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夷妙計救襄公:一國之首被俘得以全身而退,不割地不賠款

越是急於得到的東西,越要淡然處之,不能讓你的敵人知道。

春秋時期,在齊桓公去世不久後,宋襄公挾平定齊國內亂之名,招集多國國君會盟,意欲眾人推舉自己為盟主,效仿齊桓公稱霸江湖。結果卻被楚成王設計活捉,留下一段屈辱的經歷。但是,在大哥目夷的一番風騷操作之下,不但使宋襄公得到了釋放,還沒有任何割地賠款等喪權辱國之事發生,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宋襄公為什麼想做天下盟主?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想效仿齊桓公,羨慕齊桓公取得的巨大成就。

公元前651年,宋襄公(子茲父)繼位,這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國君,他奉行仁義治國之策,並且一心想恢復祖上曾經的榮耀。在繼位之初,宋襄公就參加了齊桓公組織的葵邱會盟,看到齊桓公率領多國國君和使臣朝拜天子,極有威儀,內心非常憧憬羨慕。而齊桓公看到子茲父在守孝期間也過來參會,非常感動。加上聽說他還有讓國之美,有仁義之名,也非常欣賞他的為人,以立儲之事,委託宋襄公照顧世子。

目夷妙計救襄公:一國之首被俘得以全身而退,不割地不賠款

春秋


二是光宗耀祖,提升宋國門面。因為宋國是商王室後裔,於周為客,甚至可用天子禮樂祭祀先祖,與其它大部分諸侯國有所不同。

在周朝分封的諸國之中,宋國是很特殊的一個,因為宋國是商王室後裔,於周為客,甚至可用天子福樂祭祀先祖,與其它大部分諸侯國有所不同。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宋襄公上臺8年之後的公元前643年,威名赫赫的齊桓公去世。作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也是取得成就最大的霸主,齊桓公創造了許多令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尊王攘夷,懲強扶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令同時期各大國羨慕,小國仰仗,使齊國的實力達到了巔峰狀態。但是,在他離世後,由於繼承人的問題,齊國突然出現了動亂,數個兒子互相攻伐,爭奪君位。其法定繼承人世子昭不得不向西逃到宋國,請求宋襄公的支援。

於是,宋襄公糾集衛國、曹國、邾國,四路兵馬,合作一隊,將作亂奸臣及各公子殺的人仰馬翻,將世子昭送上君位,是為齊孝公。平定了齊國之亂,並安排了世子昭上臺,宋襄公以為不世之功,內心逐漸膨脹了起來。

二,宋襄公怎麼被楚成王俘虜的?

想起齊桓公和管仲一眾王侯將相,也是苦心經營了二十多年,方才舉起盟主的旗幟,宋襄公實在是等不及。但是宋國國力不逮,恐各國不服,大臣公子蕩建議,可以藉助大國力量,爭立盟主,當上盟主之後,再借助各國諸侯力量,打壓大國。彼時齊國剛定,楚國勢力正強,於是宋襄公派人約會楚成王,於齊國之地會盟,學習齊桓公做衣裳之會,不帶一甲一兵。目夷勸諫宋襄公,楚國向來不講信義,必須帶兵前往,以免節外生枝。但是宋襄公以仁義為先,堅決不允,只讓目夷及極少一部分人員隨從。

楚成王早就看不下去宋襄公的行為了,提前安排了上千名將士,帶好兵器,偽裝成隨隊人員。在宋襄公與楚成王為爭奪盟主之位面紅耳赤之時,楚成王朝臺下一揮手,宋襄公立即被包圍俘虜,直接捆了。

目夷一看形勢不對,但沒有一甲一兵,亦是無奈,只得趁著一片混亂逃回了宋國。


目夷妙計救襄公:一國之首被俘得以全身而退,不割地不賠款

宋襄公“仁義”之師

三,目夷是如何計救宋襄公的?

1,軍隊做好作戰準備。

雖然宋襄公被劫,但是宋國軍隊尚未有任何損失,目夷逃歸後,司馬公孫固立即調集兵力,整頓甲兵,三軍用命,守住各處城門,如鐵桶一般,堅固無比。

2,推立目夷為國君,管理國事。

為防楚國挾襄公之軀而予取予求,於是目夷代理國君,以避免楚國要挾。在這種危急形勢下,正常人的思路都打不贏,只有“不正常”的人才能取勝。這場爭鬥打的不只是軍隊和國力,更是心理。

楚成王帶領大軍,押著宋襄公,來到宋國都城睢陽,大將鬥勃向城上講話:宋君在此,早早放下城門受降,不然你們的國君可就性命不保了!

公孫固毫不客氣:我們已經擁立了一位新的國君啦,舊國君被俘,已經辱沒宋國尊嚴,要殺要剮,隨你的便,我們宋國兵士未曾損失一員,要打就放馬過來,要投降沒門!

楚軍大怒,立即發兵攻城,但是睢陽城守衛甚為嚴密,一連數日,均無功而返,還損失了不少將士,非常惱火也很無奈。想繼續進攻,宋國軍士戰力頗強,防守嚴密,並且新國君極得人心,貿然進攻,只會損失更多,並且兵士遠征,補充給養也很有限,也無法維持更久。如果直接退兵,又沒什麼所獲,宋襄公成了一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肉,好不尷尬。再說了,如果殺了宋襄公,對宋國也沒什麼損害了,反倒給自己留下一個無德的罵名,招致各諸侯反感。如果放了宋襄公,什麼好處也沒撈到,又心有不甘。如何處理他,成了楚成王的一個難題了。最後無奈之下,只能找魯僖公出面調停,釋放了宋襄公。

待諸侯散去,宋襄公一片失落,想到自己母親所在的衛國去避難,目夷早已安排人打聽到消息,立即將宋襄公請回,繼續做宋國國君。

目夷當初如果逃回宋國後,一片慌亂,六神無主,那麼宋國勢必要被楚國狠狠地宰割一把,賠了夫人又折兵,損失巨大。而在其一番精彩運作之下,巧妙隱藏了自己真正的目的,使得宋襄公得以順利歸來,唯一損失的,可能就是宋襄公的臉面了吧。

當年鮑叔牙妙計救管仲,用的也是這類妙計,越是想要得到的東西,越是不能被競爭對手發現。為了不讓他被魯國殺死,派隰朋以“小白必欲親手殺死管仲,以報一箭之仇”為由,生致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一段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