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太極楊無敵的清代武林高手楊露禪,是否人如其名?

第七天小魔王


楊露禪確實很厲害,不過是不是真的無敵,這個不好說,畢竟他成名後在京城活躍,而很多厲害的人物,也許根本不需要出來靠武藝吃飯,一直隱藏在各個地方。但是根據記載,他在京城的表現,確實稱得上是無敵,而且,他不光武藝厲害,品行也很好。

求學不易

清末明初,當時的國人對於如何救國,依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辦法,但是對於很多民間的百姓來說,學好武藝是個不錯的選擇,技能保護自己,還能靠著吃飯。很多人受這個思想,一心學武,楊露禪也是這樣,從小就對武學很感興趣。不過,他的家裡太窮了,很小的時候就要去藥鋪幫忙,賺一點小錢餬口。

他幹活的藥店是陳家人開的,有一段時間陳家的一個師傅正好去了那裡,教陳家子弟練武。那個時候,武學很多都是家傳、或者有門派之分,外人是絕對不會傳授的。於是楊露禪並不能學習,只是平時有機會看著。

就是這看了幾次,他就學到了不少東西,有一次晚上偷偷練習,居然被師傅看見。這位師傅看他很有天分,竟然和族裡人商量了一下,破例收他為徒。

但是雖然如此,陳家依然排斥他,所以他大部分時候還是很少有機會練武,於是直到40歲的時候,終於學成。

王府授藝

學成後的他很高興,不久就回到了老家,打算住下來,可是不久就在和人比武的時候,因為無傷了本地的豪強,不得以趕緊逃走,然後就到了北京,做了教書先生,給一個老闆教孩子認字。

這位老闆可不是常人,他善於醃製醬菜,專供端王享用,因此和王府總管能說的上話。不過,他在京城也有仇家,有一次他不在,家裡就被尋仇之人找上來,當時家裡僕從十餘人,竟然被打得無法還手,很多人被綁了起來。楊露禪原本不想管,可是看這些人做的實在過分,於是上去沒幾下就把十來個人都給打跑了。

但是不久老家仇人找來,這讓楊露禪很不安,於是就想請辭。結果這掌櫃的覺得他很有能力,就把舉薦給了端王府總管。端王和總管都是好武之人,見了楊露禪後很滿意,於是後來就留下來教授他們武藝。

後來,端王還讓他教滿人公子、八旗子弟習武,因為有些人長期不習武,身體沒勁,他還特意造了一套柔軟的拳術,方便他們掌握。他在京師沒少和人比武,但是因為他的武功剛猛非常,每次比武都會讓人受傷流血,而且從來沒有人能夠打敗他,時間一長,他就真的成了“無敵”之人了。

後來北洋政府的很多要員,也都曾經是他的徒弟,這更加讓他出名,所以在真本事和弟子的宣傳下,他這個無敵的名頭就越來越響了。

當然,他在成名後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師傅,雖然陳家一直對他不是很好,但是他成名後,卻把自己領會的本領傳授給了陳家人,也算是報答了當年師傅的恩情了。


小小嬴政


《太極宗師》裡面演的那個楊露禪,從小就苦練武功並且身手不凡。而歷史上真實的楊露禪,直到二十二歲,還在直隸廣平府(河北永年縣)縣城西大街一家雜貨鋪裡當跑腿的小夥計。後來楊露禪在陳長興門下經過八年的勤學苦練又回了老家廣平府。

楊露禪剛一回到家鄉,就遇到了當地高手的挑戰。八年學藝,而且是跟太極第一高手學的,楊露禪自信滿滿地接受了挑戰,可是雙方一交手,楊露禪就像今天的“雷公太極”一樣,乾淨利落地輸了。滿臉血滿頭包的楊露禪再一次回到了陳家溝,又學了六年。楊露禪整整學了十四年太極拳,回家後又遇到了出身官宦之家,比楊露禪小十三歲武禹襄(後來的武式太極創始人)。 這個武禹襄身強力壯,但卻沒真正拜師練過武功,只是跟早年的楊露禪一樣,練過一些“野路子”,就是“野路子”武禹襄,跟正式學了十二年的專業太極高手楊露禪,打了好幾場(打一會歇一會),居然誰也奈何不了誰。

楊露禪三進陳家溝,終於打動了陳長興,把一向只傳給嫡系子孫的陳式太極拳傾囊而授,陳長興不但教給了楊露禪十套太極拳法,還教給了他點穴和刀槍棍棒招法——可以說,楊露禪除了這三年多,前面學的還真是“假太極”——或者說是“健身太極”。

正因為這三年多的時間,楊露禪學到了真正的太極拳,才在日後闖下“楊無敵”的名號。從初進陳家溝到這次藝成離開,楊露禪整整用了將近十八年的時間。

十八年學藝,加上學到了真正的太極精髓,這次回到廣平府的楊露禪已經真算得上是絕頂高手了,找他來比試武藝的人,幾下子就被他撂倒。打遍廣平府無敵手的楊露禪進了京城,又打敗了所有跟他較量的對手,被京城武術界——包括鏢師、武館、教頭在內的全部真練家子公認為“楊無敵”,這個稱號可是一場場生死相搏換來的,絕非什麼半官方的“民間組織”認證的。

就連當時的大內第一高手董海川來比試,雙方最後也是握手言和,併成了好朋友。

楊露禪曾傳授給武禹襄太極拳,武禹襄的二哥武汝清因為隨左宗棠征戰有功,當上了有花翎的三品官(後賞二品銜)。 武汝清也跟楊露禪學過太極拳,深知楊露禪功夫了得,就把他推薦給了端王(端郡王載漪),連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也對楊露禪大加讚賞:“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渾圓一體也。”還親筆寫下了一副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

後來端王又推薦楊露禪當上了京師旗營武術教官,當然,楊露禪當時教給軍隊的不叫太極拳,而叫綿拳,而且只教旗人不教漢人 。

當年的旗營將軍嶽柱臣(據說是岳飛的後人,有人說是武狀元,但筆者查編清朝武狀元名錄,一個姓岳的也沒有,倒是有個大理院正卿叫嶽柱臣)也拜楊露禪為師。

當年的八旗子弟生活奢侈,每天只知道提籠架鳥養大黃狗,個個嬌生慣養體弱多病。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就把自己學到的太極拳中的高難度動作都簡化了,變得姿勢簡單、動作柔和、舒展大方,很適合穿長衫、留長辮子的人演練。我們看到今天很多“太極宗師”練的那些太極拳,是從追求強身健體的八旗子弟那裡流傳下來的,人家練拳本來就不是為了打架,他們練拳,等於現在做廣播體操,你想讓廣播體操有實戰效果,豈不是趕鴨子上架……


半壺老酒半支菸


早上6點,我跑步上街鍛鍊,路過公園,總能看到一些精神抖擻的老頭老太太,雙手在面前比劃來比劃去。原來在耍太極。


一天,我忍不住好奇問一個老大爺:

“大爺,你耍的這啥玩意軟綿綿的,不要說打人了,蚊子都打不死,到底有什麼用啊?”

大爺聞言,並未停下他的架式劃拉,微微笑了笑說:

“小夥子喲,無知無畏哈,不怪你。”

“你可知道,這太極是咋來的嗎?”太爺追憶似的呢喃。

“這太極拳不是張三丰張大真人流傳下來的嗎?”我心裡疑惑不已。

太極拳圖譜:


大爺輕蔑嗤笑一聲,滿是皺紋的臉,盡是風霜的嘆息:“世人皆以為太極是張三丰留下的,可憐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假若地下有知,不知道是啥心情。”

“這楊露禪是誰啊?”我越發疑惑。

“楊露禪吶……”大爺聞言,直接神遊太虛。幾秒鐘後,乾脆停下來,招呼我在旁邊找個石凳子坐下來。

我一看,故事來了,挨著他坐下,聚精會神的聽。

“清朝時候,河北省廣平府有個叫楊露禪的,大概十來歲的樣子,家中應該是有些錢財的,把他送到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去練習拳腳。而他練習的就是太極拳。


那時不叫太極拳,叫陳家家傳武學綿拳,據說是明末陳家老祖陳王庭所創。至於現代人謠傳的太極拳是張三丰所作,那都是瞎傳的。”

大爺悠悠長嘆,娓娓說起當年故事,我聽得入迷。

“楊露禪是武學奇才,在陳家學了十多年的太極拳後,回到家鄉永年縣開武館,收徒弟,教拳腳。

看過《師傅》這部電影的都知道,一個練武之人,想開館教徒。這就是從別人的嘴裡搶食,練武的生員就那麼點,多一個人就多分一杯羹。”大爺頓了一下。


(師傅劇照踢館)

“所以,新開的武館,很多同行就會上門來踢館子、砸場子。這也有規矩,不能像街頭鬥毆,一般都是比武的形式進行單挑,切磋武藝,只要新開武館之人輸了,那麼傳出去名聲就不好,就收不到什麼徒弟,甚至注重臉面的,無臉再開武館了。”

“而楊露禪開武館以來,上門來挑戰的武師不計其數,他們往往都被楊露禪輕易的打趴下,高唱征服。

所以楊露禪在鄉里很快就出名了,人的名樹的影,不是大風颳來的,不是靠口水吹來的,是打出來的!”老頭面色開始潮紅,並手舞足蹈的加大聲音。

“後來的一次比武中,他傷人過重,又害怕吃官司,就跑路到北京躲避,機緣巧合之下,到了張四胖子府上教書。


(致人重傷)

張四胖子可是個有錢人吶,家裡顧了二十幾個家丁看家護院。還跟端王府有關係。”老頭說得滿臉的羨慕。我趕緊拍了個馬屁過去吹捧一下。

“楊露禪低調地在張府過著日子,半年之後。晚上,一夥賊人大概也是二十來人,在張府後花園與護院家丁戰成一團,楊露禪聽到打鬥的動靜,走出房間去後花園看看,卻發現護院的家丁們橫七豎八的倒在地上,正在被賊人綁繩子。

賊人們看到一個文弱讀書人施施然的在他們眼前晃盪,他們楞了一下。”老頭故意停頓了一下,賣了個關子。

“後來怎麼樣了?”我果然配合的問了一句。

“他們其中的一個對著楊露禪飛起就是一腳,楊露禪對著飛來的腳一撥手,那賊人就摔倒在地。他們就知道遇到了扎手的釘子了。

一群人開始圍毆楊露禪。好個楊露禪,面對一夥賊人,面不改色,一拉一撥,一推一劃,在群賊之中翩然起舞,猶如泥鰍鑽泥,小半袋煙的功夫,就把群賊給撂倒咯。”老頭說得起勁,又站了起來劃拉,別說還蠻有點氣勢的。



(圍毆劇照)

“張四胖子惜才,知道了楊露禪的身手,把他推薦給了端王爺,王府上的總管王蘭亭尤其鍾愛武術,且身強力壯,頗有些拳腳。

楊露禪入得王府,這王總管就是考驗人,可惜強壯的王總管在楊露禪手下沒走過一招,就敗了。”老頭收好手勢,靜靜的坐下凳子上。

“這王總管啊,後來經常被楊露禪拿來練手,教導端王練拳。

後來,在端王的幫助下,楊露禪充任旗營武術教官,教導近八旗的西八營,這西八營的旗人子弟,都是些酒囊飯桶,平時提鳥鬥雞,吃喝嫖賭抽慣了的。身子骨早就腐化懦弱了。

他們這些人吃不了苦,也無法把完整的陳氏拳學完。所以楊露禪把陳氏“綿拳”,改成簡化版的。

而練習簡化版出色,得到了楊露禪親自指點傳授的旗人下級軍官有三個:凌山、萬春、全佑。權貴之中時紹南與嶽柱臣也得了楊露禪真傳並拜了師徒。”老頭彷佛在回憶往事。

“真正令楊露禪在北京揚名的是一個宴會,那是一個暴富煤老闆的私人宴會。

會上,有煤老闆眷養的一堆凶神惡煞的拳師。在聽說瘦小身板的楊露禪也是練武之人後。不斷的出言挑釁,要比試拳腳。

楊露禪欣然應下了挑戰。眾人起鬨的把他們倆圍在空地上,那挑戰的拳師獰笑著親了一下自己的拳頭,對著楊露禪使了個餓虎下山,凶神惡煞地揮拳衝向楊露禪。

(劇照)

老楊看到他重心前傾,腳步虛浮,殺傷力全在拳頭上。他飛快的舉手一撥,那人高馬大的拳師,立馬跌落到一丈開外,渾身血汙,咦喲嗚哇痛嗷不停。

另一位拳教師看到這岔目的結果,以為是意外,不服氣的走進戰圈,向楊露禪挑戰,結果也落得跟前面同伴一樣的下場,其他的拳師們面面相覷,心中倒抽一口涼氣,這差距也太大了吧。宴會上再也沒人敢向楊露禪挑戰了。”

楊露禪在張家宴會上比武一事,經悠悠眾口傳開後,許多武術名家都慕名前來和楊露禪比試切磋武藝,看看他是否浪得虛名。

整個華北大地各省各市的練武名家登門挑戰,無論各門各派,皆非敵手,因此楊露禪大名威震京城,時人稱“楊無敵”。


(晉級宗師劇照)

由此晉級為楊宗師,開館授徒,把陳氏綿拳發揚光大。而現今多數世人練習的太極拳稱呼是袁世凱時期,楊氏門徒許禹生、宋書銘等篡改而成,並著書立說,偽造太極拳是張三丰所創。”

老頭說完後,站起來,拍拍屁股上的灰塵,準備打道回府逗孫子。

我聽得心神嚮往,看著遠去的大爺,他的身影在朝陽的照射下顯得越發神秘,我大聲問了句:“老大爺,您老是什麼身份吶,您咋知道得那麼清楚啊?”

老頭轉過身來,露出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和一絲詭異的微笑:“你猜?”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梁生


剛日讀史



我只能說清末民初這些武術界人物的事蹟99%都經不起考證,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研究這些武術界名人的事蹟,就會發現99%都是子虛烏有,1%誇大其詞。

我以楊露禪四世孫楊振基所寫的《楊式太極拳的起源和發展》為藍本,用歷史研究的方法來考證一下楊露禪的事蹟是否經得起科學的考證。

楊振基先生說他曾祖父楊露禪進京教拳時,翁同龢在觀看了楊露禪比武后對楊露禪的武功讚不絕口,並且親手寫了一副對聯送給楊露禪“手捧太極鎮寰宇,胸懷絕技壓群雄”

這是真的嗎?

翁同龢是晚清重臣,是多起重要歷史事件的當事人和見證者,所以他的文稿和詩詞集都集結出版的,並且完好保存到了現在。

而且這些年網絡化興起,類似翁同龢這樣重要歷史人物的文集和詩詞集在大圖書館都被做成PDF格式的圖片上傳到了圖書館網站上,所以只要你有讀秀賬號,你完全可以查閱圖書館所藏的翁同龢資料。

翁同龢共出版了《翁文恭公日記》、《瓶廬詩文稿》,裡面收錄了翁同龢幾乎全部文字和詩詞。

很遺憾,別說這幅對聯,就連“太極”、“武術”這些名詞都沒有出現過。

另外,按照楊振基先生所寫的資料,楊露禪是四十歲之後才進京教拳的,但是楊先生沒寫清楚他的曾祖父究竟是哪一年進京的,我查了不少資料,許多資料都說楊露禪進京時間是1865年,要知道楊露禪是1799年出生,也就是說楊露禪進京時已經66歲了。

而當時翁同龢35歲,剛守孝回北京,以右中允的頭銜(正六品)在弘德殿行走,翁同龢要到1871年才升為禮部侍郎,跨入清帝國高級官員行列。

而楊露禪1872年就去世了,我實在找不出翁同龢這樣一個漢族大官僚子弟為什麼要給地位低下的武師寫對聯,而且對聯口氣非常“狂”,這完全不符合翁同龢個性,翁同龢這個人,如果大家看他的文集和日記就能知道他是很謹小慎微的,不太可能寫這麼“狂”的對聯。

更為重要的是“手捧太極鎮寰宇,胸懷絕技壓群雄”這幅對聯,犯了最低級的平仄反押的錯誤,翁同龢怎麼可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因此,我可以肯定的說,從歷史研究角度叫,翁同龢絕不可能給楊露禪贈對聯。

另外,都說楊露禪進京後在王府教拳,可是楊振基先生並沒有明說楊露禪究竟在哪個王府教拳,我只好去查其他資料,我發現很多資料都說楊露禪在端王府教拳,還被端王爺任命為旗營教官,教授八旗士兵太極拳。

可是楊露禪1865年進京的時候,端王府正好處在青黃不接的階段,老端王,也就是瑞敏郡王1850年就死了,載漪是1860年才過繼到端王府,當時才9歲,就算楊露禪真的當了載漪的體育老師,可是載漪當時只是一個貝勒,根本管不了旗營,更何況一個九歲的空頭貝勒怎麼可能往旗營里加人?


而且假如楊露禪武功真的這麼厲害,為什麼要當武術教師而不去考武舉?

1865年武狀元張蜀錦直接被授予了一等侍衛的頭銜,這可是正三品的武職。張蜀錦也不是什麼世家大族,他是今河北廣平縣東孟固村人,他就算出身地主家庭,那也是小地主家庭。

我一直有一個疑惑,清末民初武林人士大多數出身至少是良家子,而且都還粗通文墨,為什麼他們寧願當被人歧視,視作奴僕的武術教師也不去考武舉?

難道這些高手都是抖M嗎?

綜上所述,楊露禪的事蹟絕大多數都和翁同龢贈對聯一樣,完全經不起科學的考證,在這種情況下,根本沒辦法判斷楊露禪武功高低。


蘭臺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吳京主演的電視劇《太極宗師》,其中吳京飾演的男主人公楊昱乾的歷史原型,,就是楊氏太極拳的創始人楊露禪。

和電視劇中所飾演的一樣,楊露禪的太極也是師從河南陳家溝的陳氏太極,但與電視劇中不同的是,楊露禪並沒有娶師傅的女兒。

並且,真實的楊露禪,出身於一個貧困家庭,在他10歲時,就被賣到河南陳家溝的陳德瑚家中為僮僕。當時陳德瑚是當地的大戶人家,他還特意請了著名的武師陳長興來教自己兒子武藝。

陳長興每次教授武藝時,楊露禪就在旁邊殷勤伺候,同時窺習拳藝,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後被陳長興發現,見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後,準其也跟著一起學習太極拳。



但此時,楊露禪並沒有正式拜陳長興為師,他只是跟著陳德瑚的兒子們一同學習武藝。等到楊露禪二十二歲時,陳長興覺得楊露禪天賦很不錯,便正式受他為徒。此後,楊露禪就一邊跟著陳長興給人做保鏢,一邊隨身學習太極拳。

八年後,楊露禪覺得自己武藝已成,就拜別師傅返回家鄉,結果在家鄉遇到挑戰,經常是輸得遠比贏得多。於是,楊露禪再次回到陳家溝,繼續跟著師傅學習太極。八年後,楊露禪覺得自己的武藝已經爐火純青,便再次離開師傅返回家鄉。

當時,楊露禪返回家鄉永年時,直接把整個永寧城都給轟動。不光是愛好武術的人,就連那些不常出門的老年人和剛剛懂話的兒童,也都紛紛傳言,說是楊老露從河南學來了“太極拳”,技藝高超,人莫能及,任你有千斤之力,只要他輕輕一撥,便可拋出十幾丈遠。

當時,永寧城裡有個叫做武禹襄的官宦子弟,他比楊露禪小十三歲,不僅身強力壯,平時也愛好一些槍棒武藝,但一直沒有拜過真正的名師學藝。所以當他聽說楊露禪學習太極回來後,就特意來找楊露禪切磋。結果兩人打了好幾場,雖然楊露禪都能取得勝利,但卻贏得非常不容易。

見此,楊露禪便覺得自己仍然沒有學到太極的精髓,於是他再次返回陳家溝,又跟隨師傅學習了四年太極拳,這才將太極拳的精髓真正融會貫通。於是在公元1840年,40歲的楊露禪再次返回家鄉永年,並設壇教拳,因為其武藝高強,任何人來挑戰無不披靡,鄉里高手盡皆懾服。



後來,楊露禪因為打死人而惹上官司,便在朋友的推薦下,偷偷來到北京。當時北京東安市場北面有一家“天義順”醬菜園,掌櫃的人稱張四胖子,此醬園醃製的醬菜不向外出售,專供王府用,因而張與王府過從甚密,有錢有勢,又稱小府醬菜張。

最初,楊露禪在朋友介紹下來到醬園張家看家護院,後來在張四胖子的推薦下,他又來到端王府教拳,並擔任京師旗營武術教師。因為楊露禪所教的弟子大都是出身高貴的八旗子弟,由此使得太極拳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非同一般。

但問題是,人紅是非多,隨著楊露禪的名聲越來越多,找他挑戰的人也是越來越大,楊露禪的也是來者不拒,久而久之,楊露禪因每在擂臺上與別家武者較量,出手即見紅,一響必成功,遂被譽為打遍京城“楊無敵”,名聲大噪。

其中,楊露禪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一場比武,就是和八卦掌的祖師爺董海川的比武。這場比武被人們傳的沸沸揚揚,很多人說他二人就如同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宇文泰和高歡,埃提烏斯和阿提拉,武田信玄和上彬謙信,總而言之,打得是天昏地暗,卻始終平分秋色。

甚至在電視劇《太極宗師》中,都有楊露禪和董海川比武的情節,兩大內家拳高手在王府中比武,最後不分上下。但其實,這只是民間故事而已,根據保存下來的文獻來看,楊露禪跟董海川並沒有實質性的公開比試。

雖然,楊露禪認識董海川,兩人在私下肯定也會一定程度上的比試切磋,但卻至始至終卻沒有公開比試過。當然,不管怎麼說,楊露禪和董海川都是清朝末年最頂尖的內家武術高手,他們倆分別代表了八卦掌和太極拳這兩大內家拳的最高水平。


我是趙帥鍋


他以畢生精力鑽研武學,醉心拳道,訥於言而敏於行,成就威名後仍淡泊依舊,不為浮華虛榮所累,是典型的“武痴”。自露禪公北上燕都虎行京朝,廣為大眾聲聞起至今一百六七十年間,他之所以受到無數人的敬重仰慕,究其原因除了刻苦自強的精神,藝業精絕的功夫等等,更重要的是謙遜明德,尊師重道的珍貴品質。可贊無愧為武林中一代宗師,江湖上萬世師表。我私以為此等人傑若不成就武道巔峰,天地當棄滅。後學中有志及有智者,誠心求藝尋道必樹此公為楷模;而貪圖名利雙收且自欺欺人者可止矣,見此如響洪鐘於耳畔,挨棒喝於當頭,急緊自警自省,為時未晚。


楊露禪太極拳出師了之後,他就回到了自己家鄉,並且開始自己收徒弟教他們太極!當時有位名為武禹襄的人,是武氏太極拳的創始人,在這個人的引薦下,楊露禪進入了各大王府,並且成為了王府當中的武術教頭,他的名氣開始慢慢的擴散!並且在他的弟子當中,也有一些非常有天賦的人,楊露禪弟子當中名氣最大的是王蘭亭,是王道人太極拳創始人!

自古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可偏偏有人不信邪。此時楊露禪的名聲很大,因此不少武林人士登門挑戰。名為切磋技藝,實質要給他砸他招牌。楊露禪來者不拒,先禮後兵,雙方交手,各不留情。真實的較量沒有影視劇上的繁文縟節,打到對方才是關鍵,誰把誰揍趴下誰就是高手,就可以立住腳混飯吃。讓別人揍趴下,就麻溜滾蛋。因此必須拿出絕招,要不然飯碗子和麵子就全沒了。

憑藉一身精深的太極拳造諧,楊露禪幸而每每都能穩操勝券。久而久之,楊露禪就在北京武術界站穩了陣腳,人送雅號“楊無敵”,與八卦掌祖師爺董海川可謂一時瑜亮。坊間亦一度盛傳楊露禪與董海川曾經比武較量,高手對決,無分輸贏。雖然市井之上這麼流傳,但真的比沒比至今沒人說的清,天橋說書藝人接著這個口風,將其編制為小說作品,愈傳愈神,以至於後人還將其拍成影視劇。

雖然“高手對決”這件事時至今日仍未有任何史料證據,但這宗軼聞卻令楊露禪的名聲更加響亮。就連晚清大學士,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也慕名前來,欣賞楊露禪與人比武。事後,翁同龢親寫一幅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雄” 贈予楊露禪。

因此太極拳在上層社會迅速流傳開來。基於此,楊露禪的三大弟子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比如他的大弟子王蘭亭是肅王府的總管,還有萬春、全佑等人皆是旗人將軍。說實話,楊露禪40歲才出名,近50歲時在王府當差,親們想想看,哪個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到王府找楊露禪比試比試呢?我也不知道是他的實戰記載的少還是其他原因,反正找不到楊露禪和誰有驚世駭俗的較量。


大老二爺


姚洪超在《祭太極宗師楊露禪》寫道“盤古開天地,楊氏悟太極。絕技壓群英,威名震寰宇”。那楊露禪是否真的有這麼厲害呢?公園老頭老太打的太極拳真的那麼有殺傷力嗎?

楊露禪邯鄲市永年縣人士,打小喜好武學,但是家境貧寒,不得不在陳德瑚開的藥鋪打工,陳式太極拳宗師陳長興在陳德瑚大院教習太極拳,楊露禪就躲在一邊偷學,回去後自己在偷偷練習,偶有所得,後來被陳長興發現,陳長興愛才便收楊露禪為徒,正式傳授太極拳。這就是楊露禪陳溝偷拳的原貌,武俠小說《偷拳》,電影《太極1從零開始》《太極2英雄崛起》就是取材於這裡。

後來楊露禪三下陳家溝學習太極拳,人到中年之後,回到永年縣開始教習拳法,名聲大震,後來被推薦去北京的延王府教習達官貴人子弟拳術,進一步宣傳了太極拳的影響力,在北京各家武術宗師彙集,必然有比武較技,楊露禪每次在比武中總是輕易取勝,楊露禪的名聲漸漸在北京傳播開來,隨後被稱為“楊無敵”。

在教習徒弟中,因為達官貴人眾多,這些人體弱又吃不了學武的苦,楊露禪就重新修改太極拳,衍生出一種新的太極拳,易學又有保健強身的作用,經過多次修改之後,這種拳法就被成為楊氏太極拳,這種拳法的特點是,柔和緩慢,速度緩勻,剛柔並進。

隨著時間發展,戰亂的影響,各家武學開始慢慢失傳,楊氏太極拳也慢慢從殺傷力大的拳法轉變為現在的公園式太極拳。

楊露禪是第一個把太極拳推廣向大眾的偉大的武術家,他的武痴,醉心於武學更是後人所稱道,楊氏太極後來衍生出多個支脈,如王氏太極,鄭子太極拳,熊式太極拳,董氏太極等等。現在國家體委所認定的簡化版太極拳,就是傳承於楊氏太極。

關注我吧。


嗨不起來了都


今天早上還打了楊氏太極拳24式,練完後大汗淋漓,全身舒暢。再做了一下雲手單式反覆訓練,丹田聚氣後神清氣爽。把沉睡的細胞喚醒,離開公園,開始新的一天工作。

練了幾年的楊氏太極拳,具體不知是楊露禪多少多少代的弟子傳給我。也不知道祖師爺到底啥樣。反正在我前面打拳的人說,這就是楊氏太極24式,簡單易學。學著學著也就會了,也沒想過自己是多少多少代弟子。只感覺這玩藝兒,比劃來比劃去活動了筋骨。每天準時練,訓練了生活規律。這得多虧了楊露禪傳下來的這些拳法。

楊露禪是不是真的被稱為楊無敵,是不是真的人如其名,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就像我們從小讀的詩詞一樣,不可能叫我們親自再去跟李白、杜甫去學一學,或者要問清楚老師是李白詩人的幾代傳人再學。反正讀了對學習有用,也就跟著學了。

對中國傳承下來的太極為何就要有這麼大的爭議。每個人從小就學了詩詞歌賦,又沒見幾個人成為這方面大師,更沒見幾個人寫出了幾首詩歌廣泛傳閱。也沒見幾個人對這些詩人產生疑問。對太極咱就這麼多爭議,是不是學了就一定要成為大師,學了就一定要去跟人打兩下,檢驗一下能不能打,當然學了幾套拳法也不能神吹。

有些人對傳武是看不起的,說出學了沒用的結論,有些是相對而言,不要把話說得那麼絕對,也許對你沒用,對別人有用呢。

楊露禪如果人不如其名,也不會留下這麼多供後人學習的地方。瞭解後才有發言權。如果真想知道其原因,還得練上楊氏太極後,再定奪結論。



太極邊緣人


河南省溫縣是太極拳的發源地。

瞭解太極拳的人都知道陳小旺,溫縣陳家溝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曾擔任河南省陳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協會主席,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名譽會長,"世界陳小旺太極拳總會"會長,"中國伍福精英會"名譽會長。

溫縣太極拳有名,那是解放後的事。解放前,人們只知道有個楊氏太極拳,不知道溫縣陳氏太極拳。什麼原因呢,因為陳氏太極拳非常保守,只傳陳氏後人,而且傳男不傳女。外姓人想要學陳氏太極拳非常男,更別說楊露禪一個河北外鄉人了。

可是,楊露禪的太極拳卻分明又是從溫縣陳家溝這裡傳承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楊露禪是河北廣平的,跟千里之外的溫縣本來不會有什麼交集。但好像是老天安排,廣平西關有個中藥店是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開的,老闆叫陳德瑚,楊露禪就在這家中藥店打工當學徒。

楊露禪因為家裡貧窮,沒人沒勢,父母老實巴交,一直受人惡鄰欺負。少年時的楊露禪看在眼裡、記在心頭。他從小立志要學得一身武藝,為父母撐腰,不再受人欺負。

在中藥店裡,楊露禪聽說了溫縣太極拳的大名,萌生了去拜師學藝的想法。於是楊露禪不遠千里跑到溫縣,來到陳家溝想拜師學藝。可是滿腔熱忱的楊露禪在這裡卻被迎頭澆了一盆冷水,人家根本就不對外收徒。

可是楊露禪生就一副倔脾氣,來了就不走了。他裝成一個啞巴,到陳家打雜,暗地裡觀察太極宗師陳長興向弟子們傳授武藝,弟子們練拳的時候,楊露禪也在一邊聚精會神觀察揣摩。就這樣一來二去,楊露禪學會了很多招式,三年過去,楊露禪覺得已經學有所成,他辭職回到了老家。

可是到了老家才知道他學的只是皮毛,太極拳是一大武術流派,博大精深,豈能是偷可以得來的?他學的武藝,看起來很美,但只是花拳繡腿,能看不能用。結果一交手就露出破綻,被別人打了個落花流水,楊露禪羞愧交集,再下溫縣學藝。

也許第二次來是學藝心切,他看得太投入了,被陳家的人抓個正著。在舊社會偷學是一件很不堪的事,侵犯人家的知識產權,應該受到重責的。但陳長興問清原委後,不但沒有責罰,反而破例收下楊露禪為徒。

陳長興為什麼會破例收下楊露禪呢?

一是被他的執著而打動,二是看出來他人品不錯,不會以武欺人;三是楊露禪有靈氣,能學有所成。

就這樣,陳長興悉心傳授,楊露禪刻苦學習,經過十年苦練,楊露禪學到了太極的精髓,並加以發揚光大,將太極推向全國。

楊露禪辭別師傅回到老家後,顯示開武館傳授太極,後來經人介紹到了北京,在滿清八旗兵營裡擔任教習。開始的太極拳只侷限在旗人中傳授,但因為旗人養尊處優,抽菸泡妞,身體都垮得不像樣子,也沒有毅力鑽研,楊露禪遂將傳授對象向外擴展。

經過多年的完善,楊氏太極已經自成體系,獨樹一幟,在武林的地位舉足輕重,名揚大江南北。由於陳氏太極只在家族中傳承,無形中受到了侷限,約束了陳氏太極的傳播。

而楊氏太極海納百川、不拘一格,面向五湖四海,很快就將太極拳推向全國。

清末民初,楊氏太極享譽全國,走到了巔峰。

1872年。楊露禪去世,享年73歲。楊露禪去世後,楊露禪兒子楊班侯、楊建侯,孫子楊橙甫繼承先輩遺志,將楊氏太極發揚光大,進一步完善,將楊氏太極推向海外。

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稱讚太極拳變化莫測、身形矯健,天下無敵。並手書對聯稱讚:"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

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和民國名人拜師學習楊氏太極的人絡繹不絕。

有詩讚曰:盤古開天地,楊氏悟太極。絕技壓群英,威名震寰宇。

可見楊露禪並不是跟現在的武林狂人一樣,只會誇誇其談,拉大旗作虎皮嚇人。楊露禪的"楊無敵"稱號是打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關於這一點,大內第一高手、八卦掌的始祖董海川可以作證。

當時董海川慕名向楊露禪挑戰,但兩人大戰幾十回合,不分高下。據楊露禪的徒弟講,楊露禪本來有機會贏的,但如果那樣,又怕人家面子無處擱,於是兩人就打了個平手。

隨著時代變遷,太極拳已經失去了它的競技功能,變成健身項目,但楊露禪對太極拳的貢獻將會被後人永遠銘記。


歷來現實


楊露禪的“太極楊無敵”之名,是否人如其名?其實,只需看看他此名的由來,大家心中應該會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太極楊無敵”之名的由來

40歲時,楊露禪從陳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處學藝有成後,為了生活,被人推薦到北京授徒。

到了北京後,他找到了在京城任官職的武姓同鄉,而同鄉又將他介紹給張姓富豪認識。張家主要經營煤炭生意,生意做得的風生水起、財源廣進。每到夜晚,多有官僚豪紳們到他家尋歡作樂。因此,為了府中的安全,張家僱請了數名武術教師。同時,有一些想要參加武舉的生員,也會來這裡學習武藝,準備應試。

當時,在宴會上,武姓同鄉對張家主講,楊露禪的武藝精湛,有宗師風範,可以幫著府裡教導那些參加武舉應試的弟子。

但是,當張家主看到楊露禪瘦小的身板時,心中起了疑惑,便問他:“不知先生精於長拳,還是少林拳?”

楊露禪說:“我的拳法既不是長拳,也不是少林拳,而是綿拳。”

張家主又問:“你的綿拳能打人嗎?”

楊露禪答:“我學綿拳不是用來打人的,但真打起來,卻勝似鐵拳,除鋼鐵外,任何血肉之軀都能打。”

雖說,張家主對楊露禪的回答頗有好感,但畢竟未見身手,也不能證明什麼。為此,張家主又問他:“你可敢與我府中的拳師切磋一番?”楊露禪點頭應允。

最先出場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拳師,只見他氣勢洶洶,一招猛虎下山,鐵拳直擊楊露禪的要害。楊露禪略一舉手,拳師便被擊飛幾丈遠,並且摔得渾身血汙。

楊露禪剛站定,又有一位拳師站了出來,提出挑戰,結果下場依舊,再也無人敢於比試。

很快,楊露禪在張家比武的事情就在京城傳開,許多武術名家慕名而來向其挑戰。結果,數輪比試下來,難有敵手,因此人稱“楊無敵”。

以此看起來,似乎楊露禪的“楊無敵”之名人如其名,但同時又發現了一些疑惑,一是楊露禪為何沒有聲名自己所用的拳是“太極拳”,明明是一次傳播“太極拳”的有利時機;二是清朝時的一丈約等於3.33米,一舉手就將對方擊飛幾丈遠,這幾丈至少應該是超過2丈的概念,假如是3丈,也就是至少10米遠,這也太誇張了吧,又不是拍電影;這兩個看家護院的拳師,究竟是不是高手?

因此,就算說擊敗了諸多的挑戰者,究竟是武當,還是少林,或是峨嵋等派的什麼高手?這些,並無確實的記載,顯然民間傳言的成份居多。

那麼,楊露禪太極拳的“殺傷力”究竟如何呢?

楊露禪還有一個稱號:“武林中一代宗師,江湖上萬世師表。”這樣的稱呼怎麼來的?當然是江湖朋友相互捧場送的,而不是什麼權威機構評的,或許當時也沒有這樣的機構。

江湖又是什麼呢?古時雅稱“江湖客”的活動圈子,現代叫混社會,其實都是社會上依靠暴力騙術吃飯的場所。相對有影響力的,多指一些黑道或幫派組織,而相對底層的則指江湖賣藝的。

正所謂:“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如果,確實有真材實料,通過考武舉、投軍等渠道,進入國家體系應該是最好的出路,既能光宗耀祖,又能福廕後代子孫,再不濟也可以去當個山大王,也比靠跑江湖賣藝,或充當大戶人家的護院要有前途。

同時,看看古代的項羽、霍去病、關羽、岳飛等無數名將,殺人無數,又有幾人是出自這樣或那樣的幫派的。

顯然,古代的江湖派系,民間傳聞誇張戲談的成份較多。大家熟知的津門大俠霍元甲,可是曾打敗過在俄國無敵手的俄國大力士和日本的空手道高手,都沒有人稱其為“霍無敵”,何況僅僅是打贏了兩個看家護院拳師的楊露禪。顯然,“楊無敵”之名的虛名的成份應該較大,或是謀生炒作的一種手段。

那麼,楊露禪的“太極楊無敵”之名為何名聲如此之大呢?

俗話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誰沒有過“仗劍走江湖,天地任逍遙;路見不平一聲吼,行俠仗義除惡行”的美好憧憬。對於這樣的民間傳聞,越是經常受到欺壓的普遍百姓,應該越是心嚮往之。因此,切合百姓口味的一些藝術作品便應運而生。

如:民國初年的傳奇小說《金蟬盜技》、宮白羽的武俠小說《偷拳》、電影《神丐》以及熱播劇《太極1:從零開始》、《太極2:英雄崛起》《太極3:巔峰在望》等,都是講述楊露禪的傳奇故事的。

而所謂的藝術,又是來原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自然多有藝術的誇張成份在內。因此,楊露禪的“太極楊無敵”之名便傳開了。

其實,真正對太極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是武禹襄,書香門第,官宦出身,文化理論水平極高,他雖是個文化人,卻將太極拳提煉到了一個“高大尚”到無所不包的系統工程或綜合性學科的高度,而世傳的太極拳理論也多出於他的手筆。其內容包括:古典文學﹑物理學﹑養生學﹑醫學﹑武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更是體現東方文化的宇宙觀﹑生命觀﹑道德觀﹑人生觀﹑競技觀等。例如,競技觀的論述:“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彼未動,己先動”、“順其勢而改其路”等。

同時,再配合楊露禪所學的“陳式太極拳”的推廣,從而才使楊露禪有了“太極楊無敵”之名,畢竟他的出名之戰,並沒有指出所用的拳是太極拳。此外,楊露禪學習太極拳之前,他的“外家拳”也已有小成。因為,“外家拳中用,而相對不太中看”,但是太極拳卻極為中看。至於他打倒的兩名護院拳師,究竟用的太極拳還是外家拳,或許二者皆有,所有他才沒有表明自己所用的“拳法”。不過,漂亮的太極拳,再加上高深的理論,則更加容易讓他在上層圈子中立足。

再說,真正有史可考的太極歷史,才從晚清開始。但太極拳卻能和張三丰聯繫到一起,顯然是一種攀附行為。

可以說,如果沒有武禹襄的太極拳的高端理論體系,太極掌也就是河南地方上的鄉村把式。再加上楊露禪身體力行的推動下,這才將太極拳發揚到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文化高度、養生高度、傳武高度、保健高度以及品牌高度。

雖然,太極拳的養生健體功效頗受世人肯定,但業界對太極拳的實際搏擊戰力,認可的人卻並不多。至於太極大師閆芳的隔空打人功夫,竟被一位普通的空手道挑戰者直接揍趴下,“大師畫皮”被揭穿;還有格鬥狂人徐曉冬和太極拳世界冠軍樊帥鑫的約鬥事件,進一步將太極拳的實戰性推向了風口浪尖。只不過,這些所謂的“大師”卻藉助太極拳的品牌,賺學徒的錢賺得可謂肚滿腸肥。因此,可以說楊露禪的“太極楊無敵”之名,虛名成份應該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