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大智知止,小智惟謀


老人言:大智知止,小智惟謀

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文中子《止學》

富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適可而止,而小聰明的人只知道不停地謀劃,一個人的智計會有窮盡的時候,而天道卻沒有盡頭。

所有高明的賭徒都懂得退得妙恰如進得巧這一道理。一個人一旦獲得足夠的成功——即使尚有更多的成功——也要見好就收。因為好運連串的情形總是可疑的,當運氣來得太猛、太快時,如果不知審慎,很可能會被撞得七零八落。

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實現德意志的統一,於1866年宣佈對奧地利開戰。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俾斯麥便藉口奧地利對荷而施泰因管理不善,對奧地利橫加指責。奧地利當然不能容忍,終於導致1866年6月14日戰爭的爆發。

老人言:大智知止,小智惟謀

7月3日,普奧兩軍決戰於薩多瓦,由於普魯士作了充分的戰前準備,戰場上勢如破竹,奧軍全線崩潰,普軍大獲全勝。

普軍的勝利完全改變了國王威廉一世和參謀部將領們的戰前保守態度,普軍將士士氣高昂,一致主張以勝利者的姿態乘勝追擊,佔領南部各邦,直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強迫奧地利割地賠款,以示懲罰。這時的俾斯麥力排眾議,反倒表現出了高度的戰略節制。

作為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他這樣做也是有他的理性分析在裡面的。他清醒地認識到,徹底擊敗奧地利並不是戰爭的最終目標,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完成德意志的統一。

老人言:大智知止,小智惟謀

由於法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絕不希望身邊出現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意志對它的安全構成威脅,因此,它會強烈阻撓德意志統一。俾斯麥據此得出,普魯士和法國的一仗是不可避免的,對法戰爭是關係到普魯士能否統一全德的關鍵性步驟。

如果過分凌辱奧地利和南部各邦,使戰爭拖延下去,有可能招致法國出兵干涉,這樣就正中了拿破崙三世的計策,使普魯士陷於困境,將普魯士已經取得的勝利果實全部奪走。而現在見好就收,給奧地利留有一定的餘地,奧地利就會懾於普魯士的威力,不敢輕舉妄動,在下一場普魯士和法國的戰爭中保持中立。

然而當時的眾多將領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堅決反對俾斯麥的停戰決定,要求搗毀維也納,趁機消滅奧地利。這樣有利的大好機會絕對不可以錯過。

老人言:大智知止,小智惟謀

俾斯麥力排眾議,仍然堅持適可而止的戰略,並在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面前反覆勸說,以至於老淚縱橫,最後言辭懇切地告訴國王說,如果國王不下令停戰,他就提出辭呈,解甲歸田。

經過俾斯麥的一再施壓,威廉一世被迫做出讓步,在俾斯麥的奏摺上批到:“在維也納的大門前,我不得不痛心地在軍隊取得如此輝煌勝利之後逆來順受,接受一個恥辱的和平。”

俾斯麥終於取得了這一回合的勝利,於7月20日在布拉格與奧地利簽訂停戰協定。普魯士除要求奧地利繳納少量賠償外,沒有割取奧地利一寸領土。

老人言:大智知止,小智惟謀

俾斯麥戰略上的這種恢弘氣勢和高度節制,為他下一步發動普法戰爭解除了後顧之憂。

1867年,普魯士取得了普法戰爭的勝利,成立了北德意志聯邦,為全德的統一奠定了重要基礎,德國統一初步完成。

俾斯麥適可而止,趁好就收,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富有遠見的謀略。當時歐洲的國際局勢是非常複雜微妙的,各列強經常相互拉攏,俾斯麥能在如此複雜的情況下對局勢做出如此透徹的認識,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老人言:大智知止,小智惟謀

在人與人較量中,即使你有勝出的實力,也要注意力量不要一下用竭,優勢不要完全用盡,就像橡皮筋不能無限拉長一樣,雖然它有很強的彈性,但一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橡皮筋就會被拉斷。與人相爭也是一樣,要知道適可而止,如果非要緊追不放,將對方逼急了,就有可能導致他做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奮力抗擊,這樣的力量一旦被激發出來,恐怕自己很難是他的對手,到時你已經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將會付諸東流。

老人言:大智知止,小智惟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