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王的背後:溫莎王朝的巔峰與至暗時刻

文/段宇宏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創造了兩項空前紀錄:當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又是英國曆史上最長壽的國君。女王的“超長待機”將兒子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熬成71歲白髮老頭,孫子威廉王子也已經變成中年禿頂男人,但她93歲仍然身體硬朗,容光煥發。

女王是國家的象徵,在公眾面前需要剋制情緒,時刻以典雅華貴的姿態示人,用和藹慈祥的面目爭取國民的愛戴;但她又是女性,還兼有女兒、妻子、母親、婆婆、祖母等角色,會與普通人一樣經歷家庭的波瀾與痛楚。王室的一舉一動都被“無微不至”地關注的輿論環境中,媒體從來不考慮女王的情緒,只關心大眾的獵奇需求。

伊麗莎白二世如何在各種角色之間切換,獲取一個平衡點,撫慰自我內心,贏得民眾信賴,真需要強大的心靈和非凡的智慧。女王就像她所代表的“溫莎王朝”,體會過巔峰,經歷過至暗。

不容易的世界第一王室

如今世界上還有47個君主國家,可並不意味著有同樣數量的王室。英國女王同時兼任本國之外17個國家元首之職,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巴哈馬、格林納達等國皆尊英女王為首。這種現象獨一無二,英國王室堪稱全球第一王室,女王則是全球第一元首,英國王室歷來是全球媒體追逐的對象自不足為奇。

若有一個機會擺在面前,可以成為王室成員,世界上恐怕沒幾人能拒絕如此誘惑,那是無限榮耀的身份。在有些國家,作為王室成員意味著擁有享受不盡的富貴和超越常人的特權。揮金如土的中東王子可不只是傳說,泰國的法律禁止人們對王室有任何非議。

英國王室成員當然也享受著特殊的尊榮,女王參加盛會時的古典式排場在其他國家亦不多見。2019年10月14日,伊麗莎白二世戴著王冠登上金馬車,在御林軍騎兵團護送下前往議會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宮,她將在那裡發表即位以來第65次御座演講。時值英國處於脫歐最敏感時刻,女王演說中將就此表態,格外引起全球矚目。

抵達威斯敏斯特宮,身著中世紀服飾的號手站立門旁吹完一段號樂,四個兒童在女王身後捧著她長長的王袍,女王與丈夫菲利普親王牽手緩步進入大廳。落座之後女王發出命令,“黑杖傳令官”女爵士莎拉·克拉克手持烏木手杖前去通知眾議員們議會開幕。

傳令官進入眾議院大廳前,大門突然關閉,然後她用手杖叩門三響,大門重新開啟。這並非什麼意外事件,而是御座演講前的標準流程,既體現君主威儀,又展示“王在議會,議會代王行政”的合法性,同時還表達了眾議院民選產生,在君主面前擁有獨立性的原則。

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像英國那樣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為一體,從政治生活到日常風俗,還能追尋到諸多的中世紀元素。英國又是世界上第一個憲政國家,從那裡開啟的工業革命把人類推向了現代世界。

如果對女王和她的家庭感興趣,容易驅使我們產生更多好奇心,試圖進一步瞭解蘊含在她王冠上的政治傳統和她身後的溫莎王朝。英國記者湯姆·利文的著作《溫莎王朝》則滿足了讀者對這個家族的全部好奇心。

在憲政發源地的英國,王室成員享受尊榮的同時也要承受更大的壓力,他們甚至比平民擁有更少的權利與自由。他們不掌握實際的權力,他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工作,他們沒有表達政治立場和黨派傾向的“言論自由”,他們也無法阻止媒體對他們的批評,他們對自己的終身大事甚至不能完全做主。

湯姆·利文分析說,英國王室能夠存在至今,主要是依靠歷史遺風,也就是家族中森嚴的等級制度和禮教傳統。“他們沒有第二個選擇,只能按照這一方式延續傳承。所謂聖佑吾民的封建禮教如今早已被歷史所埋葬,然而溫莎家族至今仍堅信不疑的是,上帝賦予他們的責任就是要統治管理他們的子民。”

作者想告訴我們,現在的英國人當然已不會認同有些人生而高貴這種觀念,但由於歷史傳統與英國憲制的特點,溫莎王族的尊貴既高於萬眾又需要討好國民,有時候又不如普通民眾。

那麼英國王統如何傳承,王朝從何而來呢?中國數千年來天下輪流坐莊,家姓王朝此興彼亡,國人聽說日本皇統號稱“萬世一系”頗感吃驚,即千年以來皇位始終在一個家族之內傳承。有趣之處在於英國的王統傳承情況介於中日之間,既有姓氏更迭也有血統傳承。

數風流還看溫莎

公元五世紀到九世紀,英國處於七國時代,其中的威塞克斯王國最終兼併其他六國締造了統一的英格蘭。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率兵登陸,殺死英格蘭最後一位本土國王哈羅德,創建諾曼王朝。從諾曼王朝至今,歷代英國王室都來自外邦,但各朝王室又有血緣關係,這歸因於封建時代歐洲各國大貴族們互相通婚的結果。

若按家譜追溯遠祖血統,伊麗莎白二世是公元8世紀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的後裔,但女王所代表的溫莎王朝亦非起源於英國本土而是來自德國。溫莎王朝的前身叫作“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前身是來自德國的“漢諾威王朝”,名號不同卻一脈相承。

1901年漢諾威王朝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女王的丈夫是來自德國“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阿爾伯特親王,他們所生之子愛德華登上英國王位,稱為愛德華七世。愛德華七世的王位雖然來自母親,他繼承的卻是父親姓氏,按照歐洲的繼承法則,王室更姓就算開創了新王朝。

愛德華七世的兒子喬治五世在位期間爆發了一次世界大戰,英德成為敵國,國民反德情緒高漲。喬治五世為展現“王室與國民同心抗擊德國”的意志,將德國味濃厚的“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名號更改為英倫風十足的“溫莎”。溫莎是擁有千年歷史的王家城堡,歷代英王喜歡在那裡生活,維多利亞女王夫婦也將溫莎作為主要居所。

伊麗莎白二世原本無緣王位,她能戴上王冠是因為曾轟動世界的王室事件。喬治五世駕崩後長子繼承王位,稱為愛德華八世。這位國王愛上離異兩次的辛普森夫人,因為英國君主同時兼任國教最高領袖,國教無法接受一個離婚兩次的王后,愛德華八世被迫在婚姻和王位之間做出抉擇。最終他決定放棄王位,締造了一段“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傳奇。愛德華八世退位後改稱溫莎公爵,王位只能由他患有口吃的弟弟喬治接替。意外登上王位的國王稱為喬治六世(電影《國王的演講》中的原型),正是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

《溫莎王朝》讓我們領略到這個王朝與歷代王朝最重大的區別在於它遭遇了“千年未有之變局”。溫莎王朝經歷過“大英帝國”全盛期最後的輝煌,喬治五世在位的1922年,王國總面積3200萬平方公里,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帝國,不愧“日不落”之稱號。緊接著遭遇兩次世界大戰殘酷洗禮,帝國從全盛急速走向衰敗。

英國女王的背後:溫莎王朝的巔峰與至暗時刻

《 溫莎王朝:帝國巔峰與至暗時刻 》

歷史上英國左翼陣營中始終有股“共和主義思潮”,希望廢除君主走向共和。這種思潮雖然從未成為主流,但始終是懸在君主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二戰後左翼思潮勃興,民主共和思想在全球崛起,君主制再次遭遇嚴峻挑戰,伊麗莎白二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登上王位。

深受國民喜愛的戴安娜王妃聲名最盛之際,風頭蓋過婆婆,這婆媳二人可說是新聞出版界的“流量之王”。王妃去世使媒體批評矛頭直指女王,各種小報甚至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和流言攻擊女王和她的家庭。支持取消君主制的比率一度達到最高的25%,可說是女王與溫莎王朝的至暗時刻。

事實證明溫莎王朝經受住了考驗,女王本人憑著智慧再次將君主制和王室從低谷中拯救出來。當前的民調顯示,80%的英國民眾仍然支持君主制,愛戴他們的女王。不過女王百年之後,查爾斯王子會順理成章繼承王位,根據傳統,王室更改姓氏就意味著“改朝換代”,伊麗莎白二世將是溫莎王朝最後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