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提到“性感”這個詞,大家腦海裡一定會浮現出一個烈焰紅唇、豐臀翹乳的女人形象。她穿著極具誘惑的蕾絲服飾,明眸皓齒,朱唇微啟,讓男人體內的荷爾蒙含量迅速激增。毫無疑問,“性感”這個詞多多少少被打上了調情的色彩。

但有這樣一部電影,片中女主角所飾演的角色性感無比,一度成為所有女人追捧的對象。但觀影其中的人,都會不忍心、不捨得讓她的性感公之於眾,想替她披上厚厚的外衣,把所有的美麗都遮擋讓起來。這部電影就是由意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於2000年拍攝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豆瓣評分8.8,被無數人譽為“少年性啟蒙”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與1988年拍攝的《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並稱為“時空三部曲”。該影片以少年雷納多的視角,敘述了在意大利西西里小鎮上,一個風情萬種的美豔少婦瑪蓮娜的人生故事。電影中飾演女主瑪蓮娜的意大利國寶級演員莫妮卡·貝魯奇,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展示著讓人無法抗拒的性感。正是這種性感,加深了這部看似片名美好、實則殘忍,揭露了人性之惡的電影的悲劇色彩。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本片不僅榮獲第45屆意大利大衛獎最佳攝影,還分別獲得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第58屆美國金球獎兩項大獎的提名。今天,我將從電影的情節推動和社會背景為切入點,為大家解讀這部電影。

一、推動電影情節發展的兩個因素

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在於巧妙地運用了兩種不同元素的變化來推動情節的發展,讓大家在更好理解這個故事的基礎上,更加深了對意大利國家的認識。

1、色調的變化

電影的開頭,導演將一派美麗的意大利風情小鎮的形象展現在觀眾眼前。喇叭裡播放著徵兵啟示,雷納多騎著他擁有的第一輛自行車穿過街道、人聲鼎沸的廣場,急著向同伴去炫耀。

導演用蒙太奇的手法,將雷納多的自行車和小鎮上的景色結合在一起,巧妙的讓觀眾看到了這個意大利小鎮的美麗。金色的夕陽照著狂熱的人群,翠綠的樹、斑駁的牆壁,淡淡的海風、蔚藍的天空、樸素的碎花裙子,還有無憂無慮嬉戲打鬧的孩童,這些無不讓人心往神馳。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有意思的是,導演本身就是西西里的人。作為新現實主義電影流派的繼承人,導演貫徹了“把攝像機扛到大街上去”的口號,在電影一開始,就努力還原了島上人們的生活狀態,街道、海邊走廊、懸崖等,為大家營造出一個如夢如幻的“世外桃源”。該部電影播出後,西西里小鎮迅速成為了走紅的旅遊聖地。

淡雅溫暖是電影開頭部分的主色調,女主瑪蓮娜的出場更是將這種曖昧但不豔俗的氛圍推向了高潮。她身著一襲白裙,踩著5、6釐米的高跟鞋,行走在白色的石子上,腿、臀、腰、胸、臉龐,導演的鏡頭跟隨著孩子們的眼光一起,將這個不可方物的美豔少婦展現在大家眼前。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鎮上的男人們都為她傾倒,鎮上的女人們都嫉妒的發狂。導演用近乎狂熱和偏執的手法將瑪蓮娜的美展現到了極致,但也為她後來的不幸遭遇埋下了伏筆。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如果說成年人的眼光還夾雜了惡俗下流的偏見和陰暗潮溼的卑鄙期待,那麼正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孩子對於“美”的感受來的更加直接和純粹。導演借用孩子的眼光讓瑪蓮娜形體的性感昇華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美。不是粗俗下流的露肉,而是一種從心底對生活有期待的女人所展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她的期待就是她的可憐的丈夫——那個為法西斯賣命但卻不被善待的軍人,而正是沿著這條線,串連起了瑪蓮娜和她的丈夫兩個悲劇的人生。

有一個細節,當雷納多偷了瑪蓮娜的內褲,父母親發現後哭叫著嚷嚷是一件不可原諒的事情的時候,雷納多的妹妹說了一句:“內褲能給我嗎,真好看。”慌亂之中的一句話,成為了瑪蓮娜美麗的點睛之筆。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魯迅說:“一見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然而,在孩子的世界中,他們只有約略辨識美的目光,沒有成年人那麼複雜的聯想,正是這種簡單和單純,更加烘托了瑪蓮娜的美麗。

無論是雷納多對瑪蓮娜的偷窺,還是他自己的幻想,都被打上了“樸素”的色彩,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得體,性發育的男孩有了意淫的對象,美麗的少婦盡情的釋放著自己的魅力,這一切都渾然天成般的發展下去,如果不是那些事情的到來。

當戰場傳來消息,瑪蓮娜的丈夫身亡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鎮上別有用心的男人們開始蠢蠢欲動,他們沒有想到這名偉大的“烈士”——我們姑且稱之為“烈士”,是替他們去打仗,他們該要保護這名失去了丈夫的妻子,而是齷齪的想到了“她需要一個情人。”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雷納多的幻想拉開了這一場鬧劇的帷幕,在他的想象中,瑪蓮娜成為被釘上十字架的聖母,接受著人群肆無忌憚的“奸視”。他手中所持的紅色燈臺,成為瑪蓮娜悲劇開始的主色調。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紅色,大紅,紅的鮮豔欲滴,像火焰,又像致命的毒藥。鎮上的男人們輪流的試探瑪蓮娜,讓她惹上了官司,甚至失去了生活保障,政府不再為她發放補助,她的生活到了瀕臨絕望的盡頭。

其實,紅色就是意大利的象徵。從航拍圖看去,目力所及指之處,幾乎就是一片紅色,本來這樣的顏色是美麗的,但這段歷史,特別是這場法西斯的侵略戰爭,導演本身就是懷著堅定的反戰情緒的,他用了這樣諷刺的手法,將意大利這場曾經帶給無數人災難的戰爭予以強烈的批判。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當女主留著紅色的短髮,抹著最豔的口紅,被無數男人簇擁著點燃那一支菸後,她眼中泛起眼花。

“我不需要誰給我打火點菸,我需要的是一個能把我的煙從嘴裡拿下來的人。”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當戰爭結束,盟軍進駐小鎮,那些拉著瑪蓮娜出來毆打的婦女、曾經醋溜溜得不到瑪蓮娜而惡意中傷的男人們,又何嘗不是殺人放火的劊子手?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電影末段的色調轉為了滄桑而沉悶的灰色。當瑪蓮娜的丈夫驚喜的出現在鎮中,他沒有得到人們應有的尊重,這個曾經為了他們而戰的男人,失去了一條胳膊,也失去了人們應得的尊重。

他倒在地上,被人們玩笑和侮辱中傷的不得動彈。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導演用這種方式再一次的加深了瑪蓮娜丈夫——尼諾的悲劇色彩,一個人為國而戰本來應該是光榮的,榮耀的,可是他的人生和青春都奉獻給了墨索里尼那個狂熱的侵略分子。但他又是幸運的,因為比起他的妻子的遭遇,他簡直幸運多了,但這樣的幸運何嘗不是一種煎熬呢?

至此,導演用灰色的衣服、灰色的天空和灰色的人心強化了兩人生命的悲劇色彩。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有意思的是,導演安排了雷納多和他的女友與瑪蓮娜與她丈夫的偶遇,這樣的情節似乎是在告訴著我們:少年,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2、電影節奏的變化

電影的發展何以一直牽動著人心,尤其是在這部電影中,我們跟隨著瑪蓮娜的出場而心動不已,因為她的沉淪而懊惱不已,也為了最後她的略帶悲傷色彩的重回西西里而沉默,很大程度上,是電影的節奏很好的帶動了我們。

電影的開頭,雖然是交代了在這個國家以外,已經燃起了戰火,但在導演的鏡頭中,小鎮上的人們生活的愜意舒適,絲毫看不出戰火的引燃對這個小鎮的影響,這裡的人們生活的簡單而自然。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於是,我們的整個身心都放鬆下來,跟隨著雷納多的視角一起欣賞著少婦瑪蓮娜的美麗。

在敘事節奏上,前半段沒有任何的矛盾與衝突。小鎮上人們的流言蜚語也只是生活的調味劑,大家都知道,那是因為得不到的惱怒和女人們對她美麗的天然恨意,甚至女主瑪蓮娜的走路速度,也是非常的緩慢而穩定,因為她還很自信,她知道自己仍然有依靠,自己沒有什麼見不得人。

電影到了中期,導演明顯的將電影的敘事節奏放快,為觀眾營造一種矛盾衝突爆發的氣氛,正是這種氣氛的營造,為女主的悲劇色彩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雷納多不滿男人對她調情的言語砸壞窗玻璃後小鎮人們的追捕。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雷納多偷了瑪蓮娜內褲被家人發現後這個家庭爆發的矛盾。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牙醫自稱瑪蓮娜為自己“未婚妻”而引發的鬥毆。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法庭上人面獸心的律師激烈的辯論。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而此時的瑪蓮娜,只能穿著一身黑衣服,快速的通過廣場,她此時已經失去了當初的自信和優雅。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電影的節奏變得快速凌亂,刻畫了諸多的矛盾與衝突,這些矛盾與衝突又都矛頭鋒利的指向了瑪蓮娜。尤其是在父親去世後,她徹底的失去生活來源,只能依靠“賣肉”為生時,我們看到了一個孤苦無依的女人為了一塊麵包、一些食物而不惜名譽的悲慘。

直到瑪蓮娜被懷恨已久的婦女們揪出來剪完頭髮,瑪蓮娜裹上一身黑衣離開這個小鎮後,一切又都重歸於寂,電影的節奏又開始慢了下來,終於讓喘不過氣的觀眾深深地鬆了一口氣。

通過節奏的變化反襯人物的命運變化,是很多電影中慣有的手法,但朱塞佩·託納多雷將這種方式用到了極致,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強烈的保護女主的衝動。相較於很多目前影視市場上女主通過賣可憐、做作的表演希望贏得觀眾同情的人不一樣,貝魯奇在電影中沒有多少臺詞,但正是通過她的演繹,為觀眾留下了無盡的想象,才造就了永不磨滅的經典。

二、從歷史背景解析兩個人的悲劇人生

導演是堅定的反戰主義者,因此,從電影的總體調性上,這是一部極具諷刺意味的批判性電影。從女主角瑪蓮娜和她丈夫的個人命運入手,揭示了在那個時代,墨索里尼倡導的的法西斯戰略對於本國人民造成的傷害。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1940年春末,也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的幾天後,墨索里尼為了搶佔戰爭勝利的果實,匆忙對法國宣戰。

電影裡多次出現了有關這場戰爭的線索,並巧妙糅合進了電影中的細節之處。

電影開頭,少年雷納多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輛自行車,當他騎著車穿越廣場時,墨索里尼正在發表全國演講,此時,狂熱的意大利法西斯政府正在徵兵,他們的成功的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支持,連西西里這個與世無爭的小鎮都為之沸騰,瑪蓮娜的丈夫尼諾正是在這個時候被徵兵上了前線,開始了自己悲劇的人生。

然而另一邊,一幫孩子正在陽光下用放大鏡烤著那隻螞蟻,並用譏諷的口氣說:

“這小傢伙還不知道自己要死了吧。”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這個小傢伙,在這裡不僅暗喻了此後電影女主角的悲慘命運,更是暗喻了這場戰爭註定要失敗的結局。

但此時的意大利是狂熱的,被戰爭挑逗起來的人心,就像乾柴上的熊熊大火那樣不可遏制。

連小小的雷納多也不時用參軍這樣的藉口抗議父親對他的拳腳教育。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在這部電影裡,雷納多的父親雖然是一個貧窮家庭的小人物,但他所代表的角色愛家庭、開放、包容,甚至帶著孩子去完成了“成人禮”。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他也是一個堅定的反戰主義者。其實他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還處在理智當中的意大利人,他們無能為力,但他們懂得這場戰爭並不是正義的戰爭,他們就像是導演為意大利留下的希望。

在雷納多跟蹤瑪蓮娜第二次到她父親的居所時,小鎮的喇叭中又播放出關於戰事的最新消息:

“武裝參謀部宣稱,我們英勇無敵的戰士重創了······盟軍放出的不知名的武器,為了提高我軍在前線的士氣,所有市民的撫卹金,將被再度延遲發放。”

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軸心國的軍事進攻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他們開始節節敗退,甚至無力支付市民的撫卹金。而在這樣情況下的意大利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小鎮上人們扭曲的心靈就是這個國家扭曲心靈的真實寫照。

對於瑪蓮娜的美,男人們想到的只是瘋狂的佔有,不顧她的男人此刻正在戰場上為他們拼殺;而這裡的女人,從來沒有自我的概念,以男人的愛好為自己的愛好,時時刻刻都提放著這個可能搶走她們男人的女人。

當時的意大利國民已經窮困到了什麼程度,雷納多的媽媽曾經抱怨過:

“他們給我們的東西都是廢物。”

而雷納多的父親說:“蘇聯也是那樣子。”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在意大利的國內宣傳中,萬惡的法西斯政府對國內的人民極盡剝削壓榨,還通過宣傳,讓自己的國民覺得其實國家都是一樣,這更加凸顯了政府的作惡多端。

當戰爭結束,缺了一支胳膊的尼諾奇蹟般的重新回到這個小鎮上時,這名戰鬥英雄受到的卻是大家的冷嘲熱諷,他氣憤的說:

“我真不該為你們這幫人上前線打仗。”

從兩種變化和歷史背景,分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雙重悲劇色彩


這部2000年上映的經典電影在諸多細節之處都展現了導演的功力,更加高明的是用色調和節奏的變化凸顯了主人公的悲劇人生。在任何時候,沒有誰可以脫離國家而獨善其身,導演借特殊時期的悲劇故事,強烈的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導演借《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這部電影表達的只是:這是瑪蓮娜和她丈夫的悲哀,是小鎮上每一個人的悲哀,更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外界的戰火永遠都都沒有燒到這片土地上來,但小鎮內燃燒著的慾望之火卻永遠都難以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