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泰倫斯·馬力克回來了!這個把電影當做詩來拍攝的人,總給人“另類”的感覺。如果你習慣了好萊塢的敘事模式,泰倫斯·馬力克一定會延伸你的五感,讓你觸碰到電影如詩如畫的別樣魅力。

泰倫斯·馬力克1969年就拿出了自己的處女作,從影多年,但作品數量非常稀缺,以慢工出細活著稱,作品風格抽象,思緒巧妙。1978年,他憑藉《天堂之日》斬獲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就在他攀上生涯高峰時,卻突然沉寂了20年之久,直到1998年才拿出《細細的紅線》,這是泰倫斯·馬力克少有的觸碰戰爭類題材影片。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泰倫斯·馬力克鍾愛宏大主題,喜歡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意義,是海德格爾的信徒。他打碎了時間,拋棄了敘事,以非線性敘事打造的《生命之樹》將詩文和哲學成功“轉譯”為電影,堪稱電影史的里程碑之作。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此後的《通往仙境》和《聖盃騎士》,泰倫斯·馬力克依然採取了“非線性”敘事的策略,極力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呈現他們與世界的關係。

這一次泰倫斯·馬力克的新作《隱秘的生活》 (A Hidden Life)卻回到了他《細細紅線》時的線性敘事中去,但當時間重新以線性的形式迴歸到馬力克的電影中後,存在的歷史和時間一起流淌著,我們其實更能夠看出“時間”這一流淌的元素在馬力克作品中的“蛛絲馬跡”。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隱秘的生活》的生活講述了奧地利農民弗蘭茨(奧古斯特·迪赫 飾)因在二戰時期拒絕為納粹德國而戰,甚至拒絕宣誓效忠希特勒,而最終被判死刑的故事。影片長達173分鐘,但故事卻極為簡單,你能看到的是,圍繞弗蘭茨的家人、以及村莊的鄰居們,面對他的“拒絕”和“堅持”,在短短几年時間裡,他們各自的態度和心理變化。輕故事,重心靈;棄敘事,凸主題,依然是馬力克電影的不變主旨。

弗蘭茨與馬力克的存在主義哲學

在詳細闡釋影片之前,必須首先提及馬力克的思想起源,因為這一主旨貫穿了他幾乎所有的作品,是幾十年不變的內核。

1965年,泰倫斯·馬力克從哈佛大學畢業,憑藉羅德獎學金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深造,但馬力克的獨立思考後的哲學見解與他的導師產生了巨大的分歧,面對無法調和的思想衝突,馬力克強硬地放棄了博士學位,並且毅然離開牛津大學。

此後幾年,他獨自進行思想體系的完善,並且完成了他的“論文”,即

《論根據的本質》,該作品是他翻譯馬丁·海德格爾的著作,他對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進行了全新的解讀。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隨後,馬力克帶著海德格爾的思想一頭扎進電影圈子,在他的導演之路上,用一部又一部影片,將海德格爾的哲學用影像的方式表達出來。一段時間,甚至有影迷調侃,馬力克是“二流的導演,一流的作家”

因為,他的影片總是出現對故事和敘事的抽離,如同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一樣,看似“此在”卻總是“不在此處”,宏大而抽離的表現方式,令其影像表達本身的信息量,往往大於電影文本本身的意義。馬力克的主題絕對是“存在的意義”,人類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如何證明自己在漫長時間中的“痕跡”?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其影片始終想要探尋和證明的不變核心。無論是生命還是存在,都與時間脫離不了關係。時間是存在的本質,而歷史是已經發生的存在。

同海德格爾一樣,馬力克在自己的電影作品中,對於人的生存狀況從結構上作了分析,認為生存在世界上的“人”,必將通過情緒、領會、語言等方式與各色各樣的物和事打交道,世界也就在這種展開中同時成為人的舞臺。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這種展開,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相應的對應樣式。《隱秘的生活》放棄了較為傳統的敘事,用了大段的場景去刻畫戰爭之外的世界,就是一種“抽離”和“結構化”的方式。

以時間作為橫軸,縱座標系裡自然是圍繞人物而展開的空間場所,村莊、土地、花草、家中、監獄、火車上、刑場、教堂等都是空間與時間交錯後,表現男主角弗蘭茨“存在過”,並且“具有意義”的特徵。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泰倫斯·馬力克的電影,不僅有宏大的存在主義議題,他刁鑽的表現主義風格令其影片具有優雅且大氣的視聽感受。他一直以來都把演員作為傳達影片主題和想法的工具,用肢體語言來傳遞他所要表達的涵義。把對道德和靈魂的探索置於自己創作如此中心的地位。

他所關注的幾乎只有人物的內心世界,呈現出個體之間產生又崩裂的精神聯繫,以及一個不斷與腐敗、墮落打交道的生命的悲慘結局。

低沉的耳語

在《隱秘的生活》中,人物內心的表達常常以畫外音的方式成為了推進敘事的主線。我們總是先聽到那些如耳語般輕柔且低沉的臺詞,然後才看見馬力克招牌式的影像表達。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隱秘的生活》突出了文字、話語的重要性,不僅輕視了敘事,甚至也輕視了傳統的電影表現形式。對白,角色的內心想法,才是影片最為關注的重點,所有的配樂和場景都圍繞臺詞來建構。

甚至可以說,馬力克是將自己的文學作品進行了“文字到影像”的跨文本轉譯。影迷不是首先看到畫面,而是聽到那些表達了主旨的耳語,唯一不同的是,馬力克代替“讀者”進行了想象,把我們讀到或聽到話語時會自我進行的“想象”,按照他自己的意願進行了呈現。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由此可見,馬力克的敘事抽離,其實是為了論證和強調角色的“此在”,在時間的長河中,找到這群被忽視了的人的存在意義。片中,律師一次次勸服深陷牢獄的男主角弗蘭茨簽字,“簽了字,你就自由了”,弗蘭茨回覆,“我現在就是自由的”。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弗蘭茨說,“我無法去做我認為是錯誤的事情

”。法官不理解他的堅持,“你有權利這樣做嗎”,他回答,“我權利不這樣做嗎”。毫無疑問,這些對話才是馬力克想要探尋的“此在”,而影像總是圍繞其,以“不在此處”的方式表徵而出。

斷裂的影像

你無法忽視《隱秘的生活》中的鏡頭感和斷裂的剪輯。本片裡最攝人心魄的是那些構造了垂直視點的時刻,比如讓監牢真正逼仄逃無可逃,讓天空不再寬廣而只剩下信仰的叩問。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在試圖讓一切無縫連接的世界中,故意的斷裂打斷了線性敘事的連貫為理性思考提供了“縫隙”,一次次地提醒遺忘了弗蘭茨的觀眾,提醒他們不要忘記,因為戰爭而造成的歷史斷裂點下,那些如弗蘭茨一樣,更值得被銘記和想起的人們。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影像的斷裂之處,被塞進了人物內心世界的波動,比如弗蘭茨在回答律師和法官後,想念妻子、孩子以及家鄉的畫面。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弗蘭茨雖然身體被禁錮於牢獄中,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卻是他人和戰爭無法控制和磨滅的存在。弗蘭茨與妻子的耳鬢廝磨,與孩子的嬉戲玩耍對應著旁人的不理解,那些因為戰爭而引發的慾望,帶來的異化。馬力克用超大的廣角鏡頭不厭其煩地呈現自然風光和人類在陽光下的勞作,將不受人類意志而改變的時間和空間嵌入了主題之中。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辛苦的勞作是人類在時間長河中,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裡面飽含著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人類在時間和空間座標軸上,最能體現存在價值的交集點。至於戰爭、掠奪、政治和宗教,不過都是人類妄圖證明自己能超越時間和空間,成為世界之王的偽證,終究會消亡於時間長河與浩瀚的空間中。

為什麼會有敘事的斷裂,為什麼總是表現戰爭之外

,因為弗蘭茨被遺忘和忽視的內心,他的堅持,以及不變的時空才是最重要且具有意義的存在。

隱秘的存在

拋棄敘事之後,馬力克的電影裡剩下的是自然與人文的和鳴。人類感情不能共通,但每一種截取人類情感的方式都值得肯定,馬力克的影像是普世的,是悠揚而流轉的散文詩。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他用電影來“佈道”,當教堂和醫院,家鄉與親人都無法證明我們“活著”,“活過”時,我們只能用精神來確證自我存在過的意義。

大師迴歸!用電影和上帝對話,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存在的意義

那怕會遭遇排擠,會被投入大牢,經歷毒打和折磨,忍受孤獨和誤解,即便用斷頭臺消滅我們的肉體,但精神會永恆。當風吹過家鄉的麥田,教堂的鐘聲響起,此時此刻,依然有人會記得“那隱秘的生活”,“被隱藏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