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理解孩子嗎?

之前我們全家在泰國旅行(點擊可回看文章)的時候,後面幾天租了普吉的一棟2層小樓。

你真的理解孩子嗎?


臥室都在樓下,有天晚上,小葉子想自己上樓拿點吃的,結果不一會兒傳來了她的哭聲。

原來是到2樓的樓梯燈關了,樓上漆黑一片,她走到一半,覺得太黑,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本能地害怕起來。

老公趕緊去哄:沒事啊,爸爸把燈給你打開。

但孩子沒有平復,還哭著

我走過去抱著她,和她說,“這裡剛才好黑啊……媽媽在這裡了。哎?你本來是在房間看動畫片呢是不是?看的什麼動畫片來著?哦,是說泰國話的,咱們聽不懂、這邊才有的動畫片。”

你真的理解孩子嗎?


老公一臉不解,覺得我這扯啥呢,我繼續,“然後你和爸爸媽媽說,我想吃東西,我餓了。然後爸爸說,樓上桌子上有香蕉,你想去的話自己去拿吧。”

小葉子好像陷入了回憶,顧不上哭了,我繼續和她回憶,“然後你就打開門,哇,要走長長的樓梯,第一個臺階你是邁的左腳還是右腳來著?”

“我……我不記得了。”小葉子搖搖頭。

“嗯,好像是……右邊?臺階有點高,你要把腿,像這樣,高高的邁起”,我配合著腿部的動作,越往高走,是越暗了,還是越亮了?”

“越暗。”小葉子撇嘴說。

“是啊,燈是關著的,小葉子還是走啊走啊,到中間了,往前看,發現,到頂了嗎?”

“沒有。”

“嗯嗯,所以你,害怕了?”

小葉子點點頭,抱緊了我。但明顯是在尋求安慰,已經不是最初的驚慌了,情緒也基本平復了。


後來,我們教她害怕時,可以叫大人提前開燈,也可以唱著歌上去,害怕獨自上樓的情形,就再沒出現了。


和老公聊起這件事時,他有點詫異,問我之前是要轉移注意力嗎,怎麼還扯到動畫片去了?

其實我是故意的。

有轉移注意力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我在

運用“複述故事”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療愈負面情緒、恢復平靜。應對孩子發脾氣,這個方法同樣有效。

為啥有效呢?

要從瞭解孩子大腦的結構開始。

孩子3歲前,咱們一定都感受過娃的各種“無厘頭作鬧、很難講道理”吧?傳說中的terrible 2、Horrible 3不是啥玩笑話,3歲前的孩子確實難搞,因為他們的右腦,佔據了主導地位

右腦管什麼呢?美國著名的積極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做了一輩子的大腦研究,他發現,就像這幅圖裡描述的這樣:

你真的理解孩子嗎?


右腦比較直觀、感性,更像是個天馬行空的藝術家,主要處理的是身體感覺、原始情緒和個人記憶,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

而相對於右腦,左腦要“嚴肅”得多,更像是個較真的科學家:注重邏輯、語言文字、求實,熱愛並渴望秩序。

右腦過於發達,可能會挺混亂;左腦過於發達,又會有些刻板。

而且還有個讓人沮喪的事實是:即便孩子過了3歲,也不意味著情緒自控力就有多強,因為從生理發展來看,負責情緒管理、靈活適應、決策分析的“前額葉皮層”要完全發育,得等到25歲。

所以這中間真給父母出了個難題:大腦還沒發育完全,情緒管理能力本來就是弱的,總不能坐等孩子25歲才能有些自控力吧?

你真的理解孩子嗎?


所以丹尼爾·西格爾的建議特別有智慧,我們可以衝著孩子的左腦發育使使勁兒,讓左右腦聯合,這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概念“

全腦教養”:

也就是說,左右腦的協調發育缺一不可,一方面,孩子需要保持對情緒的感知力而不是壓抑它們;但另一方面,也要多多訓練左腦,讓它的邏輯、語言威力發揮作用,給右腦的“衝動”滅滅火。

這其中,“複述故事”就是刺激左腦啟動、並將左右腦聯合的最好方法。

複述故事的過程,像我和小葉子說的那些,不僅僅是在梳理前因後果,而是要讓孩子調動左腦,去理清事情的經過、搞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兒。

你真的理解孩子嗎?


為了把故事複述得明白、合乎情理,左腦就必須運用語言(說話)、邏輯(先發生了什麼、再發生了什麼)把整個事件整理好,孩子會從中知道,情緒是怎麼來的。

而在複述過程中,會有大量的回憶的畫面、細節,這其實是在回應孩子的“右腦”:有畫面、有身體感受、有自己的體驗。

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情緒管理”書籍或者課程,都會提到“寫日記”是個特別好的療愈方法,因為也是在同時聯合右腦的畫面、情緒,與左腦的邏輯、語言表達

還有我們常說,要讓孩子識別情緒的“名字”,邀請孩子表達出來(快樂、傷心、憤怒……)因為和語言表達相關的,就是左腦,調動左腦來思考右腦負責的事兒,就是通往平靜的道路呀。

你真的理解孩子嗎?


我特別喜歡這個方法,也經常用在小葉子發脾氣的時候。

比如家裡最近買了個小滑梯,倆孩子正玩得歡,突然姐姐就不樂意了,衝著弟弟喊:“我的!你下去!”

這是最直接的右腦情緒反應。

你真的理解孩子嗎?


我的做法是什麼呢?

——倒帶、複述故事

捋一捋這個事兒:


“中午爺爺把小滑梯組裝上了,然後小葉子好開心,滑了兩次就說,不好玩,我不玩了……


後來弟弟睡醒了,開始玩,小葉子覺得,和弟弟一前一後玩,好開心啊……然後呢?小葉子還發明瞭什麼玩法?哎?你們是怎麼坐到一起的?然後啊……”

小葉子這小眼珠,咕嚕嚕的轉,這是特有的陷入回憶時會有的身體語言,而隨著回憶的畫面越來越生動、邀請她補充越來越多的細節並表達出來,這個過程下來,怒火真的可以平息大半。

你真的理解孩子嗎?


而我更開心的倒不是一次衝突的解決,而是不斷的促進了孩子的大腦,去嘗試瞭解自己經驗的意義、理解內心體驗的過程,並幫她整合了左右腦

而未來,不管是再面對各種可能引發失控的情緒、經歷各種可能的創傷事件,我們永遠都不會覺得,這樣的準備太少。

“記得……的時候發生了什麼嗎?”

“接下來發生了什麼呢?”

“然後呢?”

“是這樣?還是那樣?”

願我們幫助孩子,成為講故事的高手,送給他們這份,一定會受用終生的自我療愈禮物:)


作者:吉吉。二寶媽,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願與娃一起慢成長。

微信公眾號:manchengzhang123

個人微信號:花時間: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