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回,卻又最難回的地方是:故鄉

白巖松在《朗讀者》節目中,曾說過:“故鄉,是你年少的時候,天天想離開;但是,歲數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地方,就是故鄉。”

原來,每個人的心中,都裝著一個故鄉。無論在外面過得好還是不好,心裡最懷念的始終是故鄉。


最想回,卻又最難回的地方是:故鄉


當坐在電視機前,看著白巖松在節目中分享一張照片時說:“我身後的的一片廢墟,是我從出生到17歲時的家。我爺爺、父親、姥姥在這去世,姑姑在這出嫁,我和哥哥在這考上大學。”

聽著白巖松的述說,彷彿看見那不起眼的廢墟,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歡離合,同時,也承載著一個家庭的欣欣向榮。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故鄉,我的老家也只剩下一所破平房,看著曾經給予我無比溫暖、快樂的家,如今卻雜草叢生,再也不見往日的歡樂,心裡陣陣地難受。


最想回,卻又最難回的地方是:故鄉


鄉情

在我有記憶時,住在用泥漿磚做的房子裡。因為我們的到來,僅有的兩間房子也住不下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個人睡一張床上,半夜總會有人掉床下。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好像很久很久沒有和爸爸一起吃過晚飯了。

突然有一天,我們家來了一幫村裡人。原來,我們家在修新房子,他們是來幫工的,在我們家吃飯。

而那段沒和爸爸吃飯的日子,則是爸爸在做完一天的農活後,在月光下搬地,慢慢整理房子的地皮。

就爸爸一個人,趁著月光,把幾塊不平的地,用鋤頭一點一點的鋤、搬,就這樣,有了新房子的地皮。

大概在九歲左右,我們住進了火磚砌成的平房,我們有了晚上睡覺再也不用擔心掉地上的新房子。那時,真的是開心極了。


最想回,卻又最難回的地方是:故鄉


而這時爸爸的背彷彿不再挺拔,那個喜歡大聲說話、逢人就聊幾句的爸爸,變得沉默了。

長大後才明白,一對農民夫婦,養著五個孩子,自建一所平房,是何等的艱難。能自己準備的材料就通通自己做,把錢用在自己無法準備的材料上。

比如:磚頭,是爸爸自己挖地窖、起泥磚、上山準備柴草,之後再把泥磚入地窖,封窖後,用柴草不停歇地燒足七天七夜。

停火後,再引水泡窖,這一窖的磚頭就等著出窖了。

而建一所平房,聽爸爸聊天時說起,大概需要三到四窖磚頭。這樣的三到四窖磚頭的平房,全靠人力一點一點地堆砌而成。

很難想象,在農村,在八九十年代,建一所平房幾乎耗盡了父母的所有力氣。

而那所陪伴我長大、傾注了爸爸媽媽所有心血的平房,這十幾年來,也漸漸破敗。只留下一副會漏雨的空殼,和屋旁的幾棵果子樹。

最想回,卻又最難回的地方是:故鄉

我們在長大,房子也和爸爸一樣的老去,這也許是自然中的必然吧。

當我長大後,你已老。

鄉音

也許我們像所有的遊子一樣,都會有類似白巖松老師的經歷:小小年紀,遠離家鄉,求學或某生。

很多年不曾回家,偶爾遇上一個同鄉,就如同見到了親人般,特別的感動。彷彿從對方身上找回了自己,看見了故鄉。

甚至,會有想哭的衝動,因為,我們已經太久沒回家了。


最想回,卻又最難回的地方是:故鄉


我的第一次離開家鄉,不是去上學,而是加入打工的隊伍,成為一名別人眼裡的:外鄉人。

記得第一次離家,心裡面裝滿了好奇與嚮往,總幻想著,外面的世界是多麼精彩迷人,彷彿有大把的機會等著我們去嘗試、體驗。

那時候,對‘打工’沒什麼概念,只簡單的覺得打工能掙錢。

當經歷了‘打工’的無奈與辛酸後,才發覺,家鄉雖然貧窮、落後。但,它不會讓你受委屈,也從不欺騙,種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最想回,卻又最難回的地方是:故鄉


也許是因為,當時的通迅不發達,在工廠流水線上班,大部分和家人互相聯繫的是書信。

記得當時的我們,最期待的是家裡來信。因為,信,是我們失落時,唯一的精神安慰。雖然只是輕飄飄的兩張紙,可它承載著我們所有對家鄉的思念。

有時,我們也會發愁,一個月幾封信,要寫什麼呢。後來才知道,我們的爸爸媽媽也有同樣困擾。

信裡都是碎碎念,日常雜事,甚至家裡養了幾隻雞、幾頭豬都躍然紙上。看著信,彷彿只要睡醒了,就能回到家鄉。


最想回,卻又最難回的地方是:故鄉


夢迴故里草木深,醒來時,已淚溼枕邊。

故鄉,是讓人思之落淚、想回卻難回的地方


鄉愁

故鄉,以她特有的方式,滋養著大山裡的每一個人,而那裡裝滿了我童年的快樂與被深深愛著的溫暖。

那時的我們,忙完了農活也不忘為自己找樂趣。

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春天,在田裡插完水稻苗後,發現田埂邊上的小水溝裡,有泥鰍。


最想回,卻又最難回的地方是:故鄉


這下不得了,把我們給樂的。雖然當時天快黑了,又累又餓,可也擋不住我們下水摸泥鰍。

當摸到一條又一條的泥鰍時,彷彿有使不完的勁,一條不大的小水溝,居然提摸出一大盤的泥鰍。

本以來,晚上會有一頓美味的晚餐,誰知,當把煮熟的泥鰍端飯桌上時,一股夾雜著淤泥和水稻杆的難聞氣味直灌鼻子。

我們的滿心歡喜,全泡湯了。當時就為了這一盤不能吃的泥鰍,哭得那叫一個傷心。爸爸也挺不是滋味的,說:怎麼就忘了提醒你們,把它放水裡養幾天,讓它吐吐泥,過個幾天就可以吃了。

幾十年過去了,那盤被倒掉的泥鰍彷彿歷歷在目,好像就在昨天。

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田間、山間、河裡的樂趣,像一道道光,從勞累、單調的縫隙中,照進來,點綴了我們的童年。

簡單的快樂,最幸福

最想回,卻又最難回的地方是:故鄉

我的故鄉並不美,很窮,但它善良、樸實、大方,更是寬容。無論我們走多遠、什麼時候回來,它一直都在。

我回還是不回,它依然質樸地等著。

看《雲邊有個小賣部》中說過:“外婆說,什麼叫故鄉,祖祖輩輩埋葬在這裡,所以叫故鄉。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故鄉不但是我最深的牽掛,亦是我今生再難回去的地方。做為一名出嫁女,我變成了有故鄉,但故鄉卻沒有我的家。

山水迢迢,不怕家鄉路遠,歸途遙遙,只怕還鄉時,已是故人故事。

最想回,卻又最難回的地方是:故鄉


夕陽西下,炊煙裊裊,我彷彿看見故鄉的老房子,也同樣升起了裊裊炊煙。

春天來了,故鄉的小河裡,是不是魚兒成群、鴨兒戲水?河邊的野菜花鋪滿田埂了吧?

村邊的竹林裡,鳥兒在歡唱吧?老屋裡的舊燕子窩,是不是已經迎來了它的主人?

春天這麼美,想來我的家鄉也正鳥語花香、一片歡聲笑語,我愛春天,我愛我的家鄉。


我是@up米婭兒 ,一枚新手創作者,愛好閱讀與運動。用智慧與溫暖打造生活,希望讓更多的人感受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