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258篇原創文章,作者Kilo(

海軍史愛好者和研究者),全文共8039字,配圖14幅,閱讀需要16分鐘。

戰爭是雙方精神和物質力量通過物質力量進行的一種較量

————《戰爭論》克勞塞維茨

作為誘餌,我們都抱定了必死的決心。當我目睹屬下的航空母艦和其他軍艦,在敵人的魚雷、炸彈攻擊下一艘艘沉入大海時,還是不禁自問:號稱世界最強大的日本海軍難道就是這樣的下場嗎?

————小澤治三郎(聯合艦隊機動部隊司令官)

“那一戰我犯了錯誤”

“你不必再和我說了,你所做的事都通過了”

“我還是認為日本艦隊就在我的炮口之下時棄之回撤是個錯誤”

不,這沒有錯,你沒得其他選擇

————1945年1月哈爾西向歐內斯特金單獨彙報時的對話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1 萊特灣大海戰示意圖

萊特灣,這個位於萊特島東部和薩馬島南面,南接蘇里高海峽的一個菲律賓東部的海灣,時至今日都不為大眾所熟知。但是,在1944年10月20日至26日,在以這裡為中心,南北1500海里、東西1000海里的遼闊海空域內,發生了一場迄今為止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

在短短的6晝夜時間裡,美日雙方共投入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列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作戰飛機,總噸位超過200萬噸(其中美海軍133萬噸,日海軍73萬噸),最終美海軍損失3艘輕型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總噸位37000噸,損失作戰飛機162架,傷亡3000餘人;日海軍損失1艘艦隊航空母艦、3艘輕型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6艘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7艘潛艇,總噸位306000噸,損失作戰飛機288架,傷亡10000餘人。

日本海相米內光政曾這樣評價——“這就是終結”。是的!此時的日本海軍已經徹底喪失了機動作戰能力,剩下的只有那種有去無回的“神風”、“菊水”特攻了。

按照日本人的習慣,喜歡將圍繞同一個作戰目標的同一個作戰計劃中的作戰行動成為同一場海戰,例如瓜達卡納爾島爭奪戰、馬里亞納海戰;而按照美國人化繁為簡的習慣,將這場大海戰分解為錫布延海戰、蘇里高海戰、恩加諾海戰和薩馬島海戰,不管雙方對萊特灣大海戰的習慣稱謂、階段劃分存在什麼樣的差異,這場龐大的海戰都徹底決定了太平洋上美日雙方命運,同時也留下了一系列難以解開的歷史謎團,讓這場海戰中美日雙方的當事人“蠻牛”哈爾西和“避戰派提督”慄田健男飽受詬病,並捲入到了曠日持久的爭議漩渦當中。

1.“集體特攻”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2 ”神風特攻“的始作俑者大西瀧治郎

一提到“特攻”,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神風特攻”戰術和“菊水特攻”行動,前者是日本海軍“骨灰級”航空戰術專家、時任一航艦司令官的大西瀧治郎,為挽救日暮西山的日本海軍而“發明”的一種以零式戰鬥機(攜帶250千克的炸藥或航彈)為主編成敢死攻擊部隊,俯衝撞擊敵航母的戰術;後者是1945年4月7日,聯合艦隊的“大和”號戰列艦(僅攜帶單程油料)、“矢矧”號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組成海上特攻隊,企圖於次日拂曉突入沖繩以西海域,殲滅美軍登陸編隊的“自殺性”攻擊行動。

不管怎麼說,這些“特攻”也只是一種戰術或戰術級行動,而以龐大的艦隊去幹那種“有去無回”、“砸明火”的買賣,即使在今天說起來都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可就在那時,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卻真實地下達了“捷一號”作戰命令,並直接導致了萊特灣大海戰的爆發。

在馬里亞納海戰結束後,美海軍第三艦隊已抵近菲律賓中部沿海,正準備按原計劃在棉蘭老島、帕勞群島、雅浦島方向發起登陸。但是此時,“蠻牛”哈爾西(第三艦隊司令官)敏銳地發現,日軍在這一地區基本已經沒有成規模的軍事力量,“就連可以攻擊的運輸船都幾乎沒有了”。面對這種形勢,美軍高層做出了直接進軍萊特島,大大加快解放菲律賓進程的決策,並於10月20日開始了旨在奪佔萊特島的登陸作戰行動。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3 “大和”號戰列艦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在後來解釋這個作戰計劃時說得很清楚,如果菲律賓落入敵手,則意味著南方資源地帶和日本本土的徹底隔離,這時候慄田健男指揮第二艦隊如果回到油庫已經見底的柱島錨地來的話,就將會變為一堆廢鐵,而繼續待在荷屬東印度附近的話,因為無法得到本土的彈藥補充,還是一堆廢鐵。不管號稱世界上最大戰列艦的“大和”、“武藏”有多麼威武,在淪為廢鐵之後,就已經沒有什麼可惜不可惜的了。

其實,豐田副武還有一句沒說出來,但是大家都已心領神會的話,那就是:戰爭已經快結束了,日本已經失敗了,就要亡國了。亡國之軍還能有軍艦嗎?以前戰敗過的俄國沒有,法國沒有,德國也沒有,即將戰敗的日本也不會有。一句話:國破軍艦不能在!所以,一定要在還沒有徹底玩完之前,為這些凝聚了伊東祐亨、東鄉平八郎等幾代“軍神”們心血和夢想的軍艦,尤其是戰列艦尋找一個“適合下葬”的風水之地。

萊特灣大海戰,根本不像聯合艦隊發出的“作戰要領”上所寫到的那樣“與陸軍協同,在決戰海面邀擊來攻之敵,確立不敗之戰略態勢”,而是一次聯合艦隊的“集體特攻行動”。簡單說,就是把聯合艦隊(或者說整個日本海軍)到現在還殘存的全部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全部出動,在小澤治三郎那4艘已基本沒有飛機的航空母艦佯動掩護下,到萊特灣對著正在登陸的美國海軍運輸船團一通狂轟,能打沉多少算多少,“拼一個夠本,拼兩個賺一個”。

這不是正規海軍的戰法,換句話說,如果仗打到這樣“破罐子破摔”的份上,估計離徹底滅亡也不遠了。事實上,日本海軍或者說整個“大日本帝國”確實已經到了行將覆滅的“讀秒”階段了。

2.各懷心腹事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4 “蠻牛”哈爾西

在1944年8月至10月間,美日雙方面臨的戰場形勢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同,也因此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計劃部署。

從9月至10月,在“蠻牛”哈爾西的指揮下,第三艦隊出動了近6000架次艦載機,對馬尼拉灣周邊,以及琉球、臺灣的日軍機場進行了全方位轟炸,擊毀日軍作戰飛機800餘架,在消滅了一切被發現的海上、空中、地面目標後,日軍司令官寺岡謹平甚至在自己的日記裡悲嘆“九月是苦月”(在日語裡 “九”和“哭”讀音完全相同)。

最後,在對可能影響到萊特島作戰的敵海空力量進行大幅度削弱,對敵方作戰意志進行最大限度壓制之後,實在是“百無聊賴”的“蠻牛”甚至想出了將受損的“堪培拉”、“休斯頓”號巡洋艦作為誘餌的招術,來誘使敵人上鉤,期間出現了“第三艦隊受損艦艇已經得到救援,正在高速朝敵人撤退”這樣海戰史上著名的電文。羅斯福總統在發給“蠻牛”的私人電報中這樣寫道 “你的艦隊深入敵方海域作戰橫掃一切,國家為你們驕傲。除了你的飛行員英勇作戰之外,我們還對你的艦隊所表現出的堅韌品格和超一流的航海技藝極為欣賞”。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5 麥克阿瑟及其參謀人員登陸萊特島

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之下,麥克阿瑟指揮的登陸部隊,憑藉著奧爾登多夫指揮的第七艦隊火力支援分艦隊戰列艦的強力支援,於10月20日在幾乎沒有遭到大規模抵抗的情況下,順利登陸萊特島。為了保持“蠻牛”支援掩護萊特島登陸作戰的“專注性”,尼米茲還專門指示:“沒有太平洋艦隊的命令,(第三)艦隊主力不得擅自借道蘇里高海峽和聖貝納迪諾海峽”(徹底斷了“蠻牛”主動出擊巡殲日軍艦隊的“念想”)。

同時,隨著長時間的連續作戰,“蠻牛”的第三艦隊疲憊了,從1944年1月離開珍珠港開始,還沒有上岸歇過一次腳。按照第38特混艦隊指揮官米切爾的話說:“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哪一支部隊像這樣如此長時間地連續作戰,中間沒有休息和修整”、“這種連續作戰的精神是值得褒揚的,但是部隊的反應速度已經在下降,其結果是面對襲擊將不能再那麼完全在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哈爾西計劃讓部隊輪流前往烏利西環礁進行物資補給、裝備維修和人員休整,其中第38.1航母特混大隊(指揮官麥凱恩,即剛剛去世的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的父親)先行於10月22日出發。

與“從容不迫”的美國海軍相比,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日子可謂是“窘困之極”(馬里亞納海戰之後,航空母艦和艦載機損失慘重)。在加緊組織“捷一號”作戰的主力——慄田健男的第二艦隊訓練的同時,抓緊時間“調兵遣將”(實際上不僅參戰艦艇“老弱病殘”,就連油料都“捉襟見肘”)。

為了進一步“統一思想”,8月10日在馬尼拉召開了由軍令部、聯合艦隊、第二艦隊等單位參加的“協調會”,雖然豐田副武在前面的話中把聯合艦隊的思想表述的相當清楚,但是這次作戰會議卻開得“極為失敗”,不僅沒有把慄田健男(第二艦隊)、志摩清英(第五艦隊)、西村祥治(第二戰隊)、小澤治三郎(第三艦隊暨機動部隊)幾家參戰部隊“湊齊”,而且後來對第二艦隊的作戰說明會議的參加人員級別太低,把第二艦隊的參謀長小柳富次弄得雲裡霧裡,在向慄田健男彙報後,這位後來被稱為“避戰派提督”的指揮官雙手抱頭,癱坐在椅子上半天之後,才低聲說道:“聯合艦隊這是幫第二艦隊找墳場啊,但我可真想死得更加堂堂正正些。”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6 號稱“避戰派提督”的第二艦隊司令官慄田健男

按照“捷一號”作戰計劃,慄田健男指揮第二艦隊(含5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15艘驅逐艦)與西村祥治的第二戰隊(2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組成“第一遊擊部隊”從文萊出發,通過不同的航線從南北方向夾擊萊特灣;志摩清英的第五艦隊(3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為“第二遊擊部隊”,從臺灣的馬公出發,待與西村祥治的第二戰隊匯合後,從北面進攻萊特灣;小澤治三郎的第三艦隊從瀨戶內海出發,從北面進行佯動作戰,以吸引美軍艦隊馳援,掩護其他部隊的作戰行動。

這一作戰計劃沿襲了日本海軍的一貫“優點”:分散、複雜、混亂。其實,豐田副武也是沒有辦法,制空權不在手中,航母和艦載機嚴重不足,就連“鎮宅之寶”“大和”、“武藏”都不惜血本押上了“賭桌”,就連“山城”、“扶桑”這樣的“爺爺輩的老古董”也拿出來充數,最要命的是沒油了,不得不出動了整個日本海軍僅有的8艘油輪來實施中途燃油補給(沒錯,這麼大的帝國海軍就剩下8艘加油船了,其餘的都被美國人送到了海底)。就是在這樣的“拆了東牆補西牆”的情況下,勉強拼湊出了聯合艦隊“最後的特攻”(也真夠難為豐田副武的了)。

3.死亡之旅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7 航行中的第二艦隊(右起:長門,武藏,大和)

10月22日8時,在“抱定必死決心”之後,慄田健男率領著第二艦隊從文萊出發,準備以18節的速度沿巴拉望水道北上。此時,艦隊尚處於美軍戰機作戰半徑之外,最主要的威脅就是已經讓日本人吃過大虧的美軍潛艇。因此,全艦隊無數雙眼睛都死死盯著海面,同時不斷進行“之字形”防潛機動。入夜後,艦隊進入了狹窄的巴拉望水道,此時一旦出現敵潛艇,這些大型艦艇將無法進行規避魚雷機動,成為一個個“移動的靶標”。

倒黴的不是什麼“一旦”,還就是事實!兩艘擔負戰役偵察和區域遊獵任務的美海軍潛艇就在附近。“海鯽”號潛艇在發現敵艦後,持續跟蹤,並於23日拂曉時分發報,詳細報告了敵艦隊的數量(至少11艘)、編成(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和運動要素(16-18節,航向東北)。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8 慄田健男第二艦隊隊形圖(10月23日)

23日6時32分至56分,在巴拉望水道狹窄的海域,“海鯽”號和“鰷魚”號潛艇對第二艦隊密集的編隊展開了攻擊,從此揭開了萊特灣大海戰的序幕。其中,“鰷魚”號在兩次齊射中發射了10枚魚雷,擊沉了“愛宕”(慄田健男的旗艦)號,重創了“高雄”號重巡洋艦(後在2艘驅逐艦的護衛下返回文萊),而“海鯽”號齊射6枚魚雷,一舉將重巡洋艦“磨耶”號送入了海底。

這次成功的偷襲,一下子就讓第二艦隊減員了3艘重巡和2艘驅逐艦,雖然這一損失沒有讓整個艦隊“傷筋動骨”,但是卻讓身患登革熱的艦隊指揮官“下水遊了一會泳”,並更換了旗艦(慄田健男改換“大和”號戰列艦為旗艦),也為後來的最終決策失誤埋下了伏筆(主要是通信問題導致了慄田沒有收到小澤那封“北上誘敵成功”的電報)。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9 麥克阿瑟登陸萊特島

此時的菲律賓海和小小的萊特灣,儼然已經成為整個太平洋上的焦點。在第三、第七兩個龐大艦隊的護衛下,麥克阿瑟率領著20萬人的登陸部隊,正在大舉登陸萊特島,並在灘頭陣地上發表了有名的講話:“菲律賓人民,我已經回來了!仰仗著萬能的上帝的慈悲,我們的軍隊又一次站在菲律賓的土地上了。”而此時,受到尼米茲“強力約束”的“蠻牛”哈爾西多少有些“百無聊賴”,3個擁有著11艘航母的特混大隊(第38.1航母特混大隊正在赴烏利西環礁途中),正散佈在從呂宋島到萊特島沿海南北寬達250千米的海面上游弋著。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10“武藏“”號戰列艦遭到攻擊

在接到“海鯽”號的報告後,哈爾西據此判定了這就是早先報告出現在文萊-新加坡海域的同一批艦船,目標很可能是前往馬尼拉灣,伺機前往萊特島執行“東京快車”任務(打了就跑)。他立即取消了麥凱恩第38.1航母特混大隊赴烏利西環礁休整的命令,同時指示其餘3個航母特混大隊(第38.2、38.3、38.4)在補充燃料後向菲律賓海靠近。

24日8時,“無畏”號航母(隸屬於第38.2航母特混大隊)上起飛的一架偵察機發現了“中路艦隊”(美軍根據慄田健男第二艦隊所處位置的稱謂),在召喚友機後查明並報告:包括戰列艦、重巡洋艦在內的不少於27艘艦隻,正在通過民都洛島南端,準備進入錫布延海。這一情報對於哈爾西來說,是具有戲劇性的。

這次可是前不久已遭受重創的日軍艦隊主動找上門來,還要通過聖貝納迪諾海峽前往萊特灣。他立即指示舍曼(第38.3航母特混大隊指揮官)和戴維森(第38.4航母特混大隊指揮官)的部隊向博根(第38.2航母特混大隊指揮官)部隊所在聖貝納迪諾海峽外海靠攏。具體作戰命令就一個詞:“打擊!”此時,哈爾西手中握有11艘航母(5艘艦隊航母,6艘輕型航母)、近600架艦載機,他將用這些“王牌”給予慄田艦隊以迎頭痛擊。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11“大和“號戰列艦前甲板被航彈命中

10時剛過,慄田健男第二艦隊的雷達和對空警戒哨同時報告:敵機來襲!10時26分,包括“大和”、“武藏”18英寸主炮在內的所有防空火力全開,構成了一片“龐大絢爛”的防空彈幕。火力不可謂不強,炮彈不可謂不多,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統一的火力控制,通俗地說,就是“各打各的”、空擋太多,給美軍飛機提供了不少可乘之機。

第一輪空襲過後,“武藏”號射控系統被毀,“妙高”號重巡被重創。又經過了四輪空襲,“武藏”號超級戰列艦中了11枚魚雷、捱了10顆炸彈,已瀕臨沉沒;“大和”、“長門”號戰列艦,“利根”號重巡等艦艇中彈受損。在這樣的“慘重”損失下,慄田健男的“脆弱神經”扛不住了,在向聯合艦隊司令部報告了“暫時退出敵機空襲圈”以後,下達了“一齊回頭”的命令,向西脫離了戰場。

在向西航行了一個半小時以後,慄田健男“奇怪地”發現,美軍飛機不見了!於是,又調轉船頭向東,以18節的速度直奔聖盃納迪諾海峽而去。

4.西村艦隊的覆滅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12 蘇里高海峽之戰雙方航跡圖

24日9時,第38.4航母特混大隊的一架偵察機發現了蘇祿海上向蘇里高海峽方向航行的西村祥治的第二戰隊,以及志摩清英後續跟進的第五艦隊,獲悉這一情報後,“蠻牛”立即意識到“南路艦隊”(美海軍根據發現方位對西村艦隊和志摩艦隊的簡稱)的企圖也是對萊特灣的美軍部隊實施夾擊或包抄,只不過與“中路艦隊”有所不同的是,選擇了航經蘇里高海峽前往萊特灣。

此時,第38.4航母特混大隊已根據哈爾西的命令向聖貝納迪諾海峽外海靠攏,與“南路艦隊”的距離已超出了艦載機的打擊半徑,哈爾西當機立斷將其用於對“中路艦隊”的打擊,而將“南路艦隊”留給了金凱德的第七艦隊(隸屬於麥克阿瑟指揮)。

事實上,金凱德也已命令指揮第七艦隊火力支援編隊的奧爾登多夫做好夜戰準備,給西村祥治和志摩清英預備了:6艘老式戰列艦(都是從珍珠港撈起來的)、4艘重巡、4艘輕巡、26艘驅逐艦和39艘魚雷艇(夠日本人喝一壺的了)。

按照常理,既然西村與志摩兩支艦隊要合兵一處突入萊特灣“砸明火”,就需要在作戰行動上互相協調配合,即使在強調無線電靜默保持隱蔽的情況下,也得有一個起碼的溝通吧。但是,這兩位指揮官卻如同陌路之人一般,各走各的、各管各的,如果可能的話甚至願意“直至戰死不相往來”。

這一有悖戰爭常理的現象還得從日本海軍內部畸形的人際關係說起。按照在文萊商定的戰前預案,西村與志摩兩支艦隊要在匯合以後一起展開攻擊,但是問題來了:究竟誰指揮?按照海軍大學的年級和晉升將官的時間來衡量,都是志摩清英在先,西村要受志摩的指揮。

可是,西村對於志摩這個一直在海軍中樞轉來轉去、缺乏海上作戰經驗的通訊專家的指揮能力根本不信任,因此西村在航路上對志摩一聲不吭,只顧悶頭向前跑,而且跑的特別快,原本第二戰隊應該以13節的航速向蘇里高海峽前進,但是西村因為不願交出指揮權,為了躲開志摩,愣是跑出了18節的“高速”,直接“找死撞到了美軍的槍口上”(如果西村艦隊以13節航速的話,應該在美海軍偵察機活動半徑60海里外,同時周邊海域也無美海軍潛艇活動)。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13 奧爾登多夫

就這樣,西村與志摩這兩支缺乏起碼協調配合的艦隊一前一後跑到了蘇里高海峽,奧爾登多夫已經給“南路艦隊”在海峽的入口預備了魚雷艇、驅逐艦,在海峽的出口預備了巡洋艦、戰列艦,這一切不禁讓人想起了39年前的“對馬海戰”,想起了秋山真之的“七段戰法”,想起了疲於奔命的羅傑斯特文斯基,一切都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倒黴的配角”變成了日本人自己,正應了那句“出來混遲早都要還的”。

蘇里高海峽南北長約40海里,最寬處16海里,以西村艦隊的航速最少也要2個小時(主要是“扶桑”、“山城”這兩艘老式戰列艦太慢),同時海峽內島礁密佈,更何況美海軍嚴陣以待,這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死亡通道”。面對著漆黑的“死亡通道”,“已無慾無求”的西村(他唯一成人的兒子已於兩年前陣亡在菲律賓)略微看了一下羅盤,就命令以單縱隊的隊形駛入了“漆黑的絕路”。

剛進入漆黑的海峽,第二戰隊就“毫無懸念”地遭遇了美海軍艦艇,本來“夜戰”是日本海軍的拿手好戲,兩年前三川軍一在薩沃島海戰中那“神話”般戰績仍舊曆歷在目,但是兩年多戰火的考驗,也將美海軍的驅逐艦鍛鍊成了超出日本人估計的“老鳥”。

在一分鐘的時間裡,美海軍驅逐艦在7000米的距離上向第二戰隊發射了27枚魚雷,發射完畢後立即施放煙幕,乾淨利索地脫離了戰場。轉瞬間,“扶桑”號戰列艦被4枚魚雷擊中迅速沉沒,沉沒速度快到沒有被西村祥治察覺,他在向慄田健男報告的電文中甚至還說“我驅逐艦受到魚雷攻擊,‘山城’也被命中,不影響戰鬥航進”。

但是美海軍驅逐艦第二波攻擊所發射的20枚魚雷使他馬上察覺到災難的降臨,1艘驅逐艦被擊沉,2艘被重創,再加上剛剛沉沒的“扶桑”,轉瞬間整個第二戰隊就剩下“山城”、“最上”和“時雨”3艘船了。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圖-14 遭到美海軍戰列艦猛烈炮擊的西村艦隊(照片從”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拍攝)

25日凌晨4時,西村好不容易帶著“兩大一小”向北走到了蘇里高海峽的出口,剛一露頭就遭到了6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的一頓狂轟,在30分鐘的時間裡,美海軍戰列艦群向3艘日艦發射了300發炮彈,巡洋艦群則打出了4300發炮彈,與此同時驅逐艦還發射了幾十枚魚雷。在美艦恐怖的火力之下,“山城”號被迅速擊沉,西村祥治以下1400名官兵中僅有10人生還;“最上”號艦橋被直接命中,全體指揮軍官悉數陣亡,舵機失靈,最後在炮術長的指揮下轉人工操舵,艱難地向南撤退。

半小時後,志摩艦隊也趕到了蘇里高海峽,望著熊熊燃燒的“最上”,志摩清英還算冷靜,沒有像西村那樣直奔黃泉,而是選擇“理智的退卻”,可是在轉向調頭時,“那智”號重巡一頭撞上了微速移動的“最上”,將這艘兩年前在中途島因為撞船就該沉沒的重巡徹底留在了蘇里高海峽(1942年中途島海戰結束撤收時,“最上”與“三隈”號相撞,在遭受重創後成功返航,而這次在劫難逃的“最上”號因受傷嚴重,最終被“曙”號驅逐艦用魚雷擊沉)。

後來美國人對志摩清英的評價是:“他把第五艦隊帶進了蘇里高海峽,又把第五艦隊帶出了蘇里高海峽,只不過進口出口是同一個”。

就這樣,進攻萊特灣的第一支部隊還沒有穿過蘇里高海峽就已經完蛋了。

未完待續,本文節選自《致勝之道——換個視角看戰爭》叢書之《百戰歸來——名將與成名戰》一書,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最後的終結——哈爾西與萊特灣大海戰(上)

“燃燒的島群”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7年轉戰公眾號和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2篇、制勝神器3篇等,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