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Single___


死了就管不到人了,畢竟什麼都灰飛煙滅了,但餘孽還會禍害世人,甚至遺臭萬年


天高地闊ing


通熟講:一個國家的最高發號施令者沒有有效能力治理管理好國計民生,而造成民不聊生,那麼這個統治權力機構還能運行存在的可能嗎?


蔡政生


這兩句話闡述的是人與政之間的關係,二者之間,人是決定因素,政是被決定因素,這段話出自《中庸》,完整的講應該是“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為政之道,以人為本。

這段話中的“政”是魯哀公從一個國君的視角提出來的,他問孔子怎樣才能對魯國進行有效的治理,孔子則用“地道敏樹”的例子,告訴魯哀公推行政治舉措的大原則。

“地道敏樹”是講植被對土壤性質的反映很靈敏,什麼性質的土地,就會長出什麼植被,所以要想保證一塊土地的豐收,首先就要選對種植的品種,比如酸性土質適合種什麼,鹼性土質適合種什麼,這都是要事先弄清楚的,否則就無法保證最後的收成。

明白了這個道理,以此類推,也就明白了為政的道理,原則就是“人道敏政”,國家推行什麼樣的政令,也要先做好調查研究,要對民眾的需求有所瞭解,要能靈敏的體現出民之所需,而不是閉門造車的空想,更不能死搬硬套前人的經驗,這都是行不通的。

所以治理國家,就要懂國情,懂人情,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制訂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政治舉措,在推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民眾的認可與支持,這樣就打通了國家上下的通道,才能上下齊心的推動國家不斷走向強盛。

所以國家的政治舉措,要由人來制定,也要針對人來制定,什麼樣的土地就種什麼樣的植物,什麼樣的民眾,就要制定什麼樣的政治舉措,植物與土地匹配了,就能豐收,政治舉措與民情匹配了,國家就能強盛。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政治,要以人為本,把“人”這個元素擺對了,這個政治就是成功的,否則就是政治上的失敗。

為政最高境界,不是一味的遷就,而是引導。

上面講的只是為政的第一層面,使國家從上到下貫通無礙,做到君民齊心,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互信,第二個層面,還要繼續引導,向縱深方向發展,這就是孔老夫子為什麼還要再加上一句“政也者,蒲盧也”的道理。


“蒲盧”也就是果蠃,是一種細腰蜂,它們在產卵的時候,經常會抓一隻螟蛉過來,然後把卵產到它的身體裡,等卵孵化後就拿螟蛉作食物,所以古人就錯認為蒲盧不會產子,它們只是把螟蛉抓來進行馴化,然後就變成了自己的後代。

放到為政的層面來看,這是需要很高明的駕馭手段的,先是要把民眾與政策進行磨合,等到磨合的很默契的時候,再逐漸的向政策中填充預先準備好的元素,把它打造成能引導民眾向既定方向邁進的有效工具。

以儒家的理念來講,就是要把政策打造成能實現《禮記.禮運.大同篇》中“大同世界”的引導工具,這才是儒家一系列政治舉措的最高境界。

這一切都需要人來制定和規劃,一絲一毫的差池也出不得,所以後面孔子才重新強調,說“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因為做這樣的事,對操控者的要求是極高的,不但要具有獨特的政治遠見,而且還要有極其高明的政治技巧,這樣才可以。

總結

總之,“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中蘊含了非常高明的政治智慧,這是前人經過長時間的總結後,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借鑑,更值得我們弘揚。


澡雪堂主談國學


這是幾千年人治社會無藥可救的絕症。所以,人民一直期待生活在基於平等原則建立的法律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法治社會,有尊嚴的安居樂業。


草民879


封建統治社會,只有明君清官當政,老百姓才有好日子過,社會才能穩定發展。一旦暴(昏)君贓官當政,老百姓只能受苦受窮,社會就會動盪不安,這就是人治的惡果。

只有加強法制建設,依法執政,依法治國,依法保障人民的權益,才能杜絕人治的現象發生。只有這樣,才能彰顯社會的公平正義,社會才能和諧穩定的發展。


草堂信步慢行靜思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這種說法,不是絕對的。在中華歷史的封建王朝時代,一個皇帝駕崩了,他的兒子繼承了皇位。雖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是更換一些臣子。但是,政治路線和朝廷的王法沒有變。皇帝的人亡,政沒有息。就是改朝換代了,封建王朝的政治路和王法沒有變,仍然用的是孔子“克己復禮”、“三綱五常”的思想體系,進行統治人民。除非是徹底地推翻了封建王朝,走社會主義道路。

在蘇聯的10月革命後,無產階級的偉大領袖和革命家,列寧逝世了,斯大林繼承了革命的意志,仍然走社會主義的道路,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列寧的人亡,政沒有息。只是斯大林逝世了,由於接班人的軟弱無能,被赫魯曉夫奪權之後,否定了斯大林的一切,搞修正主義,復辟資本主義。從而使共產國際,土崩瓦解。斯大林的人亡政息了。


海闊天空146023514


邀功盡利?無論誰,無論貢獻大小,皆是站在眾人先賢、先輩巨人的肩上,經歷無數革命先烈和最廣大人民前赴後續的艱苦奮鬥……為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從而走到一起,不論職業職位、身份地位。如果說有功屬於誰,歷史的功勳功屬於人民,屬於民族的、國家的,是屬於人類文明的。


給你頒獎章


歷朝歷代,哪一個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又有哪個朝代不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呢!

再好的朝代、政權、都不可能有長遠的傳承性、繼承性、發展性...它們只能慢慢成為歷史。然而,變遷就是最大的可能性,每個時代發展與變遷,終歸成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走向!


神精鳥


縱以長空做紙,四海為墨。但也難以寫盡一個至簡至極的(人)字之內容!

個體之間永遠存有…差異!出生、教育、經歷(等等)必然不盡相同。故而對紅塵的認之與感受也會自生偏重。。尤其是在手握權柄,可以決定他人命運與事物走向之際。(人)的複雜性即會自然流露、、不論是什麼選擇!皆不奇怪。。


大莫僧人


現代中國人讀不懂古典文獻,才是最悲哀的,文化延續性到此而絕。

這段話是下定義,亦即“人治”的定義,跟“有治人,無治法”是一個意思。與政治學上說“終究是由人執行法律”是一個意思,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法要靠人執行,執行不當,即是失去法治。有人想象別人監管就是好制度,殊不知監管之人亦可以枉法縱私,你又要再設監管去監管原先監管之人,如此扯貓尾,監管鏈越老越長,實際更失效,明代錦衣衛之外,又設東廠西廠,即是因此,而明政治之黑暗,亦是中國古代史登峰造極者。

在一個失去誠信、全體拜金、有自我無集體的社會,你指望什麼法律體制可以得到公正切實的執行?真以為寫下幾部磚頭厚的法律條文就是法治社會?老子云“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別又是讀不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