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一个维护权益的外表下,暗藏善恶难辨的现实困境

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在旅游途中,发现有人立起未破获刑事案件的广告牌,瞬间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于是,这位英国的“鬼才”导演自编自导了这部口碑俱佳的经典之作《三块广告牌》。

影片以一起悬而未决的奸杀案件为引,一位愤怒的母亲米尔德在公路上竖起三块广告牌,将矛头直指当地警长威洛比,谴责警方失职,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马丁·麦克唐纳的作品总是以极具张力的情节,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纠葛。平淡的开场、普通人、小乡镇,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终将通过“马丁式”的黑色幽默和情节走向,演变成犯罪、暴力和死亡。但故事最终指向的,还是留给观众一个开放式结局,以及对自我灵魂的拷问。

今天,我将从影片中极具弧光人物的女主角米尔德,来分析她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愤怒深渊,成为全民公敌。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 外因:中年丧女的米尔德,由于没有从地方执法机构,获得正义和合理的解释,用愤怒之火令自己成为全民公敌。
  • 内因:支离破碎的家庭,暴戾相向的亲子关系,最终造成了悲剧的间接因素。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结合整部影片,来谈谈我的几点现实思考。

《三块广告牌》:一个维护权益的外表下,暗藏善恶难辨的现实困境

01、外因:中年丧女的米尔德,由于没有从地方执法机构,获得正义和合理的解释,用愤怒之火令自己成为全民公敌。

电影里的人物关系处处充满矛盾,米尔德更是渐渐变成一个“全民公敌”。而影片也在展现这些人物之间是如何产生冲突,又是如何和解的。

①仇恨关系的建立:源自愤怒的火种

爱女惨遭奸杀

还没抓到凶手?

威洛比警长,为什么?

广告牌上简短的三句话,即有力的道出了作为母亲的痛苦,也写出其对警察破案水平的愤慨。而,愤怒驱使丧女的米尔德像怒火之神四处灼伤别人,理性渐失。她把第一枪对准了威洛比警长,因为他是公权机构的代表。导演也借于此,影射了民众与权利机构关系的对抗,是潜在的社会矛盾。

警长是公认的好人,不幸的是得了癌症。而,小镇上的居民不希望他忍受压力,带着污名走向人生尽头,所以矛盾产生了。米尔德与威洛比的对峙,变成了和整个小镇的冲突。

没有什么能比信仰更加象征光明正义,也没有什么能比倾听所有人感受的神父更能代表大多数人。当所有人的想法与一个人(女主角)发生背离,神父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爱心、同理心。但仍在冲突中败下阵来——这位母亲的愤怒远远超出了大家想象。

甚至在一次拔牙中,牙医的循循教导激起了米尔德的怒火,她动手伤了牙医的指甲,鲜血触目惊心;还有过上新生活的前夫,希望米尔德能放下仇恨展望未来,但也被她身上滚烫的火给烫伤。原来,来源于亲情和爱的同理心,也会给自己身旁的人带来伤害。

《三块广告牌》:一个维护权益的外表下,暗藏善恶难辨的现实困境

② 仇恨关系的消除:止于人性本能的温情

不管是神父、牙医还是前夫,这些人物的出现仅是轻微的碰撞了米尔德。而对米尔德来说,影片中最主要的两条仇恨对立线者则是:威洛比警长和迪克森。

  • 第一条线:威洛比警长

威洛比是一个深受小镇居民爱戴的好人,同时他也因为癌症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一开始,他希望米尔德可以把广告牌撤掉,并且指出案件没有侦破并不是因为警察办事不力,而是证据太少。后来,他在审问米尔德时,不仅支开了心怀愤怒无法正确判断的警察,还对下属交代不要为难她。虽然米尔德对威洛比口诛笔伐,又是立广告牌,又是在电视上诋毁他,但他依然很同情和理解米尔德的遭遇。

面对疾病与案件的重压,威洛比选择了自杀来结束生命。并留下了三封哲学意义颇为深刻的信。一封充满对妻子与女儿的爱,一封展现对下属善良本性的信任,一封表现对向他开展复仇的米尔德的理解和宽恕。

在我看来,威洛比的突然离世使得剧情的走向发生了大转折。对于米尔德来说,她失去了复仇对象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她从威洛比留下的遗书中,了解到威洛比对她的理解与宽容。同时,还解开了替她支付广告费的神秘人士之谜,因为这是威洛比回给她的一步棋。

《三块广告牌》:一个维护权益的外表下,暗藏善恶难辨的现实困境

  • 第二条线:迪克森警员

迪克森是警局里的麻烦制造者,他执法粗野、脾气暴躁,还有轻度种族主义,但他骨子里其实是一个好人。他与威洛比之间除了上下级关系外,还有更深的友谊。

威洛比的自杀无疑把迪克森与米尔德的冲突引向激化。他把心中的愤怒抛向了广告商罗比,将之打成重伤。而米尔德误以为广告牌的大火是迪克森的报复,她将自己无处安放的盛怒之火引向了警局,并意外烧伤了迪克森。

不难看出,米尔德和迪克森两人的行为,折射了导演想要通过影片传达的社会问题根源: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愤怒其实是自己的,别人未必能理解,反而招致更深的愤怒,让事情更糟。

威洛比留给迪克森的信中说道: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通过内心的平静才能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威洛比把爱传递了出去,并由善良的人展现给了米尔德和迪克森。

迪克森在大火中将米尔德女儿的卷宗救了出去,烧伤的他在医院遇见被自己打伤的罗比,却未曾料到对方不计前嫌的给他递了杯带吸管的橙汁;而米尔德纵火烧了警局,又有良善之人包庇了她。

所以,当前夫承认广告牌是自己放火的行为时,米尔德提起酒瓶走向前夫时,她没有不计后果地敲在他脑袋上,而是让他对新女友好些;当迪克森锁定疑犯并打算取得对方DNA时,他忍受了拳打脚踢,这让他第一次表现得像个警探。而这些都是两人转变的开始

结局以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留白来收尾,也恰是这种留白升华了主题。既有戏剧化的处理,又不失其深度。虽然嫌疑人并不是真凶,但却做了其他的恶。两个在全片中最势不两立的人物,携带着枪药在“复仇”的道路上缓缓停下了脚步。他们开始不确定是否还需要前行, 因为最该与之和解的人其实就坐在他们彼此身边。两人对视而笑,这是一种互相理解后,一笑泯恩仇的释然。

《三块广告牌》:一个维护权益的外表下,暗藏善恶难辨的现实困境

02、内因:支离破碎的家庭,暴戾相向的亲子关系,最终造成了悲剧的间接因素。

影片中的米尔德看似暴躁、强势、易怒,但万事终有归因。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因表象而对一个人、一件事下狭隘的定义,却未曾去探究内幕。这也是为什么剧中人物之间会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冲突。

①米尔德的丈夫对她有多年的家暴历史

影片中米尔德的女儿质疑她,曾带着年幼的自己和哥哥酒后驾车。米尔德无奈的解释道:那一次是你父亲把我打到动都动不了。

米尔德的前夫第一次出现,找她谈判广告牌的时候显现出了很敏捷的身手。他在一眨眼不到的时间里,掀翻了桌子冲过去掐住了米尔德的脖子,并把她按在了墙上。而儿子立即拿起菜刀架在父亲脖子上,要他放开母亲。所有人都非常“熟练”,对这一切没有表现出任何惊慌,显然这是经常发生的一幕。

在我看来,长年的家庭暴力导致了米尔德常处于心理压力中,继而扭曲了健康的心态。她缺乏安全感,情绪焦虑、抑郁,甚至有创伤后遗症。当我们了解米尔德的家庭情况后,便也理解了她暴戾的原因。

《三块广告牌》:一个维护权益的外表下,暗藏善恶难辨的现实困境

② 米尔德与女儿的争吵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间接因素

女儿安吉拉,是令人同情的受害人。除了是受害人,生前她是什么样的女儿呢?从米尔德的回忆片段可以看出,安吉拉逃学旷课,经常和朋友一起抽大麻。和母亲之间的言语总充斥着各种伤害,而哥哥又称妹妹为“小贱人”。

不难看出,这是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而每个成员之间恶言相向的相处模式,又怎么能让人感受到爱呢。

多数时候米尔德都不讨喜,她总是面无表情,浑身散发戾气。口吐污言秽语,拒绝理性,用几乎冷漠和残忍的态度回应一切。

但没人知道她一意孤行的背后,是心底深深的愧疚。女儿遇害本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她没把车借给女儿,导致女儿赌气走了夜路。她甚至在女儿出门前说了恶毒的诅咒,而不幸却真的发生了。

精神分析学家安娜·弗洛伊德提出过一个核心观念:我们会本能的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性行为来保护自我。而转移是众多防御性行为中的一种,它指的是当愤怒的情绪受到了压抑,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们可能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替罪羊身上。

如果抓不到真凶,米尔德会一直背负害死女儿的心理枷锁,被内疚感折磨。所以她选择责怪警察,就算她知道警方已经尽力,知道警长已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也不为所动。而,内疚自责才是这位母亲的内心真正不安的隐痛。

《三块广告牌》:一个维护权益的外表下,暗藏善恶难辨的现实困境

03、现实思考

近两个小时的观影,你可能会笑会哭会被震惊也会感到遗憾。导演和编剧成功的将一系列的隐喻和思考融在了这个好看的故事中,使它也变得耐看,值得分析。

①我们活着的样子到底是本真的模样,还是营造的假象?

太过宠溺的家庭环境会让一个人丧失自我,就如影片中的警察迪克森。他是一个有点近乎变态的人,他暴力、他仇恨、他狂傲,但其实内心是自卑的。因为单亲家庭,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无节制的包容他,为他出谋划策,为他求情,所以他从不考虑任何人的想法。但当他被辞退,他的内心受到断崖式的打击,这是他从没经历过的。因而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但那个人其实是他真实的自己:胆小、懦弱。

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逝去的警长给他写信鼓励他、支持他做一个好警察的时候,他完全动容了。他主动请求女主角谅解他过去的错误与暴行,他陪着她一起去找寻杀害她女儿的凶手,尽管遥遥无期。

有时候,我们活着的样子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模样,有时只是为了掩饰我们内心的困惑与不安罢了。但是,总会遇到一些事、一些人让我们展示真正的自己。所以,尽量做一个好人吧。

《三块广告牌》:一个维护权益的外表下,暗藏善恶难辨的现实困境

②人性的善与恶,恶与善并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出的结论

迪克森在警局看威洛比的信时一点点醒悟,一点点放下愤怒。而向警局纵火的米尔德却满怀愤怒,深陷其中。迪克森是在绝境中绽放的花,悲剧似乎要再次重演之时,他拿着安吉拉的卷宗,勇敢地跳窗逃生了。安吉拉这朵夏日的玫瑰没绽放的地方,在迪克森这个充满人性的角色中有了华丽的绽放。目睹一切的米尔德,愤怒随之烟消云散。

当你以为米尔德是一个正派的人,却发现她背后犯罪时也会逃脱。无论是用什么借口,以暴制暴的方式永远是最不可取的一种。而当你以为迪克森是一个大反派,深恶痛绝的那种人时,看到最后也会发现,他实际上是一个正直的人。

由此看出,人对人的感情不总是势不两立的。世界也并非是正邪不两立的,而是善恶混杂的,你所认为的善在别人眼里可能成为了恶。善可以变成恶,恶也可以成为善。随着情境与立场的变化,善恶也在一点点的转变。

结语:

也许,影片人物的改变告诉现实中的我们:在你绝望的时候,都有关爱你的人。让你相信你生活的这个世界,不管与你心中的那个世界有多么的不一样,都一样有爱,都会有个天使在背后守护着你。

马丁·麦克唐纳的作品,更像一部精致的舞台剧。虽然没有那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故事和人物却让人着迷,需要你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