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川崎EC-1 電子戰訓練飛機
在現代戰爭中,電子戰將會佔據主導地位,在電子戰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各式各樣的電子作戰裝備,包括預警機和電子戰機,可以說是世界任何軍事強國都在追求戰場制電磁權的重要武器。包括一些美國為首的國家、俄羅斯、歐盟和中國在內也都在研發各式各樣的電子戰機,當然這其中的日本也不列外,日本航空自衛隊在前些年入役了一款電子戰訓練飛機,主要用來訓練航空自衛隊的電子戰能力,當然也可以用來進行電子偵察,本期武器大講堂就和大家分析分析這款來自日本的電子戰訓練機-日本川崎EC-1 電子戰訓練飛機。
又一款擁有奇特機鼻設計的飛機
川崎EC-1 電子戰訓練飛機是日本使用最廣泛的電子戰機之一,並不是全新的設計,而是從日本服役的C-1運輸機改裝而來的。在C-1運輸機的基礎上加裝各種雷達,從而形成具備不錯的信息化作戰能力的EC-1電子戰機。
C-1運輸機由日本川崎重工生產,1970年11月首飛之後,就一直被用作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主要軍事運輸工具,當然C-1運輸機的問題非常多,又是一種小型的運輸機,所以僅用於日本本土作戰使用。
但是其前級版本發展比較早的YS-11客機公開的事故率非常高,各系列總計製造182架,產生的飛行事故36次,全機損毀26架,一共造成254人死亡,全毀率佔在飛機型的14.2%,在民間的綽號空難之王。
當然,後續發展的軍用版本C-1運輸機因為軍方的保密情況,事故率就不得而知了,目前而言C-1運輸機已經非常落後了,所以改裝為EC-1 電子戰訓練飛機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EC-1 電子戰訓練飛機機身採用美國空軍C-141大型運輸機的機身設計,相當於是C-141運輸機的縮短縮小版本,主機翼採用懸臂式上單翼結構,其位置離機頭比較近,這是因為機身縮短的了緣故。
懸臂式上單翼可以保證發動機的離地間隙足夠高,避免吸入異物,從而保證飛機在簡易跑道上的安全起降。
主機翼採用傳統的臨界翼型,之所以沒有選擇現在運輸機普遍採用的超臨界翼型,是因為當年在沒計時,還沒有出現超臨界翼型,所以就採用了在高亞音速飛行時阻力較大的傳統後掠式臨界翼型,主機翼前緣後掠角為20°,前緣設計有前緣縫翼,後緣有外吹式襟翼系統,這些可以增大機翼的升力。
尾翼為T形尾翼,這種設計可以避開機翼下氣流的衝擊,尤其是引擎比較靠內,高平尾的設計能很好的避開發動機向後噴出的氣流,從而帶來較高的氣動效率。
起落架為液壓可收放前三點式起落架,前起落架為雙輪,主起落架為4輪結構,在起飛之後,前起落架可以向前收入機身.主起落架可以向前收入機身兩側整流罩內,基本上根美軍的C-141運輸機一樣的結構設計。
在機尾部分,從運輸機改裝而來的EC-1電子訓練機依然保留了可收放式裝卸坡道和蚌式尾門,用於設備的裝卸和執行任務的時候空投物資。
機身長度為29 m、翼展30.6 m、高9.99 m,引擎採用兩具普惠授權三菱重工生產的 JT8D-M-9渦輪風扇發動機,能輸出64.5 kN的推力,從而實現806 km/h的最高速度、實用升限為11,600 m、續航里程為1300 km。
從其機動參數可以看得出來,EC-1電子戰訓練機的航程非常短,幾乎僅能覆蓋日本本土,所以作為一款電子戰機而言,單單從這些數據來說,太過於小巧了。
而在電子雷達方面,EC-1電子戰訓練機在機身的頭部,將原有的C-1運輸機的圓錐形雷達整流罩換成了香腸形的雷達整流罩。
這個設備是電子偵測與干擾設備,巨大的黑色機鼻整流罩上面還有幾條細白線,這些線是防雷條,避免執行任務時設備被雷電毀損,同時機鼻整流罩的下面還有冷卻空氣的入口,用於給雷達散熱。
另外為了收集各種信號,在機身兩側分別在前後增加鼓起的兩個黑色雷達整流罩,裡面安裝了收集各種無線電信號的專用天線。
並且為了收集後方的信號,其尾部的貨艙門也改裝為鼓起的雷達整流罩,可以說機身的360度範圍都擁有雷達探測和信號收集天線覆蓋。
在機艙內部配備有大量的機載電子信號收集設備、日本自行研製的J/ALQ-5電子干擾系統以及通信設備等等,配合上原本就是增壓貨艙並且裝有空調的設計,大大的提升了操作人員和搭載人員的舒適性,當然其雷達實力到底如何,畢竟目前沒有正式的公開數據和演習或者實戰案例,所以目前不得而知。
EC-1電子戰訓練機雖然是主要用於電子訓練使用,但是從其設計而言,有非常多的信號收集設備,而其訓練空域靠近東海,所以也有可能具備收集大量軍事信息的能力,來探測各種軍事信息,也說不定呢。
不過這款航程低,功率小,服役數量僅僅幾架的電子戰機在未來的戰場也很難有立足之地,而其憑藉獨特的外形設計,或許可以在軍事飛機歷史佔據一席之地,你認為呢?
閱讀更多 武器大講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