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超視距空戰,40公里左右發射中距彈的今天,俄羅斯仍然痴迷所謂機動性,比如蘇57,忽視隱身性?

亮灬點


就算是不靠系統,單機也一樣被虐,這是毫無懸念的,因為價值觀理念已經定性了。因為蘇聯這種體制價值觀是不尊重生命的,因此他們對戰爭的理解就是用巨大的數量壓倒對方,而這個數量就是包括飛行員的生命,所以他們造的發動機壽命只有兩千小時。而美國是個人生命利益至上的國家,這個價值。準確來說,是目標速度矢量與波束矢量垂直時,目標相對載機速度這時會被判定為0,從而信號在濾波器中被當作雜波濾掉。現代再先進的機載AESA都會運用這個原理。所以即使是現在,出現這個情況,這種尷尬的情形會依舊,但不同的是點掃描天線賦予了波束非常快速的掃描能力,即使在這個時刻丟失,也會立即在下一個時刻重新捕獲,畢竟垂直的條件不會一直滿足。所以這招並不像以前那麼好使。

他們不重視士兵生命,喜歡不惜一切代價,所以他們的戰機和發動機造的都壽命都很短,這也就意味著訓練不足,技術上也像一次性產品似的。真打起來肯定不是美軍基礎飛行必須兩千小時飛行老手的對手。駕駛蘇式飛機戰勝過美軍的唯一空軍只有印度,但印度蘇式飛機摔的慘烈,有目共睹。蟲子因為BVR後狗鬥階段的能量恢復和“機敏性”不行而被美海軍抵制?麻煩去找一下蟲子的飛行包線,再簡單的算一下F404的推力和整機重。蟲子因為翼型的原因,高速性能很渣,某些掛載下連突破音速都難,BVR階段反而吃虧,但是低速機動性能是可以和F-16這種狗鬥怪物抗衡的(瞬盤稍差,但能量恢復比單發的好)。

第一,戰鬥機強調機動性從來都不是為了躲導彈準備的。不可否認在早期導彈過載能力還不是很強,不可逃逸區範圍還不是很大的時候,戰機在發現被鎖定時立即大過載機動能夠躲避攻擊,但隨著導彈技術進步這種方法已經越來越難以躲避了。第二,目前戰機強調高機動主要還是為了應付狗鬥。哪怕是隱身機,目前對隱身機之間空戰形式分析中,就有觀點認為因為雙方雷達發現距離都大大縮短,隱身機相互發現時可能都進入了目視距離,狗鬥會越來越多。第三,確實也有觀點認為,未來空戰對狗斗的需求越來越少。因此美國的新一代戰機招標中就對機動性要求有所降低,更強調全波段隱身和超音速能力。

雙脈衝和衝壓發動機瞭解一下。目前各國早就發現了火箭發動機的缺點,知道這種情況會導致末端性能下降,所以應對辦法分別是雙脈衝或者衝壓發動機。一次點火接近目標,二次點火達到毀傷效果。飛機的機動性遠比不上導彈,因為人體最大隻能承受9G過載,這是飛機設計的極限,但是導彈可以承受70-80G過載。那麼飛機規避導彈可以用常規機動+干擾+非常規機動(如眼鏡蛇或落葉飄等),看飛行員的技巧了。70年代時期技術的論述。而現代高精尖技術多功能(及信號反遺電子計算機撐控指令)引導導彈技術並非如此)40公里以內一旦被鎖定不管怎樣機避100%被擊中。

印象裡攻防機動是要同時用的,即使是迎頭攻擊,發射導彈後也要立刻側轉+加速,能保持跟蹤的前提下儘可能多的側轉,再配合自己的高速壓縮對方導彈射程。所以有些飛機才會把雷達側視角度搞到110-120度,以及有些飛機即使是相控陣雷達也保留了水平向機掃。迎頭時,敵機雷達照射方向正對我機(兩機速度向量平行反向),當我機完成轉向後,我機速度向量與敵機垂直,且與敵機雷達照射方向垂直,此時我機沿敵機雷達照射方向上的平移很小,從而迫使多普勒雷達丟失有效跟蹤。

超視距空戰是因為可以堆裝備而達到碾壓的效果,但是對同等對手來說效果就沒那麼明顯了。假如雙方都有預警機,那麼超遠程的空空導彈就很難有效果,這時戰術戰略就成為了制勝的關鍵。

6O公里至8O公里以內一旦被鎖定不管怎樣機避存活率僅有10%。100公里至120公里一旦被鎖定其存活率也只有30%左右。四代機開始,隱身和低可截獲雷達剝奪了對手的勢態感知能力,對手知道被攻擊的時候已經是導引頭開機的時候,再進行機動已然來不及。想想你點了燈泡卻全程不亮是個什麼感覺。超巡巨大的進攻優勢是四代機的核心能力。超音速接戰所帶來的高初速可使空空彈的射程提升50%以上。拿戰艦世界舉例。假如哈巴狗艦炮射程+50%(超巡)舵效+60%(超機動)隱蔽距離只有原來的一半(隱身)那麼一場戰鬥在沒有航母(預警體系) 1ⅴ10很難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