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時3000萬,李佳琦又創造了奇蹟——在疫情期間要一直自律努力


3小時3000萬,李佳琦又創造了奇蹟——在疫情期間要一直自律努力


1


一場疫情,改變了社會,也改變了個人,改變了人的思想觀點,改變了人的行為習慣。

這是一場災難,同時也是一場契機,一個轉折點,能抓住拐點的人,借勢而上,錯失時勢的人,將被甩出很遠。

很多人在疫情期間,做的最多的可能是不停的刷手機,不斷的焦躁不安,持續的無所事事。他的注意力只放在疫情何時結束上,而沒有想到自己該如何利用這段時間,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把艱難時刻變為充實自己最有力的時刻。

與我們大多數人相反,李佳琦在這段時間又創造了一個神話,令所有人企及不上。

李佳琦一場 3 小時的直播,1482萬人觀看,25 個商品鏈接,被逐一秒光。預計預售額可達3000萬。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佳琦喊omg”。

多日不見,李佳琦依舊“不放過任何一個女人”,甚至連“頂流”章子怡都來圍觀。

3小時3000萬,連章子怡都自嘆不如!這就是能力,不服不行。

有人說,在現在特殊的疫情期,也許只有李佳琦的聲音可以把我們拉回到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過的人間煙火氣中。

大家更佩服李佳琦不停播的堅持。厲害的人,連危機時期都不鬆懈一丁點。

一個福布斯榜上有名的社會精英,在疫情期間都不放鬆,是因為他是有心人,還一直在努力,何況我們這樣的平凡人呢。

正如丘吉爾說過:“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危機”對於不求上進的人來說,是“危”,而對於時刻準備的人來說是“機”。就像一道分水嶺,把“危”留在左邊,把“機”放在右邊,關鍵看你怎樣選擇。

李佳琦擺脫了“危”,變不利為有利,抓住了人們無所事事彷徨無措的“機”,奮力變成有利於自己的時機,贏得人生的又一次爬坡。


2


除了餐飲、娛樂、交通等行業受到影響以外,學生學業也受到很大沖擊。雖然國家教育部及時推出了“停課不停學”的網上教學,但很多學生每天都是假勤奮,假打卡,有的學生甚至早早打卡以後,再睡個回籠覺,一直睡到11點。有的學生則是簽到以後,該玩遊戲仍然玩遊戲,該聊天的還是聊天,要麼在手機前昏昏欲睡。上網課不認真聽,作業不認真寫,欺騙老師和家長, 白白浪費了大好的教育資源。

為什麼其他一些考試都往後推遲了時間,而高考中考不推遲呢。一位領導說的好,學習很大程度上靠自律,連自律都做不到,還能做成什麼呢。高三、初三學生面臨著高考中考,在人生重大關節點上,還不知道努力,還不能自律,就會被考試打回原形,就是要通過這樣的選拔篩出這些人,留下那些自律和努力的孩子們。


3小時3000萬,李佳琦又創造了奇蹟——在疫情期間要一直自律努力


這張照片,來自河南省洛寧縣上戈鎮劉墳村。

照片中,昏暗燈光下,坐在樓梯道里學習的女孩,叫郭翠珠,今年14歲,是一名初中生。

披著夾襖抄著手,坐在小板凳上靜靜看著她的,是她的農民父親。

照片上的地點,不是父女倆的家,而是村委大院。

疫情持續蔓延,全國“停課不停學”,小翠珠家沒有網絡,她又捨不得用爸爸手機的那一點流量。

為跟上網課進度和老師輔導,徵得駐村幹部同意後,父女倆連續幾天晚上來到村委大院,蹭網學習。


3小時3000萬,李佳琦又創造了奇蹟——在疫情期間要一直自律努力


再看這張照片,照片中的男生,叫小通,是今年參加高考的一名高三孩子,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

特殊時期,學校用釘釘網給孩子們上課,小通家沒有安裝Wifi,但鄰居家有。

每天5點半,小通起床,開始晨讀學習。上午8點,他準時搬個小凳子,在家裡平房的樓頂,蹭鄰居家的網絡。因為這裡,信號特別好。

小通說,他的目標,是好好複習,爭取一舉考上浙江大學。

病毒隔離了校園,又如何?

隔離不了少年的壯志凌雲。

網絡隔離了課堂,又如何?

隔離不了夢想的紮根瘋長。

當多少城市人家的孩子,在家中恆溫寬敞的暖氣房裡,享用著無處不在網絡,一邊詛咒因為疫情不能出門玩耍,一邊荒廢學業只想偷偷玩遊戲時,多少貧寒人家的孩子,最大願望不過是蹭網上會兒課。


3小時3000萬,李佳琦又創造了奇蹟——在疫情期間要一直自律努力


這張照片,來自武漢方艙醫院C區的高三學生楊一帆。

楊一帆是江岸區某省級示範中學的高三學生,也是整個家庭裡最小的感染者。

他的爸爸在一月被確診新冠肺炎,因病情嚴重住進了長航醫院重症監護室。

隨後,他和媽媽也被確診,住進方艙醫院。

他住在C區,媽媽住在A區,只有早上洗漱和中午晚上吃飯時,他才和媽媽匆匆見一面。

其餘時間,他把六門功課安排得滿滿的,爭分奪秒地進行復習。

“我要利用這有限的時間,進行衝刺,不能掉隊。”

面對記者採訪,少年斬釘截鐵地說。

就像,他不是個患者,而是個戰士。

他們沒有因為疫情耽誤學習,而是積極想辦法創造條件學習。在少年時代學習能夠做到如此,想必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也不會太差。


3

大家對17年前的非典可能記憶猶新吧,與今天的新冠肺炎如出一轍,需要隔離。對於企業來說,隔離意味著停工,停工就是滅頂之災。很不幸,當時這第一槍就打在了剛剛創業的馬雲頭上。


那時候沒有線上辦公的概念,意味著年輕的阿里巴巴一旦全體隔離,那必定會造成客戶的大量流失。阿里巴巴也被推到了生死邊緣。

阿里巴巴必須想辦法,必須改變原來的工作方式,必須創造新的工作方法。

向死而生,往往就會出現轉機,希望就在絕望的邊緣,光明總是在黑暗中慢慢孕育而生。

在馬雲戴著大口罩宣佈全員隔離後,短短兩個小時內,工程部的技術人員就為員工家裡的電腦設置好了工作所需的必備裝置。

那段時間,每個打入阿里巴巴的電話,在各個家庭響起,之後不約而同的,聽到的第一句都是:“你好,阿里巴巴。”


危機並沒有打垮阿里巴巴和馬雲,反而在時勢使然中,喚起了孤勇,磨礪了心性,激發了創造力。

阿里巴巴的前CEO衛哲曾經評論:“沒有遇到‘非典’,可能阿里巴巴就沒了,‘非典’給阿里巴巴作了最大的推廣,當時是每個人被迫都必須要用互聯網的。”

危險,在一棵大樹的倒下開始,而機會,從一顆草木的成長起步。

有人認為危機就是轉機,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說:“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但也是一個光明的時代;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

在人生的轉折點上,每個人都可能因為一個單純的事件,或者天災、人禍,而改變了一生,不管你遇到的是如何困難或悲傷的事,你一定都得沉著的活下去;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天底下沒有一件事是不能解決的,你也許碰到的某些生命中無可避免的轉折,正可以讓你重新發現自己、瞭解自己。

只要保持自律,不斷努力,哪怕身處危機,也能所向披靡,開出幸福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