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曾援助一歐洲國家24年,然而停止援助後卻反目成仇

中國在二十世紀經歷了社會大變革,新中國的成立讓中國人重新站了起來,中華民族再次屹立於東方民族之林。不得不說,我國在新的社會制度下為了謀求社會、政治、經濟等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而這些努力雖然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但是他們對中國有著他們固有的印象,我國的國際地位以及聲望還有待提高。

為了改變這個狀況,我國在外交上面下了不少功夫。眾所周知,我國一向愛好和平,同時也一直在尋找實現共贏的方法。基於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出發點,我國在外交方面主張經濟援助,採用經濟手段來幫助那些社會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

我國曾援助一歐洲國家24年,然而停止援助後卻反目成仇

如今,我國外交成就已有顯著成效,比如,我國已經和其他多個國家建立合作關係,同時成為了友好的夥伴。其中巴基斯坦就與我國交好,我國為了幫助巴基斯坦的社會發展,做出了一系列經濟支援幫助他們,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與巴基斯坦人民也成為了好朋友。

但是,在我們幫助的那些國家中,也不乏出現一些“好心沒好報”的例子,阿爾巴尼亞就是一個典型。阿爾巴尼亞是歐洲的一個國家,位於阿爾幹半島西南部。

實際上,歐洲的大部分國家都是非常富有的,但是阿爾巴尼亞卻正好相反,它的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落後。不僅如此,願意向阿爾巴尼亞伸出援助之手的的國家也是少之又少,不過,中國就是這個“少數”之一,可是卻白白浪費了那麼多錢。

我國曾援助一歐洲國家24年,然而停止援助後卻反目成仇

1954年到1978年間,我國正處於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儘管自身發展困難,但是如果想要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樹立正面的國際形象,就必須為世界,為世界的其他人民做出點什麼。於是,在聽到阿爾巴尼亞需要經濟援助的時候,我國毫不猶豫地拿出了並不多的錢去支援他們。幫助他們修路、建樓等,甚至是為他們提供軍事器械。

那個時候的阿爾巴尼亞與前蘇聯關係惡化,中國對他們的幫助可謂是“雪中送炭”。可是,阿爾巴尼亞的人,包括其領導者都沒有表現出應該有的尊重,他們認為中國對他們的幫助都是理所應當的。

我國曾援助一歐洲國家24年,然而停止援助後卻反目成仇

1978年,我國因為改革開放結束了對阿爾巴尼亞二十多年的經濟援助。本以為二十多年的援助足以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可是阿爾巴尼亞的人卻因為中國的援助變得“不思進取”,只想著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一點改進也沒有。

更讓人不敢相信的是,中國結束對它的援助後竟然被其記恨,農夫與蛇的故事也不過如此。如今,阿爾巴尼亞的社會依舊凋敝,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阿爾巴尼亞竟想著從中國方面獲利,計劃出口中國商品,但是阿爾巴尼亞人受懶惰的社會風氣影響,他們的商品質量也是沒有保障的,不知道他們如何敢說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