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吃野味?


“野味要是真那麼好吃,老祖宗們早把他們馴化成家禽了,為什麼還要去以身犯險,雞鴨魚肉它不香嗎?”這是微博網友們針對此次因食用野味而引發的新冠肺炎發出的靈魂拷問。中國人愛吃野味是出了名的,即便是已經被馴化的家禽,前邊加個“野”字也能身價暴漲,更別提那些藏在深山野林之中的奇珍異獸了。事實上,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吃野味“的風氣一直都存在並且長盛不衰,那到底是因為野味好吃?還是野味比家禽滋補?



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吃野味?


在原始社會,不存在野味之說,也可以說萬物皆可野味,包括人類。在農耕文明出現之前,為了填飽肚子,人們主要的食物獲取方式就是“捕獵”,具有先天身體優勢的男人們將自己暴露在大自然當中,此時他既是獵人,同時也是獵物,運氣好的可以帶著戰利品在女人和孩子們崇拜的目光中回家,運氣不好的,那孩子只能喜提一個新的父親了。男人們覺得這樣不行,甚至有點血虧,於是慢慢地他們學會了馴化動物,大大降低了自己的死亡概率,也有了更多的時間搞“科研”,便出現了由地理環境影響下的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後來,閒的沒事幹的人類也開始了思考世界,西方人思考的是萬事萬物存在和運動的客觀規律,人類自身——人類的肉體、靈魂和認知——也是“萬事萬物”之一,是思考研究的對象。而中國人思考的是“道”,是萬事萬物與人的關係,是人與萬事萬物如何相處直至融為一體,“天人合一”。人自身是思考研究的主體,“道不遠人,遠人非道也。”萬事萬物只有與人發生關係,才會被納入思考研究中去,明代那個對著竹子格物致知的王陽明就是傑出代表。


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吃野味?


到了商周時期,畜牧業已經相對發達,豬、狗、雞、馬、牛、羊統稱為六畜,其中豬、狗、雞是中國最早馴化的這一觀點已經被廣泛認可。那在當時,已經有比較成熟的馴化家禽體系之下,野味的地位如何呢?我們來看一下《周禮》中關於周天子大宴場景的記載,其中“士”被賜予一鼎或三鼎,食物配置是豚(小豬)、魚、臘(醃肉);“大夫”對應的是五鼎,標配了羊、豕(大豬)、膚(切肉)、魚和臘;“卿”或“諸侯”對應的是七鼎,包括牛、羊、豕、魚、臘、腸胃(下水)、膚;“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包括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新鮮的魚)、鮮臘(新醃的肉)。可見在貴族的宴席上,家禽為主流,而吃野味可能只是營養不良的平民補充蛋白質的無奈之舉而已,這在邏輯上還是很說得通的,畢竟之前吃野味吃了這麼多年,早就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馴化家禽的味道應該不比野味差。


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吃野味?


但是好奇心這種東西,註定是會不斷的驅使人們去打開潘多拉魔盒。春秋戰國時期,吃野味的風氣見長,到了漢朝,一些個別領導已經成為野味的忠實擁簇著,比如漢高祖劉邦,他的必備下酒菜就是烤鹿肝,當年大漢初創,叔孫通為劉邦制定了朝堂禮儀,體驗過後,劉邦表示“原來當皇帝這麼爽的嗎?”,其實在他身上,吃野味就多多少少有了一絲新的意義,那就是權力象徵。這也是現在很多人吃野味的重要原因,當一個人擁有了極大的權力和享之不盡的財富時,他們至於不斷突破慾望的上限來獲得滿足,豪車不夠,那就把車開到禁止開進去的地方;美味佳餚吃膩了,那就吃野生動物,如果是受法律保護的,那就更棒了。那普通人呢?豪車是開不起了,但是野生動物還是有辦法弄到,甚至在集市上就可以買到,還不貴。從不能與權力為伍的仇恨中產生畸形的心理,於是這些人便在廉價的野味消費中感受虛幻的特權。不同的人群呈現了不同的愚蠢方式,但真正導致愚蠢行為的,還是愚蠢本身。


宋朝是影響“吃野味”風氣的一個很有代表意義朝代,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後世直至今天中國人吃野味的原因之一——“野味大補”。為什麼這麼說呢?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之下,文人不僅僅只是活躍在朝堂之上,還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醫學領域。范仲淹有言“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就說明了這個現象,讀書人都秉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覺悟,他們不僅要為生民立命,還想肩負救他們命的使命,這個時候的文人從醫,也叫做儒醫。儒醫的出現對北宋醫學領域有很大的貢獻,畢竟都是讀書人,但同時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就是文人普遍缺乏臨床經驗和意識,轉而尋求哲學支援,比如蘇軾在《求醫診脈》一文中的觀點:“至虛有實候,而大實有贏狀,差之毫釐,疑似之間,便有死生禍福之異。”說的就是中醫理論中虛實辯證的重要性。而文人從醫的另一個弊端就是重湯方、輕外科,從而像《五十二病方》《傷寒雜病論》這些基於臨床的著作被逐漸邊緣化,而《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這些基於哲學和湯方的著作則逐漸成為中醫最重要的典籍。《神農百草經》是怎麼寫出來的呢?那可是神農嚐遍百草總結的經驗集,這也是前文說到過的人與自然萬物發生關係的方式,我們可以通過觸摸、觀看等方式去實現,但更多時候我們選擇了“嘗“,這其實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傳統思維的起點。


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吃野味?


到了今天,任何一箇中國人,即使沒有什麼醫學知識,他也能從代代相傳的話語中受到這個思維的影響,而越愚蠢的人,從這種思維方式中提取到的東西越低級。”吃野味“就是這種思維的低級映射,他們堅信“以形補形”的“真理”,在這種思維模式的主導下,明清兩代,出現了大量野豬肚養胃、蛇膽清火、夜明砂(蝙蝠糞)明目的理論,至今盛行不衰。而基於中醫“藥食同源”的思想基礎,野味也更多地被作為名貴的滋補品,送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吃野味?


所以說,“吃野味”吃的不是它的味道,雖然我沒吃過果子狸、蝙蝠,但基於食物的“色、香、味”三點的“色”上,我選擇拒絕。只能說喜歡吃這些東西的人,吃的是獵奇、權力和迷信,簡單粗暴一點就是,愚蠢。

搜索關注吉時太學公眾號:jishitaixue,即可訂閱更多有趣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