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外形結構重要還是氣韻重要呢?(如人外貌身材和內在氣質)?

劉智華


答,書法的外形與內在氣韻缺一不可。恰如人之外表形態與內在氣質。

周朝的妲己,美豔無雙,令人留戀不捨,其蛇蠍心腸卻讓人切齒痛恨,必欲除之而後快。

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內心深處滿滿的善良,但是,醜陋的外表也令人退避三舍。

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即有英俊偉岸,秀雅美麗的外表又有高尚的情操精湛的學識,就是完美的代表。

書法藝術也是如此,在或端莊大氣或優雅嫵媚的外形結構的同時兼具生動的氣韻則為佳品。

當代有些“書法”氣韻相通但字形結構畸形,令觀者厭惡。

而有些字體結構精齊,但失之刻板,毫無生機,更何談氣韻。

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字體的形態結構舒展筆勢搖曳多姿,美輪美奐,全文的二十一個“之”字,極盡變化只能事。

通觀全篇,

行與行,氣如行雲緊勁連綿,生機勃勃。

字與字,美若流蘇環環相扣,氣韻相生,不愧為天下第一之稱號。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稿》

開篇所書,字字中規中矩,隨著內容的發展,書者心氣起伏,情緒跌宕,字體,字距,字形,行距越來越大。這就是書法外形結構與氣韻的關係。

書法的外形結構與內在氣韻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宮春虎畫馬


學習書法,首先把形寫準確重要,然後以形寫神,只有先有形才能後有神。這裡所說的神就是提問者所說的氣韻。

準確無誤的把形寫準確,才能完全學到範本精華,如果學習中一味追求所謂的氣韻,而忽略了形的準確性,那麼這種字就是我們所說的江湖體無疑了。

因此書法的外形很重要,它來源於反覆的臨帖。而臨帖不僅要精臨,還要時時複習,以達到強化記憶和溫故知新的目的。臨帖不深,對帖的深意瞭解不透。只是浮光掠影。多次反覆的臨帖,就會逐漸領悟其中的精華。比如清代書法家何紹基臨《張遷碑》達到幾百遍,就是這個道理。

王澍《論書剩語》中說:"臨古須是無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與古人相消息。″意思就是臨帖需要先把自己的思想歸零,一旦老想加入自己的個性,即提問者所說的氣韻,那麼就會與古人的書法越來越遠。

因此書法首先必須講外形結構美,只有外形結構精準了,氣韻自然就會出現,正所謂筆到意到。






校傲臨風(書畫)


書法的外形結構與內在氣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一幅書法作品的氣韻猶如一個人的風采,是藏於書法藝術形式中的內涵,也就是書法作品的章法佈局、筆畫結構、墨色濃淡所表現出節奏韻味和作品的氣味風度。氣韻生動,姿態萬千,章法參差錯落,造成一種生動活潑、神彩飛揚的藝術美的境界。

書法的外形屬於結構範疇。歷來書家都講究形體美,形體或長或方,或園或扁,或肥或瘦,千姿百態。如顏書字形較肥大,歐書形體較瘦勁,柳書形體挺拔清勁。看一幅書法作品的形體美不美,既要看每個字的形體結構,也要看統一中是否有變化,結體、點畫不雷同,肥瘦適當,風姿瀟灑,達情儘性,神彩飛揚。

故外形美而氣韻生,二者兼融才是最美的。




手機用戶墨海聽濤


有人問同樣一幅書法作品,為什麼不同的人評價不一樣?是的,同樣一幅書法作品,不同的人會給出不一樣的評價,這主要是由於個人的審美不同取向造成的,而大部分人的審美取向來自於日常的經驗,看的某一類作品多了,自然就會喜歡這一類的作品。

這個就像我們味蕾,它是有記憶的,我們小時候一直吃某一樣食物,味蕾就會產生記憶,長大了就會覺得這樣的飯菜是美味,所以才有媽媽做的飯是最好吃的說法。

所謂的眾口難調也是這個意思,每一個的口味都不一樣,一頓飯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口味的。

欣賞書法作品也是一樣的,每一個人看到的書法作品不一樣,對於書法的認識也不同。我高中剛學習書法的時候,把寫的字拿回宿舍給舍友看,被一位舍友狠狠的批了一頓,他認為我寫的太細了,根本不叫書法,他經常跑去老年大學書法班玩,見到的都是那些大爺寫的粗重的顏體,他就認為那樣的才是好的,楷書就要寫粗一點,寫胖一點。

但是,由於他接觸的書法作品也不多,只能認識到這一點,並不知道其實不管是粗還是細,並不是評價書法的標準,無論粗還是細,都有好的書法作品,顏體可以厚重,瘦金體可以瘦硬。從這個也可以知道,個人的經驗未必是對的,這決定於你看到的作品的質量的好壞和數量。

不管我們每一個人的口味是否相同,但是書法總是有標準的,只有符合這個標準的審美才是好的,就像我們有自己的口味,真正的美食有它的共同的標準。

書法的標準是什麼呢?書法的標準就是古代留下進來的經典的書法碑帖,如果你沒有看過這些,僅僅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現代人的書法作品,那麼你的審美的經驗就未必是對的,做出來的好壞的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真正要懂得書法,懂得書法的欣賞,還是要去臨帖,去練習,去看古代優秀的書法作品。


渺渺無蒍


古人說大自然的山水有氣韻,有天地靈氣。樹木有氣韻,有山林之氣。那麼什麼是書法的氣韻?如果把書法線條比作古琴的弦,那麼氣韻就是餘音繞樑弦外之音。

氣韻可以說是書法作品的書外之情感,書外之意蘊,書外之韻味。含義深刻,回味無窮。

宋朝人嚴羽說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雖是說的詩詞氣韻,也可形容書法的氣韻。如趙孟頫書法有清新的氣韻,蘇東坡草書有豪壯氣韻,啟功書法有清剛氣韻,弘一法師書法有靜謐氣韻。

書法的氣韻從何而來?

一,墨色的枯溼濃淡變化,給人滿紙雲煙之感。

二,線條的書寫快慢疾徐節奏。

三,線條、塊面形成的平面空間和立體空間的視覺感受。

四,變化多端的結構。

五,不同氣勢,不同形式,行氣貫通的章法。

六,書者學養對書法作品的滲透。

內在氣韻是依附外在形而生,結構是形成和表達氣韻的重要因素。都重要。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書法作品《行書千字文》。(局部)。為趙孟頫所書。)


神韻軒書法


不同的階段在乎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對於學書的人來說,剛開始注重的當然是外型形,沒有練到一定程度根本不明白什麼是氣韻,也就談不上重不重要了。

對於看客來說,不懂的人只是看好不好看,字形結構就是他們所關注的。懂的人看的是章法,氣韻,個別字的變形可能是為了整體效果的統一。

所以外形結構和氣韻同樣重要性,不同的階段關注點是不一樣的。到了一定境界,你在乎的就不是好不好看,而是耐不耐看了。就好比剛剛認識一撥同事,開始會對外貌身材好的有好感,時間久了看的還是內在的涵養。



瀚墨堂墨升


其實兩者沒有衝突,甚至有因果關係。

好的外形結構,加上好的筆畫,讓人仔細品味,才會感受到其中所謂的韻味、氣質。




愛寫字的猿哥


我覺得同為重要。

書法外形結構,是書法的外在面貌。這有兩個表現:一是,從字的單體表現來看,是它的筆畫結體構成;二是,從整幅作品面貌來看,是它的章法佈局。我們說,字美不美,重在結體的表現上;整幅作品的效果怎樣,重在謀篇佈局上。總之,無論單字還是整體,一定要首先在這兩個方面出彩,否則,作品不會引人入勝!

書法的氣韻,是指它的氣質和韻味。氣質,是它的表現力度,也可說是線條的質量;韻味,則為它的觀賞度或為“看點”。如果一幅書法作品不具備它應有的氣韻,那就失去了它很重要的價值和只能稱為是平庸之作、不成功之作!

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如同人的外貌和內在氣質一樣。說得辯證一點,外貌要為氣質服務;氣質更要襯托出外貌體徵的突出表現!我說得對嗎?



建飛圖文


書法,顧名思義,書為外形,法為氣韻,兩方面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結合,才能體現書法的美,或亭亭玉立或粗獷奔放等等。初學者外形結構是必修之路,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外形不修,首先就失去書寫的神,天才除外。後果就是字體筆畫書寫時意念不合,容易失去興趣,甚至會產生書法不過如此的臆想,認為自成一法,得來容易。凡名家作者,書法運筆軌跡都有章可循,他們初學時,外形結構臨摹不少,在書寫時又善於運用思考,善於取長補短,加上名師指點,有頓悟的習性。書法,於中國漢字是形式美多些,真正的名家書法,均是在浩瀚的傳統書畫圈裡刨根問底,對各種技法瞭然於心,最後再結合閱歷、心境、感嘆與眾大家中,一筆驚人脫穎而出。

筆者有一位同學,學書已有20多年,現在每天練習楷書多幾尺。有幸和他聊過幾次,他有句話說的好:中國書法是萬物生長的精華,是中國人抒情的誠心之舉。我大概體會是書法藝術孕育與自然,發展在恆心。所以,初學者練習臨摹外形結構就是對自然、對書寫的敬畏,氣韻的展現是對運筆手法一氣呵成的精煉之筆。




欣欣大向榮


所謂“書法的外形結構",是指書法作品単字的結體和作品的整體佈局。所謂“氣韻",是指一幅書法作品的用筆、用墨、行氣、行筆節奏等的綜合表現。

談誰重要,作為書法來講,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要同等重視的。

一、結體是書法架構的基本元素。沒有結體,等於沒有了傳統中的形,既不是王羲之,也不是顏真卿,不知道你師法何人,只有個人的面貌。沒了傳統,這樣作品就不能稱為書法。

二、佈局。如何佈局,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個原則,就是要符合美學原理,如疏密關係、穿插連帶、行距字距、計白當黑、有收有張等,古人多有示範。當今一些走江湖的,未有點點書法之基礎,胡亂抹塗,不可與書法佈局同語。

三、氣韻。是對書法結體、用筆、佈局的一種加強、必要潤色和補充。如字與字間的有形、無形的連帶,字的開張,用筆的提頓,中鋒側鋒的運用,行筆的速度、節奏,墨的濃淡乾溼等變化。倘若缺少這些元素,我們所寫的字,只是一堆用筆劃堆起的無生命的爛柴堆。

作為書法中必要的元素,沒有誰更重要之分。初學者,可以先學結體,並在學習中不斷去體會氣韻中的各項元素。對於已有小成的書者,可在氣韻上多琢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