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邊界談判是如何成為晚清在外交史上僅有的成功談判之一?

在“標誌性”的1840年之後,大清帝國被接踵而來的內憂外患步步緊逼。外有英法俄美等列強逐步蠶食我國領土,內有天平天國肆意橫行長江南北,在僅僅20年間,《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英法俄北京條約》……紛至沓來。

曾經叫囂著要與乾隆皇帝分庭抗禮的緬甸,也在第一次英緬戰爭之後一蹶不振,一步步被英國蠶食。英國為了擴展在華利益,自19世紀60年代起便開始圖謀從緬甸滲透中國西南邊疆,再與逆長江西進戰略相配合,繼而實現連結英屬印度與長江的對華貿易佈局。

中緬邊界談判是如何成為晚清在外交史上僅有的成功談判之一?

圖1 鴉片戰爭前形勢圖

1874年,英國的柏郎上校率領在近二百人的武裝士兵開始北上探查滇緬陸路交通,同時英國駐華公使還派出翻譯馬嘉理南下與之匯合。1875年1月,馬嘉理在緬甸八莫與柏郎會順利匯合,就開始向雲南邊境進發。2月21日,在雲南騰越地區的蠻允附近,英國探險隊與當地的少數民族發生衝突,馬嘉理與數名隨行人員被打死。

隨即,英國政府以此次事件為藉口,對羸弱不堪的晚清政府施展拿手的“炮艦外交”,以中斷外交為威脅,迫使清政府接受英國的不合理訴求,簽訂了不平等的《煙臺條約》。

通過該條約,英國取得了自由通行雲南、西藏等地的特權,為打通滇緬,提供了便利。英國在完全吞下印度之後,通過第二次英緬戰爭(欲知更多關於英緬戰爭細節,詳閱《為何英緬戰爭英國慘勝!同時代的鴉片戰爭卻輕易戰勝大清?》)獲得了下緬甸,為了在中南半島獲得更大的利益,吞併整個緬甸也就在其情理之中。從此,中緬邊界的劃分就開始撇開緬甸,由中英開始談判起來。

中緬邊界談判是如何成為晚清在外交史上僅有的成功談判之一?

圖2 曾紀澤

1885年,駐英公使曾紀澤在與英國交涉中緬邊界時,雙方曾就從騰越普洱西邊的怒江開始,直至東邊的瀾滄江(湄江),向南直至緬甸的北方疆界劃分達成共識。這片區域之中的木邦,科於,孟連,江洪等地皆歸於中國。另外積極爭取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的八幕,後來由於即將離任,這一想法未能實現。

1886年,經過第三次英緬戰爭,緬甸首都曼德勒淪陷,緬王被殺,緬甸雍籍牙王朝徹底滅亡。至此,“緬甸”只能作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獨立省份出現在世界上。

緬甸作為清朝的朝貢國,按理說應該是清朝的庇護之地。清政府對於英國吞併緬甸的行為不能置之不理;同時,自古以來,唇亡齒寒的道理也無法讓清廷袖手旁觀。隨即中國駐英公使曾紀澤提出抗議,英方剛剛吞併緬甸,立足未穩,為了讓清政府不再插手緬甸事宜,英國政府向曾紀澤表示:英國願將一部分緬甸領土讓渡給中國,以換取中國承認承認英國對緬甸的吞併。

英國的讓步對於清廷來說頗有開拓邊界之意。然而,一方面因為清政府乃至整個中華王朝認為此地屬於蠻荒之地,沒有多大實際價值;另一方面因為曾紀澤被召回國內,而繼任的駐英公使劉瑞芬竟對中緬邊界問題不聞不問。曾紀澤此前的一切交涉都淪為了鏡花水月。

由於滇緬邊界歷來複雜,中華王朝自古以來的朝貢體系使得邊界劃分只有點或者面,時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羈縻的邊界統治思維(若想了解古代統治思維,請閱讀《中國曾經的最南邊的“領土”比曾母暗沙還遠,是固有領土嗎?》),使得邊疆從來沒有明確的邊界線。

故而在1886年7月,中英於北京簽訂《緬甸條約》,清政府承認英國在緬甸的權利,然而最為關鍵的邊界問題卻沒有定下來,故條約規定:“中緬邊界應由中英兩國派員共同勘定,其邊界通商事宜亦應另立專章。”中英的這一次邊界談判暫告段落,也為滇緬邊界的勘劃打開局面。

中緬邊界談判是如何成為晚清在外交史上僅有的成功談判之一?

圖3 緬甸條約

在這之後,英國沒有後顧之憂的開始鎮壓緬甸反抗勢力,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試圖拓展在滇緬邊界上的利益、拖延邊界勘探進展。同時,在1886年,英國將緬甸納入英屬印度之後,開始派兵入侵騰越虎踞關內的崩岡(盆千、捧幹)寨。1889年,崩岡為英所攻佔。1891年,英國派兵進佔野人山。1892年,英國又派兵入侵肯董,希望形成武力佔領的既定事實,在談判中取得優勢。

中緬邊界談判是如何成為晚清在外交史上僅有的成功談判之一?

圖4 薛福成

1891年1月,洋務派出身的薛福成被任命為駐英公使。薛福成有很強的國家領土主權意識,在出使之前,他就通過翻閱各種資料文獻了解滇緬邊界情況;上任後的他更是詳細查閱了之前的外交卷宗,發現《緬甸條約》並沒有列入曾紀澤之前的交涉成果。因此,1891年3月,薛福成向朝廷上疏,請求重啟中英滇緬邊境談判。

中緬邊界談判是如何成為晚清在外交史上僅有的成功談判之一?

圖5 野人山位置圖

在新的一輪談判中,薛福成對位於滇緬邊界的野人山的戰略價值極為看重:野人山位於江心坡和南坎之間,其北側便是喜馬拉雅山,這裡雖然瘴癘橫行,但卻是進入雲南的門戶要地。此處在當時屬於“不緬不華”的無主之地,根據國際慣例,應當由兩國平均分配。然而在1892年正在談判時,英軍同樣看中此地的價值,英駐印總督提前出兵強佔野人山地區的昔董和昔馬,造成實際控制的事實,在談判桌上佔盡先機。隨後,英國外交部照會薛福成,並提出伊諾瓦底江(怒江)上游盡歸英國,在英國無視1886年達成的邊界處理協議之後,外交談判陷入僵局。

為了能據有野人山的戰略位置,確保雲南之安危,在當時國力無法與之抗衡的情況之下,薛福成做出讓步,提出其四分之一歸中國。1893年,英國外交大臣向薛福成表達了希望以恩梅開江與色爾溫江(即怒江)中間的降水分流處為中英邊界。然而英國這樣的要求,使得中國利益大損,中國無法接受;而中國希望以邁立開江與恩梅開江中間之地劃分,英國亦無法接受。

後來在薛福成以一份詳細而準確的西南邊疆地圖據理力爭,一再強硬堅持之下,甚至提出同樣派兵進入爭議地區。另外利用英法俄之間的矛盾積極爭取國際支持,使得英國有所忌憚,只能稍有讓步。1894年3月1日,薛福成與英國外交部大臣勞思伯力簽訂邊界條約。

此條約中規定英國讓出科乾等地,並歸還車裡,孟連兩土司全權;另外,對於至關重要的野人山地區,英國同意將昔馬地區300平方英里和陽江以東約80平方英里的地界劃歸中國。其中條約中的第四條規定:“今議定北緯二十五度三十五分之北一段邊界,將來查明該處情形稍詳,兩國再定界線”。然而在薛福成去世後,在勘察滇緬邊界時,因總理衙門所提供的地圖不準確,竟將車裡南界,孟烏等地拱手讓出;英國又重新奪去昔馬,科乾地區,埋下了“片馬糾紛”的隱患。

經過1897年中英雙方派員進行實地勘界之後,簽訂了《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將江心坡的南區也就是今天的果敢劃歸英國;同時由於簽約時約文與附圖出現錯誤,兩國各自堅持自己認定的邊界線,成為以後的中緬南段未定界。後來的兩次訂約以及1898、1899年勘界條約,中英劃定了北段自尖高山向南至南定河、南段自南卡江至瀾滄江的兩段邊界。中緬(英)南段邊界大走向基本定型。

對於尖高山以北地區,1905年的中英兩國曾派員進行了聯合勘查,勘查後雙方提出了各自的劃界要求。清朝依照以前的圖籍為證據,要求以高黎貢山為界。雙方分歧較大,直至清朝滅亡,中英兩國始終沒有在此問題上達成一致,成為滇緬北段未定界。

然而無論如何,外交人員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艱苦談判,積極為國爭取利益,才使得南段邊界的孟連全境以及西雙版納至今一直在中華版圖之上,這是晚清數十年在外交史上僅有的兩個成功談判外交之一。


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