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秦帝國之裂變》,淺談國產歷史劇導演如何借“史”言志

《大秦帝國之裂變》作為國產歷史劇,好評如潮,無疑是一部良心製作劇。關於這部劇的各方面劇評,很多人也發表了不同的見解。

但值得注意的是,因為這是一部歷史劇,所以不少人拿它和真實歷史作比較,來評價這部劇的好壞。而我認為,是否完全符合歷史並不是評價一部歷史劇的標準,關鍵要看它所表達的觀念是怎麼樣的,又是怎麼樣表達出來的。也就是說,導演是如何通過這部劇來借“史”言志的。今天我就從故事情節、細節處理、人物塑造等幾個方面來解讀一下,這部劇的導演如何展現自己的觀念和意義。

從《大秦帝國之裂變》,淺談國產歷史劇導演如何借“史”言志

這部劇的導演是黃健中,之前一直作為電影演員的他捧出了劉曉慶、唐國強等眾演員。《大秦帝國之裂變》卻是黃健中導演的電視劇作品,可以說這部電視劇作品是導演黃健中里程碑式的作品。這部劇於2009年底首播,由小說《大秦帝國》的第一部《黑色裂變》改編。導演黃健中通過真實歷史現象的還原,彰顯了歷史的殘酷和大國的風範,堪稱國產歷史劇的佳作。

本劇主要講述了改變秦國國運的商鞅變法,經由這次變法,秦國開啟法治,徹底改變國運,最後變法的主要發起人衛鞅最終卻慘遭“車裂”,這或許也是“裂變”的暗喻。

既是作為一部正兒八經的歷史劇,它不像其他古裝劇那樣,情情愛愛拖拖拉拉,大部分人對它的評價都未忽略這一點,但是僅僅從它的內容上來分析難免忽略了這部電影的精髓。今天我就從劇中部分細節入手,來挖掘這部電影的內涵,並談談國產歷史劇導演如何借“史”言志。

故事和細節:還原歷史的殘酷,導演並未手下留情,直面歷史現實是導演想要的效果,而由弱變強是導演想要引起的共鳴。

歷史往往都是殘酷的,而大部分的古裝劇涉及太多情感的交集,為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吸引觀眾,往往都弱化了歷史的殘酷性,而誇張了古代生活的“美好”,讓人情不自禁想要穿越回去。本劇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它從頭到尾都十分血性,給大家展現了真實的歷史到底是什麼樣子。

這樣的歷史劇拍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導演不僅需要把每個歷史人物儘量還原的完整,人物之間的鬥與爭、愛與恨也要緊密地表現出來,國風民情、服化道、場景的佈置也都是重重考驗。

從《大秦帝國之裂變》,淺談國產歷史劇導演如何借“史”言志

所以接下來我就從本劇的故事和細節處理來分析一下本劇的精彩之處。

【1】故事情節方面:本劇講述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然而又不是完全按照歷史來拍,而是根據歷史稍作了改編,這也恰恰說明,導演在通過這部劇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

最讓國人熱血沸騰的電視劇作品,莫過於一個弱者由弱變強,從萬人踐踏慘遭欺凌,到逐漸強大號令天下,這樣一個故事想想就讓人激動不已。商鞅變法前後秦國的國力反差,人物關係的顛倒,給大家帶來了極大的觀劇快感。所以我認為本劇選擇秦國經歷商鞅變法這樣一個故事,正是導演藉此引起觀眾的共鳴。

本劇一開始就向大家展示了什麼是“赳赳老秦 共赴國難”,一開場導演就把觀眾帶入真實殘酷的戰爭場景。秦國軍隊奮勇殺敵,但當時秦國國力衰弱,糧草不濟,武器匱乏,卻仍拼盡全力和魏國打了個平手。因糧草不濟武器缺乏,勉強和魏國打了個平手。而在這場戰爭中,國君秦獻公身受重傷,不久便去世了。隨後嬴渠接任國君,秦孝公就此誕生,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

從《大秦帝國之裂變》,淺談國產歷史劇導演如何借“史”言志

秦國初期有多弱?秦孝公初期,秦國是七國中最不起眼的末流,當時魏國最為強大,只要魏國進攻秦國,秦國便難逃亡國之險。秦孝公不得不割地求和,這也引起了國人心中的憤懣。儘管如此,魏國仍然不肯放過秦國,暗暗與其餘五國聯手滅了秦國。

生死存亡之際,秦孝公耗盡去全國之力短暫的化解了危難。自此秦孝公為增強國力廣招賢才,衛鞅得以入秦,轉變從此開始。

之後秦國由弱變強的過程也是盡顯艱難。只知變法富國,而變法是要改變現有的秩序,它讓正在享受已有秩序帶來好處的權貴從此如大夢驚醒,切斷了利益。所以我認為商鞅變法,最大的功臣不是衛鞅,而是秦孝公。如果沒有秦孝公的堅持,衛鞅早就死於強反對勢力之下,而秦孝公之所以堅持,是他知道,這次變法的目的,是要讓瀕臨滅國的秦國富強起來,盡知前路艱難,也要甘之如飴。

二十多年過去了,秦國新軍練成,終於變得強大,秦孝公收復河山遷都咸陽,一雪前恥,讓人看了不得不深覺大快人心。

從《大秦帝國之裂變》,淺談國產歷史劇導演如何借“史”言志

這大概就是導演想要引起大家共鳴的東西,作為一部歷史劇,不把重點建設於俗套的情感恩怨和宮廷內鬥,而是從國家的角度,展現一國由弱變強的過程,勾出觀眾內心的澎湃激情。

然而劇中並非完全是按照歷史來拍,甚至整部劇把秦國描述地過於“完美”,我們對秦國的印象就是“暴秦”,焚書坑儒,百姓苦不堪言。而本劇卻把秦國美化成一個嚴酷中不失仁德的國家,甚至衛鞅死去之時,還有慘吃變法苦水的百姓還集體為他披麻戴孝,這與真實的歷史都恨不相符。

但我認為,這並不影響這部劇稱作“歷史正劇”,歷史劇如果完全按照歷史來演,那麼每部歷史劇也就沒什麼差別,而一部好劇是要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在裡面的。就像本劇的導演,他所要展現的商鞅變法,正是要表達一種國家精神,一種雄赳赳氣昂昂的精氣神,而美化秦國,也正是劇情需要。

【2】從細節處理方面:導演極高地還原了真實歷史,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當時秦國的真實性,也表現出了導演對歷史現實的講究,對劇情的尊重。

近來的歷史劇,往往把戰爭拍的宏偉壯觀,場面陣仗浩瀚無邊,但整個場面看起來一點戰爭的樣子都沒有,有點像高中生跑早操的感覺。而這部劇的導演卻是把戰爭拍成了真正的戰爭,排兵佈陣,戰略部署,章法戰術,細節所到之處,都可以讓人拍案叫絕。

從《大秦帝國之裂變》,淺談國產歷史劇導演如何借“史”言志

這種細節處理,在劇中隨處都是。秦國國力衰弱之時那是真的“弱”,文武百官議事的大殿都跟毛坯房似的,奢華的擺件都沒有幾件。士兵回答上級,也是說“嗨”,而不是“是”;百官呼應,也是叫“彩”;服化道的製作也可以說是精良。

在這些細節方面,導演還是極力的追求還原歷史,細節展現成敗,儘管故事情節走向可以稍作修改以明志,但細節處理卻十分尊重歷史和劇情,所以我認為,導演確實是想要拍出一部“歷史正劇”。

人物塑造:借史言志,國家精神就是要雄赳赳氣昂昂。導演塑造了一個一身正氣的衛鞅,和慧眼識珠、知人善用的秦孝公。

在這裡我不得不說導演的處理確實有明顯的個人傾向。歷史上的衛鞅嚴苛無比,商鞅之法讓百姓叫苦不停,但劇中卻把衛鞅幾乎“洗白”,略顯儒家仁厚之德。而導演將其洗白後,表現出來的人物形象,才是他真正想要展現的衛鞅,一個一身正氣,有才有德,為秦國親赴後繼死而後已,觀眾看了之後自然是熱血沸騰,不禁激發愛國情懷,這也是導演的高明之處。

秦國最開始那一戰,強悍的魏軍眼看就要吃掉秦國,但秦國誓死奮戰,最後老弱病殘都一齊上陣。這裡導演還故意給了一個細節:衛鞅清理屍體,發現秦國士兵致命傷都在前胸,沒有從後背被刺死的,也就是秦國無一逃兵。

所以導演秦孝公、衛鞅、國民人物的塑造拍攝了這樣一個國家:身處絕境,國民仍然血性方剛,從不退縮;國君秦孝公在生死存亡之際仍然冷靜思考,作出策略,廣納賢士,知人善用;大臣衛鞅到秦國之後便一心忠於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智慧與勇氣並存,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國民齊心協力,充滿血性和國家精神意識,愛國比生命重要。這麼一看,導演究竟想表達什麼,大家應該就能心知肚明。

從《大秦帝國之裂變》,淺談國產歷史劇導演如何借“史”言志

總結

這部劇導演借史明志的方式有三:一是導演通過細節的還原,極高的尊重了歷史現實,還原了歷史之殘酷,說明一個文化的演變並非一帆風順;二是導演選擇了面臨絕境的國家如何實現富強的故事,展現了什麼是不破不立;三是導演對歷史現實做了改編,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達出自己的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