。
羅貫中(約一三三○ -- 約一四○○)就正是在上述民間傳說及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博採正史、雜史、傳記、佚聞,並聯系他豐富的生活經驗,才寫成不朽的《三國演義》,後刊印於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羅氏此書問世後,新刊本紛紛出現,均以羅本為主,只做了些考證、批評、文字增刪和回目卷數的整理工作,內容無甚改動。《三國志演義》,60卷,120回,通常所稱“毛本”。是目前最通行的版本。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對羅本作了較大的修改,附上評語,加以刊印,共七十五萬言,成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其師金聖嘆稱為「第一才子書」。
毛宗崗父子評改本《三國志演義》 這個版本版本最為突出,有《第一才子書》之稱,近代人民文學出版社以毛本為基礎,刪去毛氏的評語,糾正了其中的一些錯誤,並加上少量註釋,成為一個較好的通行本。但是,由於受過去的研究水平的限制,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技術性錯誤",包括人物錯誤、地理錯誤、職官錯誤、曆法錯誤和其他類型的錯誤。儘管如此,它至今仍是發行量最大的版本。
八十年代以來,許多出版社又進行了整理,但其中具有學術價值的並不多,其中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理本三國演義》受到學術界和讀者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至今最好的版本。校正書中大量存在的"技術性錯誤",並以《校理一覽表》的形式,依次列出"技術性錯誤",指出錯誤所在,提出校正意見,說明校正依據;同時,針對讀者不知道或似是而非之處進行註釋,深入淺出,給人以新知。
《三國演義》自誕生以來,其以恢弘的氣勢,宏大的場景,動人心魄的故事情節及生動感人的人物描寫,贏得歷代藏書家和刻書家的青睞,也受到普通讀者的熱烈歡迎。目前,流傳下來的各種版本形成了一個龐大體系。僅現存明代刊本就有30餘種,清代刊本70餘種,各種版本之間,源流之複雜堪稱古代小說之最。
其實,在龐大的《三國演義》版本體系中,影響最大的是嘉靖元年本和毛綸、毛宗崗評改本(即“毛本”)。元末明初,羅貫中寫成原本《三國演義》,經過流傳,演化為現存各種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總之,《三國演義》版本繁多,源流複雜,這也體現了我國曆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在我個人看來,從各種版本的《三國》來看,嘉靖版與毛版《三國》從本質上來說區別不大。《毛本三國》的主題思想還是和羅貫中一樣的“尊劉貶曹”,他只不過美化了語言,豐富了內容,修改了部分細節,使《三國演義》這本書更加具有了“名著”的氣息。
毛氏父子以簡便易懂的語言重新裝點了一番。毛氏父子不但完善了“俗本”的文字,還豐富了內容。毛氏父子依照“古本”對《三國演義》重新做了一個大整理,刪繁就簡,取其精華,捨棄糟粕,才能使現代讀者以窺全豹。可以說要是沒有毛氏父子,《三國演義》的影響力與受眾面絕不會如此廣泛。
我想這或許就是嘉靖版《三國演義》和毛版《三國演義》的區別所在了吧!
信天翁影視
嘉請版內容概括的感情色彩跟毛本版所針對的是戲劇性,所以兩本之間有所不同。
精準導向
毛版最流行,是集大成者;
嘉靖本,由於時間上更接近,傳言最接近原著!但演義雖然是跳脫了正史的桎梏,但越靠近歷史則越容易受正史和作者立場的影響!
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在文本和現世世界中尋找契合的內容進行填充,使故事更有戲劇性,人物更立體化!
毛本通行,應該就是在這方面做的好,何方都能認可!
嘉靖本,接近,但感情色彩和偏見更濃!
拙匠文化君
一個是經典,一個是現代化了
天秀時光
思想觀念不同
翰墨無名一一張越
這個問題應問文史專家。
喜洋洋111888
重要的是思想觀念上有差別,毛版擁劉反曹頃向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