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讓這瞬間的深情,凝固成永恆

在庚子年初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有無數感人的畫面、感人的故事,它們都為戰勝疫情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這些將永遠定格在時空、定格在人們記憶裡的珍貴場景,不僅是我們的戰“疫”之路,也是生活與歷史的記錄。在此,陝西日報特別從全省的優秀紀實照片中選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並邀請我省文學藝術界知名人士撰寫相關短文,圖文並茂,帶領讀者充分感受戰“疫”的不易與艱辛。

查房

就让这瞬间的深情,凝固成永恒

3月4日下午,西安交大一附院援武漢國家醫療隊隊長施秉銀,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7病區查房,鼓勵患者堅定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早日康復出院。

看不見你的面容,卻見到了你的關切,感受了你的溫暖,領略了你的仁心。白衣天使雕琢成一座漢白玉像,在荊楚地上,在黃鶴樓前。

沒睡過一個好覺,沒吃過一頓香飯,沒和親朋來一次團聚——唯期疫情去,何惜一己勞。 所愛皆病友,所想皆病疫,所跑皆病房,所問皆病況。所循者科學,所思者突破,所最最珍惜者,乃生命。你說:“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是我們的頭等大事。”

醫者仁心,是之謂也。

你來自西部,西出崑崙東入漢,醫高華嶽功摩天。面對新的病毒,苦無奇方醫惡疾,獨操仁術救人危。你和你的團隊有“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的追求,有“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境界。

這不是別的,正是中華民族的大氣象。(攝影 劉炳圻 文字 肖雲儒)

大地

就让这瞬间的深情,凝固成永恒

2月28日,咸陽市淳化縣卜家便民服務中心西溝村,村民利用雨過天晴的有利時機,深翻土地、施肥,準備適時播種。

我曾經長久地匍匐在大地上,所以,我現在有理由寫出,這關於大地的詩行。這是阿赫瑪託娃的詩。

疫情還在肆虐,雖然似乎一日輕於一日,但是要徹底消退,大約還得一些時日。

這是淳化,農業大縣,位於渭北高原旱腰帶。這裡是中華農耕文明最初開始的地方之一,仲山高聳,涇水奔流。我們的祖先在這裡刀耕火種,開始農耕第一犁。對土地的眷戀,對五穀神的敬畏,是滲透到我們民族骨子裡的東西。看呀,肥沃的土地上霧氣升騰,楊柳風吹拂著山嶺。一年之計在於春。農人們已經開始耕作了。有一首歌,把這土地叫作“希望的田野”,而民間更有一句俗語,叫作“有苗不愁長,沒苗淚汪汪”。不管地陷天塌,人類總還要生活。只要種子不死,秋後萬斛歸倉。我讚美勞動者,讚美每一次播種和收穫。(攝影 張熙平 文字 高建群)

疫情下的“家庭婚禮”

就让这瞬间的深情,凝固成永恒

1月25日,大年初一,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日子裡,在海南工作的袁琛帶著同在海南工作的孫婧回到西安,在家中舉辦了一場別樣又有意義的家庭婚禮。

天上有日月,人間分男女,所以愛情是一條不分季節的、刀山火海不可阻擋的、晝夜奔流不息的、永遠不會封凍的大河。一切文明,都因愛情而發芽與派生、延續與昇華。

印象裡,瘟疫始終伴隨著人類,大概一二十年出現一次吧,區別只在嚴重程度和傳播範圍的大與小。這一次武漢暴發疫情,因了城市超大、人口密集且流動性大,導致戰時狀態,讓全體國人過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庚子年春節:宅家不出,交際中斷。要不是日落月升,似乎地球都停止了轉動。但是日子還得往前過,除了醫生救人十萬火急外,食品物流、醫院速建、口罩趕製、藥品研發以及警察治安,等等,必須晝夜運轉。愛情之鐘更是永不停擺,比如這對新人的婚禮,讓我們感慨生命力的強大與美好——

稍覺遺憾的是沒有了奢華場面,讓酒店少了一點利潤,家庭少收了一點禮金,可是在愛情面前,這又不足掛齒了。(攝影 袁景智 文字 方英文)

寂靜的城

就让这瞬间的深情,凝固成永恒

2月15日,航拍西安鐘樓,一座寂靜的城。平時車水馬龍的鐘樓盤道也安靜下來,鐘鼓樓廣場和開元商城門前的廣場上也沒有往日的人來人往。

我有幾年都不進城了,因為人多,路繞,車難停。整個城裡都成了風景區,反倒和自己沒有關係了。進城成了一件很迷茫的事情,哪裡吃飯,何時出發,都要預謀。早幾年去城裡也計劃,到郵電大樓買手機,到世紀金花看看東西多貴,到開元商城買個鞋,再吃個麥當勞,回到家裡揉腳喊累,算計花了多少錢,覺得這是一年裡家庭的應有之意。沒有詩意,但是充實飽滿。

人總會漠視日常性的存在。所謂詩意的棲居,通常被理解為一定要人少。要找的人,也總是在燈火闌珊處。病毒從斜刺裡殺出來,城裡城外的人都宅在家裡,城市沒有人聲,沒有車流,沒有詩意。咳嗽對每一個人都是驚雷,37攝氏度對每一個人都是生死分界線。命運在敲門,出去還是回來,成了一個問題。我們是被隔離的個人,又是彼此傳染的同類,我們何以如此?又該如何重啟未來?真心希望能再啟晨鐘暮鼓,我們所有人都能打開大門,肅聽,我們自責,我們反省,我們祈禱!(攝影 趙晨 文字 王朝陽)

捨不得你的人是我

就让这瞬间的深情,凝固成永恒

1月26日上午,西安交大一附院11人組成的援湖北醫療隊即將出發。臨行前,護理部主任辛霞抱著醫療隊裡最小的護士陳萍叮囑:“防護好自己,平安回來。”當天下午,1994年出生的陳萍和來自全省51家醫療機構的136名隊員一起,組成陝西省首批援助湖北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醫療隊,飛抵武漢執行救援任務。

孩子,此刻你一定記得初入醫學學府的莊嚴宣誓: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此刻,你為使命勇往直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智者強調的是同理心,而醫者仁心,更在於心懷同理心。同理同情,顧念憐惜。此刻,為既是醫護又是戰士的你送行,惜別依依,艱難沉重,但我們須堅韌堅強。擁抱你,讓心與心以最近的距離靠近,千般擔憂,萬般牽掛,在和你一致的心跳裡。我把眼淚忍住嚥下,只為看清你的堅強模樣——我孩子般柔弱又剛強的女戰士。萬語千言匯成一句囑咐:此去征程,你要防護好自己,孩子,我盼你平安歸來。(攝影 楊小兵 文字 陳毓)

心願

就让这瞬间的深情,凝固成永恒

2月4日清晨,西部欣橋農產品物流中心蔬菜大廳,戴著紅色卡通口罩的錢婭妮正在分裝大白菜。雖然每天凌晨3時起床,工作很辛苦,但依然能從她戴著口罩的臉上,感受到她燦爛的笑容。

白菜,是家常菜,葉青,梗白,如青青子衿。熘、涮、燉、煮,炒食,入湯,醃漬,俱是可口。早年冬日,誰家牆根窗下,沒些冬儲白菜,調劑全家飯食。百菜不如白菜,其價格貴賤,是居家的“道瓊斯指數”。白菜穩,則民心穩。

白菜尋常,賣者尋常,買者亦尋常。只是庚子正月,疫情之下,尋常亦是不尋常,當每一棵白菜,在子夜啟程,穿過空寂街巷,然後,在春光中,抵達百姓人家,再被做成飯食,果腹之餘,暖心。堅定且有力地活著,是市井的煙火,在平凡處綻放的璀璨。

今之白菜,古人稱“菘”,因其“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飲食之中,文化在傳遞,氣節亦在流淌。所以,即便口罩遮顏,依舊知你笑顏,因為,白菜如花,明媚生活。(攝影 趙晨 文字 賈妍)

窗外

就让这瞬间的深情,凝固成永恒

2月2日20時20分,西安市南二環附近一小區,10歲的張洛嘉戴著口罩站在窗邊,本該車水馬龍的南二環此刻非常寧靜。這個年對於他來說很不一樣,因為疫情,家人放棄了出國旅遊的計劃,很多天沒有出門的他只能每天在家學習、看書、搭樂高。

2020年2月2日,人類紀元裡罕見的數字對稱日。因為諧音是“愛你愛你”,這天也是千年一遇的愛情浪漫日。據說這天在民政局預約領取結婚證的人都爆滿了。

因為這場疫情,所有人都戴上了口罩,被困在家裡。

定格在2020年2月2日20時20分的這張照片裡,戴著口罩的孩子透過窗戶看到的南二環高樓冥寂,人車空蕩。往日的紅塵滑入浩大的靜謐。沒有月亮和星星的世界被一種病毒吞噬了喧譁,緘默如被施咒。

花開花謝。月圓月缺。生老病死。樹木枯榮。自然的變化緩慢而極速。一切都有答案,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

宇宙有太多的黑洞,自然有太多的法則。在自然和生活面前,我們還不懂愛與被愛,尊重與被尊重。我們還都是孩子,從未長大。

好在,初春的夜晚,窗外燈光依舊燦然明亮。天地交融間,路邊的樹木靜靜萌發新芽。那簌簌的破土聲彷彿在揭曉我們苦苦尋找的答案。

是誰說的,春天駕著馬車來了。(攝影 張傑 文字 韓霽虹)

線上授課

就让这瞬间的深情,凝固成永恒

2月17日,銅川市第一中學的一名老教師利用學校教室裡的多媒體一體機,在疫情防控期間為學生們線上講授物理課。

空蕩蕩的教室裡,板凳齊整整地擺放在課桌上。講臺上,一位老師背對著課堂,正在板書物理公式,身後無人,卻讓人感到他一定相信他背後的教室裡,坐滿了自己的學生。面對這個場景,我忍不住落淚,不為別的,就為這位老師的敬業。對那樣的背影,我太熟悉了。我也曾坐在那樣的教室裡聽講,老師板書的時候,也是那樣的背影。看不見老師的面容,我卻能想象他的表情一定充盈著溫暖。

今年春天,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學生無法正常開學。所有人被要求宅家抗疫,作為老師,當然也不例外。但是,他是老師,使命感和責任感使他不可能宅在家裡享受安閒。老師們被要求視頻上課,按說在家裡照樣可以完成。這位老師卻要“逆行”,離開家,冒著春寒和疫情,隻身走進教室,像往常一樣給學生上課。他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視頻教學能出逼真效果。只此一舉,一位師者形象巍然屹立。我相信,此情此景,一定會在每一位學生心裡定格!(攝影 馬克 文字 孔明)

就让这瞬间的深情,凝固成永恒

自大年初二接到命令,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新城大隊“85後”民警劉亦磊一直堅守在疫情防控檢查點。他的妻子在西安市急救中心工作,同樣堅守抗疫一線。他們把年幼的孩子託付給父母,20多天裡,兩人只能通過微信視頻交流。2月17日晚上,小劉的妻子趁著輪休,開車給丈夫送去換洗的衣服,還有他愛吃的雞腿。臨別,小劉給妻子敬禮,妻子給他點贊。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醫、警是抗疫前沿的兩大主體,劉亦磊夫婦就是這樣一個組合的家庭的典型代表。因為愛,妻子抽空去看望依然堅守崗位的丈夫,因為大愛,劉亦磊向妻子敬禮,同時也在致敬醫生,致敬千千萬萬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鬥士們。

為了防止疫情擴散,為了守護一方平安,西安公安萬餘名民警拋下家中老幼,奔向抗疫一線。英勇無畏的他們夜以繼日地奮戰在治安巡邏、卡點守護、走訪摸排、打擊犯罪的最前沿,他們始終披星戴月,與危險同行。

我們無法忘記,全國有一些警輔人員在戰“疫”中獻出了寶貴生命,西安市公安局灞橋分局民警喬錦仁也永遠倒在了疫情防控的崗位上。但是,“疫情在前,警察不退”,公安民警將始終以“護衛人民,生命為重”的責任,用忠誠詮釋“人民警察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攝影 張辰 文字 唐淑惠)

點亮

就让这瞬间的深情,凝固成永恒

2月21日晚7時許,西安市大雁塔北廣場,音樂噴泉正在進行最後的調試,一名工作人員戴著口罩從大雁塔前經過。

如果每一座城市都有靈魂,那麼長安的靈魂一定安放在大雁塔,武漢的靈魂一定飄蕩在黃鶴樓。在夢幻般的唐朝,固執的行者在大雁塔下祈禱,浪漫的詩人在黃鶴樓上告別。從那時起,長安的善良與寬廣,武漢的英雄與多情,就被深深地烙印在這兩座特別的建築中。人類最大的驕傲,從來都是在榮耀中誕生,在苦難中見證,大雁塔所能見證的應該超出我們的想象。

如果大雁塔也有寫日記的習慣,大約這日記可以成為上下千年最絕豔的劇本。2020年的2月21日,大雁塔的日記應該寫著:疫情中暗淡了許久的我,再次被點亮了。這一次的燈光要照亮的不是我自己,而是遠方。三天後,從大雁塔開始整個長安都被點亮,一城的燈火對著無人的街寫下“致敬英雄”,這天是二月初二,人們認為這天龍會抬頭。“名題雁塔”被譽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這個冬天,能題寫在大雁塔記憶中的人應該有很多。(攝影 張傑 文字 沙莎)

捐獻

就让这瞬间的深情,凝固成永恒

2月22日上午,西安交大一附院首例治癒出院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杜先生重新回到醫院,捐獻血漿,用於針對新冠病毒的臨床治療和研究。他也是該院首位捐獻血漿的新冠肺炎康復者。

有誰會想到,前不久還躺在病床上痛苦恐懼的患者,會成為今日與醫護人員站在一起共同抗擊疫魔的英雄,又有誰會想到,曾經藏著危險病毒的患者的血液,能成為今天戰勝病魔的有力武器。

當杜先生再次踏上去醫院的路時,心中充滿了莊嚴神聖感。短短的十幾天內,他搖身一變,從西安交大一附院首例新冠肺炎治癒出院者,變為該院首位捐獻血漿的新冠肺炎康復者。“一定要出一份力,報答曾經救治過我的同胞,減輕他們身上的重擔。”他想。照片中,他手舉血液中心的感謝信,眼睛笑成了一道燦爛明媚的弧線。400毫升的血漿承載著沉甸甸的愛與責任,它將化作臨床特異性治療最可及的資源,帶給更多患者生的力量。

病毒會傷害身體,卻絲毫不能動搖我們團結一致、共渡難關的意志。疫情會傳播,但愛更會以星火燎原之勢在中國大地上點燃!一個康復者的血漿雖然有限,但他所帶來的希望會由新的康復者傳遞給更多的人,就這樣在英雄的大地上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攝影 緱永強 文字 王梓萌)

戰“疫”中的陝西速度

就让这瞬间的深情,凝固成永恒

2月3日22時58分,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建設現場,戰正酣。位於高陵區、佔地500畝的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前一天進場施工,2月10日一期建設完成,可提供500張床位。

這是一場夜空下的生死時速。挖掘機的鐵臂在寒夜中伸展,在工地上燈光的照射下,如星光般閃爍。戴著口罩的建築工人們俯身摟起磚塊,帶給人們一種打撈乾坤的力量。他們整理物料的身影,是如此平凡又是如此可敬,儘管口罩遮住了一張張面孔,但那一頂頂安全帽卻在寒夜中熠熠生輝。大疫如硬仗,他們便是戰鬥在前線的戰士。在武漢,火神山、雷神山拉開的建設奇蹟創造的中國速度贏得了世界各國的點贊,與此同時,西安這座城市面對疫情從容應對,更以前瞻性的憂患意識,緊隨武漢,率先於全國其他城市開闢出著眼未來的公共衛生建設主戰場。這些放棄節假日、團圓夜的普通建設者,無疑是這場戰“疫”中最生動的註腳。(攝影 楊小兵 文字 張念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