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年滿60,就要被送進墓穴;送一餐加一塊磚,這就是“瓦罐墳”

電視劇《皇上二大爺》中有一集讓世人震驚,劇中父母到了花甲之年(60歲),就會被送入墓穴,

子女每送一餐,磚塊就會增加一塊,直到墓穴被封閉,子女揚長而去,父母在寒冷地墓穴中或是餓死或是凍死。這殘忍的葬俗就是“瓦罐墳”!

老人年滿60,就要被送進墓穴;送一餐加一塊磚,這就是“瓦罐墳”

民間傳聞

花開花落,生老病死,本就是大自然的規律。無人可以掙脫落葉歸根的宿命,但人是有別於動物的,人類有著自己的社會的文化、群體意識,儒家思想提倡仁、義、禮、智、信、怒、忠、孝、悌全面結合。

世間總會有棄儒家思想於不顧,行不孝之大不為。“瓦罐墳”在正史和野史中均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民間不乏傳言。

在古代,人們貧富差距嚴重,窮人自身都難保,更別提贍養自家老人了。當然,其中不乏有一些借題發揮不願盡孝的自私兒女,故民間出現了拋棄老人並活埋他們的習俗,也就是民間傳說中記錄的一種葬俗之一——瓦罐墳。

朝代更迭,史料自會不會,但關於“瓦罐墳”的梗概大致是相似的。

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華夏第一大國——秦朝,讓動盪的時局安定了下來。為了抵禦匈奴的侵犯,秦始皇下令修建長城,因在徵調人員上出現了許多本該北上的中年壯漢卻沒有去的問題,秦始皇龍顏大怒,就昭告天下說60歲以上的人都要活埋。

老人年滿60,就要被送進墓穴;送一餐加一塊磚,這就是“瓦罐墳”

事情的轉機是在某一年的夏季,那年洪水氾濫,洪水退去之後出現了人們不認識的怪物,為解決這個怪物,秦始皇廣羅天下能人志士。

不久後一位青年小夥出現並擊退了怪物,當秦始皇詢問這位小夥子想要什麼賞賜時,小夥子平靜地說自己什麼賞賜都不要,只希望秦始皇廢除曾頒佈的“活埋60歲以上者”的命令,秦始皇答應了小夥子的請求。

但是,在我們查閱《史記》時,就會發現這就是一個虛假的故事,沒有任何的史料可以證明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史記》中明確的記載著秦始皇一統六國時,並沒有頒佈“活埋60歲以上者”的命令,因為一統六國之時,劉邦的父親已是花甲之年、儒家學派的孔子更是73歲的高齡,故關於秦朝的傳說只能是後人捏造的。

老人年滿60,就要被送進墓穴;送一餐加一塊磚,這就是“瓦罐墳”

宋朝,人人都知道出了一位鐵面無私的清官,那就是包拯。面對當朝皇帝想通過節約物資而採取活埋60歲以上者的做法,包拯也只能束手無策。在自己父親到了60歲的時候,他為了保護自己的父親,選擇了將父親藏起來的方法。

但藏著終究不是辦法,包拯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時機,方便讓皇帝廢除此法。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年宋朝發生了鼠患,包拯任命解決老鼠成災的問題,包拯用貓很快平定了鼠患。

皇帝知道問題解決之後甚是欣喜,包拯知道時機已到,就立即向皇帝上述說解決這次鼠患的法子不是自己想出來的,而是自己的父親告訴他的,並說長者見識廣、學問深,不應該被活埋。皇帝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將活埋60歲以上者的命令廢除了

當然,這也是民間的傳說罷了,並沒有絕對性的考古證據,讀者也無需深究和考量,權當是聽一個不太真實的清官救父的故事即可。

轉眼間,朝代更新,華夏大地被少數民族(蒙古族)佔領,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為防止漢人的反抗和侮辱漢人,蒙古族下令將60歲以上的人送到野外的墓穴中,子孫每送一頓飯,就在墓穴處砌上一塊磚,直到墓穴被磚砌滿為止,這時,子孫便可以不必去送飯了。

元朝關於葬俗的傳說有很多,但活埋60歲的葬俗也只是無稽之談罷了。因不管經歷了多少個不同的朝代,儒家思想早已銘刻在人們的血脈之中,縱使存在一兩個不孝子孫不顧年邁的父母,但活埋老人的殘忍行徑還是鮮少的,故元朝關於活埋老人的事也只是虛假的故事而已

坊間傳聞有很多,秦宋元三朝的傳話是人們記得比較清晰的。雖傳聞就似真的一樣,但這些傳說是經不住考古的驗證的,這些傳聞的出現,只能表明過去可能存在著拋棄老人的行為。讀者無需將其從民間傳說層面上升到真實事件層面。

老人年滿60,就要被送進墓穴;送一餐加一塊磚,這就是“瓦罐墳”

“瓦罐墳”名字的由來

人死之後,是入土為安,還是讓骨灰隨風飄揚,其決定權是由死者自己決定的。每個朝代,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入葬方式,現在最多見的就是火葬了。但在過去火葬被認為是大不敬,因有挫骨揚灰的感覺。過去常見的入葬方式有土葬、風葬、天葬、樹葬、海葬和懸棺葬。

除了一些尊敬死者的葬俗之外,還有比較殘忍的入葬習俗,最為殘酷的當算“瓦罐墳”了,為何會被稱為“瓦罐墳”呢?

從“瓦罐墳”的名字中,我們就可以大致知道該墳墓的外形是什麼樣的。人們現在地下挖出一個瓦罐狀的墳墓,然後在其四周和頂部砌上青磚,在其中的某一面留出一個方便子女送飯給父母的小口。

子女每送一餐,磚就砌上一塊,直到送滿360天為止,那時,所留的小口也被砌滿封閉了,故該墳墓被稱為“瓦罐墳”。

老人年滿60,就要被送進墓穴;送一餐加一塊磚,這就是“瓦罐墳”

史料佐證“瓦罐墳”真實存在

縱使坊間有傳聞,但史料無法佐證其真偽,且大多都是民間百姓之間代代相傳的故事,故早已不知其原貌何樣了。

考古學家雖不能佐證民間傳說,但在史料中也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雖記錄的比較模糊,但也可以說明其真實存在過。

事件追溯到唐朝,在唐朝的正史中,我們查閱不到有關“瓦罐墳”的半點資料。但野史中卻有少量的記載,當翻閱《遵義府志》時,會發現裡面有一段記錄“郡俗至尤尚石槨,古風世傳,不能以通禮禁之也。

有前代造者,高原坡坨,鋤墾雨洗,十九露出,無山無之,有多至數十槨者”,這說明了,在當時的雲南貴州遵義一帶,當自己家中的老人到了花甲之年,就會被送入事先在山中堆砌好的墓穴,這也暗示了“瓦罐墳”這一葬俗的存在。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瓦罐墳”就是子虛烏有的事,因其違背了道德倫理,而且書中記錄的石板墳不一定就是“瓦罐墳”。但又有學者認為,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當時極寒交惡的環境所造成的現象。

考古學家曾在中國的川陝鄂豫交界處,發現了許多似瓦罐狀的墓穴,墓穴的主人全部是60歲以上的老人。

不管正史還是野史,不論民間傳聞如何誇張,既然有了記載,且不論這一葬俗是否就是傳言中的“瓦罐墳”,但也暗示了兩者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也證明了中國的歷史確確實實的存在過這一違背中華傳統美德的陋俗。

老人年滿60,就要被送進墓穴;送一餐加一塊磚,這就是“瓦罐墳”

海外傳聞

對於海外的歷史,我們都是通過老師亦或是翻譯過來的海外讀物瞭解的,但想了解某個國家不太好的歷史時,是無法從中獲取有用信息的。

當有幸拜讀了深澤七郎(日本作家)的小說《楢山節考》,在書中可以瞭解少許的葬俗資料,在日本的古代,子女會將年滿70歲以上的老人送上山,讓其在山上自生自滅,故有傳聞說那座山被稱為“棄老山”。在朝鮮,也有諸如此類的葬俗。

當然,棄老的不孝現象,在哪裡都會發生,我們所瞭解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喪失人性的喪葬制度。

讓許多不願贍養老人的子女鑽了空子,他們早早將老人送入墓穴,或是隔一段時間送一餐或是一次多砌幾塊磚,任由他們的生死。善良孝順的子女,會為老人增添衣物,多陪老人聊天,讓他們不會感到孤寂。

日本是一個老齡化嚴重的國家,但我們有看到“老無所依”的現象出現嗎?恐怕沒有吧,日本政府對老人關懷有加,為改善老人的居住條件,無條件提供20萬日元。

當今的中國社會,養老問題日益完善,讓人們的生活達到了“老有所依,病有所醫……”的高質量生活水平,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美德和責任。

贍養老人、孝順老人、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義不容辭地責任和義務,像這樣毫無人性的喪葬制度就不該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