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位於祖國西部邊陲的新疆哈密市伊吾縣的冬天特別漫長。

當中原大地芳草茵茵、桃花盛開的時候,位於東天山北麓的伊吾還是冰天雪地。直到6月份,冰雪消融之後,這裡的小草才開始長出嫩芽,各種美麗的花兒也依次綻放,把整個東天山裝扮得格外美麗。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高湘玲和王紅梅是河南濮陽市人民醫院和婦幼保健院的婦產科醫生。她們都喜歡春天,喜歡在春天的陽光裡奔跑在如茵的草地上或鮮花叢中盡情地釋放自己,喜歡把日子過得像春天裡的詩。然而,伊吾的春天特別短暫,短暫得就像她們三年的援疆生活轉瞬即逝。

“我們倆在伊吾已經度過了三個春天了,2020年元旦過後,我們這批援疆人就要結束使命、返回濮陽。下一個春天就不能在這裡過了,想起來真有些捨不得。”她們說,隨著返鄉回家的日子越來越近,兩人的心裡有些空落落的,2017年2月剛剛踏上新疆這塊土地時的一幕幕,彷彿就在昨天;在新疆的1000多個日夜以及在這裡的點點滴滴,已經深深地鐫刻在她倆的腦海裡……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三年前,河南省第九批援疆人才開始報名時,由於援助地哈密地區伊吾縣工作環境條件惡劣,很多人都不願意報名。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援疆是男人們乾的事,和女人不搭邊。高湘玲和王紅梅雖然都是各自醫院的骨幹,但她們倆做夢都不會想到援疆會和她們能扯上什麼關係。但是,偏偏伊吾縣人民醫院需要兩名婦產科大夫,而且必須要女性。她們倆這才陰差陽錯地來到了新疆。

2017年2月23日,高湘玲和王紅梅帶著家鄉人民的深情厚誼和父母的千叮萬囑,來到新疆伊吾這個偏遠的小縣城,開啟了她倆的醫療援疆生涯。然而,初來乍到的新鮮感很快便被各種不適應淹沒:年蒸發量是降水量十倍的極度乾旱氣候讓她口唇乾裂、不住地流鼻血,還出現頭疼乏力等高原反應症狀。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的縣城很小,沒有像樣的超市,連理髮店都很難找。

所有這些並沒有讓她們倆退縮。她們堅信,只要自己堅持下去,再艱苦的環境也會慢慢適應的。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她們倆長得文文靜靜的,常常被人誤認為職業一定是“老師”。剛來到伊吾的時候,援友們也為一堆綠葉裡出現了兩朵紅花興奮不已,可是,沒多久,這兩個人就“原形畢露”,那性格,那做事簡直比漢子們還要漢子!

高湘玲在伊吾縣人民醫院擔任副院長兼援疆醫療隊隊長。王紅梅當然也不示弱,擔任了伊吾縣人民醫院外婦科的主任。

“儘管我來之前有思想準備,但還是被醫院的種種景象驚呆了!”高湘玲說,當時的伊吾縣人民醫院每個科室有執業醫師證或執業助理醫師證、能夠上崗工作的也就兩三個人,科室主任大部分還是住院醫師,難以勝任臨床工作;雖然設置了100張床位,但每個科室的住院患者只有兩三個;婦產科一個月僅有3名產婦分娩;急診科只能處理一些常見病,基本沒有搶救危重病人的經驗;醫院先進的儀器不少,卻沒有人會用……“患者對醫院的醫療技術不認可,大部分病人都轉到哈密治療,縣醫院成了一箇中轉站。”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所有這些,讓受命為伊吾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的高湘玲憂心忡忡,也讓她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經過苦苦思索,她決定調整工作思路,發揮援疆醫療隊傳幫帶作用,從最基礎的工作抓起,建立新的管理機制,依靠豐富的醫療手段和真情服務贏得當地群眾的信賴。

高湘玲雖說是個女性,可是,管理醫院,帶隊伍卻一點也不比男人差。她做事勤奮、認真、執著、聰明,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把縣醫院來了個徹底的改頭換面,醫療秩序規範了,醫護人員技術大幅度提高了,醫療新技術新項目開展起來了,群眾信任度越來越高了,患者越來越多,醫院漸漸走向正規。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只有醫院的同事知道,高湘玲自己就是一個病號。援疆之前,她就患有哮喘、貧血、糖尿病、膝關節炎等多種病症。到了伊吾縣之後,由於當地天氣寒冷,她的膝關節炎越來越嚴重,幾乎每天都是忍著疼痛在工作。她手機上安裝的計步器顯示,每天光是在醫院樓上樓下所走的步數都在1.5萬步以上。下班回到公寓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止痛藥,然後在紅腫的膝蓋上塗上一層層的止痛膏,再進行紅外線理療。

有一次,醫院收治了一名急性腹痛的女性患者,高湘玲為她做了卵巢腫瘤剔除手術,術中發現該患者同時有橫結腸繫膜根部惡性腫瘤,便馬上緊急聯合普外科的援疆專家繼續為患者做手術。由於患者病灶部位特殊,並且與周圍臟器粘連廣泛,手術十分困難,最終用了4個多小時才完成手術。等把患者推出手術室,她才發現自己的雙腿因長時間站立已無法打彎,膝關節腫得連褲子都沒法穿上。

“高院長,你哪是在工作,是在搏命啊。”一起手術的護士不停地幫她揉搓著紅腫的雙腿,聲音哽咽了……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婦產科是王紅梅的強項,但管理外科病人卻讓她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壓力。

“入疆前我想著來到這裡就是在業務上指導一下、做做手術、推廣點新技術什麼的就行了,投入工作後才發現,這裡不光醫療技術力量薄弱,很多基礎工作都得從零抓起,急需我們做的工作太多太多了。”王紅梅說,為了給伊吾縣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她從規範病歷書寫入手,再從詢問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到醫患溝通,手把手地一點點向當地醫生傳授,“修改病歷就像逐字逐句批改小學生作文一樣,有的病歷需修改幾次才能完成。”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在她的努力下,外婦科的基礎工作逐步走入正規。她又帶領科室醫護人員進行產後出血、新生兒復甦、骨折氣胸處理等急救操作培訓,還開展了陰道鏡檢查、宮腔鏡、腹腔鏡治療異位妊娠、卵巢囊腫、闌尾炎、膽囊切除微創手術、陰式子宮切除等手術。醫療水平的提高逐漸贏得更多當地患者的信任。有不少準備去哈密醫院分娩或做手術的都選擇留在了伊吾縣人民醫院,她們說:“有援疆醫生在,我們放心。”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一天,一位產婦到醫院看急診,王紅梅對其檢查之後,發現是妊高症引起的胎盤早剝,凝血功能已有異常,需馬上手術,但因伊吾縣人民醫院血源不足,只能把產婦轉往哈密醫治。為了患者途中安全,王紅梅和徒弟巨姍姍一同護送。

救護車剛過鹽池鄉,天空開始下雪。路面本來就結冰打滑,再加上冷風吹著揚雪一陣陣飄過,感覺救護車就像在風中飄搖。王紅梅顧不上害怕,一直不停地安撫產婦情緒,每隔一會兒聽一次胎心。車行至口門子,遇到交通管制,過往車輛排成一條長龍,救護車無法前行。產婦的病情不容半點耽誤!為爭取時間,她下車踏著積雪、頂著寒風步行大半里路,和執勤人員進行溝通,得以破例放行。經過3個多小時驚心動魄的艱難跋涉,總算平安地將產婦送到哈密地區醫院,順利進行手術。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伊吾縣是全國人口最少的縣之一,全縣2.3萬人,面積卻有1.9萬平方公里,地廣人稀,農牧民每次縣城看病都要跑很遠的路,很不方便。為解決農牧民看病難,高湘玲和王紅梅每週都堅持和援疆醫療隊其他成員一起,穿越茫茫戈壁和雪山草原,到農牧民家裡看病、義診。三年下來,她倆的足跡跑遍了全縣所有的鄉村。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工作中的她們是認真的,生活中的她們更是可親可敬的!

王紅梅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最大的愛好是散步,鍛鍊身體,那真的叫風雨無阻,嚴寒酷暑都擋不住鍛鍊的腳步,,而且,散步就是散步,絕對是目不斜視,心無旁騖。每每的,她在前面快速的走,後邊跟著一群漢子在跑。

高湘玲是典型的吃貨,最愛吃的是火鍋。借用援友李建華的話來說:湘玲姐沒有什麼事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再加一碗麻辣燙!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兩個人在援疆公寓的宿舍每天都收拾得漂漂亮亮、一塵不染,房間裡還養了很多花草。每次下鄉義診回來的路上,兩人都會在戈壁灘撿一些五彩繽紛的瑪瑙石,裝點房間,也裝點生活。星期天休息的時候,兩人經常結伴到縣城郊外的草原、雪山郊遊,拍一些風景照,採很多野花回來。用她倆的話說:“援疆的生活雖然單調、寂寞,但我們也要努力地把這些日子過成詩。”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雖說兩個人都是生活中的樂天派,但是,作為女性,總歸還是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的,但是,面對困難,她們依然是“女漢子”!

高湘玲有一次在烏魯木齊出差,突發“急性胃腸炎”,併發“低血容量性休克”,在病床上昏迷了整整三天,等第三天睜開了眼睛的時候,她發現援友齊刷刷的圍著她,她突然就覺得很幸福,咧嘴笑了,可是,援友們卻全都哭了,從此,她又多了一個外號——“打不死的小強”。

王紅梅也有過一次這樣危險的經歷。去年9月的一個週末,她正在公寓休息,醫院突然來電話說有急診手術。她撂下手機就往醫院趕,因下樓速度太快,不慎崴了腳,造成右踝骨折。養傷的日子裡,她雖然腿上裹著沉重的石膏,被困在公寓無法上班,卻依然每天不停地通過打電話安排指導科室的各項工作。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看到醫院積攢了很多事情需要處理,王紅梅再也坐不住了,僅過了兩個月就拆掉石膏,拄著柺杖到醫院上班了。半天不到,她的腳腫得像個麵包,連鞋子也沒法穿。為減輕痛苦,她把腳翹到一個凳子上繼續工作……

雖說都是“女漢子”,卻也逃不掉兒女情長。對父母的牽掛,對兒女的思念,無時無刻不是她們倆的牽絆。高湘玲的兒子要參加中考了,就給她提出了一個要求“媽媽,我想和同學一樣中考的時候媽媽在門口等我!”可是,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要求,高湘玲也做不到,她淚水掛在她的臉上,也流進她的心裡。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王紅梅的兒媳突然患急性闌尾炎住進了醫院,而且闌尾穿孔還要急診做手術。接到兒媳從上海打來的電話,王紅梅急的嘴上都起泡了,但因為工作脫不開身,無法請假去上海陪伴兒媳,只能每天晚上呆在伊吾的宿舍抱著手機苦等消息......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2018年5月,高湘玲70餘歲的母親股骨頸骨折需要住院手術,她儘管心急如焚,但因為手頭的工作太多離不開,只能在電話裡一遍遍地安慰母親。母親理解她,忍著疼痛在電話裡說:“你好好工作,我會好起來的,別惦記我。”但細心的她還是隱約聽到了母親壓抑的呻吟聲。那一刻,她的眼淚奔湧而出……而在伊吾縣,她卻結了一門親戚,認了一位名叫納孜古麗·夏夏木的維吾爾族媽媽。三年時間裡,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這位維吾爾族老人身上,和老人相處得像親母女。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在伊吾縣援疆公寓食堂的牆上,貼著這麼幾句話:不是哪一朵花都能開放在雪山上,雪蓮做到了;不是哪一棵樹都能長在戈壁上,胡楊做到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來援疆,我們做到了……她們說,這幾句話成為了讓她倆能在伊吾縣這麼個艱苦的地方堅守下來的一種動力,每當苦悶、彷徨的時候,看到這幾句話就會變得更加堅定和堅強。如今,馬上就要離開這個熟悉的地方了,兩個人特意在這個“座右銘”前拍了張合影。此刻,她倆才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不是每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倆做到了!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來援疆,她們倆做到了,讓很多男人汗顏

三年的援疆時光即將被畫上句號。驀然回首,援疆,讓她們經受了磨練,把她們從一個小女人變成了“女漢子”,詮釋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涵義,同時,也讓她們體驗了一次次感動,收穫了一片片真情,經歷了一生中最珍貴的閱歷和人生洗禮!

她倆說:援疆,是我們人生難得的一次機遇,是我們一生做的最感到自豪的一件事。一次援疆路,一生援疆情!(賀德敬 文圖)歡迎關注“瘦馬視角”,欣賞更多精彩圖文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