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本次新型肺炎強度的傳染病出現在古代,後果會是什麼樣?

科技服務那些事兒


假設本次新型肺炎強度的傳染病出現在古代,後果會是什麼樣?

COVID-19如果發生在大航海之前,將會席捲亞歐非大陸;發生在大航海之後,將席捲全球。

疾病所到之處,全部人口的5、6成被感染,被感染者死亡率超過30%。

而且這還是極其保守的估計。

為什麼這麼說呢?

流行病學家:COVID-19是1918年大流感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

最近很多人都在歷數人類歷史上所經歷的大的烈性傳染病,即所謂瘟疫。

其中,對人類造成最大災難的是19世紀的天花,據估計總共造成了3到5億人口的死亡。

其次,就是1918年大流感,造成約5000萬到1億人口死亡。

天花和流感大流行之所以可以造成最深重的災難,首先在於他們都是病毒性呼吸道傳染病,都具有極其強烈的傳染性;其次在於高死亡率,其中重症天花的死亡率可以高達30%。

基於早期表現出來的流行病學特徵,有科學家認為,COVID-19是1918年大流感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

原因在於其極其強悍的傳播強度和非常高的死亡率。

COVID-19的傳播強度

自從疫情暴發以來,有關COVID-19的傳播強度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

多數人都搬出R0這個指標,並根據開始階段有人給出的1.2到2.4的R0值說COVID-19的傳播強度並不高。

但是,隨著資料的積累,對COVID-19傳播強度的R0估值逐步走高,現在一般認為在4.5到6.5之間。

事實上,人們還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的資料都是在一定程度的隔離措施下的結果。

而原本意義上的R0是指,將一個患者放進一群從來沒有接觸過這種傳染病(普遍易感)人中可以直接傳染上的第二代病人的數量。

也就是相當於古代一種新出現的傳染病最開始的傳染強度。

在這種情況下的R0勢必遠遠高於基於目前資料所估算出的數值。

換言之,COVID-19真實的R0值應該顯著高於4.5~6.5。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短短的不到1個月的時間,武漢市內患者數量暴增,導致全國醫療資源第三的武漢醫療系統被擠爆,陷入癱瘓。

即使在全國援助3萬多名醫務人員,快速建立了2座專業醫院,並又建立20所“方艙醫院”的情況下,直到最近幾天才基本清理完成積壓的病例。

而且,這還是早在1月20號左右武漢已經採取一定的隔離措施的結果。

也就是說,在1月20號之前,COVID-19在武漢市內的傳播可以近似反映古代的“純自然狀態”的傳染情況。

當然,古代的人口密度遠遠沒有武漢市內高,傳播強度上可以大打折扣。

另一個可以接近反映COVID-19自然傳播的例子是“鑽石公主號”郵輪事件。

該郵輪的“0號病人”似乎是1月25日下船的1位80歲香港男子,後來被確診患上COVID-19。郵輪在2月3日獲悉後,於2月5日正式整體隔離,到2月18日為期14天的隔離期滿,3711人中有621人新冠病毒檢測陽性,感染率超過16%。

19日後,部分檢測陰性的人陸續允許下船,有的被接回了自己的國家,但是仍不斷有人被確診,目前確診總數超過了700人,總感染率接近了20%。

不要忘了,這是在一定程度的隔離狀態下,在有限的接觸時間內造成的傳播。

如果擱在自然狀態下,感染率必然遠遠高於這個20%。

科學家根據經驗和數學模型推論,COVID-19在自然狀態下在自然人口中的感染率應該不低於全新毒株造成的流感大流行的50~·60%。

COVID-19的致死率

有關COVID-19的致死率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算法,就是死亡例數除以確診總例數,人們因此得出結論說,COVID-19的致死率很低,只有不到2%。

當然,隨著時間推移,死亡例數的增加,致死率也逐漸升高。

按照這個算法,目前我國COVID-19的死亡率為3.43%。

但是,這個算法是非常錯誤的。

死亡率的計算,所使用的人群(即分母)有兩個要素來界定,一個是特定人群,一個是一定時間界限,比如年死亡率。

如果COVID-19能像SARS那樣最終消失,那麼最終的死亡率就是死亡人數與最終確診人數的比值。

如果COVID-19不會消失,那麼,可以計算階段死亡率。計算的方法應該是某個階段內死亡的人數與這個階段內所有走完整個病程的總人數的比值。

由於COVID-19的結局只有兩個,死亡或痊癒。

因此,如果計算到目前為止的COVID-19的死亡率,應該是死亡人數與死亡人數和痊癒人數之和的比值。

截止2月24日24時,全國累計死亡2666例,累計痊癒27323例,那麼階段性死亡率為8.89%——2666/(2666+27323)。

而由於全國除武漢以外其他地區極高標準的早期篩查,湖北以外大多數病例得到了早期診斷和治療,從而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因此,全國目前8.89%的階段性死亡率遠遠低於COVID-19的自然死亡率。

如果單獨計算武漢市的死亡率,或者與自然死亡率更接近一些。

截止2月24日24時,武漢累積死亡2043例,痊癒10337例,那麼其階段死亡率就是16.5%。

即使考慮到武漢市醫療系統一度被擠爆癱瘓,但是畢竟有很大部分患者從開始就得到了現代醫學的治療,加之後期全國的支援,更使得所有患者得到了治療。

因此,武漢市目前的死亡率仍遠遠低於COVID-19的自然死亡率。

實際上,在古代醫療條件下,COVID-19的所有重症除了極少數能自己挺過來,結局幾乎都是死亡——以呼吸窘迫綜合徵為表現的病症,古代不可有任何方法提供任何幫助。

因此,以武漢市COVID-19的重症率來替代古代的自然死亡率可能更進一步接近。

目前,武漢現有確診病例34691例,其中重症病例7647例,可以得出假定的自然死亡率為22.04%。

因此,估計COVID-19在古代自然狀態下的死亡率為30%並不過分。

COVID-19擱到古代,可消滅全部人口中的15~18%

這樣,COVID-19擱到大航海之前,可以消滅亞歐非大陸15~18%的人口,擱到大航海後可以消滅全球15~18%的人口。

這還是假定古代具有今天的社會穩定和經濟條件的情況下。

如果考慮進古代飢餓和戰爭的因素,總的致死率至少會倍增。

總之,擱在古代,一場席捲全球的COVID-19下來,可以消滅總人口的一半左右很平常。


掙脫枷鎖的囚徒


我是歷史的書籤,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這次疫情發生在古代,會發生什麼呢?


  • 首先,會感染很多人,會死很多人。

人類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與瘟疫做鬥爭的歷史,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疫病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中國古代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蟲”、“蠱”、“瘧疾”、“疾年”等文字的記載。至於“癘”字可見於《尚書》、《山海經》和《左傳》。此後,關於瘟疫的記載不斷地出現在史書上。


歷史上中國發生了數次大規模的瘟疫,每次瘟疫都導致大量人員死亡。明朝後期起始於山西的鼠疫造成數千萬人死亡,首都北京幾乎死去四分之一人口,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場瘟疫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1910年東北爆發的瘟疫,持續了6個多月,席捲半個中國,造成了6萬多人死亡。


  • 其次,政府會採取措施對抗瘟疫

封建社會雖然對瘟疫的瞭解不足,且醫療水平差,但並不代表沒有辦法對抗瘟疫。中國人民在與瘟疫做鬥爭的過程中,總結的一些辦法,在今天依然指導著我們對抗各種疫病。


一般來說,疫病往往是動亂和戰爭的產物,社會混亂不堪,疫病往往難以控制,為害時間較長。相反,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雖然疫病仍會發生,但只要採取正確得當的抗疫措施,疫病往往很快得到控制,規模有限且危害較小。


古人對抗瘟疫有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例如隔離傳染源,宣傳防疫知識,官派醫師下鄉診治等,都能有效的緩解疫情。


歷史的書籤


假如這次新冠發生在古代,可以肯定的說不會像現代造成大範圍的傳播,因為古人的活動半徑有限,這就註定病毒不能廣泛傳播。再者不要小看我們的中醫,世界上唯一文明長存的國家可不能光靠運氣,歷史上經過的瘟疫太多了,但最後都被我們的先輩戰勝了,因為我們的祖先相信一物降一物,再瘋狂的病毒,都有剛好剋制它的東西,天道如此,無有列外。





東山客


傳播速度大於治癒速度,這才是瘟疫最恐怖的地方。

原始社會都是部落的形態,部落與部落之間接觸相對較少。某個部落爆發瘟疫,即便因無法治癒造成整個部落的滅亡,也不會造成大範圍的擴散。

到了宗法社會之後,整個社會形態是以宗族為基礎單位的。對待疫情的發現和應對,一般都是從下而上的採取措施,所以能夠非常及時的控制住疫情的擴散。

當某個地方發現有可能會傳染病的時候,族長就有權力把那個人強行隔離。如果診治無效,很有可能會被燒死,或者被埋掉。雖然這種事情很殘忍,但是卻能有效的防止擴散。

對於因病死亡的屍體,全部採用掩埋的方式,在掩埋的時候通常還要撒上石灰。從而避免屍體造成的傳播。

臨近的村莊鎮子也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封鎖,限制一切人員進入自己的區域之內。盡最大可能去避免疫情蔓延到自己村內。

在這類事情上,宗族的長老們都是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

造成瘟疫大面積擴散的原因,一個是因為出現了大量的流民,另一個就是戰爭。無論是流民還是軍隊,都是人員過度集中並且流動性過大。最主要的是他們往往會打破那種隔離的狀態。

大面積的瘟疫其實是在流民和戰爭之後出現的。史書記載瘟疫造成的十室九空,往往都是因為流民和戰爭引起的。

只要那種分散的隔離狀態沒有被打破,不會出現大面積的疫情的。一旦被打破,也就無力應對那種疫情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與你分享。


卷首語

這個疾病如果發生在古代,其實,真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會出現大面積的傳播。反而,會像一顆石頭,丟進大海中,也就只能激起一點點浪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交通閉塞,人們基本被固定在自己的生活地域

在古代,可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網,從一個地方流動到另一個地方,短則半月,多則至少半年。

最重要的一點,歷朝歷代都嚴厲禁止民間人員的流動,人們幾乎都被束縛在固定的生活地域中。如果你要到他鄉串親訪友,得去辦理專門的“文書”,有這個憑證,你才能合法上路。

並且,在宋朝之前的王朝,都有嚴苛的宵禁制度,晚上沒有豐富的生活,也不可能像咱們現在這樣人員密集的聚會。

這些,客觀上都掐死了疾病傳播的可能性。

雖然不會治病,但是我們懂得掩埋啊

這個疾病咱們現在都還沒出現特效藥,在古代,大概率也是不會有的。

但是,古代人也不笨啊,雖然不懂得疾病的來源和診治,但是,人家懂得掩埋啊。不管你是啥病,一埋了之。

除此之外,得了這個病的人,大概率會被同村人當作瘟神一般。並且,大概率會被同村人逼到深山自生自滅,這也還算好的,搞不好直接執行宗族家法,然後一埋了之。

宗族社會

我國的宗族觀念很強,可以說是屬於一個宗族社會。即使朝廷不作為,沒有有效的手段控制。但是,在每個地方都存在的宗族氏家,就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了。

一個執掌家族的人,擁有著很大的權威,進行自我封鎖,採取更多嚴苛的措施,客觀上也是切實可行的。

後記

大多數人基於古代醫學不發達,認為這個疾病會大規模爆發。其實,古人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笨,現在很多醫學理論和診療方法,都是從他們那裡流傳下來的。

而且,古代的社會環境,也很難讓這個疾病大規模爆發。


賤議你讀史


我認為出現在古代的話,將會是一場空前的災難。這個空前的程度,也許會讓一個城池的人類滅亡。

首先,也許會有人提到,古代也有疫情,但是相對比古代和現代的生活條件和衛生意識,現代人的免疫力明顯強於古代,體內存在大量的抗體。古代甚至連疫苗都沒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冠都可以在一夜蔓延武漢,那麼在古代,傳播速度更讓人心悸。

再者,現在的醫療條件更是比古代提升了不知多少檔次。疫情爆發,幾乎是同時就進行防控,即使這樣,還是出現了大幅增長,嚴重者死亡。在古代,這樣的病幾乎無法治癒,就現在武漢火神山雷神山的患者接納量,置於古代真的不亞於一場戰爭。只是古代人口沒有那麼多,但死亡比例一定會非常高。

當然,古代針對這個病毒的優勢就是,交通不發達。在一個地區爆發,傳播到別的地區的速度會比現在慢,間接接觸者也相對會少,但爆發點的慘劇還是無法避免的。這也是我上面用城池而不是整個古代社會的原因。

當然,如果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本身是否可以發生一些進化增強對此類病毒的免疫,也就無從得知了。

最後,願祖國上下齊心,早日取得抗疫勝利!


Blined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如果本次新冠病毒出現在古代,後果將會怎樣?那我們就要看出現在哪一朝代,下面我就列舉幾個吧:

如果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還是可以解決的,因為那時候有神醫扁鵲啊!扁鵲師承長桑君,有透視眼功能,還從師傅那裡得到奇書,專治各種疑難雜症。

新冠病毒要是出現在這一時期,扁鵲站在大街上一眼掃過去就可以知道誰有病,確診率100%,然後再用長桑君傳授的方法醫治。

當然,扁鵲雖然出現在《史記》裡,但該人物存在爭議,可能歷史上沒這個人,也可能他只是當時醫生的代號,不管怎樣,他有透視眼肯定是假的!

如果出現在漢朝,這個病也會引起很嚴重的後果,但有張仲景在,他應該會想辦法醫治。張仲景一生經歷過多次疫情,他的親人也在瘟疫中去世,這激勵了他苦心鑽研醫學的決心,寫下了醫書《傷寒論》,被後世醫家奉為經典之作!

如果出現在三國時期,雖然有華佗在世,也是束手無策!華佗擅長外科,新冠屬於呼吸道傳染,並不是他擅長的領域,他的麻沸散也沒有用武之地。

如果出現在唐朝,孫思邈一定會想辦法配製藥方,至於能否成功就不好說,因為這只是如果。孫思邈對麻風病很有研究,雖然也屬於烈性傳染病,但新冠的發病時間更短。

以上都是如果,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人類隨著歷史發展不斷進化,不斷提升自己,病毒也是一樣。

甲型流感每10—15年就會有一次大範圍的流行,這就是病毒的變異。現代的病毒來到古代,對於任何一位古人都是致命打擊,因為他們身體對這些病毒的免疫性會更差!同樣,古代的一些未知病毒如果感染到現代人,也會造成致命傷害。

古訓有云:“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今天我們的醫學技術都是建立在古代醫學基礎上的,每個時代的醫務工作者只會面對當代的病毒,也會因此研發出相應的對策。人類無法穿越,病毒也同樣無法穿越!


水煮汗青


如果在古代,大概會侷限在幾個村子的狹小範圍,是傳染不起來的。因為這個季節,人口的流動量太小了。

首先,古代的人口流動本就很少。

我國是農業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然經濟。男耕女織,衣食基本能自己生產,需要購買的東西很少。再加上歷朝歷代幾乎都是重農抑商,商人、手工業者人數很少。沒有特殊情況,人口流動就很小。人們的活動範圍,最多也就是到鄰村趕個集,串個親戚。

現代人每年的大規模跨省流動,在古人眼裡是了不得的大事。古代的交通方式,就是船、馬、步行,一天最多超不過100裡。跨個省,是要以“月”為時間單位的。路上的吃飯、住店的費用,是一大筆錢,普通人是承擔不起的。所以,人們是很少出遠門的。



其次,古代在這個季節,人口流動幾乎為零。

這次肺炎的首例病人發病,是12月8日,大概是11月下旬感染的。這段時間,屬於二十四節氣的大雪,在古代人口幾乎停止了流動。

1,在古代沒有化學纖維,大多數人家衣服是不夠穿的。人們為了保暖,是很少出門的。

2,我國古代是農業為主的,到了冬季農活是沒有的。人們為了節省糧食,白天基本都是呆在家裡,能不動就不動。一日兩餐,天黑了就睡覺,燈都捨不得點。

這段時間,人們即使有婚喪嫁娶,必須出遠門,也基本就在附近的幾個村子。

再次,古代的誤診很少。

古代人們的居住地,幾乎是不變得,一輩輩住在同一個地方。醫生對附近的村民,都是瞭解的,村民體質如何,祖上的遺傳病等等,都是很清楚的。病人有了病症,醫生往往能及時做出正確的反應。

所以我覺得,新型肺炎這樣的傳染病,在古代是爆發不起來的。即使爆發,也只會限制在幾個村子的狹小範圍。(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洪武二年開始的人口大遷移就是溫疫造成的,那時從山西遷往,山東,河北,河南,的人口達160多萬,山東入遷最多,共用達4年遷移時間。在古代發生冠狀病毒感染肯定會很慘烈,好的地方是人員流動較少,傳染範圍和速度都會有所限制,壞處就是沒法治,只能拜菩薩拜佛了。

中醫有中醫的優點,西醫有西醫的不足,在這次疫情中,山西是純中藥救治的,無死亡,有效率在90%以上,山西中醫院被授予一等功。古代發生瘟疫,還沒來得急傳染給其他地方的人,就沒了,現代人如果去到古代就是一個超級病毒,現代人已經很很多病毒共處了,古代相對環境比較好,很多病毒還沒有出現。

古代人身體比現代人強!古代的中藥藥效也比現代中藥好,古代交通不發達,古代人生的孩子多!就這樣熬過瘟疫。

古代醫學沒有你們想的這麼落後,只是以前都是師傅帶徒弟,很多可能都失傳了,中醫的方法和西醫的治病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有些東西又有相通的地方,就拿這次病毒來說,其實按西醫的做法是研究出疫苗就可以全部解決了,但以目前的情況來說疫苗確實還早著,那麼目前沒有疫苗怎麼辦?只能掛鹽水,發燒的就給他退燒等等,因為沒有特效藥主要還是靠患者的抵抗力了。

古代以農業為主,都守著自己的土地或者地主的土地。說句不好聽的,天花都沒形成全國性的,最多是一個地方而已啊。古代疫病首先是當地中醫成為第一波最先團滅的職業。史載清末肺鼠疫流行初期,城內有名中醫十餘人最先全部死了,後面是留學歸來的伍博士力挽狂瀾,不然全中國可能面臨一場黑死病。中醫連發病原因都不清楚,防什麼,治什麼。免疫都不清楚,居然配的藥在提高免疫力。我們要拯救中醫,首先還是否定邏輯學這個東西。

中國幾千年,瘟疫出現不少,什麼時候試過橫掃全國鏡,你看歐美黑死病天花等,橫掃成個洲,中西那個好?自己對比,再多一句,廣東涼茶的幾個方子聽說就是不同時期疫情留下的。在古代,核心疫區及輻射地帶基本死光,限於地理交通阻隔,擴散緩慢而有限,待病毒自然消亡,幾十年後,倖存者又繁衍出龐大人口填補空缺。

以前古代交通不發達,說不定方圓百里就一個小村子,一個村就十幾個人,而且還是外地人不來的小村子,所以就算有人得了,這些人全部死光了,N多年後有人路經過這裡,都不知道這裡曾經有個村子。

大面積的瘟疫其實是在流民和戰爭之後出現的。史書記載瘟疫造成的十室九空,往往都是因為流民和戰爭引起的。流民和戰爭都是人員過度集中並且流動性過大,往往會打破那種隔離的狀態。只要那種分散的隔離狀態沒有被打破,不會出現大面積的疫情的。一旦被打破,也就無力應對那種疫情了!

應該不會大流行,古人生活環境衛生條件應該比較差。所以成年人抵抗力應該比現代人強。加上沒有大的人口流動。古代的大疫一般都是大災以後,大災觸發大疫,又迫使災民從疫區向外流動才形成的。可是你沒有說到古代人口密度已經流動性的問題,這個病傳染性極強可是致死率畢竟不高,在古代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肯定不如現代。

古代醫療這麼差,厲害的傳染病也出現過很多,鼠疫,天花,麻風,還有其他瘟疫,每朝每代都經歷過,卻沒有大面積流行,也沒有大面積減少人口。這個歷史就已經給了答案,新冠無法大流行。至於原因,無非是古代流動性太小,交通也不方便,加上絕大多數人根本就不出門遠行,出門也要有路引。更絕的是那個時候沒有普及普通話,一說話就知道你哪裡人,其他地方很容易防控。


歷史深度揭秘


古代也會有烈性傳染性,比如鼠疫、天花、霍亂等,都稱為瘟疫,因為沒有特效藥,死亡率非常高,但是不會影響到全國,因為人流密集程度,交通不便 的原因,如果及時封鎖疫情區,不會大面積擴散。甚至會有一些殘忍的做法,殺掉傳染者,以隔斷疫情。

其實在紅樓夢裡,很多地方寫道了對傳染性疾病的處理方法:襲人得了太太賞賜,秋紋就說,她生病回家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晴雯大冬天晚上只穿了小夾襖出去,受了風寒咳嗽,李紈就讓她搬出去,免得傳染給他人。可見古人已經很清楚,生病要在家隔離。

尤二姐自殺,鳳姐誣陷她是得了肺癆死的,王夫人揹著賈母趕走了賈母得意的丫頭晴雯,找的理由也是得了女兒癆,這樣的病人死了,都不是按傳統方式下葬,而要火化燒掉,賈母就說,誰家得癆病的孩子不燒?在疫情處理,這次方式是正確的。

如果新冠發生在古代,疫情會在部分州縣迅速擴散,但因為交通的原因,不會波及全國,其實和現在的處理方法差不多,病人和疫情會隔離,從各地調派醫生到疫情區,用中藥治療,若免疫力不足或者病情嚴重,會導致病人死亡。

但是總的來說,新冠死亡率相比其他傳染病,並不高,而且實踐中中藥似乎對新冠有一定的效果,所以造成的恐慌不會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