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老是任性,該怎麼去教育?

真真育兒


首先要確定,三歲左右的孩子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任性”的,那個剛出生時除了手腳和嘴巴都不怎麼可以自控的孩子,慢慢學會了翻身、學會了爬、學會了走路、然後逐步控制了語言,到三歲左右他們越發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但又想繼續去探索掌握更多,這個時候對父母提出的指令的反抗就是他們突破邊界、拓展權力版圖的關鍵步驟。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做的是,給他們一些掌控感,例如要不要吃飯我們可以做決定,但吃什麼可以給他選擇;要不要睡覺我們要決定,睡覺前看哪本書可以聽聽他的意見,這個過程也是在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鑑別能力、決策能力,在可控的範圍內讓他們慢慢掌控自己的全部世界,我們退出;也避免了日後更厲害的青春叛逆期,以及某一天一切都讓他決定時我們的各種不放心。


每日半小時實驗


我覺得孩子的任性是慣出來的,或者遺傳基因!如何改掉這個毛病,這就需要寶媽的耐心了,為啥不說寶爸,因為寶爸沒有寶媽有耐心,同時最好遠離爺爺奶奶等長輩。無論他怎麼任性,把他丟在一個房間內不管他,等他哭夠了,沒那麼大的氣性了再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同時也要向孩子道歉,因為我們不管他,也要讓他學會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說白了就是將心比心!

我家女兒會老家住了幾天,有一段時間也很任性,鬧的時候哭的時候我就說她,你越哭越鬧越不管你,有什麼事好好說,鬧也沒用!

這樣的事情發生了5次左右,後來她就再也不鬧了,心眼也多了點,比如買東西,對她不好的我不會買,想吃糖了,我會說要不買水果吧,又甜又美容,她就會同意,慢慢的她就找她爸買東西吃不告訴我。[捂臉][捂臉]

去超市買玩具,我會說家裡玩具有很多,媽媽在你生日的時候送給你,這樣你每年都會收到玩具,你表現好了媽媽還會給你買好吃的等等,實在想買了,我就說媽媽在網上給你買,又便宜花樣也很多。現在我家孩子喜歡什麼都會說媽媽給我在網上買這個那個,其實她就是一頭熱想買,買了也許就玩一次,再也不碰,真的喜歡了才會買!



彈琴笑人生


分析原因:

3歲孩子情緒很容易受外界和情緒的支配,加上這個年齡的孩子正處於長牙階段,受到刺激容易牙癢,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會出現咬人的情況,也可能是孩子情緒不穩定,用來發洩情緒或吸引家長注意力的一種方式,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強,屬於自己的東西,很難願意分享給別人,遇到如上問題,我們不妨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嘗試解決:

1.首先家長要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不要盲目給孩子下定論,認為都是孩子自己的問題,應瞭解問題背後的原因

2.轉移注意力,用其他的遊戲或故事書吸引孩子

3.和弟弟耐心溝通“你是不是還沒有準備好和哥哥一起玩?”“你的玩具確實挺好玩的,所以哥哥特別想參與進來和你一起玩耍,你要是這次還沒有做好準備,那下次等你準備好了,叫上哥哥一起玩耍可以嗎?“那有沒有類似這樣的玩具可以分享給哥哥玩呢”,同時和哥哥商量一下,“弟弟還沒有準備好和你玩,等他準備好了下次你們再一起玩好嗎”


花玲瓏


我們做父母的遇到孩子任性調皮搗蛋的時候, 往往總是忍不住自己的脾氣, 動輒就是大吼大叫希望能在氣勢上壓倒孩子證孩子聽話, 但其實父母大吼大叫對教育孩子弊大於利, 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教太家三招:幫你不吼不叫輕鬆管教孩子,第一、父母要學會控制情緒,人非聖賢熟能無過更何況是發育尚未成熟的孩子,如果父母經常吼叫孩子,就很容易導致孩子性格變得懦弱、膽怯,將來沒有主見,遇到孩子作妖的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吼叫孩子,而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因為你的教育方或決定了孩子的性格上限,你的情緒過激孩子可能會迫手壓力安靜一會兒,但是孩子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同樣的錯誤還會繼續再犯。

第二、對孩子抱以合理的期許,做父母的總是在內心深處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許,很多時候大人生氣,並非是孩子闖了大禍,而是父母認為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理想期望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忍不住的發脾氣,那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認真審視自己的期許,跟孩子一起溝通商量出一個合適的要求,這樣孩子也會更聽話父母更輕鬆了。

第三、科學懲罰後要溫柔的溝通,遇到孩子真的犯了錯誤調皮搗蛋不聽話的時候,父母適當的懲罰是必要的,但是打、罵、吼並非最佳的辦法,父母不妨嘗試通過罰站、做家務,甚至是練字等等,這些科學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這個期間父母保持冷漠的態度,任憑孩子哭鬧打滾也不要心軟,在孩子冷靜後再來溫柔的給他講道理,打一棍子獎勵一顆糖孩子更能銘記於心。

孩子的成長總是伴隨著各種錯誤的出現,父母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在小的時候父母就給孩子立好規矩,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孩子今後也會非常的優秀 。   





生活技巧控


“講道理”是許多父母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被大力推崇。可是家長們也發現講道理對絕大多數孩子沒有用,孩子反而更加任性。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而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幾乎每一位學者都贊成這一理論,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少有人能做到。所以,要讓任性的孩子聽話,需要帶他體驗並習得實際經驗,這時,你講的道理,他就能聽得懂了。

小貝一歲半時,媽媽每晚都會給她刷牙,但是她就是不配合,不管媽媽怎麼說都不行,久而久之,親子關係越來越不好。一天,小貝媽媽看到灰熊玩偶,靈機一動,對小貝說:“小貝,灰熊很久沒刷牙了,牙齒生病了,我們給它刷牙吧。”小貝覺得好玩兒,拿起小牙刷就幫灰熊刷起來。幫灰熊刷牙後,小貝媽表揚小貝刷得好,並說:“灰熊熊真乖,小貝幫它刷牙配合得真好。”對小貝說:“咱們讓灰熊看看,小貝也很乖,會好好配合媽媽刷牙?”在媽媽的指導下,小貝越來越會刷牙了,而且都不用媽媽提醒也記得刷牙。

還有一個案例,一個4歲的寶貝,特別任性還喜歡哭鬧。問我該怎麼辦。讓她說孩子最近不聽話的表現。她說小孩精力特別好,很晚了,孩子還鬧著要出去。不管奶奶怎麼給他講小朋友都回家了,天黑了,明天再玩之類的話,孩子都不聽,就是哭鬧著要出去玩兒。我讓她一切事情儘量聽孩子的。如果他想出去玩,你就帶她出去,給她穿厚一點,當他自己發現外面天黑了,沒有小朋友玩,還很冷,他就明白你講的道理。結果讓她意想不到。告訴我,當天小孩又拉扯著下樓,奶奶給她穿好衣服,帶他下去。外面很冷天黑黑的,樹葉沙沙作響,小孩看了看周圍,就拉著回家。奶奶說下來了,就玩兒一會兒吧,小孩害怕的抱著奶奶,說想回家睡覺。回到家裡,好像明白為什麼媽媽不讓下樓玩兒啦,刷牙,脫衣服睡覺都很聽話。其他的小事,這位媽媽也少說多做,多考慮孩子的想法,孩子哭鬧少了,越來越懂事了。

不是說不講道理,而是強調講道理的適度性。


Lean老師育兒


爸爸媽媽可以用以下幾個小辦法: 1.轉移注意力:在孩子任性發脾氣時,家長也可以說:“你聽,那邊是什麼聲音,快去看看。”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以擺脫眼前的困境。 2.暫時迴避:有時讓孩子先哭鬧一會也好,就當做呼吸操和運動體操,它既可以增加肺活量,又可增加血液循環,還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進孩子的生長和發育。其實,大哭大鬧往往是3歲左右孩子逼迫大人“就範”的主要手段。如果孩子一哭,就無條件地滿足他的任何要求,就會使孩子認為只要自己一發脾氣,一切都會如願以償。因此,家長切不能因為孩子一哭鬧就輕易遷就,要耐心等待他冷靜下來,然後再予以教育,但也要切忌用“武力”來解決。 3.正確引導:在孩子任性時,家長要引導孩子的個性向著良好健康的方向發展,對於不好的行為家長要明確表示禁止。


依依戀20


三歲的小孩,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很多事情無法獨自完成,自身很焦慮,又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對於三歲的小孩來說,也挺難的。我的建議有以下幾點:

1.父母多關心孩子,關心孩子的情緒。

2.孩子哭鬧,等孩子哭完再講道理。

3.尊重孩子,包括吃飯穿衣玩具。

4.多站在孩子角度考慮問題。

總之,讓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哭完鬧完,問他為什麼哭,把孩子抱在懷裡,讓孩子知道媽媽愛他,在幫他解決問題。孩子不想讓哥哥玩他的玩具,要尊重他。我小孩一歲多就咬人,我當時就在跟前,是什麼原因:孩子和一個比他大三個月的小寶貝在一塊玩,我問他喝水不,他說喝,同時,他把自己的水壺給另外一個小寶貝喝了一口,結果,那個小寶貝抱著水壺不撒手,我小孩搶不過來,就直接下嘴,結果是水壺搶過來了,但是,把小朋友手咬了。

孩子太小,很多語言不會表達,但是,他知道這是他自己的東西,他不願意給別人,他只是想把自己的東西拿回來,他那麼小,哪裡會覺得這樣做是不對的,他只是想拿回自己的東西。

做父母的就是要告訴孩子,那些是該做的,那些是會傷害別人的。多聽多觀察,孩子是一顆小樹苗,長成什麼樣,主要在於父母。


情感美食與美景


三歲的孩子正處於執拗期,是生理性因素,孩子對自我有一定認知,自我主見處於萌芽期,大腦可以支配自己的身體和意識,護東西是孩子自主意識原因造成的,孩子的認知最早是從我的,你的,他的,我們的你們的,她們的,至於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家長要告訴後果,再告訴方法,比如這樣哥哥會疼,喜歡哥哥可以摸哥哥等方法


用戶587003373187


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孩子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孩子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任性的孩子通常藉助在地上打滾、不停地哭鬧、亂扔東西等行為來表現他們的情緒和要求。如果這些消極行為經常發生,就會強化孩子的不良個性品質。同時,孩子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憤怒的情緒,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那麼,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對策究竟有哪些呢?家長的教養方式不當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想怎樣就怎樣,缺乏行為規範和自我約束意識。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知識方面的要求嚴格,而在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沒有要求,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的教養方式必然會造成孩子的消極創造性行為。與同伴交往機會缺乏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出現了不少“高樓兒童”,這些孩子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與同伴交往機會的缺乏,導致孩子的玩伴由成人來替代,這就會使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識,缺乏謙讓、自制的行為。瞭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們就可以運用以下方法來進行教育:明確要求,預防在先家長平時對孩子的行為要有明確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規則一旦制定,就要堅決執行,以此來規範孩子的行為,如待人接物的禮貌要求、作息時間的安排等。這些規則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應該受到一定的約束。家長教育孩子時觀點應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時,家長應統一要求,如果一個嚴,一個寵,那麼孩子的任性會越演越烈,很難得到改正。採用“負強化”的方法當孩子任性時,有的家長大聲訓斥、恐嚇,甚至打罵,這不僅無益於問題的解決,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進一步用任性的行為來與家長抗爭。家長可以用“負強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滾,父母可採取不勸說、不解釋、不打罵的方法,讓孩子感到父母並不在意他的這些行為。當孩子鬧夠了,從地上爬起來時,父母可以說:“我們知道你不開心,但你現在不鬧了,真是一個好孩子。”並表示出高興、滿意和關心,跟孩子講道理,分析他剛才的行為對不對。


ST婷婷ST


幾歲的孩子都是一個行為習慣的養成,不要因為他是孩子,你就用大人的思維去要求和督促。任性說明是從內心的一種抗拒行為,產生這種行為的原因很多,一種是大人的要求語氣強硬導致,一種是大人要求的頻率太高。孩子3歲已經有了初步的行為能力,需要你慢慢幫助他。建議一起去做他任性的事情,告訴他要求和標準,自己師範給他結果。並強調持續堅持帶來的好處。一定要有耐心。控制自己的情緒,你會發現孩子比你更加懂得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