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期視角下的宏觀經濟和資產配置

2019年,中國GDP增速下滑至6.1%。商品價格(不包含食品和能源)核心通脹為1.6%。PPI為-0.3%,相對於以往的增速,增速比較好。就業狀況,城鎮居民失業率小幅提高0.3%,居民名義收入增速微幅提高0.1%。,收入名義增速提高了0.1,商品住房價格同比上漲6.8%,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總體平穩,微幅提高0.03—1.86%。

一 、如何理解2019年宏觀數據間的“矛盾”。

銀行總體資產水平相對比較穩定。2019年,人民幣兌換美元小幅貶值,股指大幅上漲,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6%,意味著我們的資產價格相對穩定,外貿也相對穩定,經濟增速創造了30年來最低,但是平均增速比較穩定,從增長率相關數據來看,宏觀經濟貌似出現了一些矛盾的現象,從增速穩定性來看趨於平穩。

我們瞭解一下真正的危機是什麼路徑:

1、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路徑:

美國長期的低利率+不合理的金融創新,導致了住房市場需求虛假繁榮 → 美聯儲加息導致需求萎縮,住房供過於求,房價大幅下跌銀行鉅額壞賬,重要金融機構破產,金融市場流動性大幅萎縮 全社會需求緊縮,企業破產,員工失業。

2、2008年,中國短期衰退路徑:

外需急劇萎縮 企業產能嚴重過剩,庫存大量積累 拋售庫存導致商品。


供需失衡,而非增速絕對值的下降,才是危機之源。

中國本輪經濟增速下滑的特徵是供需同步下滑,而供需矛盾並未明顯擴大。例如:工業產能利用率從相對低位到小幅下滑,再到產能利用率的快讀回升,再接著產能下滑,一直到2019年產能利用率又出現了回升,產能利用率已經回到了77%以上。Ppi從2018年小幅下滑到19年的恢復,製造業的供需格局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如果不考慮庫存的影響,產能利用率取決於“需求增速”和“供給增速”:
從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看:製造業端近四年來一直在修復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局面,因為工作制造業週期比較長,意味著2021年新增的製造業產業增速也不會很高,為什麼製造業投資如此低迷,事實上企業對未來需求偏謹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起到了限制作用,從中美貿易衝突,壓縮了投資能力,抑制了投資衝動。從製造業上市公司現金流數據看宏觀經濟和製造業投資所處階段分析的結果。從2011——2013年,企業在購置資產上超過淨現金流入,意味著這個階段企業在大幅度的進行產能升級,14年——18年著5年每年製造業投資的先進支出少於淨現金流入。18年經營性先進達到了歷史的高峰,雖然資本增加了,但是相對差額比較低。從房地產角度:開發商補庫力導致商品價格大幅下跌,企業虧損嚴重

員工失業,收入下降,需求進一步萎縮。

綜上所述:不能簡單的從需求增速的下滑,來判定中國經濟就處於高度危機的局面。真正的危機,來自於供過於求。由於多種原因,中國過去幾年的製造業和房地產新增供給都處於“低位平衡”,因而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危機局面;在製造業領域,甚至可以樂觀地判斷已經實現了“軟著陸”。受制於人口、債務(槓桿)水平,以及外部新鴻基等因素,需求的低迷仍然是大概率,但是新增供給尤其是製造業的週期性波動,也孕育了一定的樂觀可能性。

週期視角下的宏觀經濟和資產配置


二、從週期角度理解近年的中國經濟:

一切經濟的直接原因,都來源於供給與需求之間無法即時匹配。

庫存週期:終端的需求總是會有波動,庫存超過合理的水平,累計過多,企業採取一定的去庫存的手段,相對來講是一個比較短的週期。

1、產能:週期性比較長,比如企業在擴張產能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需求,一旦完成需求會變成供給的角色,供需矛盾增大。

2、房地產:特別是美國的次貸危機,不僅僅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還有投資性的需求。

3、金融:一般以債務和槓概率來衡量金融週期,其經濟週期具有滯後性,與資產質量呈逆向的關係。從14年、15年來看,宏觀槓概率的高點,抑制了未來投資方向。

4、經濟產出效率:與經濟週期有關,經濟結構不發生變化,產能利用率的提升也可能會提高。另外,產能利用率決定了折舊,設備利用率越高,增加值就越高。

三、經濟弱平衡下的資產配置

週期位置決定了當前中國經濟的“”弱平衡“格局。

產能週期,是中國經濟的安全墊和希望所在,如果在某個階段,需求有所加速,固定制造業後期可能會有所提高,帶來新的需求。以房地產為例:短期來講新房的整體庫存比較可控,從人口角度來看,很難說未來對房子新增的需求大,很難超越目前的水平,有一定向下的壓力。針對於一二線城市來講:從住房收入比來說,房價偏高。金融週期目前處於縱向發展,屬於歷史上最高水平,高企的宏觀槓桿率制約了需求擴張的能力和速度,同時金融風險不容忽視,較高的債務壓力,使得利率水平具有向下的壓力。

弱平衡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經濟增速中樞下沉,存量競爭對傳統行業的小企業越來越不利。總需求溫和波動,優勢企業的成本、管理、環保、資金等優勢越來越明顯(這裡指的是傳統企業)。

企業的分化意味著: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信用風險將持續釋放,信用利差將長期維持,真正高質量增長。中小微企業越來越沒有機會,大企業利用率越來越高。高質量增長意味著行業中更多的是被優質企業所主導,同時也導致了小企業的淘汰。

從無風險收益率長期看:易下難上,從相關的疫情數據來看,疫情對經濟真實的影響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信用風險之前是經濟的週期性變化,現在主要為企業經營分化的優勝略汰。股票方面就是無風險收益率和估值方面的影響,儘管經濟增速下行,股票貼現率的分母端也在下行,對於優質的傳統行業,是由市場份額的提升來貢獻的,且增長穩定性更強。雖然中國資產具有國際間的相對吸引力,但是國際化空間依然巨大。


週期視角下的宏觀經濟和資產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