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裡莊墨韓受歡迎的程度,展現了古代文人的“追星之路”

《慶餘年》裡的莊墨韓,人還沒露面,就在南慶文人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馬車剛踏進城門,就有不少把自己捯飭的非常乾淨整潔的讀書人,拿著書本一擁而上,一邊激動地叫著:“莊先生,莊先生……”,一邊想離馬車近一點。如果不是因為大家都是「文雅的」讀書人,那些攔著他們的家丁,估計會被直接撞開。

《慶餘年》裡莊墨韓受歡迎的程度,展現了古代文人的“追星之路”

大型追星場面

監察院一處處長朱格向院長陳萍萍彙報情報時,也著重講了莊墨韓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京都內不少讀書人,都趕出城門迎接了,天下士子,皆尊莊墨韓為師。”而且,四處處長言若海煽動人心的時候,也涉及到了莊墨韓:“若天下文宗莊墨韓,也死在京都,則戰事不可避免。”

要知道此時的北齊已經是屬於一敗再敗的情況,當時手裡又沒有可以翻盤的資本,不得不派出使團進行談判求和。這種情況下,為什麼只是死了一個讀書人,那群人就敢斷定北齊還會挑起戰事?

顯然,莊墨韓對於讀書人來說,就像我們平時特別喜歡的偶像一樣。可見在古代,文人的世界裡,追星的人大有人在,而且很多都是資深的“追星族”。

一、魏萬:你見過凌晨四點的大唐嗎?

在現代科技這麼發達的情況下,如果自費千里,只為追星,很正常。但是在幾千年前,這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還要很大的毅力。

魏萬做到了!

唐朝盛產詩人,如果把詩人調換成我們現在娛樂圈的明星,那李白絕對是大唐影視歌三棲的天王巨星。

《慶餘年》裡莊墨韓受歡迎的程度,展現了古代文人的“追星之路”

魏萬:這是我偶像李白,麻煩認識一下

這樣的人,粉絲自然不在少數,魏萬就是其中一個,還是頂級真愛粉的那種。

為了一睹偶像的風采,不知道他從哪裡打聽到李白遊山玩水的行程,在一個普通的凌晨,離開了王屋山(《愚公移山》中的那個)的家,興致昂揚的出發了,此行目的只有一個:“我要見偶像。”

信息滯後外加交通不便,即便魏萬快馬加鞭,但基本上都是李白前腳剛走,魏萬後腳才到。這擱誰,誰心裡會好受?有些人說不定就藉此安慰自己,可能是和偶像的緣分沒到,要不下次吧。

魏萬:我就不。

就在這樣「你追我跑」的遊戲中,粉絲魏萬終於在揚州見到了自己的偶像。

用地圖查了一下,揚州到王屋山,開車自駕過去需要八個半小時,現在道路平坦且四通八達,都需要這麼久,更何況在只有馬車的唐朝。而且那個路基本上都是以土路為主,顛簸就不說了,馬車的行進速度不會比腿走快多少。

所以,可想而知,魏萬的追星路有多艱難。

然而三千里,不管路有多難走,行程有多長,天氣有多大變化,輾轉周折大半年的魏萬,在見到偶像真人的那一刻,這些苦早就激動的忘記了,就連話都說不利索了,只能獻上自己的膝蓋,淚流滿面的感謝這一切。追星人的心酸苦楚與甜蜜,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除了見偶像要簽名照,魏萬還給偶像準備了一份厚禮:花了一年時間為偶像寫的詩《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足足有48韻。

李白被他的這番愛意所感動,當晚就回了一百二十韻的《送王屋山魏萬還王屋》。這就好比周杰倫特意為了你,作曲、填詞,還把你的名字當做歌名。不僅如此,李白還將自己平生所寫詩文託付魏萬編集,魏萬也不負所托,《李翰林集序》流傳於世,簡直是粉絲贏家。

真正的偶像,能夠點亮我們的人生,帶領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二、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偶像自然也會有自己的偶像,就像作為我們偶像的易烊千璽,也有自己的偶像:權志龍。這種人之常情的事,李白也不例外。

比他大12歲的孟浩然,就是他心中的白月光。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27歲的李白東遊歸來,輾轉來到雲夢澤一帶的安陸,隨後結識了詩人孟浩然。

那一年李白28歲,孟浩然40歲,後生的名氣尚小,前輩已經名滿天下。雖然李白一直是狂傲不羈的形象,但是見自己偶像的時候,還是和我們一樣,儘可能的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就是我們所謂的「矜持」

孟浩然雖已是大家,但卻沒有心高氣傲的大家樣子,說通俗點,就是沒有明星架子,非常接地氣,還對李白推崇有加。

《慶餘年》裡莊墨韓受歡迎的程度,展現了古代文人的“追星之路”

《贈孟浩然》

這讓李白受寵若驚又異常激動,隨後一首《贈孟浩然》就高調的說出了自己對偶像那如滔滔洪水般的“愛慕之情”。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李白讓自己的粉絲吃盡了苦頭,而他的偶像卻對他“愛答不理”。後續李白為孟浩然做了好幾首詩:《春日歸山寄孟浩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淮南對雪贈孟浩然》、《遊溧陽北湖亭瓦屋山懷古贈孟浩然》。

但是,孟浩然的詩集中,沒有一首關於李白的!

他們倆之間的關係,放在現在,很像千璽和權志龍。兩個都很有才華的人,相遇的那一刻,就惺惺相惜,前輩不吝惜自己的欣賞,後輩用兩人都懂的方式向前輩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

李白對孟浩然的崇拜,固然有才情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他的浪漫、他的清高、他的氣節。

孟浩然的前半生,曾多次委婉的表達過自己想要做官,不是為了那麼點權利,而是有達濟天下的偉大理想,可是仕途卻一再困頓,痛苦失望之後,寧肯“拂衣從此去,高步躡華嵩”,也不肯立於汙朝。

這樣的為人品格,也讓李白和他一樣,成為了一個平交王侯、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人,哪怕是天子召他,他都不肯上船。

《慶餘年》裡莊墨韓受歡迎的程度,展現了古代文人的“追星之路”

孟浩然,李白對飲

李白在《贈孟浩然》裡,表述了自己非常敬重孟浩然的莊重瀟灑、品格高尚、風流倜儻、詩名滿天下,可在我們眼中,這位虔誠的“粉絲”,早已經和他的偶像站在了同樣的高度,無論是文章,還是精神,亦或是品格,都照耀千古。

最偉大的“追星”,是擁有與偶像同等的品格,同等的瀟灑,同等的光明。

三、白居易,元稹互相成就

莊墨韓和範閒之間,沒了嫌隙之後,兩人可謂是互相敬重,在唐朝也有這麼兩個人:白居易和元稹,他們倆實力相當,興趣相投,即成了彼此的偶像,又成了彼此的好友。

公元801年,30歲的白居易在長安結識了23歲的元稹,他們為對方的文采精華而深深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對宦官專權,提倡輕徭薄賦,後續又同時參加了吏部的制科考試,相見恨晚。

《慶餘年》裡莊墨韓受歡迎的程度,展現了古代文人的“追星之路”

白居易,元稹暢談

人生得一知己太過難得,他們惺惺相惜。

相似點太多導致他們有說不完的話題,聊不完的天,和寫不完的詩,在一處時,時時粘著,不在一處時,就以詩為信,派人送給對方,既是表達思念,又是讓對方鑑賞,兩人互動的頻率頗為頻繁,唱和詩篇的數量達到1000多首。詩藝愈發精進,感情愈發濃厚。

情到深處開始入夢,這種粉絲夢偶像的情景不知在現代有。

當時白居易被降職到江州,此時的元稹被貶通州,兩地相距千里,通信十分困難。苦思成夢,卻又沒有直接表達,反而以元稹為念,問他因為什麼事想我,導致我半夜三更夢君。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

而收到白居易寄過來的這首詩,元稹反而有些難過,因為他沒有在夢中見到白居易。

“唯夢閒人不夢君。”

相隔7歲,原本以為能夠互相激勵到老。可惜命運卻造化弄人,年歲稍小的元稹卻先去世。去世時,白居易回想起兩人相處的種種,悲痛之際,萬感交懷,深情地寫下悼亡詩:

文章卓犖生無敵,風骨英靈歿有神。

哭送咸陽北原上,可能隨例作灰塵。

有些時候,我們心中的偶像,不僅僅是掛在天上的星,而是身邊的人,他們讓我們明白,互相激勵,互相成長,才不枉費時光。

結語

其實,我們追的明星,歸根到底,和我們一樣,也是個普通人,不過是在某些方面比我們更優秀而已,對他們,與其崇拜,不如多加欣賞和感謝。

因為他們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激勵了我們,但是追星歸追星,請理智,萬萬不可用某些極端的方式。

比如張籍“焚杜甫詩飲以膏蜜”,葛清“自頸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章元弼“讀蘇軾《眉山集》廢寢而妻離去”……這些,可謂是“追星”的極致。

《慶餘年》裡莊墨韓受歡迎的程度,展現了古代文人的“追星之路”

真正高級的“追星”,不是盲目的狂熱,不是藉著喜歡你的名,去浪費自己真實的人生,而是藉著你給的光,和你共同成長,成為跟你一樣優秀的人。

這才是對偶像的真正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