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省的督軍,權力非常大,威風八面,到底能擁有多少軍隊?

繁華萬里


由於民國軍閥與清末官僚隊伍有著千絲萬縷般的關係,所以民國肇始時,軍閥們在一定程度上是繼承了清代的官制。

如督軍一職,其實就類似清代的總督,總督可以說是清代地方上最高行政長官,通常是節制一省至三省的政務和軍務,如閩浙總督左宗棠、兩江總督李鴻章,陝甘總督林則徐,他們直接向皇帝負責,在地方上握有軍政大權。


後來民國的軍閥為了凸現與前朝的進步性,將總督的職稱改為了督軍,但在本質職能上並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督軍依然是地方上最大的官員,依然掌控著一省及多省的軍政大權,而且變得更為獨立,最終形成了多路軍閥割據的局面,實際權力不遜於東漢末年的州牧、晚唐時期的節度使,可見民國的督軍一職含金量之高,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至於各路督軍管轄多少兵馬,這個是沒有硬性規定的,少的有幾萬人,多的可達幾十萬,督軍軍事實力的強弱與否更多在於其所在省的地盤大小和人口數量。像奉天督軍兼東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由於地盤擁有三個省,所以兵力有二三十萬之多,像雲南督軍蔡鍔,由於雲南地處偏遠人口相對少,所以蔡鍔的兵力還不到五萬人,而山東、河南、江蘇這些人口基數大的省份,這些地方督軍的兵員自然也不會少哪裡去。


民國時期各省督軍的兵員是不太好統計的。

一是因為局部戰爭頻繁,今天我聯合他打你,明天你聯合他打我,軍閥之間為了土地和資源的爭奪不惜用武力來解決分歧,雙方兵員的補充和損耗往往跟不上數據的統計,還容易發生虛報的現象。

二是因為變動性武裝太多,比如剛收編的雜牌軍、流氓土匪隊伍,他們不滿意現有待遇,不想幹就帶著隊伍投奔了別的軍閥混飯吃,或者是重新落草為寇,令軍隊組織的整體變動性太大。
三是因為兵員數量水分比較大,由於連年征戰,各地優質兵員稀缺,而招募壯丁的指令不斷,所以各府縣常常用老弱殘兵來湊數完成上級徵兵要求,而這些殘兵老兵空佔了軍隊的兵員名額,但卻是不能上戰場的。


納蘭談史


民國可謂軍閥遍地,一省之督軍則為一省中實力最強的軍閥,別的小軍閥也得恭恭敬敬地向他低頭服從。

所謂督軍,實則是一省最高軍事長官,但是因為時逢亂世,唯一能夠維持一個人的地位和權勢的便是軍隊,所以督軍除了掌控一省軍隊之外,還會控制一省的行政權力。

所以,督軍實為一省的最高領導者。

既然是軍閥,那麼一個省的督軍自然便會擁有極高的自主權,這樣的督軍又能夠擁有多少軍隊呢?

說白了,一個督軍能夠擁有多少軍隊,這得看他的口袋裡有多少錢,也就是說這個省的經濟實力如何。

督軍想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和權勢,手裡得有槍有炮,得有軍隊。

督軍想要打下更多的地盤,擁有更高的地位和權勢,手裡就得有更多的槍炮,更多的軍隊。

買槍買炮,需要錢吧?沒有錢,誰賣給你?

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得需要更多的軍隊,養活一個軍隊,也需要錢吧?沒錢的話,軍隊也不會跟你混。

當然了,實在沒有錢,卻又想買槍買炮,想擴充軍隊的話,一來可以投靠別人,從而換取更多的利益;二來可以向別人借,再用借來的錢去擴充自己的實力;三來可以自己想方設法地賺錢。

投靠別人,是幾乎所有小軍閥的選擇。孫殿英從一個小混混起家之後,也為了能夠不斷地擴充自己的勢力,投靠過很多人,如張宗昌,如蔣,後來更是投靠了日本人。

向別人借錢,實際上不是誰都有這個資格。在這得說說段祺瑞,向日本人借了一億多,結果最後卻沒有還,這在當時也算是絕無僅有的了。

最後,既不想投靠別人,又不想向別人借錢或者借不到錢的話,那就只能自己賺了。當時,最會賺錢的有兩個軍閥,一個是閻錫山,一個是張作霖。

閻錫山和張作霖之所以最會賺錢,實際上在於他們最懂得如何經營自己的地盤,發展自己地盤上的經濟,而不是隻懂得掠奪。

閻錫山在辛亥革命中坐上山西軍政府都督的時候,山西可是一個出了名的貧困省,要錢沒錢,要糧沒糧。

但是,山西到了閻錫山的手上之後,卻得到了快速地發展,閻錫山在向外延申失敗之後,埋頭髮展,用了幾年的時間,竟然硬生生地將一個貧困省變成了模範省,不可謂不厲害。

馮玉祥和閻錫山一比,可就差遠了,他雖然一度控制過好幾個省,可正因為不會經營,只懂得掠奪,以至於最後身敗名裂,再也爬不起來,閻錫山卻被稱為民國政壇的“不倒翁”。

除了發展經濟之外,閻錫山還同時發展教育和軍事,這也讓他的實力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閻錫山在1912年的時候,手上可用軍隊也不過只有1萬多人而已,此後他不斷地擴充軍隊,到了1927年的時候,他手上的軍隊便已經達到了13萬,1930年時則達到了20萬,這個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

1937年,閻錫山成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之後,仍在繼續擴充軍隊數量,已近30萬之多。

閻錫山之所以能夠養得起這麼多軍隊,便在於他懂得發展經濟,所以他的手上有足夠的錢去擴充軍隊。

張作霖成為奉天督軍的時候,手上只有一個第27師,後來吞併了馮德麟的第28師徹底掌控了奉省,這才得以加快發展和擴充自己實力的步伐。

第27師即便滿編了也不過1.2萬人左右,後來當上了奉省督軍,吞併了第28師,又增編了第29師,也不過3萬多人。

但是,張作霖和閻錫山一樣,他也很注重自身的發展,所以奉省在他的領導下,經濟實力也穩步上升。

經濟發展了,手上有錢了,當然得擴充軍隊了。

1918年時張作霖又增編了1個師和5個混成旅,此時他的軍隊應該已經有七八萬之多了。

後來,他兼併了吉、黑二省之後,軍隊數量自然更加多,1926年之後,張作霖手上的軍隊達到了35萬,算是奉軍的巔峰時期了。當然了,這時候的張作霖已經不是一個省的督軍,畢竟東三省全在他的手上。

張學良接手了奉系之後,向蔣低頭,奉軍也因此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人數仍然多達30萬。

由此可見,張作霖留給張學良的家底絕對不少,只可惜小張太窩囊。

可是,如果是馬步芳、馬鴻逵和盛世才這樣的軍閥,他們雖然也各自主政一省,但他們手上的軍隊顯然就不如閻、張。

原因便在於他們所擅長並不是發展和經營自己的地盤,而是擅長於掠奪之事,所以他們兜裡的錢支撐不起他們養太多的軍隊。

所以,一個省的督軍能夠擁有多少軍隊,說白了還是得看他兜裡有多少錢,錢多了,軍隊自然也就多了。


流浪的侯爵


民國時期的督軍是每個省的最高軍事長官,當時在亂世軍權最重要,所以督軍基本就是一個省的老大,比較有名的督軍有蔡鍔、馮玉祥等等。

北洋時期由於每個省的能力的經濟能力和人員數量不一,所以每個督軍能掌控的軍隊也不盡相同,多的能到20萬,少的可能只有一兩萬人。

以蔡鍔將軍為例,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大中華雲南軍都督府成立,蔡鍔被推舉為都督,但是袁世凱非常忌憚蔡鍔,所以將蔡鍔調往北京監視起來。後來袁世凱野心膨脹,逆天下大不為稱帝,蔡鍔將軍在也小鳳仙的幫助下,回到了雲南,開始組織了護國戰爭,當時蔡鍔雖然不是名義上的督軍(督軍為唐繼堯),但是實際控制雲南,而他所能組織的人員也不過萬人,第一批入川的人不過8000人。最後袁世凱在眾人的反對下下野,而也可以看到當時雲南所能組織的軍隊不過萬人左右。

隨著軍閥鬥爭的加劇,軍隊擴充也非常明顯,雲南就是一個典型,在繼蔡鍔之後的是唐繼堯,他為了爭奪四川,一次就發兵10萬人。可見短短几年雲南的督軍所掌控的軍隊已經增加了好多,而中國一些富裕的地方所能養活的士兵更多。

1917年,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提拔盧永祥為浙江督軍,盧永祥還控制上海,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所以盧永祥的部隊也是幾十萬之眾。

在中國的西北,有一位督軍,卻依靠一萬人保衛了中國最大省份——新疆,而這位督軍就是楊增新。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革命黨人在新疆成立臨時政府,先後立了兩任新疆都督,但是一位辭職,一位被殺,都沒有幹多長時間。後來經人推薦楊增新成為了新的新疆督軍,並且執政時間長達17年。

新疆省幅員遼闊地廣人稀,面積幾乎佔中國的六分之一。新疆省比內地省份的情況要複雜得多,幾十個不同習俗的民族聚居,本就問題重重;再者對疆對外與多個國家接壤,與俄國之間有很長的國境線,加上英國、俄國勢力的滲透,各種矛盾不斷加劇。

而楊增新秉民心、輕兵事、施仁政,在那個各地軍閥擁兵自重的時代,他僅憑藉萬餘兵力就守住了中國最大的一片土地,面對英、俄等侵華勢力緊緊相逼的情況下,未失掉一寸土地。

督軍體制隨著北伐的勝利而終結,而督軍具有發展擴充部隊的能力,使軍閥混戰根據嚴重,也使當時的老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


帝國烽火


督軍所轄都是實兵部隊,大清滅亡之後,北洋軍閥控制著中國各地,而且各自為政,兵力雄厚,如河南督軍吳佩孚,山東督軍張宗昌,所轄兵力超過二十萬,而且這二十萬裡面還不包含圍繞軍隊建立的其他組織機構人員,比現在的軍區司令員權利大多了。 

 舊時代,督軍的權力不光體現在軍事一家獨大,在地方政策何財政稅收方面也是一手遮天,富得流油。地方重要崗位官員的任命都要督軍大人點頭,徵求督軍的同意,否則上任的官員只有被趕走的下場。

當時的國家政權在實行新的政策或者開展國家工作前也要和地方督軍通氣,不然的話,即使是國家大事也會舉步維艱,難以開展工作。

一個地方的督軍就如土皇帝一般,他們也都明白有槍說話才能硬,所以他們都會大力發展軍事力量,都會建立聽命於自己的軍事武裝,少則幾萬人,多則幾十萬人,為了就是讓自己能夠在權力的爭奪中佔據上風。


滋溜一下


督軍是幹嘛呢?

督軍其實是民國時期特有的一種稱謂 ,其實他很像我們在古代電視劇中所看到的對高級軍官稱都督的意思。

也是來自於古代的都督稱謂,我們都知道看過三國演義,周瑜就是東吳的大都督,掌管東吳的三軍,節制的最高軍事權力,這時候其實就是地方政府的軍事長官官名。

到了唐朝的時候,他們的軍事長官的官名叫做總管,而大都督成為了沒有實權的一種閒職和顯赫地位的象徵,元朝和明朝的時候都比較顯赫,朝廷設立大都督府,明朝時期將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節制諸軍,這時候的大都督有實職,但是到了明朝中葉以後就成為虛銜。

民國初年時,各省的軍事長官叫做都督,為了區別古代,所以就改名為督軍。

一開始由袁世凱仿效大清帝國的總督制,設立各省都督,都是一些民國史上著名的軍閥或者頂頂大名的軍事將領,今後來的北洋政府的首腦們。

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黎元洪當時是湖北都督,馮國章是河北直隸都督,蔡鍔是雲南都督,閻錫山是山西都督,胡漢民是廣東都督。

但是與清朝時期的總督所不一樣的是,民國時期的都督本來是軍政皆管,後來就專管軍事,袁世凱去世之後,各省都督都改成督軍。

由於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缺乏了一個能夠說一不二的人物,由此分裂,導致軍閥割據,互相混戰,在亂世中,自然是擁兵自重,誰有拳頭誰就有話語權,各省的督軍也因此權力都非常大,威風八面。

由於中國歷史上一脈相承的是窮鄉僻壤最易出戰鬥素質高的部隊,就像太平天國時期起自廣西山區,曾國藩率領的湘軍來自湘南湘西,皆是能征善戰的部隊。

所以民國的軍閥,依舊承襲了這一風格特點,真正能打的都是來自廣西,湖南,貴州,雲南的貧困山區兵,所以這些地方的軍閥容易出大手筆,也因而容易成為大軍閥,經濟比較富裕的,江南沿海地區,則沒什麼太大的軍閥。

比較有名的有川軍,桂軍,粵軍,湘軍。

督軍實力差異

所以各省的督軍和督軍之間也是有區別的,有些能爭善戰的省份,那就權力相當大,統帥的人馬也多,地盤也廣。

雲南督軍唐繼堯是滇軍的創始人與領導者,也是貴州都督,曾自封為: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軍總司令,手下主力滇軍在10萬人左右。

1924年,唐繼堯命部下龍雲等人率滇軍主力7萬人東下,被廣西李宗仁的2萬貴軍打敗,可見戰鬥力卻不行。

而比如我們說原本的廣西督軍陸榮廷,在1916年進入廣州就任廣東督軍,對廣東廣西兩省具有管轄權,也就不是一個省那麼簡單了,事實上他是桂系軍閥的主要代表,還是宜都市兩廣事實統治者,手握兩廣的軍政大權,儼然是一副小朝廷的模樣,盲目擴充兵力。

兵力會在10萬到20萬之間。

李宗仁統一廣西之後的兵力也不過數萬,成為新桂系領袖,苦心經營廣西。

北洋軍閥分裂之後每個派系大陸也保持著幾十萬人馬的水平,對各省的督軍人馬會在幾萬到十萬之間。

但有些督軍則會受到更大的軍閥的控制,比如說北洋軍閥中的直系皖系,直係軍閥中的曹輥最高聲勢時期控制地盤包括河南,陝西,江蘇湖北在內的九省,山東,山西,安徽,甘肅等省份也紛紛名義上歸附,其實他事實上控制的那些地盤,督軍們都要受到最高職級軍閥的控制。

相較於於一般獨立的軍閥,他們缺乏獨立和自主能力,有著極為強悍的靠山,也就是上一級的軍閥。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是山西的不倒翁閻錫山。此人可謂是軍閥界的一個傳奇,是更多軍閥中記錄保持最長的人,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已經各種戰亂,從來不倒。

武昌起義發生之後,作為新軍軍官的閻錫山起義,殺死山西巡撫陸中奇,自任山西都督,是山西當時事實上最長的一位統治者。

袁世凱稱帝時,他的手中只不過有7000人馬,因為積極擁護袁世凱稱帝,被封為一等候,袁世凱死後繼續支持北洋政府,所以獲得了很大的北洋軍閥支持,因而得以存續長久不倒。

人馬最高是達到6個軍10萬餘人。

所以基本上各省督軍的人馬,大都在5萬到20萬之間,多少就要看不同的督軍權力程度,像閻錫山,唐繼堯這樣的人,都是自己一省統帥,是獨立的,而像直系皖系,這樣各省的督軍則是要受到更高一級軍閥的控制的,人數自然就要相對少一點,而且權力也受到限制。


歷史好奇怪


“督軍”這個稱謂有兩層含義,一是監管,二是督理。在古代,既能統帥軍隊,又有監軍之責。比如,唐朝名將張仁願,就曾在今天的河北薊縣,就任幽州都督,《舊唐書.張仁願傳》中有記載:“春,還朝,秋,復督軍備邊。”

而到了“督軍”滿地跑的北洋時期,從辛亥革命到北伐戰爭的16年時間裡,督軍的職務發生過兩次變化,袁世凱時期,督軍全稱是“督理某省軍務”,黎元洪和段祺瑞時期,變成了“督理某省軍務善後事宜”,單從一個省份來說,相當於是省一級的軍區司令,兼省公安廳廳長。就即管軍務,又管地方治安。

如果非要弄清楚北洋軍政府時期的督軍,到底管轄多少軍隊?這得看督軍控制的地盤大小、人口總數、供給財力、還有依靠那個軍閥派系混飯吃的四個總要素來判斷。

從清末李鴻章和奕忻等人掀起洋務運動開始,清廷就開始著重編練新軍。同時,將新軍的編制,分為了鎮、協、標、營、隊、排、棚。1912年12月,清廷隆裕太后主動退位以後,北洋軍政府將陸軍改制,由清末新軍的鎮、協、標、營、隊、排、棚改為師、旅、團、營、連、排、班,雖然名稱改了,但軍隊的編制人數並無太大變化。師仍然是省一級的最高作戰單位,北洋軍政府的一個師,相當於清末新軍的一個鎮。當時,一個滿編師是1.2萬人,考慮到當時軍閥混戰,三天兩頭的變化大王旗,地方上的財力很枯竭,軍隊不滿員的現象很普遍,不滿編的一個師,大體維持在1萬人左右。而作為督軍槍桿主要構成的旅(協)是4000人、一個步炮團(標)是1000人。

初期的北洋新軍總共下轄了16個鎮、14個 混成協、4個獨立標,此後的民國軍閥都是從中分割獨立以後,再根據自己的實際財力進行擴充。實力最強大的奉系張作霖,1916年就任奉天督軍時,下轄3個師,加5個混成旅,總共7萬人,此後憑著手中的7萬杆槍,一躍成為“東北王”,極盛時期有超過30萬兵力。

段祺瑞的皖系控制著安徽,下轄9個師、14個混成旅,軍隊總數超過16萬,這也是他能控制北洋政府長達4年的主要資本。曹錕的直系,依託直隸的近畿地區,下轄5個師、1個混成旅,加上獨立團,也有7萬人馬以上。另外,根據馮玉祥在陝西,能以1個師的軍力,就能坐上督軍位置,從中可以看出,1萬人的部隊,照樣能在地方稱王。所以不能單看督軍的統轄人數,而要看所處位置面對的敵人有多強。

北洋時期,全國有超過100萬五花八門的各類軍閥武裝,奉系的張作霖、晉系的閻錫山、皖系的段祺瑞、直系的馮國璋、浙系的孫傳芳、桂系的陸榮廷、粵系的陳炯明、湘系的譚延闓、黔系的劉顯世,滇系的唐繼堯、川系的尹昌衡等等,大帥無數,督軍無數,沒有強有力的人物鎮住場子,就做一時爬上督軍高位,照樣是過眼雲煙。


米缸摟著麥芽糖


督軍,古代指地方軍政長官,但是在民國時期,督軍有更具體的含義,那就是一省的軍事長官。

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紛紛通電,宣佈獨立。袁世凱當大總統後,除了手底下幾個直系心腹,對全國很多地方控制力都比較弱,於是,乾脆就令各地的實力派人物管理自己所管轄範圍內的軍務,即“督理某省軍務”,這叫做督軍。北洋政府時期,督軍這一名詞的全稱頗有變動,比如,黎元洪時期稱“督理某省軍務善後事宜”,段祺瑞時期稱“督辦某省軍務善後事宜”,但職能上都是各地的軍事一把手。

其實,與督軍平級的還有省長,督軍主管軍務,省長主管民政。但是,北洋時期,政治混亂,有槍就有權,沒槍說話都不硬氣,所以,手裡有槍桿子的督軍,很快就成了掌管了軍政大權,而省長也成了擺設。督軍仗著自己有槍,在自己的地盤當起了土皇帝。比如當時的浙江督軍盧永祥,是皖系軍閥段祺瑞手下的得力干將,不僅督軍浙江,還掌控上海,是名副其實的“上海王”。由於他在浙滬一代的影響力,他兒子盧小嘉在上海也是飛揚跋扈,所謂“上海三大亨”,在盧小嘉眼裡也不過是三條蟲,他曾帶人把黃金榮毒打一頓,關進大獄,雖然三大亨在黑道是呼風喚雨,但是自古黑的就幹不過白的,面對有權有勢的浙江督軍,三大亨只能忍氣吞聲,杜月笙、張嘯林破財萬千,給盧小嘉磕頭認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黃金榮弄出來。

督軍權力如此之大,當然也引起了政府的反感。為了削弱督軍的權力,袁世凱、黎元洪等都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委派省長,裁兵等方式,但這些督軍也不是善茬,他們一起抱團來對抗中央政府,並且經常要挾中央政府改變政策,堪稱民國一大公害。

1928年,蔣介石在名義上統一中國,正式廢除督軍一職,軍政統一,由省主席管理。不過,很多省主席其實也都是之前的督軍,只不過是換了一個稱呼而已,還是換湯不換藥。


歷史風暴


民國臉皮最薄的模範督軍,報紙罵他幾句,他就自殺謝罪

一個省的督軍權力很大,能有多少軍隊?

督軍是民國時期一個省的軍事最高首腦,是一個省範圍內的土皇帝。一個省的軍隊越多,基本上這個省的督軍本錢就越大。

督軍,最一開始其實只是監軍的意思。三國兩晉時期,"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可見,督軍就是都督下面的副手。到了民國時期,督軍成了一省軍事首腦的正式稱謂。

督軍一詞的出現,主要是袁世凱的貢獻。辛亥革命後,各省的"革命者"紛紛自稱為都督,如閻錫山為山西都督、程德全為江蘇都督、黎元洪為湖北都督等。袁世凱當上總統後,南北議和,實行了軍政分開的改革,於是都督的權力分為行政權力和軍事權力,掌握行政權力的成為省長,一部分省長還能兼職"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務"。袁世凱死後,督軍成了一省軍事長官的主要稱呼。

督軍的出現,其實代表著民國時期地方軍閥化的正式形成。北伐戰爭後,新軍閥上臺,督軍一詞就退出了人們視野。一省首腦除了擔任省主席之外,往往還要擔任軍長、集團軍司令、戰區司令、綏靖公署主任、綏靖區司令等等職務。其實換湯不換藥,督軍還是那個督軍,只不過名字變了而已。

一省督軍通常能有多少軍隊?一般來說是一萬到十萬。典型代表就是馮玉祥,1920年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參加直皖戰爭,打敗了陝西督軍陳樹藩。於是馮玉祥所部擴編為第11師,馮玉祥以師長職務擔任督軍。1922年,馮玉祥的11師又攻克洛陽,打敗了河南督軍趙調,馮玉祥有一次以師長職位當了督軍。按照民國軍隊編制,一個師的兵力,就是1萬多人。所以,師長搶地盤,常常就能做到督軍。

不同的是,張作霖1912年就當了第27師師長,1916年才當了奉天督軍。張作霖在奉天督軍任上,軍隊最多時有3個師5個混成旅,總兵力七八萬人。憑藉這七八萬人,張作霖順利坐上了東三省巡閱使和蒙疆經略使的位置,成了東北王,兵力一直擴大到20萬以上。

至於曹錕以直隸督軍掌握北洋政府,說明他的軍隊,也是10萬上下。

所以,結論就是,督軍的兵力,通常在1萬到10萬之間。

北有直隸省,江蘇省,按理說,這兩個督軍應該是最有權勢的。可是就在直隸督軍曹錕花1500萬大洋賄選總統前2年,江蘇督軍李純,竟然被報紙罵死了!

這又是咋回事呢?

1920年,江蘇督軍在家裡自殺,當時上海的《申報》還發表文章《嗚呼李純督軍之模範》,說立春是個模範督軍,全國上下的督軍都應該向李純學習。

這一天是12月11日,手下人此後他睡下。可是當凌晨四點多,家人聽到槍聲,找到李純時,他已經中槍倒地不起。不久後就死了。李純死前,他曾看到報紙上罵他的政論,大呼自己活不久了。李純死後,他的四封遺書證明了死因:

第一封遺書,李純講自己"被病魔所害,苦不堪言,兩月不能理事,貽誤甚多,求愈無期,請假又不獲準,誤了大局,對江蘇產生不利後果,徒喚奈何?"

第二封遺書,李純講"和平統一還未見成效,李純一人死了之後,愛國愛民的夙願皆空,但求同胞勿事權利,救我將亡國家,則李純在九泉亦含笑感激。"

後面兩封遺書,則是安排自己的遺產,四分之一的遺產捐給南開,小妾都改嫁了。

可是,李純講的這幾件事,恐怕都不是他自殺的最直接原因。李純一方面病痛折磨,另一方面也是被輿論圍剿。當時李純的乾兒子長文和擔任江蘇省財政廳廳長,大肆貪汙。

對於這件事,江蘇的報紙把矛頭指向了李純本人,說他"自李純督軍江蘇以來,而吏治財政均有不安之現象",呼籲"江蘇人民皆江蘇主人,吾江蘇人皆行其主人之權力,以對付李

純,使文和不能履江蘇財政廳長之任,使李純不再侵我吏治"。

李純因為被媒體批評而自殺,卻因為自殺而得到了媒體一致認可,說他是"模範督軍",真是民國政界最有趣的一件事了。


歷史知事


民國時期,各地大小軍閥先後湧現出來。這些軍閥大的是可以控制好幾個省,成為左右政局的大軍閥。有些軍閥則控制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成為某個地方的軍閥。有的軍閥控制了一個省,成為一個省的軍閥。

北洋政府有段時期,各個省的軍事長官一般稱為督軍。這些大大小小的督軍掌握著地方的軍事大權,有時候表示擁護中央,有時候成為當地的土皇帝。我們熟悉的督軍有當年的奉天督軍張作霖、浙江督軍盧永祥、山東督軍張宗昌、山西督軍閻錫山、雲南督軍唐繼堯、江蘇督軍張勳、湖北督軍王佔元、福建督軍李厚基等。

這些各省的督軍基本上都是各省的實力派,有些督軍最終成為影響一方面的大軍閥。奉天督軍張作霖後來發展成為奉系軍閥。曾經督軍江蘇的馮國璋一手組建了直係軍閥。雲南督軍唐繼堯發展成為滇系軍閥。有的督軍則只能發展成為影響一方的中等軍閥。至於每一個督軍具體有多少兵力,還真不好說。有的督軍可以擁兵幾十萬,有的督軍實力的則比較弱小。有的督軍可以逐漸發展壯大,甚至成為一系軍閥;有的督軍則逐漸衰落,一戰失去督軍的位子。

民國初建之時,各省的都督(督軍)名義上受到中央政府的轄制。袁世凱去世之後,沒有其他人物可以收拾全局,各省的督軍也成了脫韁的野馬。各省督軍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在督軍們看來,手中的軍事力量是一切,沒有軍事力量就會失去督軍的位子,有了軍事力量就能發展壯大。比如奉天督軍發展成奉系軍閥,山西督軍發展成為晉綏軍。更多督軍在被打敗之後失去了督軍的位置,比如浙江督軍盧永祥、山東督軍張宗昌、江蘇督軍張勳等人都是因為失去了軍隊而下野。

每個督軍掌管一個省之後,第一件事便是想盡一切辦法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以至於督軍的軍隊人數越來越多,多到自己有多少軍隊都有可能不清楚。比如督辦山東的張宗昌就號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張宗昌在當時不是一個特例,而是普遍現象,只不過沒有張宗昌那麼明顯罷了。民國初建期,整個國家的軍人數也不多,一個督軍能夠掌握的軍隊基本上也就是一個師。張作霖督軍奉天的時候,所掌握的軍隊也就是二十七師,一個師最多也就是兩萬人左右。張勳坐鎮徐州的時候,擁有辮子軍三四萬人。張勳的辮子軍在當時已經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督軍這個職位設立之初,各個督軍的兵力最多也就是幾萬人。

但是隨著北洋政府控制力減弱,各省督軍的力量也就是開始逐漸壯大。有的督軍的軍隊數量開始逐漸壯大到了十多萬人,甚至更多。據估計張宗昌的軍隊人數大約在二十萬左右。後來張作霖的軍隊發展到了三十五萬人,成為奉系軍閥。閻錫山這個山西督軍後來也擁有幾十萬軍隊,成為一方力量。

督軍的力量也有大有小,軍隊人數也有多有少。有些督軍的軍隊人數可以計算得出,有些督軍的軍隊人數卻無法知道。有些督軍可能穩定一個省內部,有的督軍則無法完全控制本省。名義上某位督軍有可能是一個省的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內部可能還會有不少小軍閥,這些督軍的軍隊人數就更無法得知。


依稀說史


督軍,是民國時期一省的最高軍事指揮官,算得上省內的“土皇帝”了。要知道,民國亂世之中,能夠掌握一省的軍權之人其權利有多大,應該不用過多解釋了吧。尤其對於一些比較大的省,其軍隊也會相應的更多,所以說在當時,督軍威風八面確實不為過。

關於督軍的由來,是與袁世凱有很大關係的。在辛亥革命以後,每個省的革命者都開始自立自己為省的都督。如:閻錫山為山西都督、黎元洪為湖北都督。等到袁世凱當上民國大總統以後,實行了一個新的政策:那就是軍政分離,將原來的都督的權利分離成軍事和政治,掌管政治的為一省之長,掌握軍權的即為督軍。


由於督軍這個軍事長官的出現,隨之而來的便是民國時期的軍閥割據局面,軍閥的出現,其實就是在督軍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都是軍事首腦


那麼一省的“督軍”,可以擁有多少軍隊呢?

這個肯定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根據一省的強弱來看,一般會有一萬到十萬不等。比如說奉系的張作霖,就屬於那種兵強馬壯的督軍,當時在奉天,張作霖手下擁有三個師及五個混成旅,總人數高達八萬多人,張作霖也正是憑藉了這些兵力,順利的稱為了東北王,最終將兵力擴大至二十餘萬人,可想而知,其權利會有多大?


因此,在民國那個亂世之中,手握一省軍權的督軍其權利還是非常大的,不過在督軍之間也有強弱之分,主要還是看其手中有多少軍隊,這才是他們威風的重要資本。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