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超市否认“大数据杀熟”,杀熟风波频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推荐语:杀熟,其实真的是一个超级常见的事情,也是商家题中应有之意,谁都这么干


今年的三八节,一部分小姐姐可能过的并不快乐,因为有些人在天猫超市剁手后发现,即便自己是88VIP,但是同样的商品,售价要比别人的贵。

网友发现这一问题后,不仅联想到了2018年的“大数据杀熟”事件,怀疑天猫超市这次又一次开启了“杀熟”模式。

但是随后天猫超市对此进行了回应,价格不同是因为设有“新人专享价”策略,而且新人专享价标签在三八节活动期间没有被正常显示,这才造成了同款商品不同价的误解。


天猫超市否认“大数据杀熟”,杀熟风波频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从天猫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事儿完全是一个误会而已,大家不要放在心上哈,该吃吃、该喝喝、该买买。

可是网友却对此不买账,随后天猫超市官方微博评论区下方被贴上了一张图,图片显示六部手机的六个账号中,在同款商品的页面显示了三个不同的价格:24.9元、21.9元、16.03元,而且两个88VIP的价格还不同。


天猫超市否认“大数据杀熟”,杀熟风波频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天猫超市否认“大数据杀熟”,杀熟风波频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如果16.03元是新客专享价,那网友们就问了,中间的21.9元是个什么鬼?更不要说还有其他用户页面显示的35.64元的价格了。


天猫超市否认“大数据杀熟”,杀熟风波频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很显然,天猫超市对此事的解释并没有让大家满意,当然,对于背后的真实情况,我们也不会去妄加猜测,今天咱们就借着这次风波来谈谈零售电商的“大数据杀熟”。

离不开网购的我们,想必对大数据杀熟已经很熟悉了,对于同样的产品,老客户页面显示的价格反而要比新客户的高。

这事儿搁谁谁生气,作为一个老客户,我不止一次的照顾你的生意,到头来卖给我的价格竟然比新客的贵,这事儿,你给我好好解释一下。

其实,这种情况上面天猫超市已经说清楚了,完全是因为“新客专享价”造成的。


天猫超市否认“大数据杀熟”,杀熟风波频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店铺如果要盈利,就要卖出更多的货,老客户已经是固定客群了,为了获取更多流量,就必须要挖掘更多新客户,那么新客户第一次来怎样才能促成成交?给你一个新客专享价或者给你一张新客专享券,用低价来吸引你下单。

这就是新客专享价或者新客专享券的营销逻辑。

所以,这里的“大数据杀熟”准确来说,应该叫“大数据揽客”。

而对于老客户来说,其实一些商家也会有老客专享价或者老客专享券,来引导你再次下单。

这种情况体现在你购买了一件商品后,再回到商品详情页看时,价格会降低,右侧随之会出现一个类似“老客专享价”的标签。

对于这种商家来说,虽然他的做法本质还是为了卖货,但照顾了老客的情绪,并不会让人感觉他是在“杀熟”。


天猫超市否认“大数据杀熟”,杀熟风波频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所以,我们跳出来看一下,商家的种种营销行为,总是在围绕两个方面进行,“拉新”和“复购”。

而这种种营销策略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经济学名词: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猛一看貌似有点贬义,但其实并不是用价格来歧视不同的消费人群,它是一个中性词,也叫“差别定价”。

它指的是针对不同消费者所采取不同定价的策略,分为三级。

一级价格歧视,是按人定价。比如我们常见的“看人喊价”,在菜市场,一个精明的菜贩,给年轻人的价格和给老大妈的价格肯定不一样,所以,论砍价的重要性。

二级价格歧视,是按量定价。买的多就便宜,虽然现在猪肉涨价了,你买一斤猪肉和买一吨猪肉,价格肯定不一样。

三级价格歧视,是按类定价。比如坐公交车,学生卡和老年卡就是比一般人的要便宜。

其实价格歧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至于为什么会存在这一现象,这就涉及到经济学知识了,不在咱的专业范围内,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百度。


天猫超市否认“大数据杀熟”,杀熟风波频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现在咱们回头来看看,零售电商的这些营销策略属于哪种价格歧视呢?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这些营销行为都是围绕价格歧视展开的。

在网购刚兴起的那段时间里,电商平台并未掌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所以价格一般都是明码标价,你来了我就卖给你,简单透明。

但是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电商平台利用了这一工具,对我们进行了大数据采集,这些数据包括用户的年龄、性别、地理位置、消费习惯等等,有了数据就要分析,分析的结果就是平台为我们每一个人绘制了一幅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把我们所有的习惯和需求乃至潜在需求都写在了脑门上,至此,我们一旦进入平台购物,我们需要什么东西,我们是否会为高质产品付高价,我们是否喜欢搜集优惠券进行抵扣,平台都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才会有今天的千人千面。


天猫超市否认“大数据杀熟”,杀熟风波频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千人千面是个好东西,对于平台来说,它不但会根据我们的用户画像为我们精准推荐商品,还会分析我们的消费习惯,对我们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如果你喜欢搜集优惠券,那说明你对价格比较敏感,因此平台更多的会给你推荐低价或者有优惠的商品;如果你购物比较干脆、不愿花时间研究优惠策略,但对品质要求高,平台就会给你推荐高品质的商品,虽然这些商品价格或许没那么实惠。

对于商家端来说,他们会利用千人千面对我们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

拍下立减、拍下送赠品、限时折扣等,这些是为那些进店后犹豫不决的人准备的,好让他们尽快下单。

团购、砍价、裂变优惠券等等,这些是为了拉新准备的,不得不说,拼多多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

多件多折、满赠、满减这些,是为了提高你的客单价的,通过这些优惠,你不知不觉买了更多东西。


天猫超市否认“大数据杀熟”,杀熟风波频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大数据搜集了我们的信息,通过千人千面,反过来对我们实施精准营销,在这个点上,千人千面却不是个东西。

精准营销充斥着价格歧视,表面上看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购物体验,但对商家来说,其实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