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和《老人與海》

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國現代著名作家。出生於芝加哥郊區的醫生家庭,海明威的一生沒有走上從醫的一帆風順的道路,而是跌宕起伏,甚至帶有某種傳奇性。

他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考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紅十字會車隊,在意大利前線受傷,僅左腿就取出彈片237塊。1937年,他又以記者身份奔赴西班牙內戰前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參加瞭解放巴黎的戰鬥;他還駕駛過遊艇改造的軍艦去偵察德軍行動。此外,他在北非叢林中圍獵,在遠海地帶捕過魚,在妻兒離去後依舊筆耕不輟……

海明威和《老人與海》


1954年,海明威憑藉《老人與海》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小說是根據一位古巴漁夫的真實經歷創作。一位84天一無所獲的老人,在周圍人的嘲笑中始終沒有放棄對自己的希望。在第85天的打漁中,他釣到了一條巨大的魚,並且與之搏鬥了兩天兩夜,最終獲勝。然而在歸途中,鯊魚讓那條魚最終只剩下了骨架。儘管他用盡了船上的所有工具保護大魚,卻不能阻止,然而老人始終沒有放棄與鯊魚的搏鬥,戰鬥至最後的一分一秒。

再看海明威,他的一生又何嘗與老人不相似呢?晚年疾病纏身的他,面對妻兒雙雙離去的痛苦,始終沒有放棄寫作。1961年,迅速惡化的身體,各種疾病的折磨,心力交瘁的海明威又怎能忍受自己成為人生的弱者,最終飲彈自殺。就如小說中的老人一樣,面對失敗擁有頑強拼搏、絕不屈服的意志,一個人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儘管有可能把他消滅掉,但是絕對不會打敗他。

如果只是卑微而懦弱地活著,那還不如轟轟烈烈地死去,至少保持精神上的高貴與驕傲。

除了古巴老漁夫桑地亞哥,海明威的小說中還塑造了一系列的硬漢形象:《太陽照樣升起》中的傑克·巴恩斯,《永別了,武器》中的亨利·菲特力,再到《喪鐘為誰而嗚》中的羅伯特·喬丹。這些硬漢形象奠定了海明威“文壇硬漢”的地位,也成為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人心中的精神偶像。而這一形象,在他的晚年小說《老人與海》中尤為突出。一個不可以被打敗的人,有著崇高的尊嚴和對前途的樂觀自信,這樣一個剛毅堅強、崇高的人物形象,也是海明威在漫長的文學生涯中不畏艱難、挫折、甚至誹謗攻擊,勇敢地探索前進的化身。

正如作者自己所說:“對於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每一本書都應該成為他繼續探索那些尚未到達的領域的一個新起點,他應該永遠嘗試去做那些從沒有人做過或者他人沒有做成的事。這樣他就會有幸獲得成功”。

如老人一樣,海明威最後選擇了自殺,看似失敗人生的背後,卻始終不屈服命運的精神勝利。人的真正勝利也只能是精神的勝利。人在物質上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贏得我們崇高的敬意。唯有精神和心靈的勝利,才使我們感動,像那個始終追隨的孩子一樣,為他的悲壯落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