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比亞伊斯蘭共和國簡介

岡比亞伊斯蘭共和國簡介

岡比亞(全稱:岡比亞伊斯蘭共和國,臺灣地區稱為“甘比亞共和國”)。岡比亞共和國位於北緯 13°28',,西經 16°39',非洲西部,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48公里,面積共10690平方公里。岡比亞共和國全境為一狹長平原,切入塞內加爾共和國境內。岡比亞河橫貫東西,注入大西洋。

岡比亞伊斯蘭共和國簡介

岡比亞河為西非河流,源出幾內亞共和國,向西流經岡比亞,注入大西洋。岡比亞河全長1120公里,流域面積7.7萬平方公里。中下游河寬水深,入海口水面寬20公里,深8米。從河口上溯240公里,全年通航300噸汽輪,是岡比亞運輸網主幹。兩岸沖積平原寬廣,水網密佈。

岡比亞共和國屬熱帶草原氣候,內地平均氣溫約27℃,一年分為雨季和乾季,7、8、9月為雨季其餘月份為旱季,旱季炎熱而乾燥,雨季悶熱而潮溼,降雨頻繁且多伴有雷電。地下水資源清潔豐富。地下水位較高,距地表僅10米左右。

岡比亞伊斯蘭共和國簡介

公元前五或第六世紀某探險家發現岡比亞大陸。在中世紀時期該地區在跨撒哈拉貿易占主導地位。馬裡帝國,最負盛名的曼丁哥統治者曼薩堪·堪穆薩,讓該地區被全世界認可。北非的學者和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1352年訪問了該地區,說黑人擁有一些令人欽佩的素質。

13世紀初,在Kouroukan Fouga,馬裡的憲法,是國家的法律。桑海帝國,桑海人,他們的國王承擔的帝國正式控制而得名,來主宰該地區。

在16世紀,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區域開始收到摩洛哥和葡萄牙的入侵和掠奪之苦。到了16世紀末,隨著襲擊不斷,帝國崩潰和被征服,並聲稱屬於葡萄牙。

16世紀末英國殖民者侵入。1618年英國人在岡比亞河口詹姆士島建立了殖民據點。17世紀末法國殖民者也到了岡比亞河北岸。此後100年間,英法為爭奪岡比亞地區和塞內加爾,曾多次發動戰爭。1783年《凡爾賽和約》把岡比亞河兩岸劃歸英國,把塞內加爾劃歸法國。1889年英法達成協議,劃定了當今岡比亞邊界。1959年英召開岡比亞制憲會議,同意岡比亞成立"半自治政府"。1964年英同意岡比亞於1965年2月18日獨立。1970年4月24日岡比亞宣佈成立共和國,人民進步黨領導人賈瓦拉任總統。1994年7月22日部分下級軍官發動兵變。執政近30年的賈瓦拉和人民進步黨的統治被軍人政變推翻。

2013年10日2日,發表聲明退出英聯邦。2013年11月14日,宣佈基於國家戰略利益,與臺灣斷交,但並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亦因此成為少數既沒有與臺灣建交,亦沒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之一。2015年12月12日,岡比亞共和國將國家名稱改為“岡比亞伊斯蘭共和國”。

岡比亞伊斯蘭共和國簡介

岡比亞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屬農業國,由於經濟結構單一,糧食不能自給。岡獨立後,重視發展民族經濟,努力實現經濟多樣化。

旅遊業為岡比亞外匯主要來源之一。實行自由貿易政策,進口關稅較低,向鄰國轉口貿易活躍。

岡比亞共和國礦產資源貧乏。已探明有鈦、鋯、金紅石混生礦(儲量約150萬噸)和高嶺土(50多萬噸),均未開採,正在進行石油勘探。岡比亞共和國魚類資源豐富。岡比亞地下水資源清潔豐富。地下水位較高,距地表僅10米左右。

岡比亞伊斯蘭共和國簡介

岡比亞共和國2011年共有人口180萬人。主要民族有:曼丁哥族(占人口的42%)、富拉族(又稱頗爾族,佔16%)、沃洛夫族(佔16%)、朱拉族(佔10%)和塞拉胡裡族(佔9%)。

岡比亞共和國官方語言為英語,民族語言有曼丁哥語、沃洛夫語以及無文字的富拉語和塞拉胡里語等。 2014年3月14日岡比亞宣佈取消英語官方語言的地位,民族語言有曼丁哥語、沃洛夫語、富拉語(又稱頗爾語)和塞拉胡里語等。

岡比亞全國居民90%信奉伊斯蘭教,其餘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拜物教。

岡比亞現有警察1000人,武裝部隊800人,艦艇6艘。軍費佔總GDP的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