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明軍大敗15萬日軍,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別國卻視他為神


說起萬曆這個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工齡”48年卻有30年閉門不出,處於“脫崗”狀態。雖然人家30年不上朝,但依然權柄在握,而且功績也不少。

人們最為熟知的除了張居正變法帶來的“萬曆中興”之外,應該就是“萬曆三大徵”了。通過“三大徵”打出了國威,穩固了大明江山,為後面的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三大徵中的朝鮮之戰。

貧農家庭出生的“小猴子”豐臣秀吉,因為侍奉“日本戰國三傑”之一的織田信長而崛起,在經歷了無數次村戰之後,他終於如願以償的統一了全國,當上了“村委會主任”。

按說作為一個“村委會”主任,應該是沒什麼抱負的,安安穩穩地就行。但豐臣秀吉不知是因為統一了全國後自信心爆棚,還是咋樣?他竟然不滿足日本這一畝三分地,想要將亞洲納入他們“村”的管轄範圍。豐田秀吉的計劃是:先佔領朝鮮,然後以朝鮮為跳板佔領中國,最後佔領印度。

4萬明軍大敗15萬日軍,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別國卻視他為神

1592年,豐臣秀吉開始了他的計劃,親自帶領15萬大軍攻打朝鮮。面對這十幾萬大軍,朝鮮果然“不負眾望”,戰爭剛開始就已經結束了,不到一個月,首都漢城以及陪都平壤均告淪陷。

大軍一路勢如破竹,豐田秀吉一看這陣勢,“打到大明去”還不是易如反掌、指日可待的事了,信心滿滿的豐田君開始琢磨著遷都北京,兵鋒直指大明東北邊境地區。

當時的朝鮮是大明的附屬國,而且這事也和大明有關,唇亡齒寒,不能不管。收到朝鮮求援後,萬曆皇帝當機立斷:任命時任遼東總督的李如松為提督,又派了兵部的宋應昌做經略,帶著4萬大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收復失地。

4萬明軍大敗15萬日軍,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別國卻視他為神

對於李如松來說,他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光復平壤,因為他的副手、大明將領祖承訓率領4000人的先頭部隊攻打平壤,但由於不熟悉日軍戰法和大意輕敵,以慘敗告終,李如松必須雪恥!

平壤本就是重鎮再加上前次的進攻,日本人格外重視,派了3萬精兵力守;明軍這邊的兵力只有4萬,只是略多而已。攻城戰自古都是傷亡極大的,沒有數倍於敵人的兵力難有勝算,這一仗很難打,只能靠智謀取勝。

大軍來到平壤城下,李如松命令部隊圍住西門、北門、南門,留東門一個口子,圍而不攻。隨後,李如松又叫來親信祖承訓,讓他的部下紛紛把朝鮮軍人的服裝穿在最外面,去攻打南門。因為南門是一馬平川,真要打南門傷亡太大,所以日本人將兵力重點放在了其他三個門,駐守南門的幾乎都是投降的朝鮮人,戰力可想而知。

4萬明軍大敗15萬日軍,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別國卻視他為神

當南門守軍看到是“自己人”時,放鬆了警惕,祖承訓率領的部下就這樣順利抵達城下,迅速架上攻城梯,撕開套在外面的偽裝,漏出霸氣的大明軍鎧甲。守城的士兵一下子傻了眼,面對早已登上了城牆的明軍,紛紛向城內潰散,一個個成了待宰的羔羊,最終明軍以較小的代價重新奪回了平壤。

不多時,明軍就幾乎奪回了朝鮮全境,日軍只得退守幾個沿海城市。豐臣秀吉一看形勢不對,但他又不願就此放棄,於是便使出了日本人的慣用伎倆,表面上和大明談和,背地裡積蓄力量。

1597年,豐臣秀吉調集14萬兵力再次出兵朝鮮,但這次出來容易回去就難了。有過抗倭經驗的李如松已經死在了蒙古人的手裡,萬曆皇帝便重新任命邢玠為總督、麻貴為備倭大將軍,調集各地精兵援朝。入朝之後兵分四路,其中水師提督陳璘率兵與朝鮮水師李舜臣部緊密配合,直接殲滅了日軍水軍主力。

4萬明軍大敗15萬日軍,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別國卻視他為神

日本為了此次戰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明軍和朝鮮一起竟不能全殲日軍,但隨著最精銳的水師被殲滅,日軍的潰敗也只是時間問題。同年8月,豐臣秀吉鬱鬱而終,日軍緊急撤退,朝鮮之戰以日本戰敗而告終。

這一仗不僅打出了大明的軍威和國威,更維護了國家統一,此後的300年時間裡,東亞地區沒有出現過大戰;同時由於兩次戰役的失敗,日本的核心層也迎來了洗牌,豐臣秀吉家族走向了沒落;而朝鮮被打到幾乎亡國,但是中朝友誼又進了一步,以至於此後,萬曆皇帝在朝鮮人民心中成了神,對其尊崇無比;在明亡後的200餘年裡,朝鮮民間仍視明朝為正統,甚至依然使用崇禎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