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悲觀者往往正確,樂觀者往往成功。


今年,無疑是服裝業近10年來最難熬的一年。時至今日,還有不少企業因為疫情無法正常復工。


庫存、租金和基本為0的線下客流,讓其飽受折磨。大品牌瑟瑟發抖,小品牌摁下暫停鍵。


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有人給服裝人算了一筆賬:通常1月-2月的銷售佔全年10%-15%左右。疫情使得線下暫停銷售,這將直接導致全年收入降低8%-10%


更痛的是,不能開源,還無法節流


即便一家品牌員工只有150人,光工資、房租、稅、水電等累計1個月,損失就可達100-200萬


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中國服裝業,此刻正站在風暴中心迎接衝擊。但或許,這也是一次進化機會——倒逼我們擴張思維,重新梳理手上的生意。


1、關於盈利

線下合線上,就地升級


一場風暴,從吹散了時尚,到吹斷了經濟。比於2003年的非典危機,這次的“寒意”有過之而無不及。


先是關店潮來襲。


優衣庫:關閉中國市場750間門店中的270間


H&M:關閉在武漢地區的所有門店,共13家


Levi’s:關閉在中國約一半數量的門店


Adidas:暫時關閉部分中國門店,並表示會對短期業績產生負面影響


耐克:關閉中國約半數門店,瑞銀髮布報告稱其從1月中到2月底的業績將大跌70%


Burberry:關閉中國內地市場64家門店中的24家


再是現金流之殤。


“疫情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現金流。”上海東宙時尚學院首席學術官徐衛東認為,無論是直營模式,還是加盟商體系,停止營業後最大的困難就是現金流。


那麼造成這種局面,主要問題在哪呢?


盈利模式的單一化。


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在此之前,除了大品牌實行線下線上加速融合外,大部分中小服裝店是完全忽視這一點的。即便是在直播盛行的2019年,也視而不見,完美錯失風口。


可如今,服裝人意識到:光靠實體不夠


於是,大家開始積極調整自家策略,就地升級,進攻線上。每天有成千上萬個人與李佳琪、薇婭開始“搶生意”。


茵曼,聯動全國600多家門店店主開展社群營銷;


伊芙麗,通過社群及時自救,借勢推動會員全渠道打通;


雅戈爾,門店導購通過組群、朋友圈、定向推送開展線上線下融合;


太平鳥,利用線上實現半數暫停營業門店有銷售,且日均總銷售額超800萬;


綾致,線上小程序六天線上交易總額已經超過2800萬元;


歌莉婭,打通小程序商城,2月7號當天高達300萬。


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這就如同“被奶牛殺死”的故事。當你失去了救命稻草,才能立刻找到另一套盈利模式。


病毒這顆子彈,儘管擊傷了企業,但也擊碎了老闆們的固有思維:線上不僅是渠道,更是戰略,是一整條產業鏈,是全新的商業模式。


所以,這次疫情,必將倒逼傳統服裝進行盈利模式的升級


2、關於顧客

母愛算法→父愛算法→摯友算法


要想不被“背叛”,你就得重新理解自己和與消費者的關係。


事實上,我們與消費者之間,已經進行了兩次關係迭代——“母愛”“父愛”,如今我覺得應該轉化成“摯友”


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母愛銷售 = 用戶要什麼你就給什麼;

父愛銷售 = 我告訴你什麼叫好的,聽我的;

摯友銷售 = 我傾聽你的需求,再從中篩選出好的。


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這些關鍵點都不在銷售,而在於誰有資格做“母”“父”“摯友”?


共和君認為,對於服裝人來說,你需要比大多數受眾的認知超前很多,並且審美高度達到一定程度,消費者足夠信任,才可以獲取“為摯友的資格”


而當你能成為一名“摯友”,你的品牌力也就隨之實現擴張。


共和君從不覺得品牌力一定要大費周章,當你用優質內容、產品、服務佔領了顧客心智,每每購物都能優先想到你時,那就是品牌力的展現。


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但這一切都基於,你對服裝行業的足夠專業、熱愛,以及對顧客的真誠。


一場疫情,想必會讓服裝人更加珍惜每一位顧客。


3、關於營銷

保質保量,講好故事


上一點講到,我們看得見消費者的需求,那麼就要抓住需求,讓其滿足。如何做到這點?


首先,保證產品自始至終的好;其次,用活動或故事來給自己造勢。


像10年前那樣做生意已然不行,現在再香的酒都怕巷子深。不做營銷,必然會被競爭對手甩開一大條街。


我們來看,疫情一發生,太平鳥、歌莉婭等本就重視線上運營的品牌,藉著優勢,保住了熱度。


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之前沒那麼注重線上運營的品牌怎麼辦?講故事。


比如當下很多品牌都選擇轉型生產防護服、口罩,或是往重災區捐贈物資。這段時間,傳播越多正能量故事的品牌,越容易被消費者記住,並會形成消費後移。


正如之前大家喊著“欠囧媽一張電影票”,“欠波司登一件羽絨服”,是一個道理。


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光會營銷夠嗎?當然不,更重要的是這些品牌本身質量的穩定。穩定的營銷,穩定的產品,才會讓消費者穩定地信任你。


所以說,疫情期間依舊不能對產品鬆懈,但營銷需重視起來。這就是所謂的“保質保量,講好故事”。


疫情會讓消費者重新定義服裝品牌,也會反過來讓每個服裝人更重視營銷,保證質量。


4、關於認知

看得越遠,變得越快,活得越久


三年前,服裝業拼的是流量,是數據,是爆款;

三年後,服裝業拼的是效果,是轉化,是思維。


個人認為,現在對於服裝人最重要的,就是面對每一次突如其來的轟炸,是否有足夠跳脫的思維和能力迅速重整旗鼓。


近幾年的市場趨勢我們可以看出:每一次“災難”後,活下來的都是積極擁抱變化的企業。


2003年非典肆虐,京東開啟網上售貨模式,逐漸發展成現在兩大電商平臺之一;


2017年“關店潮”後,李寧關店178間,優化體驗店鋪,走“大店”路線;


2018年電商衝擊後,海瀾之家與天貓合作,旗下5000家線下門店升級為新零售“智慧門店”;


......


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這些曾經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人,都成為了行業的翹楚。危機並沒有打垮他們,反而逆勢崛起,激發了潛能。


這次疫情,對於我們服裝人來說,也一樣。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短期內消費者會更注意安全需求,用於服裝上的消費支出減少。但疫情結束後,消費一般都會報復性反彈。服裝消費也會階段性上升。


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此時此刻,我們或許被打得措手不及,但疫情也會提高消費者對健康、審美、品質生活的追求。


正如當年汶川地震,四川市場迅速成為各行各業重點搶佔市場,經歷和近距離感受災難的人,更願意消費。


5、關於心態

隨時隨地,保持野心


說實話,我認識的服裝人這段時間都很洩氣。他們認為顧客都無法出門,沒有打扮的需求,於是也開始閉店歇業?


事實上,宅在家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時尚,越是心情躁鬱的時候人越需要“美”來調節自己。


近期時間微博大火的用各種物品拍照,就可以略知一二。


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此外,短視頻平臺的火爆也讓很多人在家也能分享穿搭經驗,我們稱之為“雲時尚”。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即便大家無法出門,對於時尚、美的渴望度依舊存在。


且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就已達8.02億,其中有5.69億人熱衷在網上買買買。


既然大家依舊有需求,那我們就要學會在逆勢風口取利。保持野心,堅持希望,即便在家辦公,也要維持服裝人最基本的美好。


幹服裝的各位:穩住,疫情過後我們能贏!這是一次進化機會


不慌、不喪、不放棄,是此刻最好的“戰鬥狀態”。


所以,這一次風暴,

不僅是逼迫,更是一種成長。


2020對服裝人來說,已經是新的10年大考。不僅考驗實力,更磨練意志。


幹服裝的各位:

穩住,我們能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